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76章 還是利益問題

第876章 還是利益問題

“知其惡而縱之,此鄭伯克段於鄢之故智。朕叫你多讀史書,看來還是有些用的。”

皇帝的語氣已經漸漸有些輕鬆,至少比起之前那副聽到“從長計議”就垮下臉的神態好了不少。

劉鈺倒是沒覺得這算是什麼鄭伯克段於鄢的故智,他也根本沒把澳門本身當回事。

他說人嫌貧愛富,其實歷來如此。只要大順衝出了馬六甲,澳門的事根本就不算事。

從明末東學西漸開始,劉鈺就說中原王朝的統治階級就像是個草履蟲。

都是被動、迴應;受刺激、被動反應的狀態,很難說有什麼主觀能動性。

包括禁教,也是如此。受到了衝擊,然後自己做出一些反應。

但反應的是否劇烈,取決於刺激者的能力,或者說另一個文明的強勢程度。比如歷朝歷代,從來不會被西南諸土司刺激到,也不太可能被東南亞土邦刺激到,然後做出相應的反應。

這是文化自信。而文化自信的意思,便是首先要自己相信。自己相信自己是文明的、代表文明的,那麼夷狄的那些自然都是疥癬之疾,遲早要被文明所融化。

漢唐時候,距離太遠,消息不暢。

而至明末,應該算是天朝第一次發現,原來遠方還有一個可堪文明的競爭者。只是由於距離遙遠和文化自信,並沒有去主動參與這場文明競爭,只是採取這種被動、應激的模式。

從劉鈺琢磨着下南洋開始,大順算是邁出了主動參與文明競爭的第一步。當這一步邁出去後,其實澳門問題或者天主教問題,也就是東西方文明競爭的一個投影罷了。

劉鈺不擔心事情本身,只是擔心這件事可能導致的諸多後果,甚至導致大順這邊搞斷絕交流。

現在皇帝的語氣輕鬆了一些,懸在劉鈺心頭的石頭也算是落了地。

只不過,更大的隱憂也就隨之而起。

這件事只是個意外。

但卻不是偶然,而是大順向外走必然要遇到的情況。

這種類似的情況,日後會越來越多的。

今天這件事壓下去,明天另一件事就去浮起來,皇帝內心的天平也就會不斷左右搖擺,直到有一天徹底傾向另一邊。

劉鈺清楚,留給大順的時間,已經不多了。

啓蒙運動已經在法國如火如荼,這些東西,比起天主教,會讓皇帝更加緊張。

大順特殊的大一統的歷史,以及被改造後的儒家意識形態,這些特質,使得讓皇帝真正緊張的東西還未出現。

就如同之前荷蘭問題類似的扭曲的西方中心的神學史觀,似乎就是荷蘭模式和需要一個國家實體提供軍隊水手工人的寄生體系,從阿姆斯特丹轉西移到倫敦、又從倫敦轉西移到紐約;而科爾貝爾的國家工業主義統制經濟從巴黎轉移到莫斯科再轉移到北京……

此時在法國方興未艾的啓蒙運動,也可以扭曲地理解爲,某種意義上脫胎於西歐封建制的權力制衡的孟德斯鳩的分權理論,與已經隱約看到新時代之憂的盧梭的人民主權論和論人類不平等起源,算是兩條線。

大順特殊的歷史和經濟基礎,如果是以平等主動的方式加深對歐洲的交流,站在皇帝的角度來看,皇帝多半不會在意那套分權制衡的理論,覺得這根本不是威脅,若腐儒之復古爾。連丞相、開府、實權爵、分封邦國、私兵都沒了,談什麼制衡、過渡?若憂韓昌黎墮入惡鬼道一般,實無稽之談,杞人憂天。

但要是哪天看到了盧梭的那一套,作爲一個比較的專業的皇帝,必然會很敏感地發覺,這纔是對大順李家王朝和皇權威脅最大的東西,也是最可能在大順煽動造反的一套東西。

故而到時候,可能內心的天平,已經不是搖擺了,而是直接傾向於關門。

是以,留給大順的時間,或者說留給皇帝和劉鈺同行而不歧路的時間,真的不多了。

要在這個必然導致皇帝必現在驚憂百倍的“威脅”傳到這裡之前,把很多該鋪墊好的基礎都鋪墊完。

這本就難。

再加上類似於這一次教案事件的種種意外事件、類似於治淮擔憂的天命不予的人力所不能控制的危險,都讓劉鈺壓力極大。

一塊石頭落地,誰知道下一塊石頭又什麼時候砸在心頭呢?

