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安漢當年一觸龍(七)

安漢當年一觸龍7

熙寧十八年,三月。

尚書左僕射府。

早春的陽光,透過窗外的竹林,投射在司馬光的書閣內,書閣裡處處都透着幾個月來,從未有過的清新明亮。閣外,幾隻燕子互相追逐打鬧着,在翠綠的竹林間,高飛低掠。

這種春日的明媚,令司馬光忽然間詩興勃發。他快步走到書案前,提起筆來,想要寫一首詩記錄下心中的感觸,但他剛要落筆,卻又搖了搖頭,苦笑着嘆了口氣,終究還是筆重又放了回去。

司馬光自嘲的笑了笑。一直被繁瑣的政務所糾纏,雖然一時詩興大發,但待到落筆,才知道自己一時間竟已寫不出好詩來。但他亦不想浪費這大好的光陰,停了一下,便快步走到書架前,抽出日記,重又回到書案前坐了下來。

從某種角度來說,這纔是司馬光真正的理想。《資治通鑑》所記錄的歷史,只到宋初開國。司馬光一直有個願意,希望在致仕之後,能夠寫一部宋朝的國史這部國史的範圍,將不限於各朝實錄與國史館所修的國史,它的材料將更加豐富,立場也更加公允。因此,十幾年來,司馬光一直在做兩件事,一是將他聽到的、看到的,他認爲有史料價值的事情,如實的記錄下來,在每一條記錄下,他都明確的記錄下這是他在何時何地,自何人口裡聽到;另一件事便是寫日記,記下他爲政十幾年間的點點滴滴。任何人看到這本日記,便可以對熙寧一朝的政治,有一個清晰的瞭解。這兩件事情,司馬光十幾年如一日的堅持着,從未有過任何的懈怠哪怕在他意識到自己致仕以後,恐怕將不會再有精力去寫一部史書之後,司馬光也沒有停止下來。

他將這兩本筆記,珍之重收的收藏起來,即使是家裡的子侄,也從不許他們翻看,幾天前,他又在筆記的頁上,加上了遺言,禁止後代在三代之內公佈這些筆記。

這即是爲了避免不必要的禍端,亦是希望通過這樣的方式,讓自己的記錄,更加公允。

司馬光將日記在書案上放好他的日記已經累積了幾十卷,這是最新的一卷,是從新帝柩前即位那一日開始的。他將這一卷日記小心的翻開,翻到最後一頁,看了看時日,竟已經缺了六日沒有記錄了。

他決定趁着這難得的空閒,補上這幾日的日記來。

他一面整理着思路,一面翻到前幾頁的日記。

“……知左右僕射蔡京等上書,請以左右僕射兼門下長官,餘與右相越上表,以先帝改官制,欲凡軍國事,兩府揆而議之,門下審而覆之……京言不當。先是……”

他不覺又搖了搖頭,目光移到下面一條。

“……以端明殿學士判河陽府曾孝寬爲兵部侍郎,右相越、侍中安石薦。以曾孝蘊爲蜀幣局丞。孝蘊,曾宣靖公從子,太府寺少卿張商英薦。”

王安石很欣賞曾孝寬兄弟,現在看起來,石越對曾氏兄弟也青眼有加司馬光認爲這正是石越爲政的缺點之一,在選拔人材方面,石越不太重視文章,司馬光也是贊同的,但過於重視吏材,而很少考慮德行,卻令司馬光無法苟同。曾氏兄弟,包括都水丞曾孝廣,的確都頗有吏材,但在德行方面,卻並無令名。

司馬光快速的跳過這一條,目前來看,曾孝蘊處置事情還是極爲得當的,而眼前最重要的,便是蜀幣推行順利。

後面幾條,都是些無關緊要的瑣事。司馬光掃了一眼,便翻過這一頁。

但接下來幾條記錄,卻有些刺目。

“……太府寺詳定各路、府、州、軍、監、縣鹽債額……”

“……京師發行鹽債。知開封府蔡京面奏言,開封府界,三日之內,發行鹽債六百七十萬八百貫,士民踊躍,請增京師鹽債額至八百萬貫,並請比京師例,增上縣鹽債額,免下縣鹽債,下縣士民欲購鹽債者,可令京近州縣購買。詔依蔡京所奏,令太府寺重定各縣鹽債額以聞。簾後並賜玉帶褒之。”

“……言者論知開封府蔡京發行鹽債,強行抑配,詔京分析。”

“……殿中侍御史吳蘭等三人以誣蔡京,責授監某州場稅……”

“……天章閣待制韓周、文選司郎中範放……等十人,以論發行鹽債不聽,自請出外。詔可……”

