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安漢當年一觸龍

汴京。保慈宮。

高太后又望了一眼那一堆如小山一般高的未批閱的奏摺,微不可聞地嘆了口氣,停下筆,將身子靠在椅背上,伸出手來揉了揉眼睛。已經記不清是從哪天開始,她感覺左眼看東西有點模糊,奏狀只要看久了,就頭暈眼花,甚至能感覺到一陣陣的刺痛。但即便貴爲太皇太后,對這眼病,亦只能束手無措——太醫們看了好幾次診,但結果卻是各說各的,聚訟紛紛。不同太醫開出來的藥方,幾乎是南轅北轍。太醫既然這麼不靠譜,高太后便避過兩府的宰執們,悄悄叫人找了幾個高僧想辦法,高僧們獻了個法子,要她一日念數十遍的什麼“光明咒”,念夠七七四十九日,便可奏效,高太后依法施行,如此也有許多時日了,但到目前爲止,亦是毫無效果。陳衍也私下裡派人找了汴京的幾個民間名醫問診,那些名醫亦是沒什麼好辦法,多數只說要患者“少用眼”,不可過度勞累,須多多歇息——但這個法子,即便是行得通,對高太后也不適用。這麼大的國家,有多少事情,需要她來裁決。她當然可以將大多數事情交給兩府處理,但她接過這個攤子不久,若一開始便如此懈怠,只怕時日一久,便容易被兩府架空,到時候再想收回權力,可就難了。在自己的權力得到鞏固之前,高太后一時一刻都不敢放鬆,她必須打起十二分精神,這樣纔不會被臣下欺瞞利用。

更何況,如今朝局還如此“熱鬧”。

二月七日,“鹽債敕”封駁案震驚朝野。政事堂一日三下敕令,門下後省一日三駁,政事堂旋即態度強硬,以事關重要,不容拖延爲由,次日便將“鹽債敕”交付廷議。

但是,對於“鹽債敕”的反對的規模,也是超出了高太后的預料的。僅僅二月八日一天之內,彈劾石越賣爵的彈章,便多達三十餘份。其中不乏重臣——御史中丞劉摯,便赫然在列。

二月十日,高太后在內東門小殿主持廷議,以劉摯爲首的反對者氣勢洶洶,十幾名待制以上的官員近乎威脅地表示,如若高太后贊同此敕,他們絕不再立身於朝廷之中。這些官員,要麼是親近的侍從,要麼位居要津,絕大多數都是所謂的“舊黨”,高太后也久聞他們的名聲,對他們頗有好感。

但當日廷議,司馬光、範純仁不惜引火燒身,公開替石越與“鹽債敕”辯護,這對朝中一些持反對意見的舊黨來說,無異於當頭一棒。雖然這些官員馬上對司馬光、範純仁也大加撻伐,但無論是誰,都明白此時此刻,高太后將做何選擇。僅僅在一日之內,高太后就迅速做出決定,罷樑燾、沐康,頒行“鹽債敕”。

“鹽債敕”雖然最終通過頒行,但風波卻並未就此停息下來本書轉載1??⑹k文學⑴反而有愈演愈烈之勢。

十一日,那些發出威脅的舊黨大臣並沒有善罷甘休,紛紛上表,再次彈劾司馬光、石越、範純仁,要求朝廷取消成命。御史中丞劉摯更是請辭,自請出外。

高太后將這些彈章全部留中,又下旨勸慰劉摯。

但劉摯卻並不買賬,反而誓言絕不罷休。而除了劉摯外,其餘諸人也沒有任何就此收手的意思,有人怒而告病不出,有人鍥而不捨繼續上表辯駁,有人甚至跑去政事堂與司馬光、石越理論……

甚至連清議也不支持石越——清議反對的理由,與當初門下後省的理由幾乎相同。未入仕的讀書人,既堅決反對賣爵,更公然質疑朝廷的信用,許多人都擔心這不過是又一輪的巧取豪奪,或者說,爲以後朝廷的巧取豪奪,開了一個壞頭……

惟一的好消息是,據說自二月七日開始,界身巷交鈔的價格便在不斷地上漲——但高太后並不能明白那有何意義,她的內心中,反而更贊成劉摯在廷議中說的:“朝廷乃與士大夫共天下,非與商賈共天下!”

