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2章 西楚霸王(四)

太安城正南城頭上,一老一少在鐵甲錚錚中顯得鶴立雞羣,老者麻衣布鞋,揹負一柄長劍,還算正常的劍客模樣,那少女正值身條抽發如春芽,有了幾分窈窕味,她不但背劍,腰間還佩雙劍,手中更提劍,故而不像是個女俠劍客,倒像是個當街賣劍的小姑娘。兩人正是東越劍池的當代宗主柴青山,和逃暑鎮上被年輕藩王贈送過一本《綠水亭習劍錄》的單餌衣。先前數人氣勢洶洶地出城而去,結果倒飛回城,屍體嵌入城牆,就像蒼蠅蚊蟲給拍爛在窗戶上,慘狀讓城頭不少離陽實職將軍稱號的武人都感到心驚肉跳,下意識瞥了眼那對年齡懸殊的劍池師徒,這纔好不容易恢復了幾分膽氣。

少女的臉色有些蒼白,這並非她的體魄還不如普通士卒,而是在武道真正登堂入室後,對於天地間的氣機感應就會異於常人,這就像凡夫俗子看江水滾滾,只覺壯闊,練氣士卻能夠憑此看出世間氣數流轉的跡象。

她師父柴青山作爲當之無愧的劍道宗師,既然挑選她作爲閉門弟子,自然是看中她出類拔萃的根骨天賦,甚至先前和吳家劍冢老家主聊天時,頗爲自負地說他這名女弟子劍道天賦僅次於西楚女帝姜姒一人而已。名字諧音“三二一”的少女只覺得自己站在了武帝城頭,下一刻就會被滔天巨浪拍死在城頭,她咬緊牙關握緊長劍,嬌柔身軀搖搖欲墜,直到柴青山伸出一手扶在她所背古劍“雛鳳”之上,少女才如釋重負,長呼一口氣,顫聲道:“師父,曹大官子這到底是要做什麼啊?難道真是欲以一己之力攻破京城?第五次殺入皇宮才肯罷休?”

近年來帶着少女走南闖北的柴青山搖頭道:“師父也不知道曹長卿由儒道轉入霸道,所求爲何。”

少女眺望城外那襲孤孤單單的青衫,有些莫名其妙的哀愁,坊間傳聞那位曾經擔任過西楚棋待詔的大官子,對西楚皇后懷有愛慕之心,但是一生都不曾表露,始終恪守君臣之禮,最終落得一個陰陽相隔也沒有道破心思。少女不在意那位在西壘壁古戰場躋身儒聖的讀書人,是不是什麼曹家最得意,甚至不在意曹青衣早年三過離陽皇宮如過廊的壯舉,已有些許情思悄然發心頭的懵懂少女,只是有些羨慕那個被罵了二十年禍國殃民的可憐女子,哪怕被各種野史落筆寫爲不堪的狐狸精,被當成大楚覆滅的罪魁禍首,但少女只是想着如果自己有天也死了,死後依舊有這樣一個癡心人用心惦念着,真好。少女想到這裡,輕輕嘆息,擡起手臂,用手中那把半成新劍“白蟒”的劍身,悄悄拍了拍胸口,在那裡,隔着入春漸薄的衣衫,放有一本泛黃秘籍《綠水亭》。那裡,大概就是她的吾心安處。也是她爲何在離開北涼後真正第一次用心練劍的理由。那個年輕人身材修長,所以在武當山腳的逃暑鎮與她說話的時候,他都要低頭,雖然笑容溫和,但只把她當作一個天真爛漫的江湖少女,一個擦肩而過就無所謂是否再有重逢的江湖晚輩而已。她不喜歡這樣。

隨着曹長卿又一次拈子落棋盤,粗如武英殿廊柱的虹光從天上急墜而下。太安城又是一陣轟然巨震。

柴青山不去看待身後城中的那道壯麗光柱落地,感慨道:“我輩劍客,從古至今,孜孜不倦追求氣衝斗牛和氣貫長虹的大成境界,不曾想曹長卿已是能夠將那充沛天地的浩然正氣,從青天引入人間。高樹露所謂玄之又玄的天人,不過如此。好一個曹長卿,無異於爲百尺畫卷又添十尺啊。”

