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08章 閹黨(中)

第808章 閹黨(中)

這些聽起來完全就是扯犢子的讖緯之言,劉鈺當然不信。田貞儀若是信,兩人也根本不可能如此這般舉案齊眉。

只是,他們自己不信,甚至可能朝中也沒人信。

但是,要像是前朝那般搞穿鑿附會、捕風捉影,搞個什麼點將錄之類的,大有可能。

而且“閹”之一字,本就不是什麼好字。人家到時候就往自己這些人頭上扣這麼個大帽子,就憑那些人讀書之多,還不簡單?

最起碼,對外一說,這羣人是閹黨,一開始可能只是儒林之中講個笑話侮辱一下,可時間一久,怕這笑話就成了代號,頂着這麼個名號那也着實不好聽。

田貞儀說完這赤後、毛獸、白虎之類的讖緯之語,又道:“除此讖緯之外,夏政還有特點。”

“定府官,明名分,而審責於羣臣有司:如今海軍、陸軍之軍改;參謀部樞密院之建立,便應了此舉。”

“主夏政而用兵者,講究的是‘至善不戰,其次一之。大勝者積衆’。自三哥哥練兵以來,用兵之法,皆爲夏政之風。”

“至善不戰、其次一之。所說的,就是謀而後定,最好是不戰而勝,其次就是一戰解決。”

“平準噶爾之叛,孤軍深入誘敵包圍,阿爾泰山北麓一戰而勝。”

“伐倭國之僭越,海軍不戰而勝,交兵不多,使得千秋僭越者一朝稱臣,亦可謂至善不戰。”

“下南洋、謀西夷,更是練兵十餘載,以木馬計奪錫蘭、趁歐羅巴大亂攻荷蘭、着羅剎國內訌謀西夷事。此皆至善不戰之術。”

劉鈺笑道:“這不是好事嗎?”

田貞儀搖頭道:“但是,然而,不過……這後面還有一句話呢。”

她頓了頓,在剛剛說完了一大堆的看似誇獎的稱讚之後,說出了“但是、然而、不過”的後面。

“然……以春令而行夏政。”

“數戰則士疲。”

“數勝則君驕。”

“驕君使疲民。”

“如此,國危矣!”

“以春令行夏政,所謂‘閹’者,便是這個意思。”

劉鈺若有所思地點點頭,想了一下朝中那羣人的水平,搞這種事,比起田貞儀定然是不說是隻高不低吧,但既田貞儀都能想到“閹黨”這個名頭,那些人真要是想要使壞,焉能想不出來?

這叫污名化。

閹黨之前便已有之,天下都知道,這不是什麼好話。到時候,捕風捉影地搞出一個閹黨名錄,穿鑿附會,安上這麼一個污名,時間久了,衆人默認,着實難說。

先給人扣個帽子,尤其是這個帽子本身就是個污名化的帽子,這向來都是朝中爭鬥常用的手段。

朋黨如此、閹黨如此、東林……這就屬於是後世污名化後,再把這帽子到處扣。而現在,閹黨這名頭,省了後世污名化的過程,早就污穢不堪了。

田貞儀見劉鈺在那皺眉有所思,又道:“至於剩下兩條,我也不必細說。”

“自唐設市舶司以來,再到三寶太監下西洋。市舶、海軍、下西洋事,多以宦官領。”

“《通鑑》曰:唐置市舶使於廣州,以收商舶之利,時以宦者爲之。自三皇五帝以來,這市舶之事,起始可知的第一人,便是唐之宦官韋謀。”

“本朝自比李唐,又興市舶海關。及至於明,三寶太監下西洋,更是將市舶、海關、海軍等,與宦官閹人綁定了。”

“此其二也。”

“至於其三……”

“宦官閹人者,天下之邊緣人也。被哂於儒林、不容於陰陽。”

“三哥哥與新學出身衆人,或談幾何天文、或談洋流海圖、或談貿易工商、或談資本市場,亦與天下正學所不同。”

“宦官閹人者,以其身體而邊緣;新學海軍者,以其學問而邊緣。”

“究其根本,恰可相似,謂之與宦官閹人一般不容於世、邊緣於士,當可比擬。”

“此三論,污爲‘閹黨’,足以。”

說罷,田貞儀忍不住笑道:“況且呢,皇帝又說荀卿之四臣之論叫你們不要學,那不是要讓你們做閹黨,又是什麼呢?”

“陛下既說,荀卿所謂的四種社稷之臣,都不要做;又盛讚米子明之‘內外有別’之說,其中深意,三哥哥可想到了?”

