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全面深化改革的立足點
馬克思曾說,後來的每一代人都得到前一代人已經取得的生產力並當作原料來爲自己新的生產服務,就形成人們歷史中的聯繫,就形成人類的歷史。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反映社會存在,社會存在構成了社會意識發展的總依據。對基本國情的科學把握,是一個政黨制定各種路線方針政策的根本依據。因爲科學把握近代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基本國情,我們黨選擇了通過武裝鬥爭奪取政權的革命路線,並獲得了最終的勝利,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奠定了根本前提;社會主義制度建立以後,由於沒有看清當時的發展階段,盲目地擴大階級鬥爭範圍,使得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走了很多彎路,留下了深刻的歷史教訓。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鄧小平經過深刻思考,在繼承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關於社會主義發展階段思想、總結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發展經驗教訓、反思傳統社會主義發展弊端的基礎上,做出了我們處在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論斷。這是一個具有重大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的科學論斷,任何時候都必須牢記。新形勢下全面深化改革,最根本的就是一切都要從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個最大的實際出發。這是我們全面深化改革的“立足點”。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強調了這個問題,充分表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在發展和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歷史進程中所具有的重大意義。
我國社會是社會主義社會,這是我國的首要基本國情
,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首要依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由“中國特色”限定下的社會主義,既帶有中國特色的鮮明個性,又帶有社會主義的一般共性。它既強調與中國實際相結合,又堅持了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則;既強調市場經濟的改革方向,又堅持了社會主義基本制度;既強調對外開放的基本國策,又堅持了四項基本原則不放鬆。背離了社會主義方向,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就可能走到資本主義的“邪路”上去,社會主義制度所固有的優越性也將無從體現。當前及今後一段時間,我們面臨的機遇前所未有,但面臨的挑戰也前所未有。對於已經深入融入經濟全球化浪潮、並身處“一球兩制”“西強東弱”世界政治環境中的中國來說,不改革開放就沒有出路,但不堅持社會主義方向的改革開放就是死路。無論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拓展,還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豐富,亦或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完善,都必須從我國是社會主義的基本國情出發,遵循科學社會主義的基本原則、堅持社會主義的基本方向。
處於初級階段的社會主義,從生產力方面講,意味着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後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這一社會主要矛盾沒有變,我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的國際地位沒有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從生產關係方面講,意味着我國的社會主義制度還有不夠成熟和不夠完善的地方,尤其是社會主義的具體制度、體制、機制還存在種種缺陷和
弊端,需要不斷推進改革、深化改革。建設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從這兩個方面的實際出發,而不能超越這個階段。正是基於生產力還比較落後這個現實,我們黨在建設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過程中,始終認爲發展是當代中國的主題,反覆強調必須排除各種雜音干擾,抓住發展是第一要務不放鬆,牢牢扭住經濟建設這個中心,堅持聚精會神搞建設、一心一意謀發展。與此同時,我們黨還從生產關係對生產力、上層建築對經濟基礎的巨大反作用出發,着眼破除各種妨礙社會主義生產力釋放的思想觀念和體制機制弊端,始終強調改革的重大意義,在整體推進基礎上,不失時機地推進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不斷把改革從“淺水區”引向“深水區”,爲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注入了強大動力和體制機制保證。事實已經雄辯地證明,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只有改革開放才能發展中國、發展社會主義、發展馬克思主義。
總之,強調認清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國情,不是要妄自菲薄、自甘落後,也不是要脫離實際、急於求成,而是要堅持把它作爲推進改革、謀劃發展的根本依據。當前我國發展的階段性特徵,既說明我們黨立足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制定的基本路線、基本綱領和各項方針政策是完全正確的;同時,又向我們提出了新課題、新任務,要求我們始終保持清醒頭腦,迎接新的挑戰,着力解決新形勢下更加凸顯出來的問題,推動改革實踐的進一步發展和創新。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