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5章 大事成矣(二)

第815章 大事成矣(二)

但是。

但是,普魯士又又又背盟單獨停戰了;英國人拿着充滿銅臭氣的英鎊找到了俄國人,俄國人要出兵萊茵河了;英國人不給奧地利錢繼續打普魯士,可是打法國卻會繼續資助……

局面再度難看起來,法國無論如何是沒辦法繼續撐下去了。

法國再強,也不可能以一國之力,單挑英、奧、俄、荷,還有波蘭王出租的僱傭兵。

然而現在就退出戰爭?

國民、貴族會怎麼看待他這個國王?

打了四五年仗、死了幾萬人、花了無數的金錢,戰果呢?

戰果就是半個栗子沒吃到,一爪毛都被燒沒了?

那之前丞相弗勒裡極度反對參戰,你一意孤行,認爲是個超越曾祖父的機會,現在呢?

早就告訴你休養生息保持和平,你非要打,打也不是不行,勝利者是不受譴責的。但是,沒有任何戰果,你不是勝利者啊。

人們會不會說,如果當初國王聽首相的就好了?如果首相不死就好了?國王是否有能力廢除丞相大權獨攬帶領法蘭西前進?

能力不強、想的太多,就總會出現這樣的想法。

怕被人瞧不起、怕被人看扁、怕被人說三道四。

就越想證明自己。

一方面是自負、一方面又是自卑,這種矛盾的結合體,便是路易十五此時心態的寫照。

故而對大順這邊來說,俄國出兵,是件好事。

否則就路易十五這心態,俄國要是不出兵,路易十五非得吃了奧屬尼德蘭、蹂躪荷蘭,以求太陽王再世之名。

劉鈺之前和路易十五講了那麼多的道理,事到臨頭,時機來臨的時候,路易十五雄心壯志一起,那些道理遠不如俄國出兵有用。

俄國出兵的前提之一,便是劉鈺之前在彼得堡和伊麗莎白的會面,兩國處理完了歷史遺留問題。“割地喪土”的各種大黑鍋,都是安娜女皇時代揹着的,大順也用實際上的下南洋行動,表達了大順沒有北進之意的誠意。

而且,國際法法理上,俄國也沒有違背和大順的不與敵對方結盟的密約。

英俄共同防禦條約,更準確點的說法,是俄羅斯帝國與漢諾威選侯國共同防禦條約,只不過漢諾威選侯恰好是英國國王而已。

真有人登陸英倫,依照條約,俄國是不管的。

這和英荷共同防禦條約完全不一樣。

大順對荷蘭宣戰,但沒對英國宣戰;而且俄國也不會去防禦荷蘭,理論上還是爲了保護漢諾威選侯國的。

現在這種密約構建起來的、很多消息不對外公佈的波雲詭譎的國際局勢,使得劉鈺的荷蘭計劃,有了讓法國點頭的可能。

齊國公現在這般說,其實就是在提醒路易十五:身後有餘忘縮手、眼前無路想回頭。

見好就收,不要等到俄軍真的抵達萊茵河了,那就不好辦了。

現在見好就收,開始談判,法國還能得到不少好處。

若是見好不收,打得好,法國的經濟撐不住;一旦打不好,一旦輸給了俄軍,法國就真是偷雞不成蝕把米了。

因爲,此時的法國,在殖民地上,輸的一塌糊塗!

印度、北美、加勒比,法國謎一樣的海軍,讓英國全面佔據優勢。

一旦要是俄軍抵達,法國既贏不起,因爲沒錢;更輸不起,只要輸一次,不但是歐洲優勢沒了,殖民地也要不回來了。

大順在這裡面的操作,是勾結荷蘭的攝政派,再度發動政變。然後法國承認荷蘭中立,與荷蘭停戰,從而讓荷蘭中立這件事,不在英法談判的範疇之內。

這樣的話,英法還有彼此交換利益的可能:英國還回法國北美的路易斯堡和印度的本地治裡;法國承認英國漢諾威選侯的地位,法國放棄對奧屬尼德蘭的佔領,換取意大利方面法西的利益。

這個順序,是不能搞錯的。

搞錯的話,荷蘭中立、廢棄英荷同盟條約本身,就成爲了英國和法國利益交換的一部分了。

而這個部分的要價太高,法國也得需要付出別的東西,很可能北美殖民地或者印度就拿不回來了。

但即便順序搞對了,也得先暗地裡和法國商量:跟你商量商量,我們在荷蘭鼓搗政變,你得承認,而且也認可荷蘭中立,不再入侵荷蘭啊。

只有法國這邊承認了,荷蘭那邊纔好搞政變。

因爲,只要不說出去,荷蘭百姓會覺得:是攝政派,拯救了荷蘭,避免了荷蘭被法國入侵,所以爲什麼不認可攝政派上臺呢?