若是此時有北地扶龍練氣士大家站在城頭,就會發現一些太安城絲絲縷縷的青紫之氣,如潺潺流水緩緩淌入少女七竅,而少女自身渾然不知,甚至就連很早就達到通幽-洞微指玄境的柴青山也沒有察覺。隔行如隔山,天象和陸地神仙兩個境界雖然僅是一層之隔,卻是截然不同的兩座天地。

少女突然好奇問道:“純粹武夫之外的三教中人,佛門高僧入一品即金剛,道教真人入一品即指玄,儒家更是一步直達天象,師父你以前總是語焉不詳,爲何只說三者其實並無高低之分?又爲何儒家成聖之人尤其艱難?”

老人猶豫片刻,好像不太願意道破天機,又好像是不願意自己這個得意弟子太早接觸那個層次,最終熬不過少女可憐兮兮的眼神,柴青山無奈道:“師父接下來這話你聽過就算了,不要當真,更不可上心,以免劍心不定,貽誤你原本該走的劍道。師父早年經常前往徽山大雪坪,跟一個叫軒轅敬城的讀書人有過多次觸膝長談,他對三教聖人一事極有獨到見地,語不驚人死不休,比如他談及世人老生常談的‘放下屠刀立地成佛’,這個說法你肯定也聽過無數次,軒轅敬城對此的看法卻不太一樣,他說此話很好,有勸戒世人棄惡從善的功德,但是同時也害人不淺,要知道成佛一事,唯有依靠漸進苦修,需要苦功夫下死力,就像‘文章天成妙手偶得’一語,說這個話的文豪自然是大有道理,可對很多‘別人’來說,就很無理了。軒轅敬城說過很多開先河之人,尤其是近千年以來由遊士變成豪閥後的那些讀書人,無一不追求張家聖人提倡的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軒轅敬城對此別開生面,並非是他對聖人教誨有異議,而是感慨後世之人的誤入歧途,他舉了個埋兒奉母的例子,此舉無疑契合百善孝爲先,被無數人推崇,但是軒轅敬城斷言此人註定難得善果,若真有來生,若真是冥冥之中有天意,那麼此人所爲,註定要遭受天譴不得超脫。天生萬物以養人,按照常理,一報還一報,人當反哺天地纔對。道教聖人很早就留下三千言告誡後世,‘天地不仁,以萬物爲芻狗’,說得正是天道大公無私情,並非是某些人誤以爲的所謂粗淺‘不仁不義’,軒轅敬城就很認可‘天地不仁’四字,但是他同時又說他們讀書人,恰恰就是要明知天命不可違,偏偏要逆流而上,爲天地人間訂立規矩,以求長治久安人人自得,故而以仁義禮智信五字搭起框架,最終延伸出無比蕩氣迴腸的那句話,‘爲天地立心,爲生民立命,爲往聖繼絕學,爲萬世開太平!’但是,徒兒,你仔細想一想,天地若有神靈,需要我們人來指手畫腳嗎?退一步說,人間萬世太平,就真是符合天道循環的規矩?所以說啊,儒家真正有大智慧之人,尤其是那些躋身儒聖的大賢,不憂自身憂後世,無一不是懷着雖千萬人吾往矣的激昂胸懷,不惜與天道玉石俱焚,無一不是在慷慨赴死啊。”

少女哦了一聲。

老人說完這番話後頻頻長吁短嘆,百感交集。

柴青山笑問道:“聽明白了?”

