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三章 中山國現狀

薊城,清晨,樂毅一家已經被接入了薊城內孤竹公樂毅府內,而關羽、荊軻、廖化、周倉與新文禮則是與姬衍進行會面。

“拜見王上(燕王)!”

“諸君免禮。”姬衍頂着黑眼圈,帶着笑意的望向衆將,“沒想到雲長將軍外出一次,竟爲我大燕收穫兩名戰將,真是可喜可賀啊。”

“王上繆攢了!”關羽顎首,微微道。

“查詢此二人屬性!”

“叮......正在查詢中,請稍後。”

“叮......查詢完畢,廖化——武力值83,統御值80,謀略值67,內政值54,魅力值59,忠誠度等級+2。”

“廖化,本名淳,字元儉,荊州襄陽郡中盧縣人。三國時蜀漢將領。曾爲關羽主簿,關羽敗亡後歸入孫吳,用詐死之計迴歸蜀漢,劉備授任爲宜都郡太守。劉備去世後,爲丞相參軍,後爲廣武都督,遷陰平郡太守,多次參與蜀漢的北伐。官至右車騎將軍,假節,領幷州刺史,封中鄉侯。蜀漢滅亡後,徙往洛陽,在中途病逝。廖化以果敢剛直著稱,是蜀漢後期的重要將領。”

蜀中無大將,廖化爲先鋒。

可談,三國後期的蜀國竟只有雙項破80的廖化可以擔任先鋒。

“叮......查詢完畢,周倉——武力值80,統御值37,謀略值49,內政值34,魅力值50,忠誠度等級+3。”

“周倉,正史無字,野史記載字元福,是歷史小說《三國演義》中的人物,真實歷史上不存在。其形象爲身材高大、黑麪虯髯的關西大漢,本是黃巾軍出身,關羽千里尋兄之時請求跟隨,自此對關羽忠心不二;在聽說關羽兵敗被殺後,周倉也自刎而死。在《演義》及此後的各種民間傳說中,周倉均以關羽護衛的形象出現,在各地的關帝廟中,關羽神像的兩側也經常供奉周倉、關平(關羽之子)的神像。”

關羽的扛刀將,不錯吶。

“兩位將軍入我燕國,寡人在此冊封二位爲偏將,就跟隨關雲長將軍吧。”姬衍還是決定將這二人歸入關羽的軍隊中。

“謝我王恩典!”廖化、周倉大意,關羽先前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氣勢深深震懾到了他們二人,他們二人自然願意入關羽麾下,爲其效力。

“新將軍此番來燕,還需多留幾日,好好逛逛薊城,看看是你魏國的大梁繁華,還是我燕國的薊城多彩!”姬衍又朝着新文禮笑道,“不知寡人的王弟何時能歸燕吶?”

姬衍之弟,歷史上赫赫有名的燕昭王。

“稟燕王,姬職公子開春後自會從大梁城出,至薊城。”新文禮小心翼翼,一絲不苟的回答着。

新文禮又恭維了姬衍兩聲,隨後姬衍有些乏了,衆將很自覺的紛紛告退。

姬衍揉了揉太陽穴,現在的情況很明確。

中山國國君昏庸無道,貪戀美色,不思社稷。

權臣孫昊任大都督,掌握部分軍權,在中山國可謂一霸。

大將軍閆相臣忠心耿耿,爲中山國鎮守一方,最近得知趙燕結盟,便率領一萬五千步卒駐紮在恆山郡,警惕燕國。

而中山國著名的三賊:張角、洪秀全、李自成有兩人的大本營在恆山郡,張角的左膀右臂已經被姬衍廢了一半,進攻恆山郡時也就只有李自成有些威脅了。

“算了,走一步看一步吧。”姬衍打了個哈欠。

姬衍嘟囔着嘴,正欲回去睡個覺,突然魏忠賢來到姬衍身旁,細聲道:“王上,有個老叟自稱伊尹,想要求見王上,王上要不要見一見?”

“宣!”姬衍眼軲轆一轉,開口道。

伊尹一絲不苟行着周禮,一步一個腳印,緩緩開口:“雛陽藏書令伊尹,拜見燕王!”

“查詢此人屬性!”

“叮......正在查詢中,請稍後。”

“叮......查詢完畢,伊尹——武力值47,統御值89,謀略值93,內政值98,魅力值67,忠誠度等級+2。”

“伊尹,伊姓,名摯。夏朝末年生於空桑,因其母居伊水之上,故以伊爲氏。伊尹爲中國商朝初年著名政治家、思想家,已知最早的道家人物之一,也是中華廚祖。

約公元前16世紀初,伊尹輔助商湯滅夏朝,爲商朝的建立立下汗馬功勞。“以鼎調羹”“調和五味”理論來治理天下,就是老子所說的“治大國若烹小鮮”。他任丞相期間,整頓吏治,洞察民情,使商朝初年經濟比較繁榮,政治比較清明,商朝國力迅速強盛。

伊尹歷事商朝商湯、外丙、仲壬、太甲、沃丁五代君主五十餘年,爲商朝強盛立下汗馬功勞。沃丁八年,伊尹逝世,終年100歲。沃丁以天子之禮將伊尹安葬於都城亳附近,以表彰他對商朝做出的偉大貢獻。伊尹被後人奉祀爲“商元聖”。”

“伊公免禮!”