按下葫蘆起來瓢。

未來難知,劉鈺也只能見招拆招,一件一件地把事情解決。

看着皇帝此時心情略有輕鬆,劉鈺又說了一些讓皇帝更加安心的話。

皇帝漸漸安心,便問道:“卿既言,從長計議。又言,高高舉起、輕輕放下。”

“那依卿之見,那傳教士白多祿,該當如何處置?”

劉鈺只道:“回陛下,國有國法,君有聖諭。禁教時候,如何定刑,早有定論。此人如何處置,問一刑吏足矣,何用問臣?”

皇帝點點頭,他本以爲劉鈺是要暫時放了白多祿,或者驅逐出境了事。可這麼一說,只問一刑吏足矣,那意思也就很明確了。

殺。

既是讓劉鈺去出鎮處置此事,又得了劉鈺按律治罪的意思,皇帝也就沒有再問到底如何。

下面的劉鈺不知道想到了什麼,忽然嗤嗤地笑了起來。

“卿因何發笑?”

“陛下,恕臣失儀之罪。陛下剛纔問及白多祿事,臣忽然想到了一樁趣事。”

皇帝也有些好奇,劉鈺又道:“臣之西學蒙師,曾與臣講過這天主教的一些事。”

“說若是殉教者,若有神蹟大功,日後當賜真福、封聖。”

“凡賜真福、封聖,必要畫一像。畫像中,頭頂必懸一物,爲其被害之物。或刀、或絞索等等,或許是出於朗基奴斯槍爲聖物之故?”

“依天主教之規矩,僭聖人都有某樣器物作爲他的標誌,殉道者必以刑具入畫。”

皇帝身邊之前也有不少天主教傳教士,這個事他倒是也知道。

劉鈺忍不住笑道:“臣見過頭頂上畫着斧子的、畫着刀的、畫着匕首的……臣剛纔忽然在想,若以炮決,這畫像該怎麼畫?”

皇帝一怔,隨後腦補了一下畫像的滑稽模樣,亦是忍俊不禁,笑道:“倒是難畫!難畫!卿不妨試試,朕也正有些好奇。”

本十分血腥的事,君臣之間也不以爲異,竟都笑了起來。

笑過之後,皇帝又道:“他既觸犯天朝律法,因罪而死。若將來教廷竟封其爲聖,其心可誅。這不是說,本朝法律,都是錯的嗎?此事且觀後效,若真行此事,朕必留旨於子孫,定遣使往梵蒂岡問罪!”

這種事,上升到國家角度,皇帝的想法確實沒錯:在大順犯了罪被殺的,結果被另一國封聖,站在國家角度肯定是要反對的。

劉鈺心道,此事倒也簡單。教廷那羣人,吃硬不吃軟。祭孔,因爲僞滿洲國所需;拜異教徒君主,因日本帝國主義所需,不也都允許了嗎?

到時候艦隊去一趟,保管比辯一萬句經文都管用。

“陛下所言極是,此事涉及國格律法,不可不慮。臣此番去澳門,定也不負陛下所信賴,定把此事解決的不辱天朝。即便臣言從長計議,卻也不會爲之從長而辱國。”

皇帝點點頭道:“愛卿做事,朕是放心的。朕說了,策略如此,再容十五年。你只記得,叫他們出醜、斷天下明事理者之惻隱就是。”

“福建、蘇州之事,無非無知小民,智短村夫。但之前,多有生員、士紳入教,更多矇蔽士大夫,甚至有人提出以耶補儒之說。乃至朝廷重臣,曾亦有信者。”

“卿之言,極是。殺人易、誅心難。此事,確實重在誅心。只要天下士大夫、有識之士勿被其矇蔽,見其僞善,便無憂矣。”

“本朝太祖、太宗皇帝事,你亦多知。士紳士大夫若不從,便難成事。若只鄉民,未必及得上白蓮彌勒。”

劉鈺心想好像也是這麼個理兒,看來說動皇帝的,主要還是皇帝想要打破天主教在一部分儒家士大夫心中的良好形象。

而且,劉鈺覺得,皇帝之所以相信自己這個誅心之法,也有說法。

明裡看似皇帝極是贊同那番留人誅心的言論。

暗裡,實則還是皇帝潛移默化下接受了一個道理:說仁義、道王政,講良心、談萬民,最終都繞不開利益二字。

而耶穌會、多明我會,也不可能免俗。

阿堵物有銅臭氣的年代,那是世族們出生就有大官做、家裡錢財萬萬千,只比花錢土裡土氣搞不出逼格。

如今連皇帝在內,一個個天天只恨錢不夠用,哪有什麼情懷?

