193 待漏院風波

193、 待漏院風波

封丘,在開封城東北面,離開封約六十餘里,地屬黃河故道,黃河水從縣內自西向東流過,土地不算肥沃,交通不算髮達,只賴歸於開封管轄範圍,也不算很窮而已。此處乃當年太祖皇帝龍興之地,大名鼎鼎的陳橋驛便屬封丘縣。

其實劉娥和趙禎爲了樑豐的遷任還是很費了一番心思的。起先劉娥打算把這廝放到原武或者陽武,也可以發落到韋城或者考城,還是趙禎軟着口氣求情,說他本來可以留在東西兩府的,是自請外任,又沒犯什麼過錯,可不可以安排個離家近些的地方,早晚也能照應一下。反正都是縣,也沒什麼大區別。

劉娥也覺得趙禎有理,母子商議後,便還是決定把他放在封丘,就近觀察。

詔書發到政事堂,王曾、丁謂很高興,急忙簽發到吏部,發給執照文書,要求他七月便去上任。

好地方啊。小嫦、程程雖然不明白爲何好端端地要從開封調出去當個縣太爺,但看這官人最近在開封麻煩事也挺多,還一驚一乍盡是些大事,也蠻替他擔心。如今去一個小縣主事,估計可以輕鬆許多。況且離家又近,樂觀估計,幾十里路,一兩天回一次家都有可能。也便替他高興起來,樂樂呵呵地收拾行囊。

大宋之於文官十分優待,對家眷隨同赴任基本上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不做什麼苛刻要求。當然。武將是堅決不許的,邊防武將的家屬在老家還有專人伺候,早晚有地方官員問安。其實就是監督的意思。

姐妹二人躍躍欲試,憧憬着跟老公去做縣太爺夫人的幸福生活。但客觀情況不行,雖說朝廷不怎麼管,但不代表沒人說是非。要是樑豐帶着倆老婆上任,那是定要招惹御史臺那幫破嘴吐口水的。商議半天。終於決定,小嫦和程程一人去陪一個月,輪班看守老公。一人留守在家。

縣裡服侍的人也盡有的,不須帶下人跟隨,只除了兩三個貼身丫鬟。還有李達隨從,其餘都留下。永叔死活不依,小二十年了,都是自己在少爺身旁照顧,哪能丟下自己?樑豐只好依他,也帶上,平日就交給錢孝儀管家罷了。

“板兒,寫字吶?”樑豐來到前院時看見板兒正在院子裡花陰下練字。

“是,少爺。”板兒忙放下筆,畢恭畢敬地答應道。

“我要去封丘做官了。問問你,願不願意跟着我去?”樑豐笑眯眯問道。

板兒眼睛一亮,剛要答應,旋即又黯然低下頭道:“不知道我娘準不準。”這小子自來到樑府,飯是吃飽了。衣是穿暖了,書也有得唸了,就是失去了許多先前在城外生活時的樂趣。聽說要到縣裡面,自然願意,但沒有老孃的話,不敢答應。

“沒事。願意去就行,回頭我跟你娘說一聲,出去見識見識,老窩在家裡就成傻子啦。”

可沒幾天了,樑豐趕緊到開封府向薛奎辭行。老頭非常捨不得他,但知道目前這樣是他最好的選擇,也很替他高興,好生同他說了半天勵志的話兒,又囑咐有啥事爲難趕緊報告。畢竟還是在開封府管轄之下,只不過走遠了些而已。

樑豐辭別薛奎,接下來時間裡,不停地會晤各界人士,兄弟楊、高、石,同僚劉川、張震,又攜了娘子馮程程、謝小嫦到馮家辭行,少不得還獨自一人摸到綴錦樓與紅顏知己雪裡梅小酌幾杯。

