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上

西夏。講宗嶺。

一天之內,這座山嶺上竟然同時聚集了大夏國的三個炙手可熱的人物:國相樑乙埋、翊衛司馬軍都指揮嵬名榮、翊衛司馬軍副都指揮兼御圍內六班直副都統李清。負責修築講宗城的野利濟站在這幾個人面前,連腿都有點哆嗦。

“李將軍,環慶路的風景,較之東京如何?”樑乙埋看了正在講宗嶺上眺望東南山川形勢的李清一眼,忽然走到他身後,用寒喧的語氣問道。

李清笑了笑,他知道樑乙埋口裡的“東京”,絕對不是指汴京,而是指興慶府。西夏不可避免要受宋朝影響,習慣上也稱興慶府爲東京,西平府靈州爲西京,雖然明明興慶府在西,靈州在東。但是這種地埋上東西不分,比起興慶府居然還有“開封府”這個機構來,就不值得一提了。但是李清自然也明白,樑乙埋口中的“東京”,卻也並不止字面上的含義那麼簡單。

“相比而言,在下更加喜歡靜州。”李清巧妙的迴避開樑乙埋的問題。靜州位於興慶府與靈州之間。

樑乙埋笑道:“難怪李將軍在靜州購置了許多的莊園。但是本相卻很喜歡環慶的風光。”

李清眉毛微微一動,不帶感情的說道:“我還以爲國相最喜歡東京呢。”

“河套雖然富饒,哪裡比得上關中是天府之國?”樑乙埋指着山下的河流田野,傲然道:“若能將這片土地歸於大夏的管治之下,那麼我們大夏也可以不必要與東朝去戰爭。我們有牧民養馬放牧、打仗,有農民來生產糧食與棉布、絲綢、茶葉,上繳豐厚的賦稅,我們又何必再去搶掠?”

李清望着樑乙埋的神態,忽然心中竟有一種荒謬的感覺。他正要說話,忽見一身戎裝的嵬名榮走了過來,肅然道:“當年景宗皇帝的志向,遠大於國相。但是宋夏打了一百年的仗,卻是始終分不出勝負。宋人吞併不了我大夏,我大夏也無力去挑戰龐大的宋朝。最後的結果,是兩國的國力都被消耗。眼下東朝國力蒸蒸日上,在我看來,我大夏的國策,應當是主動與東朝修好,勤修朝貢,並且加強與北朝的聯繫,讓東朝找不到開戰的藉口,也要借北朝之力,制衡東朝。但是眼下我大夏,東向不斷挑釁日漸強大的東朝,北面卻不主動和遼主結好,反而與楊遵勳私下來往。這實在是自取敗亡之道。國相輔助君王,柄持朝政,理當於此有所警惕纔好。”

他這番話說出來,樑乙埋頓覺十分刺耳。但是嵬名榮是五十多歲的老將,又是皇族,自幼就隨夏景宗李元昊征戰,頗具威望,兼之又得到樑太后的信任,他卻也不便太給他難堪。當下只在心裡罵一聲“迂腐”,口中卻說道:“老將軍所言甚是有理。但是眼下之事,卻是樹欲靜而風不止。自從王韶經營熙河以來,東朝一直咄咄逼人。他們現在整軍經武,四處部署,其目的可以說是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所謂先發制人,反發制於人。若不先下手爲強,使宋人有所忌憚,只怕禍不旋踵。”

“中國素來標榜禮義,若卑辭修貢,中國亦不能無罪伐我。”

“老將軍可知南唐爲何而滅?臥榻之側,不容他人酣睡爾。李後主若用林氏之策,未必亡國。殷鑑未久,我大夏較之南唐,更爲東朝之眼中釘,肉中刺。”樑乙埋亦不是全無才智之人,也有他的一套道理。

嵬名榮一時語塞,頓了頓,不甘心地說道:“那麼最豈碼,我們應當結好遼國,以備萬一。”

“我大夏一直向遼國稱臣。”

“私結楊遵勳,豈得罪遼主之甚矣。”

“此事本相卻不曾聽說過。”樑乙埋竟然一口否定。

“封楊爲王之冊書猶在。怎麼能說不曾聽說過?”

