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封少昊於東夷,臨崩傳位於王孫顓頊,顓頊乃少昊養子,傳位於少昊之孫帝嚳,帝嚳崩,傳位長子帝摯。
自黃帝時,製作大備,製衣裳,造文字,人文始大。從黃帝到帝嚳,四君皆賢明仁德,位列五帝。不但於中夏治史中爲僅爾,放眼天地萬族之中,四代皆聖人,亦是絕無僅有。人族又安能不盛不強?
是以,黃帝至帝嚳四代之中,承伏羲神農之治,徵亡逐北,疆土大辟。萬族莫敢與我爭強。
至帝摯之時,龍族勢微,白虎乃有合縱之議,遣使遊說諸侯,結連萬族,聯兵抗禦人族。
當是時,海皇龍神若興風作浪,提勁旅威行大陸,十二孽龍爲其前驅,江河氾濫,人族爲魚鱉,鏖戰九年之久。
妖族沆瀣一氣,以六君爲首,合四方之衆,八面來攻。
其一,爲窫窳,赤身人面,其狀如牛,嗜血殘虐,殺人如麻。爲妖族三軍大元帥。
其二,爲鑿齒,齒長三尺,尖利如鑿,左手操戈,右手持盾,雄武非常,駐軍疇華大野。
其三,爲九嬰,生有九頭,能噴水吐火,呼其名能止嬰孩夜啼,因名之爲嬰。駐軍兇水之上。
其四,爲大風,鷙鷲之類,排翼如雲,兇猛異常。駐軍青邱大澤。
其五,爲修蛇,身長數丈,碧眼鯨齒,能生吞犀象。又名巴蛇,後世蛇吞象的典故便因此而來。駐軍洞庭。
其六,爲封豕,體似巨象,銅頭剛鬣,萬夫莫敵。駐軍桑林。
當時,合縱軍聲勢浩大,翻江蹈海,移山造陸,即便千萬年後,提及洪水猛獸,人族還心有餘悸。
帝摯無計可施,只得求告於天皇。帝俊之意,自然不願任何一族太過壯大,威脅天庭地位。當年,祖龍一統大地,開創【萬世系】,氣焰萬丈,帝俊也不敢輕攖其鋒,後來,祖龍崩逝,帝國裂而爲五,五龍帝攻戰不休,天庭才得以尊威起來。前車之鑑不遠,帝俊自然是深以爲戒。現今妖族合縱攻伐人族,他也樂得人族削弱,達成制衡之局。可是作爲至高無上,撫愛萬族的天皇,帝摯的求告也不能置之不理。於是賜人族大將大羿彤(紅)弓素繒(繒),使扶下國。意思是你們自己打吧。
帝摯氣怒非常,卻也無可奈何。既然天皇不肯出面,只得遣使與合縱軍求和。海神若要求和帝摯約談,帝摯無奈應允,結果被扣押在妖族大營之中,人族頓成羣龍無首之局。
唐堯乃帝摯之弟,先被封於唐,當此危亡之際,便被迎立爲帝。
帝堯於是起而收拾殘局,命大羿率人族大軍迎戰妖族六君,又命鯀迎戰海神若。
帝堯繼位之時,人族看似日益強大,同時也是內憂外患。除了妖族六君和退居深海的海神若。人族內部又有所謂四凶,各擁衆兵,難以節制。
其一爲驩兜,黃帝之子,好行兇惡,是非不分。
其二爲共工,少昊之子,毀信惡忠,崇飾惡言。
其三爲鯀,顓頊之子,不可教訓,好勇鬥狠。
其四爲三苗,蚩尤之後,貪財好利,溺於享樂。
這四人俱是名族之後,節制一方,又因性情跋扈,諸帝礙於情面,不能處置,至帝摯時,遂成尾大不掉。
當時,帝堯命鯀迎擊海神之軍,鯀知道帝堯有一寶物,喚作‘息壤’,祭出去能圍築土城,連綿不絕。於是想方設法竊出,鏖戰之中,仗着寶物利害,不聽帝堯號令,致使川決堤潰,損失慘重。帝堯命舜斬之,諸侯側目,綱紀爲之一肅。
隨後,羿率人族大軍連戰連捷,誅殺妖族六君。
帝堯有季(小)女,喚作瑤姬,神通廣大,勇冠三軍,誅殺十二孽龍,萬族震怖。
五龍帝不肯罷休,上天庭要求天皇懲治瑤姬。帝俊顧忌龍族勢大,又見事與願違,四靈及龍族死傷慘重,人族益發強盛。於是命十大金烏捉拿瑤姬,瑤姬力戰不屈,肉身被十金烏曬化。
