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須承認,杜弗羅的猜測,已經非常接近真實情況了。
在常浩南開發的工藝流程當中,確實需要把待加工零件浸沒在中性鹽溶液當中。
實際上,單就這一步來說,如果能像前者那樣,用與激光器同軸的電液束沖刷工件而不是單純浸泡,那效果還會更好。
只是華夏在微型閥泵這方面確實比較落後,所以最後才用了這麼個大力出奇跡的辦法。
然而,常浩南當初用來欺騙競爭對手的那篇文章確實過於有效,再加上些許思維定勢,導致杜弗羅錯過了整個過程中最重要的一環——
脈衝激光。
當然,那篇論文不可能永遠有效。
早晚有一天,大家會發現熱效應是條死衚衕。
而且,隨着華夏這邊逐漸開始大規模應用超短激光加工技術,相關消息也不可能一直被捂住。
但就算那一天提前到來,影響也不會很大。
激光的非熱加工在原理上就跟過去常見的熱加工完全不同。
把工藝當中的連續激光改爲脈衝激光,並不是單獨換個激光器就完事了,還涉及到一系列相互作用模型以及數值算法的更新與開發。
這些工作,在有系統協助的情況下,常浩南都斷斷續續花了一年多才勉強完成。
別人就更不用說了。
再者說,當大家的研究到了只差臨門一腳的時候,常浩南還可以趕在別人之前,把幾個關鍵專利給搶注下來。
除非有人狗運逆天,直接從工藝參數的無數種排列組合當中試出正確結果。
那常浩南就要開始考慮,是不是有第二個人也開掛了……
……
不過,眼下這會,常浩南還顧不上關注友商們的動向。
因爲,一個對於他來說相當重要的節點就擺在面前。
“常總,這是十分鐘前,軍兵種裝備局發過來的情況說明函。”
章亮平說着把一個貼着條子的信封放到常浩南面前。
聽到這個單位,後者趕緊把視線從電腦屏幕上挪開,用最快的動作拆開。
軍兵種裝備局,總裝備部下屬的二級單位。
雖然級別並不很高,但卻負責主管海空軍和第二炮兵裝備的定型鑑定。
如果是非重點型號,那麼二級定委將直接由他們來組建。
哪怕是需要一級定委的重點裝備,也需要從中抽調不少人手。
總之算是甲方大爹中最關鍵的部門之一。
因此,雖說發過來的是公函而非指示,但還是得重點對待。
信封裡面是一份紅頭文件。
【我局已收到各作戰部隊和飛行研究院關於渦扇10型發動機的情況反饋,兩個子型號總計36臺原型機和量產機的累積裝機工作時間已超過10000飛行小時,數據記錄良好、試用評價優秀,駐廠軍代表對生產環節瞭解清晰,確定流程符合標準……】
【……】
【綜合以上情況,我局認爲,WS10型發動機已經通過部隊試用和生產定型試驗,具備進行後續考覈的條件,煩請貴單位儘快整理並提交相關文件……】
原本,常浩南還有點擔心是不是有什麼急需自己解決的問題。
結果卻是天大的喜訊。
“好,好,好!”
看着手中薄薄的兩頁紙,常浩南連說了三個好字,然後擡頭看向章亮平:
“老章,你馬上擬一個通知給606所,把情況說明一下,告訴他們準備在二月初迎接工藝考覈,如果一切順利的話,最好能趕在春節之前收尾!”
