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八章 水泊梁山

韓信佔領桑中後,立馬命令士卒修補城牆,安撫百姓。

桑中縣打下來了,接下來攻佔恆山郡輕而易舉。

“林沖、魯智深、高懷德三位將軍,勞煩你們率軍佔領恆山郡剩下的幾座城池。”韓信吩咐道,“本將將與高長恭、趙雲將軍匯合,一同前往靈壽支援趙軍。”

“三位將軍佔領恆山全郡後回稟薊城,隨後率軍前往靈壽支援我等。”韓信接着開口。

“末將領命!”

林沖、魯智深、高懷德三將當即行軍禮,領了韓信的軍令離去。

“平南將軍,那我李自成....”李自成眼球一轉,緩緩開口道。

“李將軍,本將有一個天大的功勞送給你。”韓信微微一笑,開口道。

“平南將軍請講!”李自成大喜,連忙開口詢問。

“中山國靈壽城旁有一小城,名曰伉縣,伉縣城內守軍不過兩千,但伉縣卻與靈壽互爲犄角,地勢高,趙軍從正面攻不上去,而我軍從後方進攻,十拿九穩。”韓信開口,“還請順君率六千本部人馬攻佔伉縣,那麼一來順君可是算立了大功啊!”

“末將多謝平南將軍了!”李自成大喜,連忙出賬,率領本部六千兵馬出發,直走伉縣。

韓信“噗嗤”一笑,喃喃自語道:“伉縣地勢險要,趙軍大將伍雲召率兵一萬都沒攻的下來,就憑你一個小小的流寇?呵呵....”

李自成的六千大順軍戰力不如燕軍本部,紀律鬆散且聽從李自成的號令,這六千人基本是已經廢了,留之無用,棄之可惜。

因此還不如調到伉縣作戰,一是消耗中山國士卒的體力,令其疲憊不堪;二是給趙國一個交代,看,我們可是派了六千人去進攻伉縣了呢,可別總催我們。

至於這六千人能不能活着回來....呵呵....

最關鍵的一點是,伉縣內不僅僅只有兩千人,伉縣可足足有五千人!

林沖、魯智深、高懷德兵分三路,每人負責三座城池,恆山郡沒了抵抗之兵,速度快到無比。

燕王衍三月十七日,燕軍徹底攻佔恆山郡,姬衍也得到了韓信的回信,當即頒發了新的旨意。

“任命姬職爲恆山郡守,爵恆山君。”姬衍先是把姬職安排了過去,“施行軍政分離,令高長恭爲少將,任平南將軍兼恆山郡尉,兵一萬守恆山。”

姬衍還是不太相信姬職的統御能力,恆山的地勢對於燕國來說是十分的重要。恆山插入中山國內,地勢險峻,易守難攻。進可通過靈壽進攻趙國,退可據守真定謀求後路。

魏國、韓國兩國想要進攻燕國,走恆山是一條道路,另一條則是繞路齊魯,側面進攻。

而趙國只有通過代郡入侵燕國了。

所以說,恆山對於燕國十分重要。

若不是燕國沒有第三名統御超過95的大將,姬衍早就想把韓信、樂毅之中的一個調到恆山郡去了。

“韓信升任安北將軍,林沖、魯智深、高懷德三將勝任殿將,分別擔任虎威將軍、抗奴將軍、奮威將軍。”姬衍冊封三軍,卻沒有冊封趙雲,“趙雲將軍賞金百兩。”

隨後姬衍又將立功將領封了夫爵,便興致勃勃地展開地圖。

“令主父偃出使趙國,向趙國索要好處!”姬衍微微一笑,靈壽乃是中山首都,自然異常難攻,趙國想要我燕國幫助,必須拿出酬勞,否則.......鬼會幫他。

......

魯國樑山,聚義廳內。

“諸位兄弟,黃巢老兄曾爲齊國大將如今入了我梁山,我朱標真是欣喜啊。”大座上,朱標欣喜萬分,不由開口道。

是的你沒看錯,朱標坐在梁山第一把交椅上。

底下依次坐着數十人,朱棣站出來開口道:“黃巢兄弟剛剛從齊國監獄中逃出,我們還是殺些豬羊給黃巢兄弟補補身子吧。”

