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62章 王朝的最後一次成功改革(八)

第962章 王朝的最後一次成功改革(八)

轉了幾圈後,皇帝終於忍不住問道:“愛卿搞得青苗貸,效果如何?若在別處搞,行不行呢?”

劉鈺立刻把頭搖的跟撥浪鼓似的。

“回陛下,別處搞不了青苗貸。”

“搞青苗貸的前提,是加稅,丈量田畝,減輕小農負擔,以及有足夠的自耕百姓,要取消漕糧運米勞役,要保證募役法攤在一條鞭畝稅裡。”

“否則的話,青苗貸有什麼意義?貸多少,地租就加多少,這不過是給鄉紳送錢而已。”

“蘇南的青苗貸,臣只貸給家有十畝以上土地的農民。半耕半佃的,一律不貸。要麼賣地下南洋、要麼賣地去做工。貸給他們,等於白貸不提,毫無用處,反倒是錢都流進了租子裡。”

“此其一也。”

“其二,若還行畝稅極低的國課,負擔全在小農身上,怎麼貸?縣裡只說要加收攤派、役錢,這不是等於辦青苗貸的給縣裡送錢?”

“是先有了蘇南的畝稅一條鞭法改革、取消了運河漕米運糧勞役,然後纔有青苗貸。”

“至於臣於蘇北搞得青苗貸,不過是……不過是花錢買他們餘生的勞動時間而已。爲的還是下南洋,而不是助小農。臣也根本助不了。”

皇帝對劉鈺說的“一條鞭法加取消運河漕米運糧勞役”然後纔有青苗貸的先後順序,仔細理解了一番,不由自主地點點頭。

心想這話的意思,其實也就是說,蘇北新淮河區,是可以搞的。

既然要在蘇北新淮地區搞一起大案,搞完之後,肯定也要配上成套的新法。包括畝稅一條鞭等。

只是,土地不準買賣是不可能的。

就算定下來土地不準買賣,農戶也一樣弄出來“田皮”、“田骨”,反倒更加麻煩。

既是土地能夠買賣,那麼朝廷若是放貸,收不回來,就得走收地這一步。收百姓的地,最是艱難,也最容易出大亂。

可朝廷既想嘗試加強集權,就必須改變過去只統不治的手段,要把統治深入下去,就不得不承擔鄉紳所承擔的諸多作用。

而且總也得考慮一下成本,萬一賠的太多,朝廷根本無能到連在一州兩縣搞青苗貸的能力都沒有呢?

思索之後,皇帝又問道:“如愛卿所言,假設一處行了一條鞭法、又以有地的自耕小農爲多,那麼這青苗貸就是可以用的,是嗎?只是,若農戶無錢呢?”

劉鈺淡定無比,語氣毫無惻隱。

“若無錢還,則收抵押的土地,強制執行。青苗貸辦貸者,亦有類似秦時以吏爲師的責任,宣講清楚。”

“收地之後,朝廷公開出賣。”

“失地百姓,或去蘇南等地做工,或下南洋去種植園。”

“若真有這等地方,這等制度,臣敢保證容納的過來,不會有什麼流民之變。”

“其一,百姓均有自田,又減輕負擔,縱有災禍,也非是一下子就全一無所有爲流民的。”

“譬如那洪澤湖,一下子潰堤,蘇南蘇北皆爲魚鱉;但若開掘入海口,涓涓細流,則無大礙。”

“如今對外貿易發展,工商業每年都需新人手。但要是如之前阜寧水災那般,一下子涌入二三十萬,肯定容納不了,必有民變。”

“而若百姓皆有田產,今年破產兩千、明年家破八百,這就好說了,足以容納的過來。”

“青苗貸,反過來又可以減緩這種破產的速度,使得百姓以涓涓細流的方式,慢慢去做工商事。”

皇帝略微愕然,半晌道:“愛卿之意,即便現在天下均田,愛卿也絕不支持井田,而是允許買賣兼併?只是均田之後,搶在兼併之前,使得工商業能夠容納每年兼併失地的百姓而已?”

劉鈺叩首道:“陛下,臣不是不支持井田。而是,朝廷是否有足夠的能力,控制井田農民,每年入城做工的人,恰好是城鎮工商之所需?若無此能力,井田何益?工商不興,人口滋生,地不加增,早晚會有流民。”

“是以,臣對北儒一派井田之說,自來嗤之以鼻。把手段作爲目的,他們根本不知道下一步往哪走。”

“假若可以均田,配之以青苗貸、加稅減負,減緩兼併之速度。而外可得南洋、印度、波斯、歐美之市場,發展工商,配之以南洋、印度之稻米,或有可爲。”

“抑兼併之說,歷朝也就說說而已,如何真能做到抑兼併?王莽倒是真正想要抑兼併,治標治本,但結果天下大亂。”

“既以歷朝治國之本事看來,都無法做到抑兼併,那就只能順勢爲之。以青苗貸減緩兼併,卻不抑制,而使工商業吸納失地之百姓。即便吸納不了,尚且還有南洋種植園一途。”

