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55章 王朝的最後一次成功改革(一)

第955章 王朝的最後一次成功改革(一)

劉鈺琢磨着怎麼搞釣魚,來辦一場類似於前朝“空印案”的震驚全國的大案。

京城裡,皇帝的面前也掛着巨幅的黃淮流域圖。

只是,皇帝手裡捧着在看的東西,卻似乎和淮河、運河等問題無關。他在看劉鈺的一篇關於貿易的奏疏。

《英夷茶稅論》

只是皇帝每看一陣,就停下來,目光掃向掛着的黃淮地圖,眼睛往海州、揚州等地方瞟。

那是大順的兩大鹽場。

一個在黃河以北,一個在黃河以南。

奏疏上,劉鈺介紹了一下英國茶稅導致走私茶氾濫、走私犯又導致合法茶滯銷,合法茶滯銷又促進走私茶氾濫等等事情。

這些事,皇帝和大順的任何一個大臣都能看懂,因爲大順也面臨一個類似的東西。

鹽。

道理都是這麼個道理——稅高,私貨多,私貨多,官貨賣不動,官貨賣不動,私貨更多……和茶一樣。

這一次廢漕改海,清理淮河,漕米南移,都是些大規模的改革,而且也基本都集中在江蘇,這裡是這幾大改革影響最大的地方。

看似好像和鹽沒有啥關係。

實則關係巨大。

因爲廢漕改海,意味着鹽的運輸線路也要改變了。

之前往南北運鹽,都是要等漕米船經過運河之後再運,走的也是運河。

爲了方便檢查、緝私、防止夾帶等等,也要專門設置檢查的地方,硬性規定線路,影響規定必須要打捆集中運輸方便查驗。

現在要廢漕改海,不只是百萬漕工的問題,還有鹽轉運問題。

鹽要改變轉運模式,運河走不了了……今年還能走、明年還能走,但只要廢掉漕運,就憑黃河攜帶的泥沙,最多三五年,運河就徹底淤死了。

運輸,不是問題。

從來都不是問題,包括漕米。

運輸之外的問題,纔是問題。

比如漕米,要考慮沒有海軍情況下的海盜風險、考慮西洋人直接突襲長江口截斷漕米直接南北分裂的可能。反倒是運輸的安全性,是最低的優先級考慮。

鹽也一樣。

運輸不是問題,運河就算沒了,運輸也不是問題。

問題是在現有政策下,與運輸配套的緝私、檢查機構,纔是大問題。

大順朝廷裡都是些頂尖人才,科舉那可真是千軍萬馬殺出來的。能考科舉當狀元的,你讓他們自小學算數幾何物理化學,也基本都是一把好手。

主要是學的那些玩意兒不行。

但真正爲官的時候,學的那些玩意兒基本用不上,還是要靠實踐積累。他們是聰明人,自然想過許多種改革措施,尤其是鹽政的改革。

但之前都不能用,不敢用。

因爲朝廷的首要選擇,是穩定。

比如大順的廢漕改海,劉鈺當初打定的主意,就是等着黃河決口,淤死運河,不得不走海路。只不過皇帝看到大順下南洋之後,看到海軍已經有保證之後,主動嘗試了改革而已。

這屬於意外的果決,在劉鈺計劃之外的意外之喜,本以爲要等黃河決口呢。

現如今,鹽暫時還沒出大問題。

皇帝卻在看劉鈺的英夷茶稅論,眼睛不斷往地圖上海州、揚州的方向瞟……

似乎,有那麼點“一個羊是趕、倆羊也是放”的意思,反正廢漕改海之後也要改動,不如一塊都改了得了。

但究其本質,卻不是這個原因。

鹽稅。

對前朝大明、大順的重要性,排在首位的,不只是鹽稅本身。

而是作爲一種“緊急財政”,這纔是鹽問題這麼重要的根本因素。

大明和大順不能搞國債的原因,劉鈺已經和皇帝說過無數次了,皇帝當然也羨慕英國的國債制度,但聽了劉鈺講明白簡單的利息問題後,就知道純粹扯淡,只能羨慕。

大順的稅收延續明制,窮的叮噹響,一年收那幾個子兒,一旦打仗、大災,頃刻間國庫見底。

這時候怎麼辦?