樑乙埋吱唔道:“只是使者私下裡說的。況且與楊遵勳打交道,也有好處。遼國與宋一樣,也有亡我之心,不過力有未逮。以楊分遼勢,又能從中得到一些宋朝的火器進行研究……在表面上,我國還是尊遼的。”

“今年正旦,我大夏使者被遼國責問,幾乎無辭以對。遼主三度下詔,質問皇上,之所以未點楊遵勳的名,不過是因爲遼主不欲逼楊氏速叛矣。請國相三思,遼主詔書之中,頗留餘地,實則是遼主英睿,其國力削弱之同時,其心亦欲結我大夏爲援,共抗宋朝。此等時機,正當示好,以備將來。”

樑乙埋哪裡料到嵬名榮竟然不依不撓的進起諫言來,他心裡自負能玩弄宋、遼、楊,甚至是耶律伊遜於股掌之中,更何況尚有權位私心,哪裡又會把這些忠言放在心上。但是嵬名榮的身份,他終不能直接喝斥,當下只得敷衍道:“老將軍之言,本相必會考慮。請容我細思之。”

李清靜靜聽着二人的對話,並不說話。他始終是漢將,再受夏主的寵信,李清心中,始終有一個意識:自己是外人。所以無論說話或者做事,他都比旁人要加倍小心。這種身份的意識,對於許多漢將來說,都或多或少的存在,不過有些人較爲敏感,而有些人則較會自我開解罷了。對於嵬名榮的話,李清心裡其實是贊同的,他早聽說前朝名臣嵬名浪遇在三年前逝世,遺表上就勸諫夏主秉常要“擢用忠良,勿犯中國”,但是遺表被樑乙埋截住了,至今秉常都不知道嵬名浪遇死前還有遺表,而這件事情,李清因爲沒有證據,也不敢在秉常面前提起。嵬名榮的主張,其實是與嵬名浪遇這樣的元老一脈相承的。這些人都經歷過元昊時對宋的戰爭,也看到宋朝現在的局勢——無論從哪個角度來說,和宋朝作戰,對夏來說,並不是明智之舉。但是嵬名浪遇私下裡也曾經說過,現在夏國之所以還佔據着一定的優勢,主要原因是地形,西夏可以在天都山一帶聚集糧草人馬,驅使橫山蠻,以居高臨下之勢,襲擊宋朝。但是一旦宋朝覺悟過來,大舉出兵,哪怕只要奪了蘭州、天都山、橫山一帶,那麼兩國的態勢,就變成了隔沙漠相望,西夏在地形上優勢失去之後,想要攻擊宋朝,大軍就要跨越沙漠來作戰,其中的風險,既便是最愚蠢的人也知道有多大。所以樑乙埋想要奪取隴東、渭中,來改善西夏的危險處境,也有其道理。只不過,樑乙埋看不到的,是西夏的實力與宋朝的實力對比,根本支撐不了他的野心。如果沒有足夠的實力爲後盾,再好的戰略想法,也只是一個笑柄。“也許樑乙埋與嵬名浪遇這樣的名宿之差距,就在於後者清晰的知道如何根據自己的實力來制定最有利的戰略。”李清在心裡暗暗想道。

“李將軍。”樑乙埋打斷了李清的思索,李清連忙回過神來,聽樑乙埋說道:“你可知道新任陝西安撫使石越在數日之前遇襲之事?”

李清知道這是樑乙埋故意拉開話題,當下也不說破,回道:“在下也曾聽說過,據說是環州慕氏作亂。”

“嗯。環州慕氏有一支部族受樑乙兀感化,歸附大夏。其首領率輕騎潛入渭州,襲擊石越。此次襲擊未果,徒然打草驚蛇,但是本相以爲,石越必生報復之意。昨日靜塞軍司已接到東朝陝西路安撫使司文書,責問我們爲何在講宗嶺築城,用辭嚴峻,要求我朝立即停止修築講宗城。”樑乙埋輕鬆的口氣中,竟帶有幾絲嘲弄之意。

嵬名榮與李清的臉色卻立時嚴峻起來,李清正容說道:“國相,若不找個能讓宋朝無言以對的藉口,只怕此事未必能輕易善了。”

嵬名榮卻略帶牢騷的說道:“雖則石越對宋之重要,遼主多次提起,但是國相如此蠻幹,卻並非良策。與其派人行刺、襲擊,不若用計殺之。”

樑乙埋聽嵬名榮的話中,已近指責,頓時臉色沉了下來,冷冰冰的譏刺道:“老將軍素稱遼主英睿、蕭佑丹多智,遼國君臣不能以計除之,莫非老將軍又有何良策不成?大丈夫行事,豈能畏畏縮縮,只要宋朝抓不到證據,其奈我何?他若要侵我大夏,難道還怕找不到藉口不成?”