“宋之青苗貸,爲的是民不加稅而國用足。本朝若在一些地方行青苗貸,則是爲了延緩兼併。臣在蘇南搞青苗貸,則是爲了提高地價,防止商賈買地而不投工商。雖都是青苗貸,可各處目的不同,不當一概而論。”

皇帝試着理解了一下劉鈺的邏輯,對劉鈺的想法,只能說既不全贊同,也不全反對。

南洋米、印度米,確實不少。

而若得南洋、印度、波斯、阿非利卡等地的市場,百萬人事工商爲業,也未嘗不可。

更多的,可能容納不了。

但皇帝想問的,本就是距離蘇南很近很近的黃河以南的蘇北,只隔着一個南通州。

更遠的地方,既沒有這等均田的機會,也不可能自己跑幾千裡來蘇南從業工商。

聽起來好像確實沒問題,但皇帝總覺得好像哪裡不太對。

不過劉鈺這麼說,也證明兩個人都是揣着明白裝糊塗。

皇帝不說他說的是蘇北,劉鈺也不說他知道皇帝說的是蘇北,但句句都和蘇南工商業聯繫在一起,這就是禿頭上的蝨子了——如果皇帝說的是陝西,那真是八竿子打不着。

“那麼,愛卿覺得,若行青苗貸之法,朝廷會賠錢嗎?”

這一點,劉鈺堅定地搖了搖頭。

“陛下,若有一地,先均田,後行青苗法,哪怕青苗貸年年賠錢,其實也是賺的。”

“陛下當知,若用紙鈔,可以多發!”

“只要百姓藉助青苗貸,都認紙鈔,其實每年多發的紙鈔,也足夠賺回來了。看似青苗法賠錢,但印點錢就印回來了。”

這個想法更讓皇帝錯愕,蒙元前明的紙鈔寶鈔,已經爆過雷了,現在劉鈺居然敢這麼想?

可在這種事上,皇帝又信任劉鈺。

“哦?愛卿就不怕紙鈔如前朝寶鈔?”

劉鈺笑道:“陛下勿憂。若某地均田,而又不限買賣……臣斗膽試爲陛下言之:一戶小農,若有耕牛,所能耕者,當有百畝。即便某地均田,一戶小農能均百畝嗎?”

皇帝淡淡一笑,知道這是個根本不用回答的問題。

大順有多少地、有多少人,他心裡多少還是有數的。

百畝?差遠了。

劉鈺又道:“那麼,若爲小農,地不足百畝,陛下亦知天朝百姓對土地之熱愛,豈能不存錢以爲置地?”

“存錢置地,錢便不可亂用。”

“他們的錢從哪裡來?從賣糧食上來。”

“朝廷發的紙鈔,可以換成他們的糧食。只要他們還想存錢買地,那麼他們就會不斷賣東西、賣更多的東西,來換錢;反過來說,錢,就能買到糧食、買到東西。”

“便超發紙鈔,這些渴望買地的百姓,也會如同一個水池,把這些錢鈔蓄入水池當中。”

“此爲其一。”

“其二,若行青苗法,百姓若缺錢,必來借青苗貸。所以,若最終破產,收回他們土地的,依舊是朝廷。”

“百姓想買地,兼併的地又在朝廷手裡。而這些地,又可以用紙鈔來買。”

“朝廷公開拍賣這些土地給百姓,百姓再把紙鈔花出來給朝廷。朝廷取走一部分印花稅,回收的錢又繼續流入青苗貸。”

“而買土地、納稅,都可以用紙鈔,百姓更加認可紙鈔——如果紙鈔連地都能買,那麼還有什麼買不到呢?”

“如此,以均田百姓意圖購地的心態,使得他們做紙鈔的蓄水池;又靠青苗貸壟斷土地買賣,回收印花稅的同時,又讓百姓知曉紙鈔能買地,更加信賴紙鈔。”

“加上超發的數量不多,就算青苗貸賠了,超發一點也就回來了,怎麼能賠錢呢?”

“朝廷想要讓百姓認紙鈔,一個就是朝廷要先認,如前朝一般,朝廷自己收稅都不認,又怎麼可能讓百姓認呢?”

“再一個,便是讓百姓確定,紙鈔能買到東西。而且,最好是朝廷手裡的東西。朝廷手裡啥也沒有,百姓能認嗎?配上青苗貸,朝廷手裡會有土地、鹽、稅收、貸款,百姓又爲什麼不認呢?”