天聖二年六月二十五日寅時二刻,皇城裡待漏院中,如同以往早朝時一樣,天已快亮,各房依然燈火星星點點,京官們按照各自品秩分別擁在房間裡,老遠聽去,嗡嗡聲一片。

若在平時,雖然也沒人高聲喧譁,但還可以隱隱聽到些笑聲,說明大家話題輕鬆。一幫子飽讀詩書的老頭子們,八卦起來,也不比街頭巷尾的老孃們兒差勁。說的都是什麼張大人家馬伕同丫鬟私奔啊,李大人昨夜被老婆修理一頓,跪斷整條搓板啊之類的新聞。自然不乏誇張演義,不過圖得大傢伙一笑而已。

但是今日氣氛迥然不同往日,大家沉着臉低聲交談,顯得異常凝重。

待漏院南頭廂房裡,端正坐着五位大佬,分別是丁謂、王曾、魯宗道、張士遜和呂夷簡。卻互不交談,就這麼跨起一張臉,時正三伏,這房裡卻如同冰窖一般。

有雜事進來給諸位相公沏茶送水,大氣也不敢透,只低着頭把事做了,悄悄推出門外,關門時候,眼睛還是忍不住偷偷掃了一眼放在王曾眼前的三本文書。

這三本文書是昨夜送到王曾手裡的,他昨晚當值,因爲今天是規定五日一朝的日子,所以幾乎一夜不睡,處理各項事務,翻看剳子,以便對第二天日上朝或許會出現的各種疑難問題心中有數,奏對得當。

看着看着,就看到三篇制文,有兩篇是丁謂率領衆大臣請奉先帝和當今天子的,有一篇是當今天子奉冊皇太后的。經過翰林院謄抄後送來,只等中書省用印昭告了。本來沒什麼問題,幾反幾復的事情,但王曾做事認真,還是覺得再認真讀一遍妥當。因他多此一舉,終於在奉冊皇太后那篇讀到了最後五個字——天安殿奉冊。

晴天霹靂啊,從真宗皇帝駕崩那天起,王曾就一直防範着劉娥,怕她又起篡權之心,經過上次丁謂求去“權”掌軍國事之爭和計置司之爭,王曾以爲已經稍微壓下了劉娥的念頭,不會出幺蛾子了,沒想到這次還是鬧出事情來。

“官家一定受了矇蔽!”王曾第一直覺就想。然後決定,無論如何,不能使這篇制文通過,否則便是禍之將至!想到此處,王曾的手不覺緊緊捏成一團。

寅時正刻,四位相公幾乎是一同進來,看見王曾穿戴整齊坐在榻上,神情肅然。大家齊向他拱手招呼,誰知王曾好似沒看見一般。魯宗道奇道:“孝先,怎麼回事,不理我們?”

“丁相,這制文,可曾看過否?”王曾沒理會魯宗道,劈頭就問丁謂。

丁謂聽他口氣,知道這一關躲不過去了,假意接過制文看罷,道:“意思差不多,個別字句不同,怎麼回事?”魯宗道聽了,接過文章來一看,也是大驚失色:“豈有此理,天安殿奉冊,是哪個潑才篡改的?”

呂夷簡一聽,站起身來,不是去看什麼制文,卻彷彿看展覽會一般將目光轉移到牆上,也不知道在看些什麼。

張士遜不解,又接過看了,也是一驚。

“此文斷不可行,今日朝會,我等當力諫之,各位相公,可有話說?”王曾也不去追究是誰寫的,果斷說道。

“不過,這定是官家已經首肯了的,不好再駁吧?”丁謂說道。

“正因爲是官家首肯,更要勸諫,焉知官家未受矇蔽?事關國本,豈能任由之?”王曾斬釘截鐵。

“依老夫看來,不過一場奉冊殿裡而已,孝先何須如此?小題大做了吧。”丁謂微微笑道。

“丁相說哪裡話?如此大事,豈能而已二字解之?哼,定是有人曲意奉承,置綱常於不顧,寫出這等腌臢文章來,若被老夫撞見,須教他好看!”魯宗道在御史臺吵架多年,嗓門又大,血壓又高,登時鬧將起來。

張士遜見這時候正是百官陸續進宮之時,急忙打斷魯宗道道:“慎言慎言,切莫高聲。”說完又趕忙親自去關房門。已經來不及了,門口早聚了三五個多事的小官偷聽起來,見張相親自關門,急忙扯開。見房門“砰”地一聲關上,又互相使個眼色,支棱着耳朵走進偷聽起來。

這時候魯宗道兀自怒火不休,大聲道:“怕甚?今日早朝,正是分辨是非,直諫於君前的時候,何須小聲?難道張相公覺得天安殿奉冊之禮可行麼,能行麼?”裡面張士遜一臉苦笑,心道“關我屁事,不過你嗓門太大了,在百官面前失了體統!”