嵬名榮這時才發覺自己所說之話,的確有點失於孟浪。雖被樑乙埋譏刺,臉上有點掛不住,但是畢竟此事關係到宋夏大局,他卻不敢意氣用事,當下訥訥正要說話,卻一時無法措辭,正在爲難,卻聽李清說道:“過去的事情,做都做了,無論是對是錯都不重要。但是眼下之事,國相卻切不可等閒視之。石越非等閒輩。”

“一書生濟得甚事!”樑乙埋猶在惱怒當中,“本相所懼他的,是他能替宋帝整理朝政,擔心他把陝西路變成杭州第二,那我大夏亡無日矣。若他棄長取短,要在馬上與我大夏較一短長,我大夏可高枕無憂矣。”

“國相!”嵬名榮見樑乙埋如此,已是憂形於色,“石越不必如王韶親自領兵,自古爲賢君賢臣者,不在於一己之聰明,而在於知賢善用。若石越選賢用能,我大夏豈可輕視之?請國相好辭回報,必使其無話可說。便不能,亦當囑咐守將,加強戒備。國相亦道石越必生報復之心,其若報復,首選之地,便在講宗城!”

李清也說道:“老將軍所言甚是。講宗城是主上欽定要修築的城寨,不容有失。現今守軍不足兩千,請國相在講宗城附近增加駐軍斥侯,以備非常。”

樑乙埋卻不答話,轉過身去望着野利濟,板着臉問道:“野利將軍,你要多少人馬才能守住講宗城?”

野利濟正要說“至少五千”,擡起頭來,忽然看到樑乙埋眼中懾人的寒光,心中一凜,連忙改口,硬着頭皮說道:“有二千正軍足矣。”

樑乙埋滿意的笑了笑,道:“那便給你二千正軍!”說罷,示威性望了嵬名榮一眼。

嵬名榮一陣苦笑,轉過目光去看李清,不料李清也在看他,二人四目相交,相對苦笑,卻說不出半句話來。

當天晚上,李清便藉口有事,連夜離開了講宗嶺,跑到天都山去了。

渭州。

渭州位於絲綢之路西出隴右的咽候地帶,居涇渭上游,前秦時所謂“平涼郡”便是。此地自古便是中華文明的中心城市,自古人材輩出,大宋朝的名相寇準,便是渭州人。渭州境內氣候宜人,山川交錯,河流縱橫,物產豐富,雖然在大宋時成爲對西夏戰爭的前線,其經濟受到損害,但是自元昊之後,宋夏雖然衝突不斷,但是總體來說,是二十餘年無大戰,因此渭州城內,亦頗見繁華。

此時,在渭州北郊柳湖,百泉閣。柳葉新裁。

“柳湖是蔡副樞密使爲渭州太守時所開,引暖泉爲湖,於湖畔遍植柳樹,建此百泉閣,特爲避暑勝地矣。”高遵裕笑容可掬的爲石越介紹着柳湖的來歷。

石越眉毛不易覺察的一皺,卻沒有說話。雖然蔡挺這種行爲他並不讚賞,但是蔡挺是本朝名臣,鎮守邊境,頗受皇帝讚譽,石越不便批評。但是坐在下首相陪的包綬卻是初生牛犢不怕虎,出言譏道:“蔡樞使道春風不度玉門關,今日一見,才知道不過是詞人之言,這柳湖之上,真不知春風幾度矣。”包綬新授崇信縣丞,此時卻是來拜謁長官渭州知州高遵裕,適逢其會。

高遵裕與蔡挺並無深交,但是聽到包綬言談之中,對上級頗有不敬之意,心下大是不樂。但是他敬包綬是名臣之後,且包公之名,震於羌中,當下便只淡淡說道:“包贊府在渭州呆久一點,便當知道渭州與中原之別。”他口中的“贊府”卻是當時對縣丞的別稱。

包綬站起身來,拱手一禮,傲然道:“下官在崇信若有半句怨苦之言,便是愧對朝廷所託。崇信現在是中縣,三年之後,崇信定當升格爲上縣!”

李丁文笑道:“前日到渭州,便聽到一則故事。道包贊府上任日,孔目官來問家諱,包贊府厲聲道:某無家諱,所諱者惟貪污虐民!孔目官悚然而退。一時崇信傳爲美談,連渭州都在傳頌。包贊府真是大有祖風。”

包綬忙欠身道:“包家代有祖訓。所謂‘官諱’、‘私諱’,甚是無謂。來渭州之前,京師《汴京新聞》便正在討論此事,桑長卿撰文道:胡瑗爲仁宗講《乾卦》,不曾諱‘貞’字,仁宗爲之動色,胡瑗道‘臨文不諱’;程頤亦道:仁宗時宮嬪爲避諱,稱正月爲初月,蒸餅爲炊餅,天下以爲非。嫌名、舊名實不必諱。漢宣帝舊名病已,便不曾諱;漢平帝舊名亦不曾諱。歐陽發亦道家諱之非,且道本朝,富弼之父名言,富弼一樣任右正言;韓絳之祖父名爲韓保樞,韓家兩代爲樞密。故下官以爲,避諱一事,並無必要。若你爲官清正,爲人正直,便不諱,人亦敬你;若你爲人不正,爲官貪鄙,縱不許百姓點燈,百姓心中,又何曾於你有半分敬意?!”

