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院士……”
眼見着對方連L4點上擬週期軌道的週期形狀和維持能耗都已經給算出來了,周平建臉上逐漸露出幾許難繃的表情:
“這就是您剛纔說的‘不太成熟的想法’?”
這些東西如果交給他來算,那當然也能算出來。
但要做到這樣信手拈來的程度,必定是下過大功夫的。
絕對不是什麼臨時起意。
常浩南低頭瞄了一眼不知不覺間已經被幾乎寫滿的A4紙,也覺得這個形容有點不太恰當。
“最開始確實不成熟……就是無意中有的這麼個念頭而已”
他說着把手上的筆丟到一邊:
“後來閒着沒事就拿出來算一算,現在可能確實是稍微完善了點……”
“……”
周平建伸手扶額,但最終還是決定不去糾結這些用詞方面的細枝末節:
“既然這樣,那想必還有更多細節吧?”
說話間,他也從褲子口袋裡摸出來了一個本子。
但面對這個問題,常浩南卻猶豫了一下。
更多細節,那自然是有的。
但如果說“在L4點上建設一個空間站”這件事本身還可以算做遠視主義的一部分,那後面的部分可就真帶着點狂想的意思了。
不過最後,他還是繼續說道:
“根據目前關於微重力環境下生存狀況的研究,人體可以長期處在0.3g左右重力水平的環境下而不出現嚴重問題,所以按照我的設想,這個基地應該是一個半徑在300米左右,以0.95r/min速度不斷圍繞中心自轉的圓環,當然如果擁有更好的維生水平,那麼轉速可以適當加快,做需要的旋轉半徑也相應減少……”
“L4點上的最大地影時間只有2.4小時,月影時間可以忽略不計,並且只需要很小的能耗即可維持軌道穩定,因此除去應急動力系統以外,正常情況下可以完全依賴電運轉,無需從地球運輸大量推進工質,只需要提供人類生存所需的食物和飲水……”
“……”
顯然對於當前人類的技術來說,這個設想中的很多要素還不太現實。
比如半徑300米的圓環型航天器本身,就是個根本難以想象的龐然大物。
但周平建卻並沒有打斷常浩南的描述,只是在每個小節後面都做出了專門標註。
比如“成熟技術”、“尚在研究”或者“需要驗證”等等。
顯然是真的在考慮這一方案的可行性。
直到中巴車開入發射場大門並晃晃悠悠停下,相談甚歡的二人才終於反應過來,不得不暫且停下。
……
瓊省的這個探空火箭發射場雖然名字聽着跟三大衛星發射中心有點像,但無論硬件水平還是行政級別都根本不在一個層級上。
發射場負責人叫徐鵬飛,甚至都不是專職的航天技術人員,而是由華夏科學院火箭與氣球探空技術研究室主任兼的。
可以說在今天之前,大半輩子都沒想過自己還能有獲得如此高關注度的一天。
“常院士,周總師。”
已經等待許久的徐鵬飛快步上前,跟剛從車上下來的兩名大佬分別打過招呼。
或許是因爲準備不夠充分,所以整個人顯得相當緊張。
“鵬飛同志,不要有太大壓力……”
周平建對於這種情況見得多了,當即拍了拍對方的肩膀:
“今天我陪同常院士過來,只是要向你瞭解一些臨近空間環境研究的詳細情況……”
“……”
徐鵬飛的保密層級倒是不低,但業務範圍跟高超音速研究完全不沾邊,加上今天也只是初步瞭解,所以所以常浩南也沒有完全挑明自己的來意。
只是表示未來的載人航天研究需要對50-150km高度範圍內的大氣結構和空氣動力學情況等理化要素,有可能需要在低緯度進行高密度的亞軌道發射云云。
聽到如此重點的項目竟然能和自己這個冷門單位扯上關係,徐鵬飛難免有一種“多年媳婦熬成婆”的快感,差點就在一衆人面前笑出聲來。
好在關鍵時刻,還是理智佔據了上風。
