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2章 大涵道比渦扇項目的歸屬
因爲這場突如其來的大規模洪水,很多原來做好的計劃都不得不推遲,比如很多個省的高考閱卷、比如十號工程的首飛,又比如112廠交付殲8C戰鬥機的進度……
但非要說的話,倒也不完全是這樣——
由於航空工業系統下屬很多廠所和子公司的工作都受到影響,因此不少本來忙着做項目的研究人員都破天荒地閒了下來。
這導致之前很難協調的開會時間,如今變得根本就不是問題。
於是,在天氣稍稍轉晴、並且各地的內澇和洪災情況已經穩定下來之後,其實已經早就做好相關準備的樑卓平,便找了個機會跟常浩南見面,詢問要不要乾脆把華夏航空發動機產業大會的邀請函給發出去。
反正,下雨天打孩子,閒着也是閒着。
不如趁這個空當一起到港城開個會。
這段時間常浩南一直在忙防洪裝備還有軟件收尾的工作,倒是沒有太多精力關注航發方面的動態,今天聽到這個消息還覺得有點突然:
“樑總,之前丁主任說的,從俄方那邊引進D436T1發動機的談判,已經結束了?”
他還記得上次三個人見面時,最終討論的結果是等到這件事情有了着落之後再開會。
樑卓平點了點頭,放下手中的保溫杯:
“差不多吧,三方的條件基本上都已經確定,具體的技術引進形式跟十一號工程類似,剛開始用於地面測試和第一架原型機生產的4臺發動機,從莫斯科和烏法的工廠進口整件進行組裝,然後逐步過渡到由我們生產核心機以外的所有零部件,在按照這種方式完成300臺發動機的訂單之後,把全部相關生產任務轉移過來,最終實現在兩邊並行生產俄版和華夏版兩種同型號不同規格產品的方案……”
“同時,發動機設計方伊夫琴科公司也會跟我們的配套研究所對接,逐步轉讓全套設計方案,並且跟我們合作,繼續改進這款發動機。”
“這……確實已經對我們相當有利了。”
常浩南在聽到協議的具體細節之後甚至感到有些驚詫。
這個條件哪怕是跟之前的十一號工程相比都絲毫不差。
要知道這可是航空動力領域,華夏曆來的短板,也是對外合作中議價權最低的部分。
非要說的話,或許只能解釋爲二桃殺三士的策略發揮作用,以及去年被他搓出來的渦噴14確實給予了俄國人很大的震撼:
“那麼……我們這邊是由哪一組廠所負責對接D436T1的研製和生產任務?”
之所以這麼問,是因爲他覺得自己可以趁着航空發動機產業大會的機會,給承接了這項大活的廠所專門去傾斜一些資源。
“還沒最終確定。”
樑卓平說着又從包裡掏出了一份資料交給常浩南:
“上次我看你給丁主任的那份報告已經非常詳細,所以咱們系統內各個航空動力相關廠所的情況和水平,我也就不多跟你廢話了,總之除了606所和黎明廠之外,其它的幾家眼下肯定是不具備單純靠自己完成這種項目的能耐,但盛京那邊要集中力量負責渦扇10的研發和渦噴14生產,短時間內恐怕又沒辦法騰出精力。”
“所以,丁主任的意思是,在這件事情上,要配合浩南同志你在航空發動機產業大會上準備部署的工作,根據在渦扇10項目上,伱給各個廠所分配到的資源決定到底誰來負責D436T1的國產化。”
後者接過資料,整個人差點沒繃住直接笑出來——
這波啊,這波是大家都想到一塊去了。
華夏這邊雖然表面上有不少機構都在造航發,但正兒八經有完整研發生產能力的,除了盛京,就只剩下建寧。但後者主要是搞渦軸和渦槳動力的,儘管跟渦扇的原理相同,但具體技術路線還是有很大差別。
況且實力也非常弱。
這樣一來,總歸都是要獲得技術援助才能推進下去,那就不如放到航發產業大會上一併給辦了。
只不過就連常浩南自己也沒想到,丁高恆會直接把這件事情的決定權放手到自己這裡來。
他手中的資料是D436T1發動機總裝過程中需要的一些技術能力。
作爲一款相當先進的大涵道比渦扇發動機,哪怕只是總裝,對於過去只生產過渦噴乃至活塞發動機的華夏航發製造廠來說,也絕對是個不小的挑戰。
從技術延續性的角度,位於鎬京的430廠無疑最適合接手D436T1發動機的生產任務。
他們過去就負責生產轟6使用的渦噴8發動機,對於中涵道比航發多少算是有些經驗,並且手頭還有斯貝MK202也就是渦扇9這麼個華夏渦扇航發的獨苗,至少有相關的產業底子。
雖然430廠並沒有專門配套的研究所,但他們多年以來在對渦噴8進行生產和改進的過程中,還是拉起來了一支自己的技術隊伍。
總歸是值得培養的。
而且,鎬京距離京城和盛京都比較近,也是個不大不小的優勢。
於是,在把資料翻到最後一頁的同時,他也基本做出了決定。
“如果不出意外的話,我應該會考慮把參與渦扇10項目的機會往430廠那邊傾斜一些。”
常浩南把手中的資料合上,重新還給樑卓平。
他相信對方肯定聽得懂這句話裡面的意思:
“去年年末精工計劃剛剛開展的時候,430廠就派了不少工程師去盛京參與和學習,不說能獲得多少功底,至少跟410廠對接的經驗會更豐富一些。”
“另外,因爲渦扇10這個項目,幾乎所有技術對於咱們來說都是全新的,風險實在太高,所以我之前就考慮過,把一些關鍵技術,尤其是發動機製造技術在斯貝MK202的國產型號,也就是渦扇9上面提前做技術驗證,一方面是分攤風險,另一方面也能加快研發進度,這本來就需要讓606所、410廠跟430廠進行深度合作,也正好趁着這個機會,把咱們自己的第二個航空發動機產業基地給拉扯起來。”
常浩南的一番解釋有理有據,因此樑卓平也沒有任何異議:
“可以,那我回去之後再具體安排一下。”
畢竟鎬京在過去也是主要負責大中型飛機的生產和研發,現在把華夏大涵道比渦扇發動機放在這裡,也算是近水樓臺:
“對了,還有這個。”
臨離開之前,樑卓平又交給了常浩南一個印刷精美的紙質信封:
“會議的邀請函,還有出席證,雖然我已經把你的照片給了現場負責同志,應該用不上這些,但還是可以留個紀念。”
“我有預感,這次開的這個會,恐怕會成爲咱們華夏航空工業發展史上的一次標誌性事件!”
下一章需要改,可能晚點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