“內外有別,不是在贊米子明的南洋政策,其實另有所指——內外有別,你們不要想着當外臣,而是做皇家的家臣,此內外之別也。”

“前朝遺民黃宗羲曾言前朝宦官之禍,曰:今夫宰相六部,朝政所自出也,而本章之批答,先有口傳,後有票擬。天下之財賦,先內庫而後太倉,天下之刑獄,先東廠而後法司,其它無不皆然。”

“本朝以史爲鑑,與天下之內,斷不會行太監干政之事。”

“但於天下之外,分清楚內外之別……呵,三哥哥,我且問你:”

“這南洋、貿易之利……是歸內庫呢?還是太倉?”

“這南洋、東洋之政……是歸六政府呢?還是歸一個名不正言不順看似權大卻沒有制度化的機構?”

“這海軍、南洋的征戰……是先由六政府、天佑殿廷議了呢?還是皇帝小圈子做出決斷,以內帑、貿易公司爲後勤,便出征了呢?”

“這新學、實學出身的人……可有資格選官爲內地州縣?可有資格與科舉殿試大臣並列?”

“凡此種種,說你們是‘臣’,這怎麼能對呢?你們不是天下的臣,而是皇家的家臣。皇家家臣,與天下之臣,是有區別的。這便是‘內外之別’。”

“而皇帝家臣,自古以來,難道不都是太監、宦官充斥嗎?你們做着自古以來與宦官、太監等一樣的事;行事風格與宦官、太監也是一樣;不入朝堂、無有常設;所有權力,皆出於君恩私寵。”

“除了身體和宦官太監不同,剩下的,又有什麼區別呢?”

“皇帝是要他們做皇家的家臣、家奴。不希望他們做真正的大臣。”

“皇帝希望他們知道‘內外之別’,有些事,根本不該是那些人該管的。”

“所以皇帝言荀卿之《臣道》,又言社稷之四臣不可學,更說內外之別爲上善之言,便是再說這個意思。”

“只是,這話不好聽,皇帝不便說,便讓三哥哥來說。”

劉鈺皺眉道:“內外之別?”

田貞儀點點頭,補充道:“天下事,天下臣來做。天下臣,有道統。”

“本朝自改太祖‘均田免糧’之策,而行‘保天下’之名,便因着‘道統’二字。”

“三哥哥可明白,何謂天下?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天下,在於道統。”

“你們的‘道統’,不可用、不能用;但你們的能力很強,可以用、必須用。”

“宦官閹人,歷來有能力的比比皆是,但有術而無道。皇帝用其術、用其能,又爲家臣、家奴,便可避開道統之爭。”

“朝中的事,要講道統,要正道。內臣的事,不需要講道統,講正道。而且,內臣也講不了天下的道統正道。”

“所謂內外之別,便是說,日後南洋、工商、貿易等事,不歸天下事內。不歸六政府、不歸天佑殿,只是皇傢俬事。海軍是皇家海軍、貿易是皇家壟斷之貿易、南洋是皇家之南洋。”

“天下的事,仍行春令之政,不變、寬容、妥協。天下外的事,爭雄於西夷、奪利於南洋,所得之利,皇帝可以以私人補貼國庫;反過來,爭雄西夷、奪利南洋之輩,皆爲內臣,不入朝堂,只是皇帝私屬。”

“宦官不得干政、不得品評朝廷政策。讓你幹啥,你就幹啥;不讓你幹啥,你也別大呼政策不對……既非天下之臣,便無資格論天下之政。”

“日後海外之事,爲皇傢俬事,非天下事;既爲皇家家臣,皇家要幹,就幹;要不幹,就不幹。”

田貞儀這麼一說,劉鈺一下子就明白過來了。他一直以來都隱約覺得好像確實有這麼一種趨勢,甚至可以說從他練兵開始,就是類似這種趨勢。

好處是,不用扯那麼多的淡,皇帝支持,事就能做成。但壞處也多得是,不用扯那麼多的淡的另一面,就是不是正兒八經的大臣。

念及於此,劉鈺苦笑道:“看來皇帝巴不得我們都是真太監呢。”

田貞儀搖頭道:“這倒不是。真太監,反而不好。”

“船山先生言:宦寺之惡,甚於士人,只因其無廉隅之借,子孫之慮耳,故憫不怕死。”

“真正的宦官,沒有什麼道德的約束、沒有子孫家人的顧慮,所以做起壞事來,也根本不怕死。”

“海軍衆人,既有道德約束,又有子孫、家人的顧慮,做起事來,多有顧及。”

“因着學問爲士紳之哂,邊緣於世,是天下的邊緣人。其實與宦官太監無異,卻又沒有宦官太監不考慮家人子孫、做事只需要考慮自己的不可控。是以真太監,反而不好。”

“如今這種局面,是最好的。但是,還需要一人點破他們的身份,告訴他們,別以朝廷大臣自居,內外有別,不過皇帝之家臣爾。”

“這裡面,看似做的最好的,恰是三哥哥你。”

說到這,田貞儀再度掩口輕笑,這話聽起來像是奚落自己丈夫“有做太監的天賦”似的。

劉鈺看着掩口輕笑的田貞儀,無奈道:“我可沒這天賦,怎麼就做的最好了?再說了,這事兒我怎麼說?”