相反,若是法國這邊沒點頭,攝政派政變了、法國繼續進攻,那戰後的大黑鍋,就得攝政派來背了。

故而,整體順序是:

法國點頭同意,中法達成密約,在荷蘭代表不在場的情況下決定荷蘭的命運。

密約達成,大順支持荷蘭攝政派政變,奧蘭治派滾蛋,七省共和國宣佈中立、廢除英荷共同防禦條約。

法國立刻承認荷蘭中立,宣佈與荷蘭停戰,荷蘭人民歡呼攝政派拯救荷蘭。

英法媾和,媾和談判中,荷蘭不再是雙方的籌碼。

法國拿回加拿大和印度,英國護住了漢諾威得到法國的承認。

荷蘭加入武裝中立同盟,重組中荷聯合的東印度公司,開展走私大業。

法國帶頭承認武裝中立同盟條約,倒逼英國不得不承認。

武裝中立這四個字的精髓,就在於此:海軍弱勢的一方必然承認、認可;海軍強勢的一方也不得不承認、認可。

因爲,人家中立是“武裝”、“中立”。

不給中立的機會,那就只好武裝不中立咯。

這是一環套一環的,順序錯了,問題就大了。

齊國公對劉鈺的計劃瞭如指掌,此時應對起來,自是遊刃有餘。

“國王殿下,羅剎國出兵一事,對法蘭西來說,並不是好消息啊。”

“赫爾曼元帥固然善戰,只是若繼續打下去,國庫空虛、兵員疲乏。”

“這英國人居於島上,不出兵卒,挑唆奧、羅各國打壓法蘭西。”

“我對英國所知雖不多,卻也知道,那英王使臣來天朝時,國書頭銜上,是有法蘭西國王的頭銜的。”

他不動聲色地又提醒了一下路易十五:英法矛盾,纔是主要矛盾。你繼續打下去,英國人就損失點錢,卻弄得法國和俄國、奧地利都成了死敵,沒必要啊。

至於國書問題,這也不是齊國公胡謅。原本歷史上馬戛爾尼使團帶的國書上,英王的頭銜也是有法蘭西國王這個銜的,英法國王頭銜的這點破事誰人不知?

“天朝固然是法蘭西國忠誠可靠的盟友,但大洋阻隔,天朝的影響力如今連馬六甲都出不去。便是印度之爭,也有心無力。”

“是以,以我愚見,這法蘭西國在歐洲,除了西班牙,還需要有個盟友。也非是我挑唆,這西班牙國,陸戰,不行;海戰,也就一般吶。”

“那普魯士國,雖然能打,但背信棄義,連續兩次,誰人不知?他只要他想要的,卻不會顧及盟友,隨時可能被判。所以,普魯士不是一個適合的盟友。”

“瑞典曾經強勢,以微弱小國,成就過霸業。但經四年前一戰,可知這瑞典,早已不是當初的瑞典了。盛名之下其實難副,雖是猛虎今卻病弱,是以,瑞典國爲盟,亦不合適。”

“所餘者,奧地利、羅剎也。必從其中選一個啊。若是二國皆爲英人盟友,法蘭西國寢食難安啊。”

這些話,當然是有道理的,而且出發點就是英法矛盾是法國外交上的主要矛盾這一點共識。

路易十五之前聽劉鈺講過類似的道理,此時聽到齊國公再講,嘆息道:“閣下的女婿曾經說過這樣的道理,我是贊同的。”

“但是,法蘭西和奧地利的戰爭,持續了很久。”

“我有心與俄國達成同盟,但那個婊……那個毒蛇一樣的女人,並不同意。她不顧廉恥地拿了英鎊,完全忘記了她政變時候中法兩國的幫助。”

“而且,俄羅斯的樞密院副總理大臣,是個堅定的反法派。又主管外交。”

“公爵閣下講的道理,很對。可是,做起來,很難啊。我難道不知道,英國纔是法蘭西最可惡的敵人嗎?”

齊國公心道,你既明白這一點,也認可英法矛盾是第一位的這個共識,那便是開個了好頭。

“國王殿下,以中國之縱橫之術來看,這羅剎與奧地利二國,密不可分。殿下所想的結其中之一爲盟,只怕從一開始就錯了。”

“羅剎國女皇自登基以來,行其父政,西進爲策。是以,必以普魯士爲敵。”

“奧地利國,如今丟了西里西亞,亦無日不思報仇復土,普魯士亦爲奧地利之敵。”

“此西面事也。”

“東面。”

“那奧斯曼國,與羅剎、奧地利,不共戴天。羅剎與奧地利,多次聯合,抵擋攻伐奧斯曼蘇丹。”

“東西二面,皆有共同的敵人。如此,奧與羅剎,焉可拆分而取其一爲盟乎?”

