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7章 不管而管 不治而治(下)

第697章 不管而管 不治而治(下)

初步的接觸之後,爲了配合後續的談判,杜鋒帶人去觀摩了一下康提王國的精銳部隊,以便確定一下後續談判中大順的讓步程度。

這個讓步程度,是反向的。

如果部隊能打,一些地勢很重要的荷蘭堡壘,是不能放棄的。

如果部隊不能打,不但可以把一些不太太重要的堡壘放棄、還給錫蘭人,甚至一些關鍵位置的堡壘也可以放棄。

只需要保留科倫坡、賈夫納和亭可馬裡即可。這一點,是樞密院要求的底線,在這個底線之外,可以讓使團自由發揮。

錫蘭不是阿富汗,四周都是海,縱然有山區高原,只要不往裡面衝,控制沿海平原那是毫無難度的,只要大順的海軍還能維繫在好望角以東的優勢。

其實杜鋒對康提王國的軍隊,內心是鄙棄的。對面顯然不能打,打個荷蘭人都被荷蘭人堵進了山裡,水平可想而知。

參觀之後,更是堅定了這個想法。

只看武器裝備,其實很不錯。比大順軍改之前的軍械強得多,千餘條英國的褐貝斯,還有一支炮兵部隊,裝備的都是野戰炮而不是仿造的艦炮。

但別看裝備不錯,杜鋒從一些細節就能看出來,就算是和軍改之前的大順的火繩槍部隊打,這邊也佔不到什麼便宜。

組織、操典、技術、紀律,一塌糊塗。

杜鋒對劉鈺的反向讓步的想法是絕對贊同的,他當然認可劉鈺說的“棱堡時代已經結束”的說法。

伴隨着木託榴彈的穩定性提升、米尼彈的大量使用,這種原本爲了防禦實心彈和線列兵的棱堡結構,實際上已經失去了在一流軍隊中存在的價值。

當然,像是大順在西北、東北等地的棱堡,意義還是非常巨大的。尤其是西北地區的幾座棱堡區,直接可以用三五千兵馬,壓的西北地區穩定無比,不敢叛亂。

但如果大順是進攻方,棱堡就毫無意義了。讓給康提王國,既可以展現無限的誠意,也能縮減一下守軍規模,從而爲後續的大規模渡海進攻做好準備。

因爲康提人的軍隊弱,所以可以隨時奪回來。

這是一個原因。

另外的原因,則是出於統治的考慮。

術業有專攻,杜鋒等軍方代表考察了康提人的軍隊,使節團裡樞密院、外交部的人,自是考察了社會層面。

他們得出的結論,便是錫蘭這個國家,征服起來不容易。就算征服了,後續也會有此起彼伏的叛亂。

一來,這個國家有文字。

二來,這個國家有統一的信仰。

三來,這個國家有自己的史書。

四來,這個國家有延續兩千年的歷史,擁有有組織的政府。

最後,這個國家的人種相對統一,都是僧伽羅人。鑑於印度那些亂七八糟的民族時不時渡海入侵,在長久的對抗中,他們擁有了自己的民族意識。並且這個民族意識與佛教綁定在了一起。

最後一點,既是優點,也是缺點。

優點是面對西洋人入侵的時候,以佛教爲基礎的民族覺醒,更容易把人民團結起來。

缺點就是面對大順這樣的“殖民者“時,這種以宗教爲基礎的民族覺醒,就很難把人民團結起來。

大順才懶得管他們信什麼呢,況且信佛的話,在大順的統治者看來,問題不大。

歷史上錫蘭人的反抗運動的起點,也非常非常有意思。英國人趕走了荷蘭人之後,正好打贏了拿破崙,工業革命已經開啓,大英正是天下無敵的時候,於是自信心爆炸。

這種國勢強盛帶來的非理性的自信,讓他們做出了一個決定:他們認爲,基督教的理論是最優秀的,應該搞一場公開的辯論,讓錫蘭人知道佛教不行。

但他們顯然忘了一點,佛教搞辯論,在古代那也是頂尖的。天朝古代故事裡,除了春秋戰國時代那些羣星級別的百家諸子的辯論高手外,秦漢三國之後,故事裡的高級辯手一般都是和尚。