魯大炮幾句話說完,房間裡就再沒了聲音,便出現了方纔一幕,個個相公冷若冰霜地坐着,誰也不理誰。心裡不知在盤算些什麼。

好了,這幾個字一說出,門外的便猜了個六七分,當時就如同狗仔隊一般散落到待漏院各個房間裡,嘰嘰喳喳起來。最首當其衝的是翰林院,因他們是專門替朝廷起草詔書,文誥,制文的地方,當然是衆矢之的。百官紛紛指責翰林院出了奸臣,違背大禮,篡改官家制文。

翰林院那窩子窮書生們品級不高,黑鍋可背得大。一個個莫名其妙,那篇制文在翰林院轉來轉去,最後流到政事堂,誰也不知道到底是誰寫的。也在議論紛紛,情急之下,乾脆揪住一個雜事,嘰嘰喳喳七嘴八舌命他去相公們的房間打探消息,也不知是誰大方,胡亂抓了一把銀錢塞在那廝懷裡。那雜事一來不敢得罪這幫子現了急相的官兒,二來又得了好處,說不得,只好拎着水壺壯膽進去送了一回水,退出來的時候眼睛一瞥,便見到了王曾面前三篇制文。

外面已經傳開,各房間裡,院子裡,均是紛紛議論這事。一堆言官最是衝動,已經擼起袖子,準備要去起草奏章了。只是奈何誰也沒見到制文的原話,不知道從何下筆而已。(

373 兵鋒所指271 特詔伴駕343 安排後事445 謠諑429 同情298 活字印刷200 大宋鬥地主459 釋然349 軍令八六皇家喪事一篇過486 抓放放抓302 執意封駁的後果374 背後偷襲八六皇家喪事一篇過214 春村兒19 公子奴家天天吃得都要吐了445 謠諑116 回公子話我想回家六一就嫁他了別的不要八六皇家喪事一篇過403 燒一把火206 狗血喊冤150 聽聽案子276 嫌疑最大381 和平之門232 又死一個六二訪客紫英館127 盯住不放廿一萬歲爺還沒吃藥嗎108 雪裡梅發飆454 領導總是最聰明廿三假正經累了露露狐狸尾巴127 盯住不放102 案情回放101 挖出水來啦289 遇襲228 大宋花朵要愛護五三小嫦不是老婆嗎292 皇上的大腿449 演講445 謠諑398 成長起來的小狐狸七八他既推辭不賞也罷193 待漏院風波431 腦殘粉五四誰沒點小脾氣253 武后臨朝237 捉拿金大嘴320 對口詞188 一縣之地247 雪裡梅花236 以闢謠的方式造謠192 遷知封丘縣247 雪裡梅花13 一剎那的天荒地老327 事件起源一年的紀念附新書廣告367 令人抓狂的行程136 就當學雷瘋吧220 新縣尉185 討厭的樑豐被彈劾189 見過長公主104 騙皇上的風箏玩兒314 小拌嘴157 薛出油351 情報和家書214 春村兒482 派人去談判107 賊配軍狄青385 攻城開始473 詔見430 射圃486 抓放放抓116 回公子話我想回家376 塞門大戰五十沁園春雪370 咔嚓一聲364 朝山拜佛267 小小的改造210 二堂問案277 豈不快哉209 大流氓459 釋然120 兩邊都恨樑玉田9 快要接客的謝小嫦153 大宋也有公房住255 什麼君子之道298 活字印刷321 又入一股七四到底誰是二貨323 大神上門140 進考場會試了475 橫也絲來豎也絲170 婚禮146 狀元難定啊275 豪華車隊374 背後偷襲174 錢相公又登門七九潘樓慶功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