這實是司馬光入仕以來,最苦澀的事情之一。

韓周、範放等人,許多都與他關係極好,不料因鹽債一事,竟然鬧得割席斷交。而在明面上,司馬光卻還不得不堅定的站在石越一邊。發行鹽債一事,對當今朝廷的財政來說,實是至關重要,不容有失。有了這筆錢,連司馬光都覺得底氣要足了許多。

以汴京爲例,在蔡京以令人瞠目結舌的速度賣出六百七十多萬貫鹽債以後,太府寺旋即在曾布的主持下,與錢莊總社達成合作,錢莊總社每年向太府寺交納其存款總額的千分之一,並將其往來帳目抄送太府寺審查,以換取太府寺爲錢莊總社下屬之錢莊提供存款保證,即使錢莊倒閉,太府寺亦替所有儲戶提供上限爲五百貫的賠償就此迅速平息了汴京錢莊的擠兌風波。而與此同時,交鈔的購買力也穩步上升,雖然還很難與銅錢相提並論,但市面上的交鈔,畢竟又漸漸多了起來。

這已是自交鈔危機以來16司馬光所見着的最好的狀況。

然而這並不能封住反對者的嘴。司馬光的許多老友,更關心的卻是汴京漸漸多起來的開國男、誥命,甚至汴京還多了兩個開國子,這是他們完全無法接受的。許多讀書人的驕傲一夜之間蕩然無存,對於讀書人來說,他們十載寒窗,想的就是一朝成名,光宗耀祖,很多有節氣的士大夫,並不在意自己的官位,卻盼望能替自己的母親討個誥命,替自己的父親要個封贈但如今,這些在一夜之間打破,一個誥命只值二萬貫鹽債,一個開國男,只值十萬貫!

這豈止是不利於淳厚風俗,簡直可以稱爲傷風敗俗。世風已經日下,被寄予厚望的司馬光,卻還要雪上加霜。

而且,發行鹽債的過程也激化了矛盾。先遣王安石去杭州,已是令人感到侮辱;而封駁案中,石越更形同獨斷專行,不容異議;最後又在一片反對聲中,強行推行這與王安石當年簡直如出一轍。

而結果也是一樣的,蔡京在汴京發行鹽債,已招致攻擊,據說蔡京派開封府的公差、府兵,強行將汴京最有錢的一百多個富戶包括經常出入界身巷的豪商、熙寧蕃坊的大掌櫃,還有凡是家裡娶了縣主的富人等等一起請到陳州酒樓吃了頓飯,然後便賣出了六百七十多萬貫的鹽債,超額完成了任務。

這與王安石當年推行新法時,有什麼區別?簡直形同劫掠。

又是一個青苗法。所不同的是,這次蔡京強行抑配的,只是那些有家藏萬貫的豪富之家。但在汴京是如此,在其餘州縣呢?難免許多中產之家,只怕將要落得家破人亡。

但司馬光卻認爲這樣的批評,難稱公允。

或許蔡京的發行鹽債時,確實令有些富戶不滿,但是司馬光也暗中遣人去調查了,在開封府超額完成任務後,還有些富戶想方設法想要買一份鹽債,以換回一個誥命或者開國男……而且所有的事情都有憑有據陳州門附近有一喚作李阿三的,由寡母帶大,辛苦攢下家產不過三萬多貫,爲了給寡母得到一個誥命,賣掉許多田宅,買下了兩萬貫的鹽債;南薰門張家的小兒子,乃是小妾所生,雖善於經商,積下不少家財,但平時生母在家裡卻常受人欺負,此番爲了替生母買個誥命,找人說項找到太皇太后身邊的陳衍那裡了……若說不能淳厚風俗,這弘揚孝道,難道不是淳厚風俗麼?況且若無這些事情,蔡京縱想出風頭,亦不必主動要求增加鹽債定額到八百萬貫。而且,在奏對時,蔡京亦擔心中產之家的事情,還特別請求朝廷免去下縣的鹽債額若說是劫掠,那也是劫富濟貧,劫富濟國,何況,這只是借債!這筆錢,朝廷是要連本帶息歸還的。

但是,司馬光改變不了他們的想法。

連劉摯都斬釘截鐵的認爲這是惡法惡政,不僅開一壞的先例,敗壞風俗,還將造成許多中產之家破產!

而司馬光也認爲,大多數反對的官員怒氣難遏,不肯妥協的原因,實是因爲石越的傲慢。這一點,讓司馬光心裡至今耿耿,若是當日石越肯妥協一下,花點耐心說服樑燾、沐康,那麼事情也許就不至於越來越惡劣,以至於最終要在一片反對的聲浪中推行鹽債,還要付出十幾位司馬光平素所欣賞的大臣因不合作而被迫同意他們出外擔任地方官的代價!