界身巷的什麼事,高太后是漠不關心的,激起士大夫與讀書人如此巨大的反對,纔是令她懷疑與擔心的。

然而石越卻似乎沒有半點動搖。而司馬光至少在表面上,是堅定地支持石越的。甚至政事堂內部,表面上也顯得很一致——原本高太后是以爲至少孫固會反對的,但這一次孫固雖未很主動地支持石越,卻也並沒有站出來帶頭反對,這令她十分的意外。這也是一個明顯的信號——不管石越用的什麼辦法,他至少成功地說服了他在政事堂的同僚。

既然如此,即使高太后心裡再懷疑、再動搖,她亦只能將這些藏起來。

僅僅在二月十五日,石越便頂着壓力,以政事堂的名義,公佈了發行鹽債的細節,以及王安石在杭州成立都提舉鹽債司之事。

對於反對者來說,這如同挑釁。

甚至有一些原本沉默的人,也站了出來,指責石越“弄權”。王安石早已前往杭州的事公佈之後,人們都明白了一個事實——石越對反對者毫無尊重可言。矛頭對準了石越,熙寧初年關於王安石的記憶,在許多人的腦海中,忽然再次清晰起來。人們相信這只是石越步王安石後塵的第一步。矛頭也對準了司馬光、範純仁——尤其是司馬光,雖然他在舊黨中威望猶在,多數舊黨或體諒他的苦心,或以爲他只是爲石越所惑,或者視情面而不忍相責,但依然有一些舊黨的“君子”,幾乎將司馬光視爲“言行不一”的小人,視爲理念的“背叛者”,還有人甚至將他與王莽相提並論——在一些激憤的舊黨心裡,石越只是露出了他的“本來面目”,而司馬光,卻是徹頭徹尾的背叛,而後者更加難以原諒。這可能是司馬光有生以來,個人遇到的最大危機。

一方面是以御史中丞劉摯爲首的舊黨諸君子對鹽債敕的反對,另一方面。卻似乎是還嫌朝野的局勢不夠亂,不僅舊黨、石黨中支持司馬光與石越的官員也紛紛上表爲馬、石辯護,許多新黨官員也不甘寂寞,許多新黨官員的奏摺,與其說是爲了支持鹽債,倒不如說是爲了藉此機會出一口胸中的惡氣,甚至一些奏摺中,試圖挑撥舊黨與石黨關係,從中牟利的意圖,根本不加掩飾。這些人打着支持鹽債的名義,對反對者大加抨擊,乃至冷嘲熱諷……高太后雖然對這些人深惡痛絕,卻又投鼠忌器——在表面上,她只能站在支持鹽債的官員這一邊,否則,事情將不可收拾。

而所有這些官員中,最爲活躍的,便是權知開封府蔡京。這個同時受到司馬光、石越欣賞的“新貴”,自任權知開封府後,便因封建之事,很快令得高太后不太滿意。而如今,更叫高太后感覺此人乃是“喜生事”之人——蔡京不僅極爲賣力地爲鹽債辯護,而且還公然抨擊門下後省制度!他接連上表,以爲門下後省制度,導致事權不一,貽誤國事,建議左右僕射兼任門下後省長官。

在高太后的心裡,蔡京的這個建議,倒並非不好。倘若兩府的宰相們,都是由她親自任命,她對兩府有着絕對的不容置疑的權力,那麼,蔡京的這個建議,是可以考慮的。但目前的形勢,高太后卻是絕對不可能同意的,任何增強宰相權力的建議,她都不會去考慮。

高太后需要考慮的是,蔡京究竟是自己想拍司馬光與石越的馬屁,還是受了他們的暗示,來試探自己?本書轉載1⑹k文學⑴

但不管是何種原因,高太后此時都後悔自己最初的遲疑,即使只是蔡京想拍馬屁,她的批答亦應當強硬果斷,只有乾脆、不留餘地的駁回蔡京的建議,才能夠有效地阻止後面源源不斷地想拍司馬光、石越馬屁的人。

高太后也明白,有不少人當官,靠的便是揣摩上意。眼見着因爲給事中們,司馬光與石越惹上如此大的麻煩,以他二人如今的權勢,多的是人主動出頭,來替他們剷除後患。更何況,給事中本來就不是一個討人喜歡的官職。

於是,她只是頭兩次批答時語氣不夠堅決,便惹來蔡京接連上表,而短短几日之內,竟然果真有官員應聲附和!