“關鍵還是青苗貸控制了土地流向朝廷手裡,只要百姓確定能買地,那麼,他們就需要紙鈔。”

“他們要紙鈔,就要賣糧食——然而實際上,讓百姓相信紙鈔能用的,正是百姓自己。是他們賣糧食存紙鈔準備買地的行爲,使得紙鈔成爲了鈔而不是紙。”

“所以,青苗貸一定要配合均田,再配合用地做抵押,最終配以紙鈔。”

皇帝倒是沒想到均田、紙鈔、青苗法、一條鞭稅改這些東西都是有聯繫的。但仔細想了想劉鈺的話,覺得又好像確實是那麼回事。

紙鈔是可以超發的,只要有手段,就能一邊超發,一邊讓紙鈔穩定。

劉鈺所說的青苗貸,顯然不只是紙鈔,還包括“鹽”、“種子”、“農具”、“渡荒糧”,或者說,讓百姓確認紙鈔能買到這些東西。最後就是青苗貸要債時候的土地了。

如果紙鈔連這些東西都能買,那麼百姓就會認可紙鈔,紙鈔就可以適當多發。同樣的,因爲鉅額的出口順差的白銀,保證紙鈔能夠有一定的兌付能力即可,加上均田百姓的蓄水沉澱、他們準備買地囤錢而賣商品來保證幣值,超發絕無問題。

既是這樣,青苗貸賠錢是不可能賠錢的,而且還有這等諸多好處,似乎確實可以試行。

況且,還有蘇南工商業和下南洋兜底,流民也不會成爲大問題。

這裡關鍵的“大量小吏”問題,對大順來說,又恰恰不是問題。甚至劉鈺都默認根本不存在這個問題。

甚至正是爲皇帝解決了個難題——一大堆識字且有學問的人沒事做、不能當官,不能科舉,這不是嫌自己死的慢,自己挖坑埋自己嗎?雖然一流人才都去了海軍炮兵商貿科學院,可新學裡的二流人才也夠嚇人的了。

皇帝思索中,劉鈺又補了一句。

“陛下,即便說,百姓還不起了,那麼,自會有人做這等生意。”

“商賈覺得有利可圖,自會替百姓出了這筆錢,然後把百姓做包身工,送入工場做工還債便是。”

“若能均田,做工要價變高,自然也就有利可圖。替百姓還了債,送去工場幹到還完錢,給多少工錢,那還不是任人拿捏?”

“如果朝廷非要考慮賠錢還是不賠錢的話,臣也就只能這麼說了,絕不賠錢。”

“但如果朝廷考慮的,不只是賠錢與否,而是江山社稷,那麼這個問題就另有說法,便不應以賠還是賺做考量。”

(本章完)

第270章 先驅者第281章 專業行賄第1343章 拼命是錯的 掙錢是對的(三)第984章 決勝千里之外(七)第456章 你想嘗膽,卻沒人演夫差第937章 老走私販子的見識第257章 暗示中荷矛盾第559章 一戰前夜 命運的交匯第781章 談定第203章 奇襲第129章 拓展天下觀第410章 白馬是馬第1074章 惡龍殘影(九)第543章 萌芽?萌個屁第497章 急躁第1051章 坐莊(下)第302章 這大英,藥丸吶第1372章 裡病外治(八)第1260章 下西洋後的下西洋(六)第646章 亮相帶來的思維改變第11章 生活和信仰第1172章 備戰(十一)第1126章 自身定位(中)第85章 感言 及關於本書是同人第49章 不同的後浪第93章 破題第1022章 事物的兩面性(下)第653章 你只是枚棋子(六)第129章 拓展天下觀第419章 絕望第874章 從長計議第1181章 盟友 中立 背叛第1305章 死與復仇(二六)第85章 感言 及關於本書是同人第789章 新舊利益的衝突(六)第478章 看破第913章 南洋大開發(八)第1439章 分歧(五)第1509章 終章 九三年(廿七)第885章 縣令第442章 打人還要被感謝第575章 另一種空想(上)第323章 假公正第1292章 死與復仇(十三)第1498章 終章 九三年(十六)第880章 區別對待(上)第569章 金錢操控輿論第720章 下南洋到底爲了啥(下)第314章 綁定第20章 會通中西,以求超勝第1416章 黃河問題的最後一步(七)第198章 善後考慮第1106章 工業革命(十九)第111章 廷議菜市場第1073章 惡龍殘影(八)第94章 八股策論實學和沒錢第345章 畫餅第485章 大封建套小封建第754章 表演戰(四)第617章 許願第447章 幕府的底線第1509章 終章 九三年(廿七)第5章 落後第116章 沿途見聞第1019章 全都裝傻(下)第1083章 經驗豐富第8章 罵人揭短第616章 利用 被利用第341章 朱子陽明第807章 閹黨(上)第1445章 皇帝改良的死路第1029章 不公第971章 割袍(上)第1285章 死與復仇(六)第795章 南巡意第736章 機遇(上)第110章 瘋子炸糞坑的爆竹第185章 提前交兵權第254章 聚成大豬圈方便割肉第506章 舉着復古的大旗往前走第795章 南巡意第730章 你死我活第718章 下南洋到底爲了啥(上)第1014章 表彰大會第828章 海牙慘案(五)第945章 南洋印度貿易區(下)第803章 理性君主 政治動物(中)第1507章 終章 九三年(廿五)第1309章 死與復仇(三十)第359章 三人行,必不遠第1438章 分歧(四)第171章 萌芽第760章 毛遂自薦第860章 最終還是看天意(下)第1493章 終章 九三年(十一)第1459章 最終的鬧劇(六)第363章 最難的三件事第55章 說服第806章 社稷之臣第1097章 工業革命(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