這其中還包括一個勉強留任,但卻並未妥協的御史中丞!

因此,在記敘有關鹽債的事情時,若不努力保持克制,他會一時對劉摯們充滿同情與理解,一時又不自主的想要指責他們……

直到書閣裡的座鐘走了四分之一個時辰以後,司馬光才總算記完這些。他又細細檢查了一遍,確認沒有錯漏,方纔又拿過日記,翻到。

這一頁只記錄了很簡單的一條事:

“……太皇太后眼疾,詔天下各州縣訪求名醫……”

後面則是大段的空白。

司馬光重重的嘆了口氣,幾乎是用一種厭惡,不,應當是痛恨的眼神,望着後面的大段空白。

當日留下這大段的空白,是因爲司馬光對那個傳聞還將信將疑,但今日,他卻已經可以確定清河郡主每日都要進宮,替太皇太后讀奏狀,而太皇太后的批答,十有八九,亦是出於清河之手,雖然依然是太皇太后的意思!

兩府對此的反應十分激烈,但是一向十分賢明的太皇太后,在此事上卻十分固執。在司馬光面奏時,太皇太后更挑明瞭她不會讓清河郡主幹政,一切旨意,皆自聖斷。並直言她眼疾已十分嚴重,已無力再看這許多奏摺,雖有翰林學士,但畢竟男女有別,內外宮禁不便,而清河郡主“素謹慎識大體”,才“不得已”如此。

但這樣的說辭,是無法令兩府安心的。

所謂“防微杜漸”,清河郡主雖然的確頗有賢名,但一旦大權在手,誰又能保證時日一久,她不會迷失本性?況且這是大傷太皇太后聖德之事。

但太皇太后將所有諫章一律留中,兩府亦無可奈何。而且兩府心裡亦十分明白,他們的確找不到更好的折中之法可沒有人敢叫太皇太后去安心養病,將權力全部交給兩府。宰執們雖然心照不宣,但衆人心裡的打算,司馬光卻是明白的此時雖無可奈何,只得盡力替太皇太后求醫,但只等着清河郡主落下個什麼把柄,便要令她此生永難再入宮中。

大宋朝不是李唐,若宮中竟出了個上官婉兒,那可真是宰相之恥!

第十九節第17章 安漢當年一觸龍(七)第12節第4節 集英殿風波中(01)第30章 自古和親誚儒者第34章 誰其當罪誰其賢第31章 與昔一何殊勇怯第11節 天下才俊(上)第8節 離間計上(01)第14節 匪斧不克(下)第3節 終南捷徑(下)第31章 與昔一何殊勇怯第一章第27章 臣憂顧不在邊陲第31章 與昔一何殊勇怯第9章 上第4章 書生名利浹肌骨(三)第13章 一夜大雪風喧豗(二)第12章 三朝元老心方壯15 汴京杭州1第3章 誰持白羽靜風塵(一)第三節第十章第六章第二章第7章 上第22章 君王有意誅驕虜第二十九節15 汴京杭州4第2節 聲名鵲起下(02)第11節 天下才俊(下)第18章 封疆盡是春秋國第7章 下第7節 下第28章 聖主如天萬物春第十七節第5節 下第八章第29章 誰知快意舉世無第五章第08節第29章 誰知快意舉世無第18章 封疆盡是春秋國第16節 十字(一)第十節第8節 下第26章 真剛不作繞指柔第七節第25章 河潼形勝寧終棄第1節 熙寧二年(上)第3章 上第五章第五節第34章 誰其當罪誰其賢第6章 面如田字非吾相(二)第26章 真剛不作繞指柔第5章 下第2章 上第11章 錯料一帆超十程第六章第25章 河潼形勝寧終棄第11章 錯料一帆超十程第三章第8節 上第4章 書生名利浹肌骨(一)第18章 封疆盡是春秋國(二)第二章第1節 熙寧二年下(01)第三節第34章 誰其當罪誰其賢第5節 下第16節 十字(三)第29章 誰知快意舉世無第8節 離間計(中)第14節 匪斧不克(下)第25章 河潼形勝寧終棄第10節 呂氏復出上(01)第17章 安漢當年一觸龍第18章 封疆盡是春秋國第27章 臣憂顧不在邊陲第二十三章第4節 下第3節 終南捷徑(下)第十二節第7節 上第二章第11章 錯料一帆超十程第十二節第19章 黃金錯刀白玉裝第5章 東風未肯入東門(六)第四節第11章 錯料一帆超十程第9章 國須柱石扶丕構(一)第20章 關河迢遞繞黃沙第5章 東風未肯入東門(二)第十四章第10節 呂氏復出上(02)第10章 下第35章 平昔壯心今在否第十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