皇帝多半心道,朕富有四海,自黑龍江至南洋、自西域至東瀛,依舊還缺錢花,移民且移不起,你耶穌會何德何能能有這麼多錢貼補這些百姓?

其實劉鈺對天主教和各種教會了解的並不多。

他只是秉持着三個最基礎的常識,做出了符合邏輯的推斷。

首先,這個世界的歷史雖然發生了許多改變,但終究是個現實的世界,不是魔幻世界。所以,五餅二魚這種事,耶穌會也好、多明我會也罷,絕對不可能會。

其次,如今這個時代,抹去了一切向來受人尊崇和令人敬畏的職業的神聖光環。醫生、律師、教士、詩人和學者,遲早都要變成了出錢招僱的僱傭勞動者。

最後,澳門就是一個純粹依靠大順貿易政策而興盛而衰敗的城市,斷其貿易,其內必亂。

由這三個最基礎的常識,足以推出後面的種種後續。

因爲西學開蒙的老師是戴進賢的緣故,前世即便根本不懂天主教,如今卻也知道了一些內部的事。而戴進賢也講過耶穌會的一些問題,吐槽過耶穌會、多明我會的一些問題。

劉鈺自覺自己推斷的差不多。

然而,事實上、或者說歷史上,耶穌會的事,比他如今推斷的,要離譜的多。

歷史上,耶穌會被取締,恰恰也是因爲“錢”之一字。

至少,得算作是導火索。

也就十年二十年之內的事,好像是加勒比也不中美洲教區的耶穌會會長,和澳門那邊一樣,傳教之餘順便經商,做做生意。

他是法國人,而衆所周知,法國的海軍在這個時候實在是拉胯,海軍不行,在加勒比地區做生意想不賠錢那也是難。

然後,理所當然的破產了。

按說,耶穌會國際是挺有錢的。

這麼大的組織,這點錢當然還的起。

但耶穌會覺得,這是個人行爲,憑啥要用耶穌會的集體財產來還這個破產債務呢?

於是就拒絕幫忙還債。

這個導火索,開啓了法國解散耶穌會的浪潮。

也是因爲法國內部各方勢力斗的厲害,國王可能是想借用新勢力排擠舊勢力,再加上路易十五的情婦問題,以及國內的高盧主義、集權主義、啓蒙運動等,都和耶穌會不對付。

趁着耶穌會傳教士欠錢不還的事,順勢就把耶穌會給棄了。

能給耶穌會極大支持的,一共就三。

西、法、葡。

笑話裡“蠟燭滅了意味着可以取消晚禱”的耶穌會,兩百年後還搞出了奇葩的“南美解放神學”。

這年月,耶穌會也在巴拉圭搞出了巴拉圭耶穌會地上天國,嚴重影響了葡萄牙在南美的統治。

所以,對葡萄牙來說,耶穌會也挺膈應人的。

要上帝?

還是要國王?

這個原本是新舊教戰爭的問題,在百餘年後,也延續到了舊教國家。

加之隨後的里斯本大地震,耶穌會語出驚人。

言:地震乃上天預警,天人感應,足見葡萄牙道德之敗壞。

當思修德。

更言:假裝地震是自然事件純屬荒誕之談。就連魔鬼也難於造出這樣難以讓人相信的藉口。

而篤信的葡萄牙天主教徒,也因此陷入了一個神學悖論:

【如果我們自己去拯救自己,這是否不虔誠、不信任上帝呢?這是否與上帝抗衡呢?】

【如果是上帝公允地制裁,虔誠者應該接受這樣的制裁。】

【如果上帝是愛人的,那麼我們就不該自救,而是等待上帝來救。我們在地震後自救,就是不信任上帝;而地震後進行救援,就是在抗衡上帝公允的懲罰。】

好在當時的葡萄牙宰相是個狠人,把葡萄牙耶穌會成員一窩端,全抓起來了。

然後又給耶穌會扣了一個巨大的大鍋——葡萄牙當年地跨七海,教皇子午線瓜分世界,何其威猛?現在卻混成這般模樣,皆耶穌會之愚昧導致。

打倒耶穌會,救出真上帝。

耶穌會不亡,葡萄牙不興。

實際上,這就是百年前新教戰爭“神權和君權”之爭在舊教國家的延續。

法、葡都反對耶穌會。

還剩下個西班牙,看似和經濟利益無關,貌似只是因爲耶穌會散播流言,誹謗說國王其實是野種、和宰相的老婆勾搭之類的。

但實際上,撥開表面的雲霧,內裡還是集權、王權以及經濟利益。

西班牙國王需要一羣世俗的、西班牙的傳教士,去殖民地,控制殖民地的地產、土地,增加稅收。

而不是一羣國際的、教廷的耶穌會傳教士。

總之,西班牙、法國、葡萄牙等舊教國家,最終一致施壓,取締耶穌會,從而使得本國教會勢力徹底臣服於王權。

教廷也不得不解散耶穌會。但結果……結果就是最後各國權貴發現,比起這羣吸血的耶穌會,那些要把他們掛路燈的巴黎的那一套更可怕,最終在拿皇之後,又恢復了。

比起劉鈺設想的用經濟手段,迫使教會自己顯露出自己的貪婪,其實歐洲各國表演的更好看。

但本質嘛,都差毬不多,經濟利益權力問題。

(本章完)

第309章 無夷可徵的徵夷大將軍第248章 鎖鏈第963章 王朝的最後一次成功改革(九)第393章 一人可當兩萬兵第726章 昨日投名狀 今日罪名簿第1256章 下西洋後的下西洋(二)第883章 無用功第88章 變革的第一抹漣漪第11章 生活和信仰第1227章 開戰(六)第817章 大事成矣(四)第79章 以朝鮮爲跳板第392章 最適合的俄國模式第680章 隱喻(上)第1389章 凡爾賽和約(十六)第766章 荷蘭災難年(六)第1255章 下西洋後的下西洋(一)第1223章 開戰(二)第320章 榮譽第725章 殺心第402章 這還得了?第48章 不可抗力第585章 要忍讓第600章 捧殺第75章 五拜三叩首第108章 斷章取義第17章 縮頭王八生了個橫行螃蟹第869章 “不正當”競爭(一)第901章 英人目睹之怪現狀(二)第526章 也不想背鍋第1015章 虎兕出於柙第837章 賭國運(中)第212章 爲什麼要學習第1203章 木牛流馬(十)第915章 南洋大開發(十)第1053章 皇帝眼裡的改革第948章 歐洲貿易區(中)第1315章 逼着商人賺錢(下)第406章 都是生意第882章 不得其時第602章 帝國末期都這樣第1076章 爭功(一)第351章 舊相識第1099章 工業革命(十二)第514章 漢時黃瓜順時槍第1464章 最後的鬧劇(十一)第773章 被盟友坑的法蘭西(中)第1049章 坐莊(上)第744章 巴達維亞新政(五)第688章 三個人,一個印度第397章 等死吧,沒救了第951章 撒旦與震旦第306章 你順也配碰瓷漢武?第948章 歐洲貿易區(中)第659章 朋友和敵人第1249章 鑽石灣屠殺(五)第1321章 熟人社會第408章 出租奴婢第835章 誠意展示第260章 委婉拒絕第592章 海上馬車伕的遺產第563章 啓蒙工具人(下)第1162章 備戰(一)第148章 魚第1496章 終章 九三年(十四)第799章 時代的浪漫(上)第444章 暫苦諸君十年第243章 泰興十六年的變化(下)第653章 你只是枚棋子(六)第389章 戰前就分贓第1418章 黃河問題的最後一步(九)第1142章 最後的佈置(三)第641章 前科第1420章 事已畢(上)第302章 這大英,藥丸吶第586章 中轉港第1138章 “溫柔”的殖民者(中)第343章 絕戶計第469章 搬出祖訓第22章 被賣了幫着數錢第994章 鹹餌第690章 錫蘭的雙重屬性第268章 瑞典人也捲入對俄忽悠第43章 二百九十三年後的守望第337章 見過第1382章 凡爾賽和約(九)第873章 “不正當”競爭(五)第145章 臨行瑣事第1059章 堂下何人狀告本官(三)第691章 棱堡時代的終結 會戰時代的開啓第680章 隱喻(上)第1230章 開戰(九)第1496章 終章 九三年(十四)第1462章 最後的鬧劇(九)第1088章 工業革命(一)第1079章 爭功(四)第956章 王朝的最後一次成功改革(二)第276章 自立之心第1463章 最後的鬧劇(十)第942章 南美貿易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