“各位兄弟擡舉我黃巢了。”黃巢滿身是傷,但聽到朱棣的話,還是忍不住開了口。

黃巢趁着齊國內亂逃了出來,得知魯國樑山有一股強賊後二話不說便投了,梁山如今小嘍囉一萬,將領數十名,也算是叱吒魯國一方了。

但朱標、朱棣兩兄弟野心勃勃,每次下山打劫僅僅用幾千名嘍囉,因此魯王至今不知其境內出了這麼一夥巨寇。

但幾千名流寇也值得魯國重視,這不,魯國將梁山底下的梁山縣的縣令調往他處,令宋江爲縣令,主持周邊各縣的士卒,令其剿滅梁山賊寇。

沒錯,宋江爲剿滅梁山總指揮。

梁山上,按照座次,依次排名爲朱標、朱棣、黃巢、于謙、李巖、史進、張獻忠、項充、李滾、孟康、尤俊達、周明全、杜遷、宋萬、朱貴等。

于謙乃是朱家家將,隨朱標、朱棣兩兄弟一同入了梁山,張獻忠本爲蜀國(四川)巨寇,被蜀將周亞夫剿滅,一路逃竄至此,成了梁山泊的一員。

而史進、項充、李滾等人都是慕名而來,投奔梁山的良家或強盜。

周明全此人乃是齊國勇士,雖然在歷史上沒有名氣,但武力堪稱當世一流。

而在歷史上屬於李自成的謀士的李巖卻出現在梁山上,成了梁山唯一一個謀士。

再說宋江,宋江接任梁山縣令兼防盜指揮使後,東拼西湊了五千人馬後,帶着李逵、雷橫、朱仝等將奔殺梁山,卻被挫敗。

梁山的名聲一下子就被傳了出去,魯王也終於得知了境內有了這麼一夥巨寇。

魯王遣曹劌爲將,發兵三萬,意圖剿滅梁山。

意想不到的是,曹劌中計損兵折將,只能率領殘部圍困梁山。至此以後,梁山之名天下皆知。

魯王大怒,但國中無兵,只能向盟友國燕國、齊國、宋國求援。

姬衍沉思一會兒,決定待中山之戰結束後支援魯國。

齊國內亂正值巔峰之時,田氏與呂源勢均力敵,呂源可不敢這個時候分兵。

宋國趙匡胤剛剛篡位成功,宋國內部想要撥亂反正的大臣不少,趙匡胤也無力支援魯國。

魯國無奈,只能自己守住梁山不讓其下山了。

第四十四章 鮮卑南侵(二)第二百一十四章 成吉思汗第三百一十二章 攻防第一百七十七章 進攻邯鄲(二)第四百三十一章 背鍋俠第三百章 楚上將軍項燕第二百九十三章 雙侯第三百零二章 主動出擊第一百六十章 破縈第五十五章 禍水西引第一百二十七章 糾結的李績第三百九十六章 共赴國難第三百五十章 前方便是龍城第二十九章 代燕漁陽之戰(四)第二百零九章 王允之計第二百三十八章 肅慎勇士七萬騎第一百五十二章 諸葛入燕第三十四章 論功行賞第三百九十三章 兵臨咸陽(三)第二十七章 代燕漁陽之戰(二)第四十八章 樂毅伐戎第一百五十三章 聯姻第三百五十一章 馬踏龍城第三百一十四章 河西俯首第六章 漁陽君第四百三十七章 唐楚之戰(四)第二百九十八章 三英戰呂布(上)第三百一十九章 霸王之威第二百五十二章 遼東驚變(三)第二百六十五章 一鼓作氣第七十一章 慶功宴第二百三十七章 大金與大清第一百三十章 圍剿梁山(一)第二百九十五章 燭影斧聲第六十三章 趙國的豪華陣容第四百一十章 御駕親征第二百七十七章 邯鄲之戰(一)第七十三章 代郡之戰(二)第四百五十六章 御酒第九十一章 韓信掛帥第一百三十九章 薩爾滸之戰(三)第二百三十七章 大金與大清第三百零四章 退敵(一)第二百四十五章 組建鐵騎第一百一十二章 武周女相第七十三章 代郡之戰(二)第六十八章 韓信與蕭何第一百八十一章 南線決戰(一)第三百零九章 進擊的項燕(三)第二百五十四章 對峙第三十章 代燕漁陽之戰(五)第一百三十八章 薩爾滸之戰(二)第四百二十章 簡單粗暴的李元霸第三百五十五章 聲東擊西第三百零九章 進擊的項燕(三)第二百九十章 水淹大梁(二)第二百七十五章 必以羋八子爲質第三百二十九章 劍指四方皆俯首第三百三十八章 撲朔迷離第三百七十六章 秦燕國運之爭第五十章 田地倒臺第四百一十七章 項羽戰存孝(上)第四百五十五章 換將第二百七十七章 邯鄲之戰(一)第一百八十一章 南線決戰(一)第一百七十章 攻破涿縣第一百六十八章 將不過李第二百四十四章 鐵騎無雙第二百五十二章 遼東驚變(三)第三百三十三章 科舉出四海皆驚第二百八十二章 九原虓虎第二百一十三章 冉閔突圍第六十三章 趙國的豪華陣容第三百三十七章 精打細算吳三桂第二百九十七章 諸侯動向第三百五十四章 三甲士子第四百三十二章 百騎劫營第七十七章 趙廷文臣第三百六十六章 臨淄之議第二十五章 系統更新第三百章 楚上將軍項燕第三百九十五章 赳赳老秦第三百八十六章 樑侯請纓第二百二十一章 遼東之戰(三)第三百一十三章 奇襲紀南第六章 漁陽君最終章 諸侯畢,四海一第三百三十二章 臨淄城齊王議和第二百七十七章 邯鄲之戰(一)第三百五十二章 侯爵第四百一十五章 知己知彼第五十八章 抽獎第三百零七章 進擊的項燕(一)第二百三十四章 董平造逆(二)第四百一十二章 玄武門之變(下)第八十二章 一夫當關(求首訂√)第二十八章 代燕漁陽之戰(三)第二百三十九章 草原雙狼(一)第四十二章 尊王攘夷第三百一十九章 霸王之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