當十日齊出,焦禾稼,殺草木,五穀盡死,人族因先天體質所限,餓死、曬死者不計其數。帝堯大怒,命羿大戰十大金烏,射落其九,向天庭宣戰。
當是時,金烏墜落,萬族膽寒,天皇被迫退位。帝堯又命大舜流放四凶族,鎮守四方,命禹平治洪水。天下大定,帝堯封禪泰山,昭告天地,開創天皇、地皇之後的第三個時代,後世稱爲中古。
昔日,秦始皇六合諸侯,一統天下,自以爲功越天皇,德超五帝,命羣臣議定帝號。大臣說,‘古有天皇,地皇,泰皇,泰皇最貴。’然而泰皇爲誰,古史已茫昧難知。
有說泰即是太,古時太寫作大,泰皇即是人皇之誤。卻不知這天皇,地皇,人皇之說,本是漢代以後纔有。其時,古史亡失,纖緯之說盛行,胡亂猜度層出不窮。卻不知古之天皇、地皇、泰皇與道教盛行後的人族三皇原不是一回事。
事實上,這泰皇即是九歌中的東皇,名太一,亦作泰一,因而稱作泰皇。
當時天地平靖,人族雄視萬族,總管天地。帝堯封禪泰嶽,自號東皇,亦稱泰皇。
分封雲中君代掌天庭。
分封大司命掌管冥府。
分封少司命爲春神,掌管婚姻之事。
羿以射日之功,又誅殺妖族六君,封爲東君,即日神。
舜以流放四凶之功,封爲湘君,爲大地之主。
娥皇、女英以女德,封爲湘夫人,爲水神。
瑤姬因斬殺十二孽龍,封爲山鬼,爲萬山之主。
大禹以治水之功,封爲河伯。
大祭陣亡將士,生爲雄傑,死爲鬼雄。
這便是【九歌】,又叫【東皇錄】,【東皇語要】,其實便是堯舜時代的史書。古有【三墳】,【五典】,【八索】,【九丘】,皆是古史。【九歌】也一樣,只不過【九歌】這一段歷史太過驚人,可謂是人族治史上空前絕後的事業。上管天庭,下管冥府,悉決於人族。亙古以來,何曾有過。
堯舜時代人族至強,但飛禽一族經營天宇億萬年,和天庭千絲萬縷,關係密切,便是龍族盛時,也奈何不得。龍、妖兩族雖然死了六君,十二孽龍,大傷元氣,所謂百足之蟲,死而不僵,況且其煊赫歷史決不在人族之下。不肯就此俯首,亦是顯而易見。
此時,西王母便開始嶄露頭角,她審時度勢,看出人族的神通大能專在九神,其中又以大羿最爲強悍,於是賜以長生藥,藉機籠絡於他。大羿堅拒,結果被害。
東君一死,人族勢力便退出天庭。之後,帝堯漸老,四凶蠢蠢欲動,帝舜南巡,死於蒼梧之野。
帝國三傳以後,便不復堯舜時氣象,後來大禹傳子,開創家天下之局,亦是收勢固本之計。夏啓時,與天庭達成諒解,天庭賜以【九歌】,【九辯】,夏啓達以【九招】,便不復分庭抗禮之勢。
後來,三教共籤‘封神榜’,人族要借重仙道抵抗妖族,這段歷史自然漸漸深隱起來。幾千年來,也只有一個屈靈均,好學深思,一篇【離騷】,一篇【天問】,能追本溯源,省察天道。想來屈靈均之時,【九歌】已經竄亂不能讀,只是大舜、大禹的畢生志業與楚地關係甚大,所以楚地保有祭祀十神的風俗,大羿因爲活躍在北方,所作所爲又太過驚世駭俗,人道漸卑之後,百姓習慣了王道教化,自然就以虛誕視之了。
屈靈均之爲人,心懷美政,志業不移。以楚王之愚弱,自保都困難,更別說堯舜那樣的事業了。只好作【九歌】表出十神身份,後人只要爬梳古史,便不難綴而連之,揭示本原。所謂,‘衆人皆濁我獨清,衆人皆醉我獨醒,’屈靈均之志行言論讓人難以理解,後人茫昧,只能以高潔視之,只有知道這一段隱秘之事,一切才能豁然開朗。
試問一個人心中藏着這樣一段深隱的輝煌歷史,藏着一腔光大人族,學法堯舜,總領三界的理想和抱負,偏又觸怒時禁,無可言說。
這可不就是衆人皆醉,而我獨醒嗎?
……
……
有票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