英國人設想的,是通過公開辯論,徹底讓佛教的理論塌陷,從而快速推廣基督教。

但現實是,佛教高僧不但辯論水平極高,辯的那些傳教士啞口無言不說,還藉此機會組建了僧人教團,並且以宗教認同爲基礎,搞起了反帝反殖民和獨立運動。

這是發生在後世的故事,大順這邊當然不可能把這個故事“以史爲鑑”。

但大順,或者說中國的歷史特性,決定了大順不會走這條錯誤的路。

因爲從兩晉南北朝開始,一直延續到唐代的“三教”之爭,歷經數百年的宗教衝突,在唐代終於完成了初步的三教合流,最終在宋代奠定了理學基礎,徹底瓦解了佛、道兩家,構建了特殊的、能夠包容融合的世界觀。

韓昌黎的“文起八代之衰,道濟天下之溺”,可不只是來形容他的文筆的。因爲高端文人講究的,是“文以載道”,重要的是“道”。

從漢代佛教入侵、道教大起義,到貞觀十三年的弘文館三教大辯論,再到韓愈反佛老之害,再到唐代道教佛教齊頭並進被統治者利用,最終到宋代理學圓上了世界觀概念,最終徹底改造了本土的道教和佛教,使之徹底淪爲了兩支不入流的、不能進入主流政治圈的無害化宗教。

大順這邊所理解的佛教,和錫蘭的佛教,不是一種佛教。

也正是因爲這種不瞭解,反而早就了對大順相當有利的態勢。因爲不瞭解,所以以己度人地以爲這邊的佛教也和大順那邊差不多;因爲覺得佛教都差不多,所以對宗教沒有特別的要求,大順國內也沒說有過滅佛之類的舉動:自宋之後,便不需要滅了,因爲徹底被閹割了、基本無害化了。

根源上,大順就不想動宗教問題,一切隨緣。

而且本身大順是反基督教的,國內正在大規模的禁教,極爲嚴苛。所以,爲了示好,大順可以允許一些被迫改信基督教的錫蘭人,再度信奉佛教,以此來取得錫蘭百姓的民心。

這種大順決策圈的政治家們對原始佛教的不瞭解,順其自然的政策,反而瓦解了錫蘭產生反殖民運動的土壤:大順這邊,實在不能想象,名義上,僧團的地位,在國王之上。以他們對大順佛教的理解去理解佛教,自然不覺得佛教有什麼不妥。

劉鈺對宗教事務不太瞭解,但卻很關心歐洲殖民者在殖民地的政策。在收集了大量南洋和印度地區的情報後,他對荷蘭的一個政策,非常贊同。

那就是大量使用中、低種姓人羣,擔任殖民地的官員,而一定要拒絕使用高種姓人羣作爲殖民地官員。

雖然很難聽,可事實就是,廣大的中低種姓人羣,相對來說更喜歡殖民者的政策。相對於禁錮他們的種姓制度,荷蘭人的羅馬法體系,可以讓他們鬆口氣。

能把錫蘭的民衆組織起來的,不是族羣。在一個種姓分明的國度裡,搞民族主義,必須要以宗教爲基礎。

沒有宗教基礎,高種姓、低種姓,說自己是一家人,是同胞,低種姓的人信嗎?尤其是能在荷蘭殖民政府當官、但在錫蘭一輩子就是漁民不可轉職的低種姓成員,他們會覺得和高種姓是一家人嗎?

而已宗教爲基礎覺醒民族主義的前提,是宗教對抗。宗教對抗,是最容易直觀感受到“我是誰、我不是誰”的東西。

但在大順這邊,或者說大順在錫蘭的駐軍這裡,這種對抗是模糊的。

水手和一些士兵,可能今天嫖宿、明天偷竊、後天搶劫,很多人基本就是人渣、兵痞,但他們見到寺廟,還是會進去拜一拜。就這樣的駐軍,和荷蘭葡萄牙那些教徒,自然不一樣,當地民衆也不會覺得有很大的不同:你看,他們見了寺廟也進去拜一拜、燒一炷香,和我們差不多嘛。

