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90章 落入圈套的英國(一)

第890章 落入圈套的英國(一)

東學西漸、西學東漸,和大部分文化交流一樣,都必然有個問題:既有精華的交流,也有糟粕的交流,有時候又是精華和糟粕混雜一起的。

有句話叫想要某某,就會得到某某的一切,大抵也是差不多的。

徐圭和蔣友仁關於大順這邊特殊的天主教的討論,便是如此。

不能說全是爛的,有些事朝廷不管,自會有人管。反動並不一定全是壞的,只是箇中性的描述詞。

均田歸公之類的口號又不是第一次喊,連北派的儒家都有很多人試圖恢復井田制,折中下來也是能井則井、不能井則均。

然而朝廷又不管,也無力管,這自然就給一些人留下了可乘之機。

天主教不經過華夏特色的魔改,很難傳播開。畢竟華夏不是文化荒漠般的美洲和黑非洲,是有非常燦爛且深厚的本土文化的,激烈碰撞之後的妥協,當然會搞出許多奇葩的東西。

往回退是必然失敗的。

但歷史是不容假設的。

每一次簡單的幾個字可以總結的歷史經驗教訓,在大順這種人口體量下能被記錄爲經驗教訓、此路不通的,估計至少也得波及幾百萬人口、死個大幾十萬人。

尋常一州一縣幾萬人規模起義的事,根本連上史書的資格都沒有。

問題就擺在這,朝廷想解決,理論上也不是不能解決。

但現實就是既沒有錢、也沒有能力、更沒有手段解決。

況且嶺南這事還不是簡單的、非常傳統的單純的土地問題。而是新時代之下所出現的特有問題,之前是幾乎沒有過的。

類似的情況在中國大地上也上演過一次,海運興起導致的西域衰落,但這是一個漫長的過程,而且並不是之前統治的核心區,最終的結果也就是西域的價值下降,明王朝對西域的興趣不是太大了,已然是標準的賠錢貨了。

這一次卻發生在王朝的核心區,嶺南如今當然是核心地區。而且還不只是農民問題,更牽扯到幾十萬因爲貿易路線變更而失業的非農業人口。

這些問題,蔣友仁和徐圭都不知道,他們沒有這樣的視角,也沒有去做一次社會調查。

蔣友仁只是試探着說出了自己的一些想法,徐圭也對此非常支持,認爲若以澳門爲基地,在這裡培養一些唐人傳教士深入內地,的確是個好辦法。

西洋人的模樣會招致警惕,官府也容易出手抓住。不是每個地方,都能發展成多明我會在福建那般,當地百姓挖地窖誓死保護傳教士的。

而這個想法的前提,恰恰就是澳門不能被大順收回,繼續作爲一個窩點,遠遠不斷地對內部進行侵蝕影響。

蔣友仁的視角里,澳門問題,關乎耶穌基督在大順的未來。

自然,在經歷了這一次被香山縣令訓斥之後,蔣友仁擔心恐怕澳門不保。

是以,他覺得,無論如何,這一次最好的可能,也就是徹底和鴉片販子、人口貿易割裂,只要能保住澳門,那些都是可以、或者說理應拋棄的。

保住澳門,是最高優先級。

這一點,他和澳門的議事會、軍頭、教會等,無可非議地達成了共識。

…………

與這些或是爲了貿易、或是爲了財富、或是爲了傳教等等目的,覺得無論如何要保留澳門的這些人不同。

英國東印度公司對澳門是否收回,毫不在意。

他們關心的,是另一個生死攸關的問題。

這一次搜出的鴉片裡,有半數是英國在印度那邊弄的。

雖然搞了挺多形式上的東西,程序上似乎和英國東印度公司沒有關係。

然而。

道理這東西,和國力息息相關。

若大順國力弱到英國覺得勞師遠征也能打的大順滿地找牙的程度,早就不廢話派兵興師問罪了:中國憑啥扣押我們的貨船、憑啥沒收合法的鴉片?

然而現在國力別說勞師遠征來大順,就算在印度打,英國也佔不到便宜,這時候哪還敢扯這些話?

雖說程序上做了諸多的保險,又是讓鴉片販子寫聲明不會往中國賣、又是悄悄告訴鴉片販子出了事是你們自己的事別把公司抖出來。

但英國東印度公司在中國的全權代表法扎克萊,這個中國通卻明白,這些東西,在大順根本就是扯淡,毫無意義。

道理有個卵用?大順這邊正在大張旗鼓地組建對歐洲的貿易公司,顯然大順這邊是藉機生事,來限制英國東印度公司的貿易嘛。

大順得傻到什麼程度,這時候講什麼程序正義,說此事確實和東印度公司無關?然後開開心心地讓英國繼續貿易,搶走自己人組建的西洋貿易公司的貿易份額?