少女咧嘴一笑,理直氣壯道:“完全沒懂。”

老人有些忍俊不禁,揉了揉她的腦袋,“也不需要你明白。糊塗纔好,人生百年,輕鬆自在。否則活得滿腔鬱氣,太累。我們練劍之人,能以三尺劍鳴不平,就夠了。”

柴青山輕聲道:“去過了北涼,親眼見識過了滿目荒涼的邊關風景,見過那一處處戰場關隘,纔會知道我們江湖人的逍遙快活,太經不起推敲了。不過徒弟啊,你也無須因爲爲北涼打抱不平而一味反感離陽,師父告訴你,如果真有北莽大軍攻破兩遼邊境的那一天,今天這座城內無數痛罵北涼的人物,也會奮不顧身,一樣會說死就死。哪怕北莽蠻子一路打到廣陵江,也絕不至於走得如入無人之境,而只會是鐵騎馬蹄兩側,皆是我離陽戰死之人。”

離陽百姓尚武任俠,自古就有“中原士子向北遊學,離陽遊俠往南仗義”的說法,後者頗多恃武亂禁之舉,這才讓大楚領銜的中原幾國一貫視離陽人爲不可教化的北蠻子。但是近二十年來,尤其是顧劍棠辭任兵部尚書入主兩遼,與徐驍的北涼鐵騎一左一右鎮守邊關國門,北莽無法南下半步,整個中原歌舞昇平,南邊狼煙只報太平不報憂,加上無數士子入仕離陽,朝廷大興科舉,爲天下庶族寒士大開龍門,京城只說國子監一處,就容納了將近三萬來自天南地北的求學士子,讀書人如同過江之鯽的大量涌入,以及天下各地豪紳巨賈的匯聚,短短二十年,就造就了太安城不輸早年大楚京城的鼎盛氣象。先帝趙惇對文人在廟堂上的擢升更是不遺餘力,當時兩峰對峙的張廬顧廬之外,在京城爲官的青黨官員幾乎清一色都是文人,一大撥年輕讀書人得以躋身朝堂,文風綿延的江南道爲朝廷輸送了大量棟樑之材,就連以西楚老太師孫希濟爲首的大量西楚遺民,都拋開國仇選擇仕奉趙室,反觀當權武將幾乎沒有例外都是上了歲數的春秋老人,離陽朝廷經過二十餘年休養生息和上行下效,已經展露出文高武低的格局,若非西楚復國禍亂廣陵道和北涼的“蠢蠢欲動”,恐怕就算是身爲離陽頭等功勳門戶的馬忠賢,這輩子都無法外放成爲靖安道節度使。

當下的離陽,表面上國勢鼎盛不假,連西楚叛亂都要被鎮壓下去,但是連柴青山都看得出來已是四面漏風的微妙局面。

少女從來對天下大勢不感興趣,撅起嘴巴,“可我還是覺得北涼更加可憐。”

老人笑道:“師父沒說北涼不值得你爲其鳴不平,只是希望你今後不要有太多戾氣,不要隨意遷怒無辜,知道師父爲何愈發敬佩那位年輕藩王嗎?”

一聽到年輕藩王,原本心不在焉的少女立即眼睛一亮,立即就有用不完的精氣神了,滿臉神采,“師父你快說,我聽着呢。”

老人頗爲無奈,氣笑道:“不說了!”

老人果真閉口不言,除了有幾分賭氣,更多還是城外曹長卿的落子越來越快,他不得不聚精會神蓄養氣勢。

今日他柴青山揹負長劍站在這裡,可不是來看風景的。

少女撇了撇嘴,知道師父脾氣的她也沒有追問。

柴青山眯眼望向遠方,老人的視線跟隨城頭不知已經是第幾波的箭雨,一起拋向那一襲青衫身上。

城頭一架架牀弩,城下六千膂力超羣的銳士弓手。

上下兩撥箭矢鋪天蓋地。

老人沒來由有個古怪念頭,若是北涼徐家跟離陽趙室沒有任何恩怨,那個年輕藩王無怨無悔一心做那忠臣,而趙家天子也對他深信不疑,對北涼大力增援,以中原作爲後盾,支持北涼鐵騎和兩遼邊軍共同抗擊北莽,那該多好?如果城外那個曹長卿能夠像孫希濟和許多西楚遺民那樣,入朝爲官,說不定如今就是離陽的首輔大人了,那就根本不用上陰學宮的齊陽龍出山力挽狂瀾,內有曹長卿率領那幫永徽舊春和祥符新春,一同運籌帷幄,外有三十萬北涼鐵騎和二十萬兩遼邊軍,何愁天下不太平?哪怕再給他們北莽多出數十萬兵甲又能如何?