“是以,此事若見本質,可知:欲盟羅剎,必先盟奧地利。既盟奧地利,則羅剎必盟。”

道理如此,但道理只是道理。

路易十五聞言蹙眉道:“爲了結盟而結盟,這難道不是外交上應該極力避免的思維嗎?結盟是爲了目的,而目的不應該是爲了結盟而結盟。”

“法蘭西與奧地利、俄羅斯結盟,那麼法蘭西的擴張方向是哪裡呢?你們中國有句話,叫遠交近攻。並不是這樣的道理啊。”

齊國公搖頭道:“此稱帝之策也。若殿下認爲,可以肢解奧地利、控制羅馬諸國,這樣的策略就是正確的。”

“而現在歐羅巴的局面,以吾觀之,當爲春秋求霸、而非戰國稱帝。欲稱霸者,不可遠交近攻,只有交好近盟、而攻遠邦大國,號令諸國,維持秩序,保持自身優勢即可;欲稱帝者,必要遠交近攻,先吞周邊,勢力日大,終成帝業。”

“那麼,殿下認爲,法蘭西應該稱霸呢?還是可以稱帝一統歐羅巴重建法蘭克帝國呢?”

“如果連目的都不明確,又怎麼能知道哪種策略對、哪種策略不對呢?”

“重建法蘭克帝國?”路易十五喃喃一句,自己都被齊國公說的這句話驚住了,心道這當然是不可能的,誰也不曾這麼想過。

就算是最激進的法國人,所設想的最大野心,也不過是恢復所謂的天然邊疆。重建帝國這種想法,簡直是連做夢都不會這麼想的。

所謂稱霸,之前劉鈺已經和他描述過,含義非常容易理解。

路易十五也不得不承認,齊國公說的道理是對的。俄國和奧利地,要麼皆盟、要麼皆敵。想要聯盟俄國卻與奧地利爲敵的想法,本身就不現實。似乎,確實,聯盟奧地利,是聯盟俄國的基礎。

齊國公說出這個道理,其實是爲了引出真正的目的:盟不盟奧地利,這個再說。但既然俄奧一體,不能拆分,你既不想和俄奧英同時敵對,那麼最起碼就不能和奧地利有不可調和的矛盾:可能盟、可能不盟,但絕對不能只剩下敵視敵對這一個選項。

你有能力、想稱帝,可以這麼玩。

你沒能力稱帝,只想稱霸,這麼玩就是作死。

(本章完)

第865章 我是來監管你們的(一)第593章 資本的去向第30章 立信第1442章 歪經已成(上)第66章 認可第1468章 最後的鬧劇(十五)第1140章 最後的佈置(一)第645章 難得的互信第430章 權謀第431章 主戰者皆國賊也第493章 盜火 護火第121章 我們都有光明的未來第823章 大事成矣(十)第992章 最後的鹽改配套政策第1242章 三戰定印度(九)第1509章 終章 九三年(廿七)第521章 離開體系只是普通人第204章 投名狀第1084章 破立之困(一)第1324章 冒犯第523章 椰林之城的槍聲第491章 前後左右 三路不通第155章 官商之別第1492章 終章 九三年(十)第401章 戰前準備第820章 大事成矣(七)第1450章 “帝”(二)第1207章 守成第264章 金刀計第130章 暴論第69章 奇怪的要求第489章 拆分清理第1439章 分歧(五)第364章 朝貢算不算侵犯壟斷權第1214章 輪臺之思(一)第291章 外交部的格調過低第1011章 錯亂的美第894章 落入圈套的英國(五)第1114章 上國心態(八)第1515章 終章 九三年(卅三)第987章 止步(下)第217章 國雖大,好戰必亡第609章 最後的集權嘗試第1502章 終章 九三年(二十)第186章 維持互信第689章 建議投降第374章 送禮的格局第1044章 新危機(下)第954章 釣魚第1081章 爭功(六)第124章 女無脂粉閨中態第1080章 爭功(五)第381章 臚音第714章 歸義軍(上)第842章 拆房頂和開窗戶(四)第92章 欽定?第797章 爲跑路做準備第982章 決勝千里之外(五)第149章 膽子這麼小,還想當軍官?第1073章 惡龍殘影(八)第1371章 裡病外治(七)第1070章 惡龍殘影(五)第415章 願天下無有武穆三閭第746章 巴達維亞新政(七)第196章 呆若木雞第1342章 拼命是錯的 掙錢是對的(二)第1236章 三戰定印度(三)第1488章 終章 九三年(六)第1138章 “溫柔”的殖民者(中)第1081章 爭功(六)第505章 故技重施第20章 會通中西,以求超勝第1000章 扶植第1134章 只想當狗第521章 離開體系只是普通人第1145章 最後的佈置(六)第1348章 三角貿易(上)第285章 黃淮患第1171章 備戰(十)第1353章 英國的總崩潰(二)第1478章 臨別告誡(四)第129章 拓展天下觀第548章 配合第1504章 終章 九三年(廿二)第1194章 木牛流馬(一)第1201章 木牛流馬(八)第38章 扣個人質第333章 禮部談利 軍方談禮第413章 自我意識(下)第112章 絕纓第248章 鎖鏈第384章 逼迫第465章 重利輕義第317章 琉球啊琉球第1384章 凡爾賽和約(十一)第1205章 太子難當(中)第391章 科學的困境第594章 生活的希望第730章 你死我活第896章 落入圈套的英國(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