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立足點和寶貴經驗
改革是一個自我完善、自我革新的過程,是一種有效實現既定追求與目標的手段。成功而有效的改革進程,必然會有一個明確的目標體系。在這一目標體系之中,有一個總的戰略目標。在國際環境和國內形勢發生深刻變化的當下,改革進入了一個全新的階段,如何確立新的改革目標體系,用一個什麼樣的戰略目標來引領全新的改革行動,成爲新時期全面深化改革必須解決的理論前提。正是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導思想,清晰表述了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還強調了全面深化改革的立足點和應該遵循的寶貴經驗。
一、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導思想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深刻剖析了我國改革發展穩定面臨的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闡明瞭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意義和未來走向,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導思想、目標任務、重大原則,描繪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新藍圖、新願景、新目標,彙集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新思想、新論斷、新舉措,反映了社會呼聲、社會訴求、社會期盼,凝聚了全黨全社會關於全面深化改革的思想共識和行動智慧。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強調,全面深化改革,必須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爲指導,堅定信心,凝聚共識,統籌謀劃,協同推進,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方向,以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增進人民福祉爲出發點和落腳點,進一步解放思想、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解放和增強社會活力,堅決破除各方面體制機制弊端,努力開拓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更加廣闊的前景。
第一,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旗幟問題至關重要。改革開放是黨在新的時代條件下帶領全國各族人民進行的新的偉大革命,是當代中國最鮮明的特色。在改革開放30多年一以貫之的接力探索中,我們堅定不移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既不走封閉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幟的邪路。當今世界正在發生廣泛而深刻的變化,當代中國正在發生廣泛而深刻的變革。機遇前所未有,挑戰也前所未有,機遇大於挑戰。全黨必須堅定不移地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帶領人民從新的歷史起點出發,抓住和用好重要戰略機遇期,求真務實,銳意進取,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完成時代賦予的崇高使命。
第二,要堅持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
思想、科學發展觀爲指導。正反兩方面的經驗告訴我們,深化改革必須始終堅持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爲指導。同時,馬克思主義又具有與時俱進的理論品質。如果不顧歷史條件和現實情況的變化,拘泥於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在特定歷史條件下、針對具體情況做出的某些個別論斷和具體行動綱領,我們就會因爲思想脫離實際而不能順利前進,甚至發生失誤。實踐發展永無止境,解放思想永無止境,改革開放永無止境,認識真理永無止境,理論創新永無止境。
第三,堅定信心,凝聚共識,統籌謀劃,協同推進。必勝的信心、廣泛的共識,是當代中國開拓進取的動力,是改革大業走向成功的保證。回望30多年光輝歷程,每一次重大改革都給黨和國家發展注入新的活力、給事業前進增添強大動力,黨和人民事業就是在不斷深化改革中波浪式向前推進的。歷史和現實昭示我們,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一招,也是決定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一招。破解發展難題,化解風險挑戰,除了深化改革開放,別無他途;釋放制度紅利、搶佔未來發展制高點,只要解放思想大膽實踐,功到必成。要自覺地把統籌兼顧作爲全面深化改革的根本方法,正確認識和妥善處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中的重大關係,統籌改革發展穩定、內政外交國防、治黨治國治軍各方面工作,統籌城鄉發展、區域發展、經濟社會發展、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統籌各方面利益關係,充分調動各方面積極性,努力形成全體人民各盡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諧相處的局面。全面落實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五位一體總體佈局,促進現代化建設各方面相協調,促進生產關係與生產力、上層建築與經濟基礎相協調,不斷開拓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
第四,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方向。自1992年黨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目標以來,經過20多年不懈探索,大膽實踐,我們取得了成功,積累了經驗。遙望前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改革方向,依然是推進中國現代化建設的引航之燈。市場決定資源配置是市場經濟的一般規律,健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必須遵循這條規律,着力解決市場體系不完善、政府幹預過多和監管不到位的問題。緊緊圍繞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深化經濟體制改革,堅持和完善基本經濟制度,加快完善現代市場體系、宏觀調控體系、開放型經濟體系,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推動經濟更有效
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發展。積極穩妥從廣度和深度上推進市場化改革,大幅度減少政府對資源的直接配置,推動資源配置依據市場規則、市場價格、市場競爭實現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優化。
第五,以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增進人民福祉爲出發點和落腳點。黨的性質和宗旨決定了我們必須把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增進人民福祉,實現最廣大人民羣衆的根本利益作爲出發點和落腳點。當前,人們對公平正義的訴求正在不斷增強。公平正義是千百年來人們的基本訴求,在改革開放30多年後的今天,一方面隨着人們物質生活、精神生活水平的提高,隨着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人們的民主觀念、權利意識明顯增強,對公平正義的訴求更加強烈。另一方面由於城鄉差距、收入分配差距、區域差距擴大,徵地拆遷、就業創業、收入分配、教育醫療等方面問題不斷凸顯,使公平正義問題已經成爲當前我國社會諸多矛盾的交結點,成爲廣大羣衆關注度很高的問題,提速社會公平正義的要求愈加迫切。可以說,公平正義已成爲人民福祉的重要內容。
第六,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增強社會活力。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要堅持以經濟建設爲中心,以科學發展爲主題,全面推進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實現以人爲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立足於我國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個最大實際,堅持發展仍是解決我國所有問題的關鍵這個重大戰略判斷,以經濟建設爲中心,發揮經濟體制改革牽引作用,推動生產關係同生產力、上層建築同經濟基礎相適應,推動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
第七,堅決破除各方面體制機制弊端,在黨的領導下開拓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更加廣闊的前景。要以更大的政治勇氣和智慧,不失時機深化重要領域改革,堅決破除一切妨礙改革發展的體制機制弊端,構建系統完備、科學規範、運行有效的制度體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着力把握改革發展規律、創新改革發展理念、破解改革發展難題,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可持續發展戰略,加快形成符合改革發展要求的發展方式和體制機制,爲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打下牢固基礎。要堅持立黨爲公、執政爲民,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堅持黨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核心作用,緊緊圍繞提高科學執政、民主執政、依法執政水平深化黨的建設制度改革,加強民主集中制建設,完善黨的領導體制和執政方式,保持黨的先進性和純潔性,增強黨的創造力、凝聚力、戰鬥力,爲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提供堅強的政治保證。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