————

京畿北方地帶的一條小路上,一騎不急不緩地南下太安城。

路邊有個賣水餃賣茶酒好似什麼都賣的攤子,坐着一對年輕男女,各自埋頭吃着那兩大碗水餃。

那一騎翻身下馬,牽馬走到桌子附近,問道:“能坐?”

那個年輕男人瞥了他一眼,“既然沒帶刀,就能坐。”

於是顧劍棠坐在了徐鳳年和姜泥身邊的長凳上。

這位權傾天下的大柱國坐下後,笑問道:“徐鳳年,你請我吃碗餃子,我幫你當上皇帝,這筆買賣做不做?”

第149章 待客之禮第286章 風雪鐵騎下江南(九)第171章 摘刀撕面第111章 撈網漏魚第32章 給不給第110章 心安處即吾鄉第16章 東西南北第137章 父子第295章 燈火闌珊處,獨坐城頭人第123章 一刺第16章 東西南北第114章 暗流第87章 西蜀南詔,東西南北第153章 死在更南,死於更北第318章 滿甲營已滿甲第315章 一樁娃娃親第16章 小試牛刀第275章 腰佩雙刀,繡冬春雷第64章 遊獵第76章 覆甲婢女第72章 北望第140章 以北第152章 我來畫龍你點睛第68章 守不住寡的江湖第116章 北涼織造第44章 九十年意氣咄咄逼人第86章 一氣六百甲第90章 逍遙遊第153章 書生和書生第29章 懂不懂第167章 女子心思第66章 當賞不當賞第81章 一步入天象第236章 百無一用是(下)第31章 大黃庭第146章 山中無虎第133章 兩截柳枝第130章 不見狼煙第39章 下酒菜第145章 驚蟄第108章 雙雙入城第21章 前輩晚輩第144章 睡了第117章 風水第401章 沒有木劍的溫華第291章 當年小年還少年第112章 風起梧桐院第403章 流州收官之戰第278章 鐵騎風雪下江南(一)第311章 各取頭顱第10章 溫酒敲鐘再觀景第208章 這座江湖老去第271章 一個傾國一個傾城第365章 四籤皆中第45章 雪中第156章 早來的冬雷震震下山去收官章二雪中的江湖有人有始有終第103章 買秘笈送黃酒第83章 救人第232章 兩個消息第423章 中原宗師,慷慨而至,浩然而死!第109章 一張書頁第53章 秋風秋雨第105章 咫尺風雷(下)第86章 教你練字不許學第408章 雷霆雨露皆是天意第173章 褚祿山的問題第109章 斫琴第107章 一聲公子一頓酒肉第47章 雪停且捧雪第120章 酣暢第143章 西北遍地起狼煙,京城人人得太平第358章 如今江湖亦有癡人第52章 北涼大馬第204章 觀潮拋劍第118章 離陽失其鹿(下)第112章 風起梧桐院番外第四章(等待更新)第82章 紫金身,百年一劍第18章 東西一線上的攔路石第194章 二姐第321章 十八停之後第56章 陸地神仙第20章 火燒雲下第71章 三十萬碑第168章 封山四百年第136章 北上南下第388章 流州鐵騎第63章 得道第116章 離陽失其鹿(上)第68章 守不住寡的江湖第74章 北涼親家第108章 念來念去都是情第47章 與北涼王說北涼第108章 今天不讀書第118章 黑白買太平第99章 大醮大潮第112章 風起梧桐院第91章 坐黿觀劍(中)第9章 小娘去不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