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各個部門的負責人紛紛約見齊年。還是同樣的話,還是同樣的意圖。齊年表示自己的想法是不會變的。
齊年退出迅電快遞的方案,其實在總部已經和個別人溝通過了。
回到仞市之後,齊年把方案的正式稿發到了總部,請其評估。同時把這個方案稿也發給了參股的縣公司、網點和投資人。接手的申請如雪片一般發往總部、發往齊年的仞市公司。這和上一次齊年接手市公司的情況完全相反。
齊年接手仞市公司的時候總部沒有一個人敢接這個燙手山芋,那時候市場佔有率已經跌到了20%以下,而且還在下跌。現在齊年出讓仞市公司的時候這家快遞公司在當地的快遞市場佔有率超過了40%,盈利情況非常好。
這就是有無數人覬覦這家公司的原因。
經過艱苦卓絕的談判,最後商定出手價格爲3500萬元。歸屬齊年團隊的份額爲60%股權對應的2100萬元。
對於這2100萬元如何分配的問題,齊年與他的合夥人做了充分的溝通。大家一致認爲可以把這筆錢全部投入到新公司的設立中,不需要進行分配。
這個結果恰恰就是齊年當初設計公司股權的高明之處。他充分了解了各位合夥人的資金需求。包括改善生活所需、近年的婚育所需,從公司的盈利中已經拿出一部分進行了分配。
因此在這個公司轉讓收益中,幾位合夥人都沒有十分強烈的分配需求。
手上有了2千多萬的現金,那麼只需要融資1千萬元就可以滿足商業計劃書中的3千萬融資額度。
符佳瞭解到這個情況之後建議齊年把初始投資額修改爲5千萬元,自籌1.5千萬,融資3.5千萬。一方面多預留一些資金以方便應對經營過程中可能出現的異常情況。另一方面融資額太少可能會打消一些投資人的積極性。
對投資人而言,投資100萬和投資100億所花的資金差了1萬倍,可是所花的精力卻差不多。同樣的流程、同樣的盡職調查、同樣的風險管控,時間多寡而已。但是投資經理獲得的佣金卻完全不同。
聽了符佳的解釋,齊年才明白原來對於好項目而言,融資額其實是多多益善的,這和創始人想省錢的思路未必完全一致。
不過齊年覺得對於投資人而言,他還是希望能像柳之冠一樣,不是以財務投資爲主,而是真正地能和自己一起共同發展。所以融資額度定爲4千萬。自籌2千萬,融資2千萬。一半對一半。
商業計劃書定稿之後,符佳在南方安排了一場路演。邀請了7家投資人來參加。齊年帶着田雙雙一起去參加這場路演。
原定的7家投資人蔘加的路演,到當天增加到了13家。雖然投資的金額十分有限,但是對投資人而言碰到一個好項目的機會也是有限的。所有的投資人都明白,雖然這家新興快遞公司目前的市值只有4千萬,但是不出幾年它的市值有可能增長100倍達到40億。即便是達到40億的規模,在快遞市場上也只是一家中小型的快遞公司。未來前景可期。在早期階段有機會投資,不論金額多少,就相當於花幾百萬買了一張入場券。
因爲對許多投資項目而言,後續融資的情況下通常對原投資人有優先考慮的條款。這樣的優先權可使用也可以棄權,但這個選擇權卻是無比寶貴的。因爲不僅有了進入的機會,同時也有議價的可能性。
齊年路演中介紹的內容並不複雜,大家都聽得懂。齊年如何經營管理這一點倒是沒有太多的疑義。問題主要是集中於一家新快遞公司如何與傳統快遞公司競爭方面。
關於這一點,齊年有充分的準備。
首先,這叫暫定名爲BBA的快遞公司不會貿然與快遞巨頭去硬碰硬。尤其是在競爭比較激烈的一線城市、中心城市。因爲一方面小公司資金少、盈利難,在一線城市和中心城市,光是在城市中布點就遠遠不是幾千萬資金可以應對的。
舉個例子而言,迅電快遞在魔都的加盟商有100家,每一家至少有2-3個網點。按最小值來估算的話,光一個城市至少需要布200個網點。每一個網點投資100萬,就需要2億資金。是BBA快遞公司資金量的5倍。這還只是做一個城市。
當然,快遞公司是加盟制,佈網點是加盟商的事情。但是對於一家新興的快遞公司,在市場上的感召力是有限的。在這種情況下,初期的網點都是由新公司來布,等到形成格局之後纔會轉手給加盟商,並開放其它地區的加盟。
這和麥當勞、星巴克的做法是一樣的。雖然麥當勞、星巴克是加盟制,但是這兩個品牌在初創期一定是自己開連鎖店的。有了品牌知名度之後纔會開放加盟。
所以避開競爭激烈的一線城市、中心城市,就是爲了不把自己帶入坑裡。另一方面一線城市、中心城市的資源十分有限,新公司難以獲取資源支持。就拿建轉運中心一事而言,想拿塊合適的地塊沒有2-3年時間也很難做到。
其次,BBA主攻的是農村的市場,不單純只是一個快遞業務,而是結合零售與生活場景的生態。就像齊年在寸島上一樣,想用快遞來發揮連接生態的紐帶作用。
再次,齊年更多的是打造平臺。平臺提供開放接口,實現各種業態的集合。
當然,這樣的模式除了在包括寸島等有限的幾個區域成功以外,在別的地方是否同樣適用,還需要進行磨合。這就是爲什麼啓動資金只有幾千萬而不上十幾億的原因。
齊年必須要控制投資風險。他深知在資本市場上,信用度極其重要。創業企業成功率本來就低,這是投資人理解的。但創業維艱的情況下初創公司大把燒錢是投資人無法理解的。
這幾年有不少初創企業的創始人拿着投資人的錢燒了個精光,最後躲到海外不敢回來的事情層出不窮。
齊年要對自己的合夥人負責,也要對未來的投資人負責。這是一種態度,更是爲未來獲取更多資源需要投入的一種創業精神和企業家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