他這番話,說得席間諸人,盡皆動容。石越對於避諱一事,本來就非常的不感冒。當年呂惠卿還曾經在這件事上做文章,刁難白水潭學院。因此石越更加深惡痛絕。只是他知道禮法禮法,最爲難惹,亦無暇來向這個弊端開戰。只是私下裡曾經告訴過程顥。不料到事隔多年,《汴京新聞》卻突然在這件事情上放起炮來,並且還蒐集了宋朝反對避諱的名人事實,來支持自己的論據,更是公然提出要皇帝不要避諱歷代皇帝的嫌名與舊名,可以說是膽大包天。包綬即是白水潭的學生,當年包公亦反對避家諱,自然是身體力行。以《汴京新聞》與白水潭學院今時之日之影響力,石越雖然不在汴京,也可以想見京師士林受震憾的情形。他此時聽在耳裡,不免又是痛快,又是擔心。但是對於包綬的話,他卻是十分贊同的,當下便讚道:“慎文所言甚是。若要人敬服,不在這諱不諱上面。”

高遵裕卻聽得瞠目結舌,大搖其頭,道:“家諱倒也罷了,這御諱如何犯得?我雖是個武臣,亦知道主尊臣卑,天經地義。”

第28章 聖主如天萬物春第1章 一聞戰鼓意氣生第6章 上第三十章第2節 上第6章 下第31章 與昔一何殊勇怯第4節 集英殿風波(上)第2節 下第5節 學術與政治(下)第四節第25章 河潼形勝寧終棄第二十一章第27章 臣憂顧不在邊陲第17章 安漢當年一觸龍第十章第24章 天下自古無能才第17章第27章 臣憂顧不在邊陲第十九節第十八章第21章 雲重陰山雪滿郊第十章第10節 呂氏復出上(02)第12章 三朝元老心方壯(二)第30章 自古和親誚儒者第一章第6章 下第22章 君王有意誅驕虜(一)第五章第29章 誰知快意舉世無第29章 誰知快意舉世無第8節 離間計(中)第10節 呂氏復出上(02)第二節第33章 山河百戰變陵谷第六節第17章 安漢當年一觸龍(七)第九章第4節 集英殿風波下(2)第27章 臣憂顧不在邊陲第30章 自古和親誚儒者第24章 天下自古無能才第7章 江上潮來浪薄天(四)第26章 真剛不作繞指柔第15章 天機雲錦用在我第四節第12章 三朝元老心方壯(五)第24章 天下自古無能才第12節第8章 上第15章 天機雲錦用在我(五)第14章 兩河百郡宋山川(二)第14章 兩河百郡宋山川(一)第5節 學術與政治上(2)第4節 集英殿風波中(01)第24章 天下自古無能才第26章 真剛不作繞指柔第8節 離間計上(02)第20章 關河迢遞繞黃沙(二)第9章 國須柱石扶丕構(三)第22章 君王有意誅驕虜第12章 三朝元老心方壯第2章 上第6章 面如田字非吾相(四)第五章第24章 天下自古無能才第8章 下第31章 與昔一何殊勇怯第13章 一夜大雪風喧豗第6節 下第30章 自古和親誚儒者第15章 天機雲錦用在我(五)15 汴京杭州3第10章 下第26章 真剛不作繞指柔第21章 雲重陰山雪滿郊(四)第3節 終南捷徑中(01)第6節 白水潭之獄上(01)第14節 匪斧不克(下)第27章 臣憂顧不在邊陲第24章 天下自古無能才第29章 誰知快意舉世無第12章 三朝元老心方壯第三節第31章 與昔一何殊勇怯第14節 匪斧不克(上)第23章 熊羆百萬臨危堞第31章 與昔一何殊勇怯第14節 匪斧不克(上)第08節第32章 雪壓飛狐城第10節 呂氏復出(中)第二章第四章第3節 上第11節 天下才俊(中)第9章 國須柱石扶丕構(二)第21章 雲重陰山雪滿郊(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