況且主管此事的,在法扎克萊看來,還是大順這邊最狡詐、最陰險的官員。和傻,實在太遠。

英國東印度公司當然不在意澳門,也不在意傳教,不在意人口買賣,甚至可以棄軍保帥暫時停下鴉片貿易。

然而,對華貿易卻絕對不能被打擊。

當年喬治·安森事件之後,都知道劉鈺對英國有種不知理由的討厭,甚至以至於有英國人懷疑過劉鈺就是個隱藏的天主教徒,站在舊教的角度親近法國。

法扎克萊當年在廣州負責坑荷蘭、法國、瑞典等國的東印度公司,掌握了頗多在大順活動的基本技能。當年各國使節入京的時候,他也是力主多送禮,並且將一萬多英鎊的銀子用在公關送禮上。

法扎克萊倒是認爲劉鈺是個秘密天主教徒的想法純粹無稽之談,但他知道劉鈺對英國的態度可確實是不太好,還知道劉鈺和法國人走的很近。

他的擔憂,很快就變成了現實。

伴隨着松江府開埠,大順爲了便於管理,各國商館總代理不能有的在澳門、有的在廣州、有的在松江。再加上本身長江中下游利於貿易,英國商館也早就簽到了松江府的上海縣。

按理說,審問,需要時間。

但實際上,福建教案是個意外突發情況,可鴉片問題是大順這邊早就盯上的,爲的就是讓中荷聯合貿易公司今年在歐洲貿易上來個開門紅。

是以,劉鈺這邊剛在前往澳門的途中,大順從松江府大營裡調集的軍隊就開進了上海和松江府,查封了松江府的商館。

一則因爲孩兒軍在澳門那邊的密探,早就抓到了英國人的把柄。

二則因爲皇帝覺得,證據這東西,就根本不是問題。就算真的沒有,孩兒軍的手段也能整出英國人蔘與鴉片走私的證據。

在大順,只存在皇帝想不想要證據,不存在找不找得到證據。甚至,國內的事,有時候並不需要證據,莫須有那都是給面子。

先扣住松江府的商船、查封商館,至於證據以後再說。

在天津的英國公使,也趕忙來到了松江府,試圖處理此事。

在和公使討論這件事該怎麼解決的時候,出乎所有人的意料,法扎克萊並沒有對大順破口大罵,也沒有大談大順這邊的法律絲毫不講證據。

而是對着英國國內的一些人,開啓了口吐芬芳模式,而且罵的這些人,還都不是政治家,而是一些“文人”。

“丹尼爾·笛福,就是個寫小說的。他唯一可以被稱道的地方,就是創作了《魯濱遜漂流記》。”

“作爲一個小說作家,在小說界或許他的話有一定的道理。”

“但笛福懂個屁的商業和貿易?”

“笛福說,伴隨着1700年的東方棉布禁止法案,倫敦、諾維奇、坎特伯雷的紡織工人失業現象消失了,重現了過去紡織業的繁榮。”

“然而,他根本不懂,商業和工業的發展,需要競爭!”

“那些懶惰的紡織工人,沒有了印度和中國棉布的競爭,只會愈發懶散、並沒有繼續改進紡織技術的動力。”

“這樣下去,英國的紡織業怎麼能夠進步?從長遠看,廢棄棉布禁止令,加大對東方棉布的進口,才能促進我們國家的紡織業的進步!”

“我可以負責任的說,笛福他收了那些紡織作坊主的錢!作爲一個作家,用無恥的筆墨,損害了公司的利益,損害了正直的、從事商業的人民的合法利益!”

“這些寫小說的作家,利用他們在公衆中的知名度和話語權,收了政治獻金後爲他們幕後的主人搖脣鼓舌,嚴重干涉了國家政策的制定!”

“還有創作了《格列夫遊記》的喬納森·斯威夫特!他根本就是一個愛爾蘭的獨立分子,是個一直致力於削弱不列顛王國的托利黨人!”

“他懂什麼叫貿易?什麼叫關稅?他卻利用自己的名望,反對茶葉關稅的降低。公司沒有給他錢,所以他不會爲公司說半句好話!”