“這些話,咱倆之間說說就罷了。難不成,真的去和他們說,讓他們擺正自己的身份,學會當內臣?這性子烈一點的,誰肯受這番侮辱?皇帝肯定是想讓我把話說明白,但絕對不想我說的這麼直接,而且如此侮辱。”

田貞儀道:“此事,陛下既說荀卿之《臣道》,還需從荀卿之《臣道》中解答。”

“陛下說起那社稷之四臣,輔、拂二種,那是絕對不可以的。雖然荀卿多贊,但皇帝必忌諱。發動百官逼皇帝、違背皇帝旨意只要把事辦成,這都是皇帝所不容的。”

“而諫臣,皇帝說箕子事,提及‘帝出乎震’、‘反客爲主’二詞。三哥哥也自思之,跑去殖民地施行心中的大道,將來反客爲主,是否有這種可能?”

“甚至於就算是宦官,三哥哥難道忘了漢時宦人中行說‘必我也,爲漢患者’之語乎?”

“但此四種社稷之臣中,皇帝唯一說的不甚擔憂的,就是‘錚臣’。最多也就是感嘆下,三閭大夫死了,於國無益;伍子胥自刎,吳國亦亡。但可沒有擔心他們有‘錚、輔、拂’之禍。”

(本章完)

第1392章 凡爾賽和約(十九)第1139章 “溫柔”的殖民者(下)第25章 前朝舊事今日師第573章 邦加的大麻煩第527章 作孽則心憂第1000章 扶植第948章 歐洲貿易區(中)第300章 又一個戰略欺騙的犧牲品第295章 自信的開端第878章 警惕教士打科學牌第435章 心情起落如潮第330章 誰的責任?第1352章 英國的總崩潰(一)第210章 航海條例第377章 最後一次外交(下)第368章 我是誰第1030章 氛圍第767章 擴大影響力第305章 外交無用論第527章 作孽則心憂第129章 拓展天下觀第944章 南洋印度貿易區(中)第1253章 復辟的代價(下)第465章 重利輕義第535章 爲什麼是錫蘭(上)第653章 你只是枚棋子(六)第952章 交出主動權第371章 反將一軍第816章 大事成矣(三)第388章 止於何處第1439章 分歧(五)第1425章 必死之局(上)第1185章 再度被坑的法國第1401章 遷徙路(四)第984章 決勝千里之外(七)第368章 我是誰第990章 拍馬屁(下)第347章 君子聖徒第336章 無中生有第332章 可壓榨的第293章 第三種可能第730章 你死我活第180章 因地制宜第210章 航海條例第1059章 堂下何人狀告本官(三)第356章 畫蛇添足第852章 一分錢難倒天子(二)第1169章 備戰(八)第221章 先知第1488章 終章 九三年(六)第422章 突入第665章 分贓大會(二)第224章 預備役和實學第1088章 工業革命(一)第600章 捧殺第60章 思維差異第761章 荷蘭災難年(一)第1131章 新的天下(下)第1498章 終章 九三年(十六)第1298章 死與復仇(十九)第1077章 爭功(二)第1054章 站臺第655章 兩幅面孔第1069章 惡龍殘影(四)第257章 暗示中荷矛盾第1236章 三戰定印度(三)第768章 真正的雪中送炭(上)第1387章 凡爾賽和約(十四)第698章 巴達維亞的決斷第1117章 傳承第1494章 終章 九三年(十二)第579章 廢物第983章 決勝千里之外(六)第533章 荷蘭人也會以史爲鑑第916章 南洋大開發(十一)第650章 你只是枚棋子(三)第905章 羅馬和迦太基第1138章 “溫柔”的殖民者(中)第994章 鹹餌第674章 歸國第1439章 分歧(五)第321章 一牛之力第1270章 攻防心裡(五)第438章 王土之界第1073章 惡龍殘影(八)第671章 伐韓?伐蜀?(中)第1187章 理藩學(上)第189章 虛張聲勢第204章 投名狀第375章 可笑狂言第1056章 不可能名正言順第692章 從零到一的貶值第947章 歐洲貿易區(上)第1434章 “太空歌劇”第39章 心思不純第1151章 多歧路,今安在(六)第1083章 經驗豐富第598章 奇葩的時代第956章 王朝的最後一次成功改革(二)第648章 你只是枚棋子(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