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鑑閣,烏何有之鄉北稍東十有五里,絕巖聳壑之上,娑蘿薜荔之中。其東五十餘里,即晉張華之昔遊寺也。舊志《琅嬛記》載:“唐時太宗與魏徵君臣訪張華舊跡言明鑑於此,始得名。後浮屠興,植松柏數株于山顛之上,其狀如幢葆凌於層樓危闕間,土人因名之曰幢葆山。後李嶠隱居於此,有明鑑之句,因襲焉。其後,伊世珍因元時亂,避地而居,插架而隱,自名爲琅嬛福地。”甲申蒲月七日,餘偕單影始造焉。餘觀此山,逶迤連綿,不知幾千裡也。諸峰聯絡揭翠,爭雄竟秀,林立咫尺,以千萬計。最高者,尤以明鑑閣所在者爲最。
是夜寅時五鼓,餘與單、淑二君遇仙於藕風亭。翌日,於垂虹橋西一箭之地,有前人勒李嶠明鑑之詩所在也。因於其傍,起高臺華亭,碑李嶠之詩於其扉,命之曰明鑑閣。
明鑑閣之成,餘日日與影子單君,明明淑君,朝而遊,晚而歸,高歌酣臥其中。
翌日忽夢東野囑以漁洋山人四快、王勃四美之事相期,言“娛心景物,慰眼風光,終歲而計,寥寥無幾。倘非歡伯,何物堪酬。第須吾儕興會,時而感觸,良辰者一,勝地者二,名人者三”,如是云云。醒復與單君昏天黑地,兼淑君藉箸代籌,因於藕風亭西三裡之地,營望海樓,又於松風閣之後山,築拜月祠。樓成之日,天朗氣清,惠風和暢,忽有晚風落塵諸君來訪,單君醉歌淋漓,以爲一時才俊鹹集,命諸君高臺涵詠,作詩以紀其勝也。餘素駑鈍,辭鄙意拙,詩詞向不能事,惟以望海樓、拜月祠之對聯搪塞也。其聯曰:
雨霽花朝之際,觀返照於望海樓外,青山落日,煙水浩淼之中,颯然不盡曹孟德碣石之嘆。
月朗風夕之時,納晚涼於拜月祠上,硤石飛雪,林壑蒼莽之間,洵如幾多柳宗元飛鳥之想。
是夜,餚核雜陳,杯盤狼藉,諸友枕藉乎望海樓中。餘振衣而起,逡巡於拜月祠外。噫,太虛一碧,羣山千里,莽莽蒼蒼,無復纖雲點綴,晚梵之鐘暗自林杪,獨立遺世翩然有出塵之想也。
俄而山風驟起,高寒不禁,輾轉復歸,惟聞單影鼾聲如雷有放翁藜牀之撼,夜不能寐,乙酉清和望日漏三下松風閣上琴川居士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