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2章 荷蘭災難年(二)
當初威廉四世是感謝劉鈺的。
覺得劉鈺就是個蠢貨。
和法國大使在俄國搞政變,搞了半天,俄法同盟還沒有達成,簡直像是被伊麗莎白女皇用後即拋棄的工具。
在荷蘭拉攏自己這些奧蘭治派,籤“自由貿易”的賣國條約——自由貿易,對此時的荷蘭而言,沒有比這更賣國的條約了。萊頓市的紡織工人的平均工資,是英國的兩三倍,也配自由貿易?
結果拉攏不成,惱羞成怒,臨走之前搞什麼天朝上國的氣派,羞辱荷蘭。結果反向幫着威廉四世上臺,趕走了“對華、對法唯唯諾諾不夠強硬”的議會派。
可現在這一整套組合拳打下來,徹底把威廉四世打懵了。
他本就不是什麼優秀人物。
雖然他老想着,自己當凱撒、當奧古都斯,靠着一連串的軍事勝利,成爲荷蘭的執政官。
但一來身體條件不允許。
二來他媽教育的方式,只能說,教出的是個優柔寡斷的孩子。
若以中國歷史而論,他的先輩,威廉二世、威廉三世、乃至於追述到莫里斯親王,那都是李二、劉三級別的。但到他,只能說,只論政治手腕,拿叫門天子與之相比,都是對英宗的侮辱。
本來一切順利還好,守成之主,誰不會當?對寡頭們該妥協妥協、該認慫認慫。
但是,一切都不順利。
才當了一二年執政,就出了這麼大的事。
議會派當初還與法國點頭哈腰,對援助奧地利一事始終告知法國人,自己只是在履行國事詔書上的簽字,希望法國不要生氣。
可威廉四世,那是大英長公主的駙馬,正統的英國親戚。而且一上臺,就直接宣佈,對法宣戰,準備撿大便宜。更是直接援助了奧地利大筆的金錢,驅逐法國駐荷蘭大使,旗幟鮮明。
現在,旗幟鮮明的威廉四世,面對奧屬尼德蘭被法國佔領的情況、面對英國要把軍隊撤回去防止天主教徒和蘇格蘭入主倫敦的情況,他哪裡知道該怎麼辦?
他要是如先輩莫里斯親王那般,倒也好說,幹就是了。
問題是,他不是。
外交局勢急轉直下,國內反對的聲音頓時又高了起來。
當初很多人是沉默者,更多的人是因爲寡頭攝政派、金融資本派實在太爛,爛的叫人作嘔,於是萌生了“還不如退回封建時代”的想法。
而當初最支持奧蘭治上臺的,除了士兵、奧蘭治派的貴族,便是遍佈荷蘭的行會組織。
原來各省的行會,是絕對支持奧蘭治派的。
行會是該被掃入歷史垃圾堆的東西了,和阿姆斯特丹的金融資本相比,封建時代的行會,肯定是幹不過啓蒙時代的資本的。
好比說這個市的製陶行會,本地的陶器都是行會把持着。日子過得美滋滋。
結果,資本搞商業,數萬裡之外的宜興紫砂壺瘋狂地往荷蘭運,本地陶器行會怎麼想?
資本和行會,本就互不相容。
舊時代的行會被資本擠壓的厲害,行會希望奧蘭治家族上臺,能夠全面支持行會的復興,打壓資本,復古回中世紀晚期。
奧蘭治家族是貴族,有莊園,而且和金融資本、各省金融寡頭們基本敵對。
但是,威廉四世上臺之後,很快就明白自己的先輩們爲什麼寧可跑到英國當國王,也不能留在阿姆斯特丹。
阿姆斯特丹的寡頭資本們明確告訴威廉四世,你當執政,可以;但是,沒有我們同意,你在阿姆斯特丹的命令就是個屁。
荷蘭省拿着七省50%的稅,離開了荷蘭,聯省共和國的政府都運轉不了。
選資本?還是選封建行會?
威廉四世很快給出了答案。
他一改當初在弗里斯蘭時候當莊園主時的態度,不再支持行會復興,也不阻礙商業資本對舊行會的擠壓。
這個矛盾,這幾年一直壓着。
而行會的註冊成員,算是當初支持他上臺的中堅力量。
現在,這個矛盾伴隨着法國大勝、東印度丟失,各省行會藉此施壓,希望威廉四世有個明確的表態。
各省行會代表集中到海牙,向執政官控訴資本的危害,希望執政官能夠給出一個說法:如果保證日後支持行會、清除資本,復祖宗之法,他們是願意繼續支持奧蘭治家族的。
模棱兩可了這麼久,總得給個說法了吧?
行會這邊施壓的同時,東印度公司股東、荷蘭的金融寡頭們,也在向威廉四世施壓。
8月12號。
大順對東南亞發動突襲的消息上午伴隨着到岸的船隻,配合荷蘭不大的國土,很快傳遍了全國。
大順誘殲了荷蘭東印度公司在東南亞的艦隊、攻佔了錫蘭、巴達維亞,奪取了制海權、包圍了馬六甲……
上午消息傳到阿姆斯特丹。
下午,原價2000盾的東印度公司股票,腰斬之後還未停下,從2000盾,跌到了600。
就是這麼快。
這還是此時通訊不便造成的“福利”。
如果通訊便利,大量目睹了大順下南洋實況的荷蘭人,若能將第一手消息第一時間傳回阿姆斯特丹,不要說600,恐怕當天就能跌倒60。
沒有東印度的東印度公司,不就是個空殼子嗎?