這又是一個教訓。

高太后閉着生疼的雙眼,在腦子裡草擬着批答的詞句。這一次,既不能傷了司馬光、石越的面子,又要叫蔡京死心,從此不再提起,用詞語氣。的確都頗費周章。

這一切,從應付亂成一團的朝局,到批答奏摺時的用辭,還有每況愈下的左眼,都讓她感覺到一種力不從心。高太后心裡越來越渴望找一個合格的幫手,但是,她心裡仍然還在時時戒慎恐懼着。她對任何臣下的依賴,都會成爲她致命的弱點。她也不想在她垂簾的時期,留下私人干政的話柄,外朝士大夫的力量如此強大,若果真在內朝中有私人干政的事情傳出,對她只怕不會有什麼好處。

但是,她到底只是個老婦人。

從大的方面來說,對於朝中政事,她需要諮詢意見——不僅是外朝的大臣們的,所謂兼聽則明,以大行皇帝之智慧,也要派遣內侍出去瞭解民情政情。而高太后不僅僅需要了解政情民情,還需要有人能站在她的立場,設身處地地替她出謀劃策。士大夫的立場、考慮問題的出發點,許多時候,都與她相差甚遠。

從小的方面而言,她也需要有一人,能替她念奏摺,說明事情的原委,讓她的眼睛得到一些休息。也需要有人能根據她口授的旨意,寫成恰如其分的批答,如此,蔡京這樣的事情,纔不會重演……

她很盼望身邊有這麼一個人,能夠老實、規矩、聽話,不至於激起兩府與士大夫的反感,最好生性恬淡,也不會利用這種特殊的權力興風作浪。並且自己能夠可靠地加以控制,絕不至於脫離自己的掌控……

但是,儘管高太后心裡已經有了這麼一個人選,她卻難以下定決心。高滔滔不能這麼輕易就被眼疾打倒。

雖然有點力不從心,但高太后相信自己尚能克服。也許,念過七七四十九天光明咒後,我佛慈悲,真的能有神效呢?

想到這裡,高太后勉強又提起精神來,提起硃筆,細想了想,在蔡京的奏摺下面繼續批道:“……國初祖宗故事,給事不過寄祿之官,原不與封駁之事,先帝定官制,乃設後省瑣闥,省讀奏案,駁正違失……”

只寫了這麼幾句話,便覺手腕痠疼,又停下筆來,擡眼卻見陳衍正輕手輕腳地走進來。因問道:“題目可要來了?”

“是。”陳衍連忙尖聲應道,趨步走近,將一份封好的文書,雙手呈到高太后案前放好。

高太后點點頭,將蔡京的奏摺合起來,丟到一邊,一面說道:“遲早需得修一座正正經經的貢院才成,各州解試還好,如今還可以騰出州學來,可堂堂省試,卻依舊……”

說到這裡,她不由得搖了搖頭。其時科舉雖然漸受重視,但自建國以來,大宋朝無論是解試還是省試,不僅時間還不是非常穩定,連之場所,都無一定之所。不論寺廟、廨舍,亦或是學校,哪裡房子方便,便借用哪裡的當成臨時貢院,進行。熙寧十八年的省試,便是在汴京的開寶寺舉行。而按照慣例,因爲皇帝駕崩,這一年將不會進行殿試,省試的名次,便是最終的名次。因此——亦是因爲此前那些貢生的“醉酒鬧事”事件——高太后對這次省試,也極爲重視。政事堂推薦翰林學士安燾知貢舉事,高太后雖然勉強接受了,但並不太滿意,又欽點了尚書左丞錢勰、副都給事中胡宗愈同知貢舉。

垂簾未久的高太后,對外朝的大臣,依然還處在一個慢慢了解的階段。她小心謹慎地提拔着有才幹的“正人君子”。高太后有自知之明,她知道真正德行兼備的士大夫,是不太可能成爲自己的“私黨”的。但她也並未想過要在朝中成立自己的私黨。只不過,任何時候,朝中自然都是賢能越多越好。而她親眼看準了的人,她會更加放心。

尚書左丞錢勰便是她親自拔擢的第一位重臣。此前一直在地方擔任轉運使的錢勰,出身名門,乃是吳越王錢氏之後。錢家在大宋,亦是世代顯貴,不僅其族中子弟屢尚公主,而且中進士或者開制科而歷任朝廷重臣者,同樣不勝枚舉。

對於高太后來說,錢勰的確是她易於瞭解的外臣。此人敏於吏事、廉潔剛正、堅決反對王安石之新法,而且最重要的是。錢勰還以博聞強記出名,亦頗有文名——自垂簾後,高太后最迫切的希望之一便是有一個自己可以信任的翰林學士……