“他明顯是法國的間諜,鼓吹和信奉的都是科爾貝爾的那一套本國替代計劃。”

這些話,當然是當着英國駐華公使的面噴的。

噴的這些話,基本就是東印度公司這些年無與倫比的怨氣。

這兩個人,在英國有很大的話語權,因爲他們是在審查法案之前就有大量讀者的成名作家。在這個紙和筆的、信息沒有去中心化的時代,這些掌握了話語權的人在民間擁有很大的力量。

雖然說,東印度公司理所當然也花錢僱人,比如僱傭了一些人撰寫了《貿易論》、《論取締關稅對國家經濟發展的益處》、《呢絨布與棉布之異同》等等文章。

但是,僱傭的這些人名望不夠,根本沒有取得極大的影響。

和後世一些人的錯誤認知不同,東印度公司在一開始,是標準的買辦公司。

至少到現在爲止,東印度公司都拒絕將英國紡織品帶到中國,因爲每年會給公司帶來至少20萬英鎊的損失,還不如直接用白銀買——白銀外流,那是英國的事,不是東印度公司的事;被強制往中國運呢絨,損失的是東印度公司的利益。

公司要不是被政府逼着採買一部分呢絨,寧可空船來中國。

四年前東印度公司遊說的議員,在國會上的發言,也是力爭“取消棉布關稅,增加競爭,才能促進國內紡織業進步。否則關稅保護只能養一羣不思進取的紡織業主和紡織工人”。

他們的理由,用的也恰恰是劉鈺鼓吹的那一套:

【通過上述證據,我們可以清晰且直觀地看到,因爲東方棉布貿易,使得我們的亞麻布和呢絨的價格,下降了12%,使得人民獲得了廉價的布料,提高了英國人民的生活水平】。

【而伴隨着1700東方棉布貿易禁止法令,我們可以通過數據看到,呢絨和亞麻布的價格明顯提升,極大地損害了英國人民的利益,使得人民要爲身上的衣服付出更多的先令。並且促成了倫敦、坎特伯雷等地的呢絨紡織業主不思進取的頹廢,養活了太多的懶惰的工人。】

事實上,在英國有資格、有工業實力可以自由貿易、對外輸出工業品的時候,很快就把東印度公司解散了。

想想也能知道,一個依靠“壟斷東方商品特許經營權”的公司,怎麼可能會是本國工業發展的助力?用屁股想也能知道,這是個阻礙——一個特許專營進口棉布的公司,會支持本國的紡織業?真當股東都是爲國家之崛起而不求私利的聖人呢?

法扎克萊狂噴的笛福和斯威夫特,他們對輿論的引導,讓東印度公司每年損失的貿易額超過400萬英鎊,1200萬兩白銀。

至少。

這只是法扎克萊一個簡單的最低估算。

他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只是想借助這兩個人——一個是死人、一個是愛爾蘭人且爲託利黨還支持愛爾蘭獨立,都不可能站出來辯駁——來表達對英國政策的不滿,並希望駐華公使能夠將這些話轉達給國內。

因爲,很明顯,大順要藉助鴉片問題,在大順嘗試開啓主動歐洲貿易的時候,來打壓東印度公司。

而大順之所以打壓而不是與東印度公司合作,其原因,在法扎克萊看來,就是因爲英國有太多像笛福、斯威夫特這樣想法的、鼓吹本國工業發展和本國工業替代的“誤國”文人。

這是倆典型。

…………PS:歷史上,東印度公司關於棉布貿易的爭取,挺蛋疼的。僱人寫的那些東西,也真是撿到鬼了,尤其是鼓吹棉布進口有益的那本《貿易論》,我感覺連初中生都難說服。買辦公司花錢買槍手、搞遊說,很正常。但水平着實次了點。

笛福有本關於中國的小說,叫《月球記事》,手法確實高超:裡面的中國,科技強大、道德高尚、遠超歐洲。但其實,都是因爲月球文明的幫助——諷刺,這樣的中國,得去月亮上找,現實里根本不存在。

這是很標準的英國式諷刺,不過最根本的目的,還是“借古諷今”,來反對當時歐洲打着“中國爲什麼這麼強大是因爲絕對君主制”的風氣:嫌貧愛富,然後覺得一切都是制度原因導致的心態,古來有之。

他反對中國的原因,恰恰是因爲他對東印度公司買辦行爲的憤恨,覺得英國應該發展自己的紡織業,自己的制瓷業。而且當時中國貨代表着高大上……笛福的心態,我覺得非常容易理解,很常見樸素,稍微帶入一下,外國貨橫行、本國貨被人視作低端、審美趨向另一個文明,就能明白那是一種什麼感覺,八零後很容易感同身受。

東印度公司當然對他恨得牙根癢癢,歷史上,笛福也憑藉自己的影響力,三番五次試圖推動“棉布徹底禁止進口”法令。東印度公司當時都快哭了,能不恨嗎?