而且,這可不只是東印度公司一家的事。
一家上億規模的公司瀕臨破產,影響的可不只單單是東印度公司這麼一家公司。
東印度公司這些年就是拆了東牆補西牆的狀態,既往外借貸,也有很大一部分現金需要通過貸款來解決。
各種三角債,各種貸款、債券,購買的各國國債、對各國的投資,東印度公司很大一部分收入,都是靠這些東西來維持的。
東印度公司一出事,連帶的,是整個阿姆斯特丹金融市場的崩盤。
東印度公司還有沒有資產?
有。
波斯的貨棧、非洲的貿易處、開普殖民地、艦隊、貨船、公司總部大樓,這些,肯定都是大順暫時搶不走的資產。
以及,東印度公司這一百多年開拓的無形資產、市場慣性、香料壟斷銷售渠道……種種。
都是資產,而且是價值頗高的資產。
問題是,這些東西撐得起東印度公司嗎?
大量的中產階級市民持股人,是能要波斯的貨棧?還是能要那些香料銷售渠道?
在他們眼裡,一個銅子都不值。
他們只想一件事,手裡之前如香餑餑的公司股票,不要變成擦屁股都嫌硬的廢紙。
荷蘭人從未想過,東印度公司會破產。
1720年,密西西比泡沫加南海泡沫引發的第一次全歐洲的金融危機爆發,東印度公司的股票依舊堅挺。
東印度公司的股票,在荷蘭人看來,不是紙幣,而是黃金。
和約翰·勞玩擊鼓傳花吹出來的高回報率不同。
VOC是真的支付過最高57%的年息的,而且50%的年息回報,持續了將近四年!
即便1720年金融危機的時候,依舊支付了16.5%的年息。
紙幣?紙幣也配和VOC的股票比?即便拿黃金和那張小小的債券股票相比,都是對VOC股票的侮辱。
VOC能在國內借到相當低利息的貸款,因爲沒人不相信VOC還不上。VOC少在國內借款的原因,是他隱藏賬目,金玉其外,敗絮其中,真要是在國內借款借多了,容易出問題。
沒有荷蘭人想過,大順會來這麼一招釜底抽薪。
任何一家有問題的大公司,沒出大事之前,誰也不知道其內部的財務狀況。
一旦出了這麼大的事,之前隱藏的諸多問題,就會瞬間爆發出來。
此時的股票,和後世的股票還不一樣。
投資者主要賺的,還是股息年金。公司之前是有承諾的,不想持股了,可以原價回收,公司或是自己留給董事、或是賣給別人。
只不過,之前幾乎沒人賣而已,而且股票在阿姆斯特丹股交所的售價,肯定是高於股本的。
與東印度公司關聯密切的諸多公司,諸如海事保險業、香料和東方貨物期貨業、蔗糖期貨、貸款銀行等等……幾乎也都是在8月12號下午,就爆發了嚴重的危機。
其實,劉鈺選的這個時間點,不只是簡單的釜底抽薪那麼簡單。
荷蘭金融市場的崩潰,很簡單。
更關鍵的,便是選的這個時間點,使得歐洲金融風波之後的大量空餘資本,無處可去。
20年南海泡沫引發的系統性金融危機之前,英國各家股份制公司的股本,有兩億五千萬英鎊,摺合八億兩白銀。在這個年代,就實在有些太熱了。
泡沫爆發後,英國認識到了國家監管的重要性,出臺了《泡沫法案》。理論上,除非議會授權或者王家特許的公司,否則不能隨意發行發行股票,以免搞擊鼓傳花和詐騙這一套。
但是,獲得王家特許和議會授權,何其難?
加之南海泡沫爆炸之後,又爆了一波密西西比泡沫,炸的投資者哭爹喊娘。
而這,也就造成了一種微妙的心理影響:歐洲資本普遍認爲,私人的股份制公司不靠譜,還是國家擔保的債券靠譜。國債可能每年百分之四、百分之五,但穩定啊;密西西比公司的回報,號稱是每年80%,這倒是夠多,但敢買嗎?
荷蘭這些年又持續衰落,法國的證券交易所每天就交易一小時,使得大量的資本無處投資。
要麼買國債、要麼買政府債券。而一些優質的公司股,比如1612年年息57%的荷蘭東印度公司那樣的,根本就是可遇不可求。
在這種背景下,引爆阿姆斯特丹的金融危機,對大順這邊肯定是有額外好處的。
英國此時是吃不下這麼多金融資本的,要麼修改《泡沫法案》、要麼英國爆發技術革命,這兩件事,短時間內都不可能發生。
法國就更別提了。
金融危機爆炸開,大量的資本總要找利潤的,就像是蒼蠅找屎一樣準確。
且不說大順不吃獨食,讓歐洲的金融資本配合大順,一起打開歐美市場。
就說另一件好處:大順展示了自己的國力,歐洲又有大量的資本,而且20年之後普遍信任官方債券和國債,求穩……這是否意味着,大順找到了一個可以發國債的地方呢?
大順在國內,是沒法發國債的。大順的高利貸利息太高,土地價值太高,國債發行沒人買。100兩銀子災年買地,絕對比買國債賺。
但是,搞出這麼一出事,再配上20年投資危機影響的餘波。
假設大順日後要是打再打荷蘭,完全可以在荷蘭募集打荷蘭的國債。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