一些事,從漢代到隋唐的數百年間,已經有前人幹完了。這使得大順在宗教問題上,純粹是無心的做到了“無爲而治”的效果,純粹是無心的瓦解了錫蘭最大可能的民族覺醒問題。

種種因素,或是有心算計、或是無心之舉、或是因爲不瞭解而導致的意外收穫、或是大順自古以來的政策慣性,都使得大順使團在對康提王朝的第一輪談判中,收穫了康提國王的極大好感。

初步定下的條約,一共六條。

最重要的土地問題,自然是擺在了第一款。

大順將駐軍在科倫坡、亭可馬裡、賈夫納三處。附近周邊的土地,也歸大順暫時統治。

大順將歸還拉特納普拉要塞區給康提王朝,允許康提王朝駐軍,並且以此要塞,作爲科倫坡地區不同統治方式的分界線:任何進入康提王朝的商人,必須得到康提王朝的允許,並由此進入。

直觀一點的說,這個拉特納普拉要塞區,是沿海平原和山區的分界線,也是原來荷蘭人統治的邊界區。

如果用大順來做類比,大體相當於山海關。這個要塞是葡萄牙人修建的,後來被荷蘭人佔領,是荷蘭防備康提王朝的軍隊襲擊的重要關卡。

不過,對大順來講,意義不大。暫時不需要與康提王朝進行軍事對抗,還給康提王國,可以極大的體現誠意。

而這個要塞,本身也過時了。

修於天啓元年,在之後的百年之內,都是一流的要塞,真的可以做到少量守軍就能擊退上千軍隊的效果。

但現在,對大順而言,這個破要塞唯一能起到的抵抗作用,就是消耗一批炮彈,完全不存在什麼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價值了。

拉傑辛赫也不是小孩子,當然根本不敢想、也從不認爲大順會歸還土地。最多就是盼着大順講點道理就是了。

沒想到大順不但講道理,而且居然還退還了土地,甚至還是在其看來最爲重要的一處據點。

條約的第一款一經提出,立刻爲後續的談判鋪平了道路,談判變得順滑無比。

第二條就是關於經濟貿易的。

大順這邊,以商業組織的法人出面,而不是以大順朝廷的名義出面,每年向康提國王贈送大象十頭、戰馬二十匹。

在每年的7月15日,會將大象和戰馬,送到康提的都城。

之所以選在了7月15日,因爲這一天在佛教圈內,有特殊的重要意義。

據說,就是在這一天,釋迦摩尼證悟全自覺後首次開壇說法,在貝拿勒斯的鹿園,正式開始對摩訶迦葉、目犍連、富樓那、須菩提、舍利弗等五弟子講經的日子。

大順將實行宗教自由的政策,除了天主教外,任何信仰都可以。

大順會在沿海地區將一些教堂,改造成寺廟,並且從大順找來高僧主持。鼓勵被強制改信的僧伽羅人,重新轉回佛教;康提王國也將不得阻止佛教徒前往佛牙寺朝拜。

作爲回報,也算是康提王國的需求,大順將獲得肉桂、檳榔和寶石等貨物的獨家壟斷權,且允許大順商人,在合法並且得到國王批准的情況下,進入康提王國收購貨物。

從第二條開始,就都是關於貿易的了。

包括大順幫着康提王國建立海關……雖然這個海關和海一點關係都沒有,而是在內陸,但還是叫海關。

進入康提的貨物,將依法向康提國王繳納百分之五的價值稅;大順商人可以承包康提的山林土地;大順商人可以承包沿海地區用於採珍珠;大順有義務爲康提國王提供武器貿易,只要康提國王給錢,大順可以售賣火槍和大炮……