......

夜未央,齊國琅琊,齊王源暫時的都城內,呂源與一員儒雅之士相對而坐。

“孫臏先生,我軍該如何是好?”呂源迫不及待的開口,對着對桌的儒雅之士開口道,“如今寡人那二哥露出了破綻,真在被大哥與三哥圍攻,前不久秦瓊大將軍派遣使者,說只要寡人肯救援二哥,則二哥的基業盡數歸寡人,先生怎麼看?”

“王上,可確定二公子會全心全意歸順?”孫臏淡淡一笑,沽了一杯酒,道。

“二哥往日便膽小怕事,如今起事稱王全是因爲大將軍秦瓊與魯國的扶持。”呂源信誓旦旦的開口,“說句不是很好聽的,二哥這個人,爛泥扶不上牆。魯王估計已經對其失望了。”

“那王上可援助之。”孫臏開口道,“王上不是還有五國援助嗎?”

“趙楚都撤兵了,唐國沒有動靜,秦燕也只是聲明。”呂源嘆了口氣,開口道。

“燕國與我齊國,關鍵在於方、青二國。”孫臏端起酒杯,一飲而盡,開口道,“我國可以給燕國一個藉口,燕國便可藉助這個藉口伐滅方、青兩國,屆時燕齊接壤,王上接下來該怎麼做...應當知曉了吧?”

“多謝先生,先生不愧爲鬼谷傳人,真乃傑天地之大才也!”呂源大喜,連忙開口誇讚道。

“鬼谷傳人麼...”孫臏喃喃自語,“我那師兄龐涓、師弟蘇秦張儀皆是人傑,王上日後若是對上,切莫大意!”

“尤其是我那蘇秦師弟,他求學時除了學習《捭闔術》外,還學了《間者》啊......”

第九章 策反第八十一章 黃巾雜騎第九十七章 恆山之戰(六)第二百八十七章 韓王之死第四百二十八章 霸王別姬第一百六十四章 邯鄲異變第一百八十一章 南線決戰(一)第一百四十八章 中原大戰(四)第五十二章 蕎縣之戰第二十五章 系統更新第七十九章 樂毅家眷第四百五十五章 換將第二百零七章 人中呂布第三百四十章 只差一步第八十七章 婚宴(三)第六十八章 韓信與蕭何第一百九十七章 鹹魚翻身第二百八十九章 水淹大梁(一)第三百五十八章 出師伐齊第二百三十章 完顏希尹第四百章 滅秦!第一百一十六章 絕命回馬槍第三百一十四章 河西俯首第一百七十一章 盡數誅殺第四百三十七章 唐楚之戰(四)第八十四章 羅藝父子第四百五十三章 細柳營第三十一章 代燕漁陽之戰(六)第五十章 田地倒臺第七章 郭隗第四百四十七章 猶豫第九十八章 水泊梁山第二百五十五章 初鋒第一百八十三章 南線決戰(三)第三百六十五章 王彥章敗退第八十七章 婚宴(三)第一百一十章 朝鮮半島盡歸燕第四百二十一章 同武第十八章 改革(一)第四百一十二章 玄武門之變(下)第二百六十七章 剛正不阿(一)第一百四十三章 各國反應第二百零六章 遼東戰役(五)第三百七十三章 衛青戰王賁第三十三章 代燕漁陽之戰(八)第一百八十三章 南線決戰(三)第三百零八章 進擊的項燕(二)第三百七十九章 楊玉環第四百二十二章 退守紀南第十四章 大婚第三百六十一章 攻城第三百七十九章 楊玉環第二百四十三章 冬不動兵第四十四章 鮮卑南侵(二)第二百七十章 九品官制第一百三十四章 濟南見聞第一百七十二章 北線焦點(一)第三百五十九章 諸葛亮下來戰書第四十一章 武聖關雲長第六章 漁陽君第四百三十一章 背鍋俠第二百一十章 肅慎鐵騎第三百七十五章 秦上將軍王翦第三百五十三章 放榜第一百九十八章 清河之戰第一百零三章 靈壽攻防戰(五)第三百三十九章 忠莊侯第四百三十章 仇第九十七章 恆山之戰(六)第一百二十八章 薊城商議第二百一十四章 成吉思汗第二百四十一章 草原雙狼(三)第三百八十八章 圍堵函谷關(下)第三百二十章 以一敵六第九十章 立後(三)第二百五十三章 遼東驚變(四)第三百四十二章 真正的幕後主使第十章 魏忠賢第二十三章 槍神童淵第二十九章 代燕漁陽之戰(四)第七十二章 代郡之戰(一)第一百二十一章 交鋒(二)第二百七十一章 滅清第二十一章 窮途末路第四百五十三章 細柳營第五十二章 蕎縣之戰第五十三章 三國聯軍第三百四十八章 圍殺第七十九章 樂毅家眷第三十五章 燕公主嬙第一百三十章 圍剿梁山(一)第四章 忠臣第三百六十三章 攻佔歷城後記第二百九十章 水淹大梁(二)第二十四章 三鸚第四百五十三章 細柳營第一百零四章 大唐軍神第一百七十五章 邯鄲內亂第三十三章 代燕漁陽之戰(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