當然,歷史上,這不是滿清主觀上的發展貿易導致的,而是千千萬勤勞的織工、瓷工、採茶女等勞動人民打下的客觀底子,坐在家裡收錢都能收的笛福這樣的人心態破防。

主觀和客觀一定要分清楚,勞動人民的功勞和腐朽統治者的功勞,一定要分清楚。

就像故事裡的大順一樣,統治者知道個錘子的關稅調控、保護本國工業?但問題是底子在那擺着,就算海關零關稅,西洋的呢絨也賣不動啊,所以可以說大順以高超的貿易手段,保護了本國紡織手工業的發展嗎?

這就像是盛讚一個繼承了億萬家產的人,盛讚他經商有道、目光敏銳一樣。可問題是他哪怕是個白癡,一樣也可以億萬家產啊。18世紀的中國,就是這樣,哪怕是晉惠帝統治,也絕對是出口額第一、貿易無限順差。真心的你上你也行、司馬衷上都行,坐在家裡等着歐洲人來送錢,需要啥能力啊?

(本章完)

第1420章 事已畢(上)第233章 壟斷權第414章 找出路第229章 不可生搬硬套第1039章 大獲成功(四)第1115章 上國心態(九)第1492章 終章 九三年(十)第913章 南洋大開發(八)第378章 還是朝貢第1221章 大忠臣(下)第1381章 凡爾賽和約(八)第1302章 死與復仇(二三)第384章 逼迫第1238章 三戰定印度(五)第651章 你只是枚棋子(四)第940章 自覺(二)第275章 明知故問第311章 滿BUFF皇子第283章 想幹實事的官僚也有不少第97章 風波起第345章 畫餅第839章 拆房頂和開窗戶(一)第419章 絕望第707章 海戰(五)第984章 決勝千里之外(七)第1498章 終章 九三年(十六)第147章 聽說過沒見過的熟人第168章 當初的戲言第729章 最後的平靜第262章 紙老虎第917章 舊的不去,新的不來(一)第144章 先賣後奏,皇權特許第1201章 木牛流馬(八)第781章 談定第626章 縱橫家的舞臺第567章 預判了你的預判第745章 巴達維亞新政(六)第253章 再快一些第23章 扎心的話第1005章 新生代(中)第905章 羅馬和迦太基第318章 潤物細無聲第769章 真正的雪中送炭(中)第1459章 最終的鬧劇(六)第12章 搏一搏,大不了破家跑路第430章 權謀第1089章 工業革命(二)第1274章 攻防心理(九)第296章 英雄所見略同第920章 舊的不去,新的不來(四)第1304章 死與復仇(二五)第1242章 三戰定印度(九)第210章 航海條例第891章 落入圈套的英國(二)第558章 一戰前夜 命運的交匯第416章 和談無膽 戰勝無望第133章 可堪大用第429章 先活下來吧第722章 牆頭草(上)第1304章 死與復仇(二五)第5章 落後第1279章 特色第596章 好人我來當 壞人你來做第982章 決勝千里之外(五)第1323章 貿易割裂第1114章 上國心態(八)第372章 當假裝外面世界不存在已成習慣第787章 新舊利益的衝突(四)第1060章 堂下何人狀告本官(四)第914章 南洋大開發(九)第894章 落入圈套的英國(五)第1248章 鑽石灣屠殺(四)第493章 盜火 護火第74章 華麗終場前的無趣第970章 給錢第1394章 優勢第3章 出事了第1472章 最後的鬧劇(十九)第222章 爛傷疤不可揭第569章 金錢操控輿論第877章 辯經的着力點第1236章 三戰定印度(三)第1418章 黃河問題的最後一步(九)第840章 拆房頂和開窗戶(二)第359章 三人行,必不遠第1303章 死與復仇(二四)第1373章 裡病外治(九)第1037章 大獲成功(二)第1484章 終章 九三年(二)第251章 壓力第644章 細思恐極第814章 大事成矣(一)第658章 光榮復辟(下)第815章 大事成矣(二)第597章 下西洋第1045章 平衡第582章 八字不合(下)第282章 放鬆第872章 “不正當”競爭(四)第732章 窗戶和門的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