看上去,這個條約對康提相當的有利。

沒用一兵一卒,不但拿回了至關重要的拉特納普拉要塞區,還想都不敢想的拿到了關稅。

只要有錢,就能買槍。只要有槍,就能穩固統治。這一點,拉傑辛赫還是清楚的。

但事實上,這個條約對大順也相當有利。

康提王國的小農經濟,根本沒有多少購買力。大順最多也就是在這裡賣點棉布,至於絲綢瓷器等輕奢品,加不加百分之五的關稅區別不大。

錫蘭的價值,在於肉桂、檳榔和寶石的產地,而不是一個消費市場。就如同印度,對大順而言,前期只能是原材料產地,想要改造成消費市場,需要長久的努力。

在這個印度棉布能逼到英法出臺棉布禁止令的時代,松江布、金陵布,短期之內是很難在印度打開銷路的。

換一種更爲無情的說法,將來就是要想辦法摧毀印度的手工業、瓦解印度的小農經濟,造成百萬人規模的破產赤貧化,以及瓦解舊有農業體系所帶來的千萬人規模的饑荒。

錫蘭作爲大順將來前出印度的基地,最好還是不要搞的社會動盪,儘可能不去管錫蘭內部的事,也儘可能不要過度朝錫蘭傾銷:市場太小,不值得;傾銷多了,社會動盪,還要花更多的錢來鎮壓,並且嚴重影響將來進入印度的步伐。

其實整個條約,就相當於是用一條無形的線,把康提王朝圈了起來。大順把持着出海口和對外貿易,圈起來的地方,你們愛怎麼折騰就怎麼折騰,大順暫時不會管。怎麼統治、怎麼治理,那是你們自己的事。

(本章完)

第715章 歸義軍(中)第27章 臨行第246章 探險隊第694章 做給百姓看第700章 反圍城第871章 “不正當”競爭(三)第731章 毫無組織第201章 七擒七縱亦不懼第1492章 終章 九三年(十)第836章 賭國運(上)第1017章 全都裝傻(上)第47章 先把地圈起來第140章 錯路第159章 長期合作第858章 一錢多花第194章 卸力第1109章 上國心態(三)第1205章 太子難當(中)第1346章 拼命是錯的 掙錢是對的(六)第1087章 破立之困(四)第1397章 強迫去過好日子(下)第1330章 恐嚇出來的費城會議(一)第1404章 遷徙路(七)第787章 新舊利益的衝突(四)第1080章 爭功(五)第452章 有福了第1232章 開戰(十一)第495章 靖改鯨的誤解第982章 決勝千里之外(五)第1379章 凡爾賽和約(六)第1469章 最後的鬧劇(十六)第393章 一人可當兩萬兵第322章 五月第1503章 終章 九三年(廿一)第1114章 上國心態(八)第1020章 心慈手軟第1333章 恐嚇出來的費城會議(四)第1201章 木牛流馬(八)第482章 河豚之喻(下)第404章 異端相見第414章 找出路第5章 落後第1164章 備戰(三)第2章 枯燥第404章 異端相見第1467章 最後的鬧劇(十四)第651章 你只是枚棋子(四)第1335章 恐嚇出來的費城會議(六)第1142章 最後的佈置(三)第833章 中荷友誼(下)第168章 當初的戲言第470章 試錯第999章 和過去不一樣了第889章 東學西漸的詭異產物(下)第1101章 工業革命(十四)第569章 金錢操控輿論第1330章 恐嚇出來的費城會議(一)第259章 雷聲大,雨點小第929章 覺醒(一)第1313章 逼着商人賺錢(上)第471章 百思不得其解(上)第1232章 開戰(十一)第1414章 黃河問題的最後一步(五)第122章 混沌未可知第30章 立信第1190章 象徵意義大於實際意義(上)第354章 鎖國之困第202章 評書梆子學歷史第1243章 三戰定印度(十)第1383章 凡爾賽和約(十)第247章 海參崴第1191章 象徵意義大於實際意義(下)第142章 曙光第251章 壓力第60章 思維差異第1158章 多歧路,今安在(十三)第906章 南洋大開發(一)第1027章 割裂(五)第1342章 拼命是錯的 掙錢是對的(二)第117章 天誅!第254章 聚成大豬圈方便割肉第1205章 太子難當(中)第670章 伐韓?伐蜀?(上)第570章 上黨歸趙之舊事第531章 兩頭下注第1400章 遷徙路(三)第421章 混亂第237章 歐洲突破口第405章 籌錢買路第1083章 經驗豐富第1486章 終章 九三年(四)第1234章 三戰定印度(一)第315章 不做德女第828章 海牙慘案(五)第353章 傳教千年第719章 下南洋到底爲了啥(中)第843章 拆房頂和開窗戶(五)第1408章 土豆和向心力(上)第1103章 工業革命(十六)第32章 佈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