鹽商作爲“緊急財政”的重要性,就凸顯出來了。

鹽商“捐獻報效”,就是大順的“國債”。

揚州,就是大順的“Square Mile”。

鹽引,就是大順的“緊急國債”。

這是比平穩稅收更重要的東西。

英國政府爲什麼能讓東印度公司買緊急國債?因爲壟斷權,奧王繼承之戰開打前的600萬兩白銀的緊急國債,是用二十年壟斷權換的。

大順爲什麼能讓鹽商“捐獻報效”?因爲壟斷權,皇帝去江南轉了一圈要修淮河,三百萬兩白銀的報效,就是用鹽政壟斷換的——想幹?捐錢。不捐錢?滾。

而且,大順在鹽政問題上一直維繫這種政策,還有個重大的歷史因素。

理論上,朝廷缺錢了,也可以加稅。

但大順有明末PTSD,所以對理論上百姓負擔不至於完全承受不起的“遼餉”、“練餉”、“剿餉”可謂是“記憶猶新”。

太明白這種加稅,一旦弄下去會變成什麼樣了。

英國可以收窗戶稅,大順要是收窗戶稅能直接收出來一波大起義,上面收200萬兩,下面敢收出來2000萬兩。

所以,這種理論上的事,大順不敢用。

既如此,加稅不行、國債不能,那就只能保持鹽政不變。

然而,伴隨着松江府的商業崛起,皇帝的養豬政策,以及鉅額的海外貿易,讓皇帝看到了一個新的、可替代的“緊急財政”來源。

這裡面,就有一個“鹽政改革”一直沒有實行的重要因素:

大臣們提出的鹽政改革方案,所有方案,都能保證一件事:鹽稅不會比之前少。

但所有方案,都沒解決一個問題:一旦發生緊急情況,改鹽引爲鹽票,不再壟斷,那麼緊急財政需求誰來出?

看似鹽商每年報效的也不是很多,平均下來,一年一二百萬?

但關鍵就在於這個“緊急”、“平均”的區別。

今年無災、不打仗,也用不着鹽商報效,財政基本不缺錢。

一旦今年大災,打仗,才需要報效捐獻。

崇禎十三年的500萬兩白銀,及得上每年多收50萬收275年。

大臣們給出的方案都很好,也完美論證了各種好處,唯獨就沒說緊急財政的情況。

現在,劉鈺把這個問題給悄麼聲地解決了。

海軍一興,解決了漕運的根本問題,海運難度從來不是問題,蒙元就能玩明白的東西;海上襲擊風險和被切斷南北聯繫導致財政崩盤中央集權崩潰,纔是大問題。

外貿一興,解決了鹽政的根本問題,鹽稅從來不是問題,所有改革沒有說廢除鹽稅的,都在保證鹽稅不會少;緊急財政需求下的籌款,纔是大問題。

外貿海商“當豬”圈在松江府。

他們可未必比鹽商“窮”。

除了松江府豬圈裡的豬外,還有前一陣齊國公從荷蘭帶回來的700萬兩白銀。

大順……借的起國債了!

劉鈺明確告訴皇帝,這借來的錢,根本不用還本金。只要每年支付利息就行,只要那是支付利息,下回都能降到5%的利息。

應該說,至少三十年甚至五十年之內,歐洲的貸款利息,也就基本保持在5%上下的水平了。

這也得感謝20年的那場波及整個西歐、連續爆炸了兩個泡沫經濟危機。

雖然說,像鬱金香泡沫一樣,經濟上的泡沫和炒作沒啥太久的記性,但這時候“井繩”個三五十年還是不成問題的。

因着這兩場泡沫爆炸帶來的影響,應該說,三五十年之內,還沒有能如同後世泡沫那樣的投資,能夠吸引和容納足夠的資本。

大順這邊只要能保證5%到7%的年息,貸款是絕無問題的。

而且憑藉大順的體量這麼大,借國債最怕的打敗仗還不起錢,只要體量夠大,只要還是那個歐洲所認爲的“超越了理想國、烏托邦、大洋城”的完美的、道德哲人王所統治的國度,借錢是一點問題都沒有的。

再者,大順不但借的起國債了,而且劉鈺還在松江府搞了銀行,或者叫“錢莊”,將外貿白銀強制性地儲存起來。雖然保證1:1的發行,隨時可以兌換。

但是,這玩意兒,平時用不着,一旦需要的時候,真到需要“問親戚國丈大臣借幾百萬兩不然要亡國”的時候,管他呢?

直接先把白銀挪用,只要松江府那兩萬駐軍還在,難不成號稱“固若金湯”的銀行金庫真的就固若金湯?