這份文件的內容總結起來,就是甲方已經基本認可了渦扇10的性能和穩定性,並表示可以組織生產定型鑑定了——
相比於設計定型,當前的國軍標並未對生產定型的具體流程做出詳細規定。
只是寫明瞭生產定型應當包含組織工藝和生產條件考覈、部隊試用、生產定型試驗、組織生產定型審查和審批四個部分。
一般來說,在小批量試製和交付的過程當中,就可以順便完成其中的第二和第三項。
就像剛纔文件當中提到的那樣。
而裝備局要求航空動力集團提交的相關文件,則是涉及到餘下的另外兩項內容。
這個過程並不像設計定型那樣,包含大量高風險的極限測試,主要是一些生產現場和書面的審查工作。
甚至會顯得有些無聊。
但對於常浩南和整個項目團隊來說,卻是最重要的里程碑。
意味着渦扇10A/B兩個型號已經技術狀態凍結,可以結束小批量試製,正式進入量產階段了。
別小看這幾個字的差距。
很多裝備,一直用到退役,可能都還頂着“小批量”的帽子沒摘掉呢。
更重要的是,在此之後,常浩南就可以真正從渦扇10項目本身中解放出來,把主要精力投入到新的挑戰當中去了。
……
三個星期時間很快過去。
渦扇10的生產定型,一切順利。
甚至順利到有些出乎常浩南的預料。
生產定型鑑定和產線驗收會的日期,最終定在了春節前夕的2月10號。
實際上,跟畢業答辯的情況差不多。
當決定要開鑑定會的時候,就說明這個項目已經穩了——
因爲有問題的項目根本走不到這一步。
當然,即便如此,常浩南還是做好了充分的準備。
尤其是涉及到超短激光加工的內容。
主要是擔心講淺了別人覺得不夠細,講深了別人又聽不懂。
不過事實證明,他還是想多了。
在大量測試和使用數據的支持之下,根本沒有什麼需要發揮的空間。
以至於各個環節宣佈通過認定的速度,比對應負責人簽字蓋章的速度還要快得多。
原計劃從早開到晚的會,實際上只用了不到三個小時就沒什麼內容了……
於是,整個會場竟然陷入了令人有些尷尬的冷場當中。
只剩下筆尖劃過紙頁所產生的莎莎聲……
最後,還是負責整個定型鑑定的陸增武率先打破了沉默:
“常總,我看你們提交上來的工藝說明文件,寫着預計最大年產量可以到將近200臺?”
對於華夏來說,上一次能年產這麼多發動機,甚至還是給殲6造渦噴6的時候……
“嗯……”
常浩南緩緩點了點頭:
“保守估計吧……畢竟生產定型試驗,要求我們提交的是下限,實際還有可能更多。”
“可你們有沒有考慮過,這些產能……很可能大部分都要處在閒置狀態?”
陸增武說完,可能是覺得這個問題稍微有些攻擊性,於是又趕緊找補了一句:
“這個……跟生產定型有關的問題已經完全結束了,現在完全是我個人比較好奇……”
常浩南擺了擺手,示意自己理解:
“眼下,或許確實不需要這麼多的航發產能,但我們作爲企業肯定不能只看眼前,而是要提前給未來做打算。”
“別的不說,我們目前參與研發的SeA系列發動機,兩到三年後就可能佔到每年20-30臺的產能,而隨着我國經濟發展不斷提速,航空兵裝備更新換代的頻率也會逐漸提高,再算上大修和維護所需要的備份件,每年留出100臺的產能並不誇張……”
“另外,我們預計年後要立項渦扇10的航改燃,海軍對這一型號的需求量也不小,這麼算下來,只要再額外多出一兩項業務,就能佔滿這每年200臺的產能,或許還不太夠用……”
“……”
這一番話說下來,不光是陸增武,就連不少正在低頭簽字的人也紛紛擡起了頭。
“咱們……每年能需要……100臺發動機?”
陸增武雙眼瞪大,連說話都不是很利索。
常浩南心說我要是告訴你以後華夏能年產總計超過80架的各型三四代機,怕是得把你嚇出個好歹來……
當然,這話也就是在心裡吐槽一下,肯定不能說出口。
於是,他只好換一種方式:
“以後的事情,一切皆有可能。”
“陸主任您想,都不用太長時間,就說當年渦扇10剛立項的時候,又有誰能預料到五年後的今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