“常院士,我們這兒目前的發射頻率只有差不多每個季度2-3次,亞軌道發射需要準備的東西不多,所以在發射能力這塊,距離飽和倒是還是有很大的空間……”
他一邊帶着常浩南等人走向略顯簡陋的發射臺,一邊介紹道:
“但現有的探空火箭主要是爲了發射小型氣象探測設備,在性能取捨方面幾乎完全追求射高而無所謂速度,而且基本都是無控或是低控發射,恐怕很難用於用於動力學相關問題的研究。”
“這方面問題你不必擔心。”
常浩南擺了擺手說道:
“新的火箭動力飛行試驗平臺已經處在研發當中,從功能上完全可以滿足大型試驗飛行器、動力系統、單機、結構、材料、算法等的搭載性試驗,你們發射場只要做好發射任務加倍,甚至提高一個數量級的準備就好。”
徐鵬飛沒有插話,只是微微瞪圓了雙眼。
雖然他之前到國外考察的時候,確實見過每週甚至每2-3天就發射一枚亞軌道火箭的陣仗,但現在真輪到自己頭上,還是會難免覺得有些不真實感。
不過,常浩南並沒有給他太多醞釀情緒的時間。
“另外,你們的本職工作,也就是對高層氣象領域的研究也不能停下……因爲項目的特殊要求,我們需要對鄰近空間,尤其是60km以上的高度進行一次相對完整的大氣建模,這也是你們下半年的重點工作之一……”
“60km以上……”
徐鵬飛的主業其實是氣象研究,因此在聽到這個高度區間之後,很快就意識到了常浩南所關注的重點——
根據熱力結構劃分的平流層和中間層頂部分別爲50km和85km,而根據組分特性劃分的均值層和過渡層頂部則分別爲85km和100km。
只有中性層和電離層之間的分界線在60km左右。
“您要研究臨近空間大氣的電離特性?”
常浩南用帶着意外和讚許的眼光看了一眼走在旁邊的徐鵬飛:
“徐主任猜的很準嘛……”
這當然是下一步研究的重中之重。
在60km-150km高度範圍內,由於太陽輻射的作用,大氣中的原子和分子被電離,產生大量的自由電子和正離子,航空器高速飛行時所產生的等離子鞘套特徵也因此而與更低高度的中性層大氣存在區別。
當然,多數情況下,由於本來也不指望在黑障中進行通信,所以這點細微差別的影響不大。
但無論是一次性的高超音速武器,還是更遠之後可重複利用的高超音速飛行載具,如果要長時間在100km附近區間內活動,都必須要保證通信導航信號的順利傳輸。
而他之前爲高超音速導彈所開發出的那套黑障通信技術,本質上是利用主動噴射的離子流對包裹在飛行體外側的等離子體鞘套進行削弱和改性,從而讓特定波段、特定相位和入射角度的電磁波得以透過屏蔽層。
因此高度依賴對於大氣環境電離特性的認識。
徐鵬飛則有些不好意思地理了理頭髮,把已經有些稀薄的頭頂部分給遮住:
“電離層和臨近空間大氣的耦合問題算是這些年的研究熱點,所以我們也積累過一些相關數據……只不過相關的物理機制還不明確,所以目前無論國內外,總體上還都停留在經驗估計的階段。”
說到這裡,他稍微停頓片刻,確認常浩南和周平建的表情都沒有什麼變化之後才又繼續道:
“不過……如果您不是準備研究空氣電離過程本身,而是想要解決電離問題,或者通過電離手段解決其他問題的話,那麼可以把測試安排在夜間進行……因爲我們發現在大約午夜0點之後,D區的額外電子密度就會消失,電離特性和60km以下的中性層幾乎完全一致……”
“……”
意外之喜。
絕對的意外之喜。
對於常浩南來說,相比於這個其貌不揚的徐鵬飛主任本人,此行的其他收穫反而顯得不那麼重要了。
“徐主任。”
常浩南突然停下腳步,面色嚴肅地轉向對方:
“我這裡有一個涉密項目……持續時間可能會很長,不知道你有沒有條件和意願參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