除了上訴這些因素外,還有一個不容忽視的因素,就是大順實行的深入加強版的一條鞭法改革。

雖然一條鞭暫時還只是在蘇南地區實行,但在別的地方,作爲前序的人頭稅改革也已經拉開了帷幕。

幾乎算是說,一夜之間,大順蹦出來了許多人口。

很多根本不是生出來的,而是之前人頭稅存在的緣故,用各種手段隱匿了。

這也導致大順的人口統計數據迅速更新,而人口統計數據,又是和鹽引數量息息相關的。

鹽,不是地瓜、土豆、小麥、大米。只統計小麥大米產量,要考慮吃地瓜吃土豆的人。

賣大米不會認爲人口激增就增加,很多人可能根本吃不起大米,吃點地瓜啥的混着活下來就是了。

可鹽不一樣。

吃地瓜、吃大米、甚至吃山珍海味的勳貴皇帝,都得吃鹽。

氯化鈉面前,人人平等。

人口一多,這鹽引的數額也得變。

再配上本身廢漕改海導致的巡查緝私的路線都要變動。

雖說一個羊是趕兩個羊也是放,只是鹽政改革的次要促成原因,但這兩個次要原因湊在一起,也正好推進了這一次皇帝對鹽政改革的決心。

(本章完)

第455章 賣舊貨第775章 商人的期待第961章 王朝的最後一次成功改革(七)第1072章 惡龍殘影(七)第360章 敵在本能寺第1223章 開戰(二)第671章 伐韓?伐蜀?(中)第8章 罵人揭短第868章 我是來監管你們的(四)第1230章 開戰(九)第1456章 最終的鬧劇(三)第1347章 拼命是錯的 掙錢是對的(七)第184章 備戰第651章 你只是枚棋子(四)第1266章 攻防心理(一)第641章 前科第642章 逃避第259章 雷聲大,雨點小第984章 決勝千里之外(七)第1253章 復辟的代價(下)第466章 爲何要抑商第497章 急躁第785章 新舊利益的衝突(二)第927章 戰前輿論準備(中)第1264章 下西洋後的下西洋(十)第1482章 臨別告誡(八)第1443章 歪經已成(中)第1222章 開戰(一)第1471章 最後的鬧劇(十八)第1514章 終章 九三年(卅二)第976章 猜疑鏈(中)第1312章 死與復仇(三三)第124章 女無脂粉閨中態第941章 自覺(三)第323章 假公正第861章 哄一鬨第815章 大事成矣(二)第854章 一分錢難倒天子(四)第1321章 熟人社會第1168章 備戰(七)第711章 悄然改變的心態第1317章 人多聲音才大第1359章 國富論(二)第443章 誘降第172章 必然人走政息的改革第845章 拆房頂和開窗戶(七)第917章 舊的不去,新的不來(一)第369章 我不是誰第598章 奇葩的時代第936章 綁定(下)第57章 開戰第87章 混亂 曙光第1109章 上國心態(三)第1052章 定性第501章 宗法殖民體系第1383章 凡爾賽和約(十)第1252章 復辟的代價(中)第724章 牆頭草(下)第565章 制禮第1456章 最終的鬧劇(三)第67章 開眼看世界的契機第711章 悄然改變的心態第293章 第三種可能第1035章 修補者的絕望(下)第332章 可壓榨的第595章 缺錢的世界第一大公司第1285章 死與復仇(六)第1030章 氛圍第1216章 輪臺之思(三)第492章 安天下 亂世界第369章 我不是誰第860章 最終還是看天意(下)第675章 科學院(上)第128章 得分點和槽點第1508章 終章 九三年(廿六)第626章 縱橫家的舞臺第595章 缺錢的世界第一大公司第802章 理性君主 政治動物(上)第31章 收心第1403章 遷徙路(六)第1043章 新危機(上)第381章 臚音第2章 枯燥第1473章 最後的鬧劇(二十)第998章 看得見的手第1083章 經驗豐富第1175章 啓蒙躍進年(上)第1256章 下西洋後的下西洋(二)第559章 一戰前夜 命運的交匯第1255章 下西洋後的下西洋(一)第127章 必拿下第616章 利用 被利用第1123章 鄉約村社(四)第1303章 死與復仇(二四)第1429章 王謝燕,百姓家(中)第1088章 工業革命(一)第200章 軍改的決心第834章 同病相憐第137章 澤被後世的遺產第532章 巴達維亞“蘇丹”的理解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