因此,令幾乎是到尚書左丞任上履新的錢勰同知貢舉。亦是一舉多得,既是爲了保證省試不要出亂子,又可以給錢勰的履歷上,添上重重一筆。

至於胡宗愈,乃仁宗時名臣胡宿之子,系出晉陵名族,在熙寧初年便因反對新法,一直在州縣爲官,高太后點他同知貢舉。主要卻是因爲別的原因——因爲負責貢舉之官員,一旦選定,便要徑赴貢院,實行“鎖院”,直到奏名放榜,才能出院——所以,在“鹽債敕”封駁案爆發後,高太后便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將這位聲望極高的副都給事中。以一個他無法反對的理由,“關”進了貢院中。

但即便安插了兩位同知貢舉,高太后依然還不是完全放心。雖然慣例上省試出題乃是內簾官的權力,可出於謹慎,高太后還是特意在引試前,遣人去要來省試的策論題目。因爲鹽債的事情,朝廷亂成這樣。誰也無法保證那內簾官不出什麼岔子,特別是其中還有一位副都給事中——她實在不希望有人藉着給省試出題的機會,再次激化矛盾。但她心裡還是有些忐忑的,如果胡宗愈拒絕給她題目,她又豈止是討了個沒趣而已?

幸好如此尷尬之事,並未真的發生。

一旁的內侍此時已小心地將文書啓封,然後遠遠地退到一邊。高太后從中抽出一張紙來,又瞥了一眼殿中,眼見不可能有人能看到紙上的內容。這才緩緩地打開。

遠遠地站在下首叉手侍立的陳衍,這時也不禁悄悄擡起一點頭來——雖然明知道不可能看到任何東西,但是那畢竟是一張主宰着數以千計的讀書人命運的紙——他看見高太后的視線落在紙上,然後……僅僅在一瞬間,他看見高太后的臉色,便那麼凝固了。

過了半晌,他才見高太后擡起頭來,臉上的神情,非常的難看。

“召韓忠彥!”

第11章 錯料一帆超十程(五)第29章 誰知快意舉世無第27章 臣憂顧不在邊陲第3章 誰持白羽靜風塵(三)第26章 真剛不作繞指柔第3節 終南捷徑上(03)第10節 呂氏復出上(02)第2章 上第3節 終南捷徑中(01)第13節 婚姻大事(下)第2節 聲名鵲起下(02)第25章 河潼形勝寧終棄第16節 十字(一)第9章 下第2節 下第13節 婚姻大事(中)第1節 熙寧二年(上)第11章 錯料一帆超十程(五)第22章 君王有意誅驕虜第13章 一夜大雪風喧豗第10章 上第31章 與昔一何殊勇怯第6章 面如田字非吾相(三)第8節 離間計上(01)第34章 誰其當罪誰其賢第12章 三朝元老心方壯第九章第29章 誰知快意舉世無第30章 自古和親誚儒者第29章 誰知快意舉世無第5章 下第十節第23章 熊羆百萬臨危堞第19章 黃金錯刀白玉裝第6節 白水潭之獄下(01)第九章第六章第1章 一聞戰鼓意氣生第2節 聲名鵲起上(02)第6節 白水潭之獄(中)第一節第31章 與昔一何殊勇怯第14章 兩河百郡宋山川(三)第5節 下第十五章第9章 國須柱石扶丕構第5節 學術與政治上(2)第23章 熊羆百萬臨危堞第九章第35章 平昔壯心今在否第18章 封疆盡是春秋國(二)第11章 錯料一帆超十程第22章 君王有意誅驕虜第四章第9章 上第25章 河潼形勝寧終棄第07節第16章 莫嗟身世渾無事第22章 君王有意誅驕虜(一)第18章 封疆盡是春秋國(二)第25章 河潼形勝寧終棄第六章第22章 君王有意誅驕虜第11章 錯料一帆超十程(五)第25章 河潼形勝寧終棄第19章 黃金錯刀白玉裝第25章 河潼形勝寧終棄第25章 河潼形勝寧終棄第24章 天下自古無能才第二章第26章 真剛不作繞指柔第24章 天下自古無能才第33章 山河百戰變陵谷第17章 安漢當年一觸龍第9章 上第7節 拗相公中(02)第二十二章第13章 一夜大雪風喧豗(二)第6章 面如田字非吾相(二)第2章 下第2章 下第33章 山河百戰變陵谷第10節 呂氏復出(中)第22章 君王有意誅驕虜第2節 上第31章 與昔一何殊勇怯第3章 誰持白羽靜風塵(三)第7章 上第13章 一夜大雪風喧豗(三)第十四章第18章 封疆盡是春秋國第12章 三朝元老心方壯(三)第三節第11章 錯料一帆超十程(五)第1節 熙寧二年下(02)第17章第12章 三朝元老心方壯第31章 與昔一何殊勇怯第30章 自古和親誚儒者第1節 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