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瞌睡,這是李命所看到的。
感悟文字世界,這是葉撫所看到的。
對於胡蘭這剛起步的新人而言,感悟文字世界是一件很消耗精神的行爲,之前研究這套修煉體系和方式時,葉撫也就考慮到了這一點,所以胡蘭在感悟到一個文字世界後,就會以休眠的狀態體悟。
每天的這個時候,也就是胡蘭放下書本上的知識,開始修煉的時候。文字之間有深意,每一個文字的存在必定是經歷了莫大智慧與創造精神,經過長久歷時的沉澱和演變,早就形成了完整且獨立的精神觀想世界,而基立於這精神觀想世界的正是“規矩”二字。
胡蘭感悟接應文字世界,自然需要去領悟那一份“規矩”,雖然她對於“規矩”理解不能,但是能夠藉此感悟文字世界即可。
感悟文字世界時,規矩之意自然會以某些方式表現出來,而作爲讀書讀得很高很多的李命,自然能夠感受到這樣一份規矩之意。
只不過,李命也僅僅只是感覺到了有規矩之意從胡蘭身上流淌出來,並不知道到底爲什麼會有規矩之意。在他所能感識到範圍裡,只是看到胡蘭在睡覺,眉間有愜意,就像是看書看累了偷個懶一樣。
李命,又一次理解不能了。
“先生,那個小姑娘是你的學生?”李命心知這般問顯得無禮,但卻還是禁不住好奇,問了出來。
“學生頑劣,讓長山先生見笑了。”葉撫微微頷首。
李命搖了搖頭說:“我並非此意,只是覺得那小姑娘會在讀書路上走得極遠。”
葉撫笑着說:“可是我這學生,明有讀書之才,卻最喜練劍,作何解?”
“練劍之人,尚且心有鋒芒而大多無法出鞘,不顧其他強行出鞘者,多損情義,難能兩全。以我而言,教她做女夫子,以墨爲劍,是爲最佳。”李命答。
“若是心無鋒芒呢,又作何解?”
李命略微思索,不禁搖頭,“心無鋒芒,何以練劍。”
“劍者,兵也,可做攻伐之物,也可做守身盾器。練劍一事無非在‘練’和‘劍’二字上,以‘練’爲本,劍不過爲器具,‘練’至極致,萬物皆可做‘劍’,斬草爲兵,斬木爲器;以‘劍’爲本者,須知劍之鋒芒,無疑。”葉撫說罷,便笑着問:“但劍只以‘鋒芒’二字而立嗎?”
李命覺得葉撫對劍頗有些理解,尤其是“練”和“劍”二字之分。李命所處的層次,所認識的、所見過的劍仙、大劍仙不少,或多或少也與他們有過交手和交流。他們各有千秋,在自己擅長的領域裡有着獨特的見解和造詣,但似乎沒有誰將練劍分爲“練”和“劍”兩個方面。但是他聽及葉撫所說,細緻思索,又覺得極爲合理,便不由得想,這位先生會不會在練劍一事上也有着頗深的造詣。
“世間練劍者,大多以鋒芒爲主。”即便是覺得葉撫說得很有道理,但是他還是持有這樣的看法。
“大多數人以爲的就是對的嗎?”葉撫不急不緩地問出來。
恍然間,李命只覺得紫府激盪。葉撫問的這句話如同經言一般迴盪在他意識之中。
大多數人以爲的就是對的嗎?
這無比簡單的一句發問,豪不誇張地擊潰了他前面對練劍的所有理解。到了李命這個層次,說的每一句話都帶有各自的道理,修道悟道以來的道理,若是陡然之間被否定,就是對其道的否定。而葉撫一問,讓李命都不由得否定了自己對練劍的言論,他無法自欺。所幸的是,他的道並非在練劍之上。
但即便如此,也依舊是對道心造成了些許影響。
這一切被葉撫看在眼裡,他不禁有些感嘆,這修仙界裡的人畢生追求大道,尤其是悟了道後,時時刻刻、隨時隨地都秉持道理,可能一句話、一個動作、一個神情、一個想法都關乎到了道。恍然看去,會覺得道理滿滿。但是葉撫看來,這修的不是道,而是枷鎖。
葉撫見過的好幾個悟道之人,都或多或少把自己和道聯繫得太過密切。那胡至福是如此、起初掌管黑石城大幕的那位大人是如此、李命也是如此。只不過,各有高低而已。李命比起其他兩人來說,好上不少,畢竟到了返璞歸真的地步。
葉撫不覺得這種修道方式真的實現了“道”的真意。也一度想過,會不會這整個修仙界的“道”其實都走偏了。
“先生所言極是。”李命的話打斷葉撫的思索。“我看的太過淺薄鄙陋了。”
葉撫說:“我也不一定是對的,長山先生不必如此。”
“我有一問。”李命說。
葉撫擺手示意。
“依先生之意,練劍並非只求鋒芒,可還有其他?”李命問。
葉撫回答:“沒什麼大道理的。想怎麼練就怎麼練,練速度也好,練攻伐之勢也罷,都看練劍者本身。”
“先生若要練劍,求什麼呢?”李命覺得葉撫對練劍的理解頗爲獨特,猜想着他應該練過劍,不由得這般問。
葉撫笑了笑,帶着些尷尬之意,“不瞞長山先生,我這人俗氣至極,我要是練劍,大概會求一個帥氣瀟灑吧。”
帥?李命不太明白這個字用在這裡的意思,不過依據“瀟灑”大概猜到了意思。但他自然不會認爲,葉撫真的只是這麼想,當作一句自謙的笑言了。
最後,李命還是迴歸到胡蘭本身,再次問葉撫:“先生以爲該如何解決練劍和讀書二者呢?”
葉撫看了看胡蘭,見後者沉在文字世界裡很深。他說:“其實呢,我也是第一次做先生,有些地方做得對不對,好不好都不太清楚,所以纔有先前那番問。”
李命聽此,稍稍愣住了。他以爲葉撫先前發問是故意而爲之,沒想到是真的在問。念及自己爲了應對他的發問,甚至帶上了道理,不禁覺得有些慚愧。如果真是如此的話,就是他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