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1章 隱喻(下)

第681章 隱喻(下)

“班定遠言:寒外吏士,本非孝子順孫,皆以罪過徙補邊屯。而蠻夷懷鳥獸之心,難養易敗。今君性嚴急,水清無大魚,察政不得下和。宜蕩佚簡易,寬小過,總大綱而已……”

“微臣以爲,雖有千七百年之隔,但道理依舊可用。經略南洋,必要知南洋與內地之異同。”

劉鈺也不管皇帝的比喻,直接用班超的原話,回答了皇帝比喻之外的現實的人選問題。

班超的意思說的也挺直白的:殖民地、邊疆地區的駐軍,基本都是“人渣”,哪有什麼好鳥?要麼是被流放過去的罪犯、要麼是些渴望立功的、渴望發財的“冒險家”,沒沒什麼孝子順孫。

孝子順孫誰去邊疆區殖民地啊?在家考科舉不好嗎?

所以啊,做“西域都護”的人,一定得明白,別那麼死板,別把那裡當成內地治理。

簡小過、總大綱,只要基本路線沒錯、別叛亂、別有裂土稱王之心,剩下的最好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wωω ✿ттkan ✿¢ 〇

皇帝微微頷首,表示贊同。

他從身邊拿起一本《後漢書》,熟練地翻到了《班樑列傳》,讀道:“定遠慷慨,專功西遐。坦步蔥、雪,咫尺龍沙。”

“千七百年過去,慷慨二字,早已不是原本的意思。可以史爲鑑,裡面的一些道理,如今依舊可用。”

“愛卿所言極是,這‘西域都護’的人選,真就需得明白這一點。因地制宜,總言之便是要簡小過、總大綱。”

“朕對將來南洋的事,倒並沒有考慮那些自立裂土的可能。只要天朝海軍猶在,南洋便與內地諸省無異。”

“只是,單單明白這個道理,怕是不夠的。還需要懂西洋諸國事、懂外交、懂南洋各國的情況、風土、人情、宗教。”

“朕以爲,還是要從當年靖海宮出身的人裡面選。所謂舉賢不避親,但放到自己身上,難免要考慮避嫌。朕似乎不該問愛卿?”

皇帝既然用竇固和班超的事打比方,劉鈺也順着這個比方說道:“昔年班超立功,竇孟孫表其功,卻求更選使使西域。漢明帝曰:吏如班超,何故不遣而更選乎?”

“臣不薦人。只是表述各人的功勳、能力。至於選誰爲將來節度南洋之人,自是陛下聖裁。”

聽起來,竇固當年做的事,如同脫褲子放屁:先是說了班超的功績、膽識、謀略,以及三十六人平鄯善的勇壯。然後又請求漢明帝派個人,繼續出使西域。

皇帝直接就回了句,班超不挺好的嗎?還用找別人嗎?

但這個脫褲子放屁是有意義的,這種事,作爲領軍的重臣,而且還和班超算是有提攜之恩,是不應該自己主動向皇帝推薦的。重臣不推薦自己提拔起來的人,但可以表奏其功績,恩歸於天子。

如今放在大順,也幾乎是一樣的情況。

南洋的事情複雜,朝中很多大臣,資格足夠,問題是能力不行。不是說他們笨,而是他們根本不清楚南洋的情況,也根本不懂貿易。萬一遇到個呆板點的,根本壓不住南洋。

皇帝用班超和竇固打了個的比喻,亦算是明確了意思,劉鈺可以攻南洋,但攻下南洋後必定是要回朝的。

雖然說得比較給劉鈺面子,說南洋剩下的事,定遠侯那樣一線人員去操作就是了,用不到“九卿”級別的在那蹲着。

那這“班超”的人選,既要有能力,還要會與西洋人打交道、還得明白南洋的地理風土人情等,其實範圍就已經很小很小了。

只要以“大局爲重”,那麼選出來的,肯定是劉鈺身邊的人。

最起碼、或者說最淡薄的關係,也得有個師生之義。

更不要說靖海宮裡最優秀的那些人,劉鈺肯定和他們關係都不錯。

人選問題,劉鈺覺得還是讓皇帝去選吧。雖然皇帝嘴上說,海軍既成,很多事和以前就不一樣了,只要海軍主力在廣東,南洋甚至比西南西北還容易控制,不用擔心那裡自立裂土。

但是說歸說,劉鈺心想你既這麼說,要真的明白,自會選合適的人;若只是說,心裡卻狐疑,那終究也選不到合適的人。

既如此,自己推薦誰,意義不大。合適的人,就那麼幾個,只要是要選合適的,就繞不開劉鈺早已謀劃佈局好的那個小圈子裡的人。

“陛下,臣以爲,經略南洋,還是要看目的。正所謂,上下一心,方可成事。陛下要達成什麼目的、或者說想要一個什麼樣的南洋,最好是選一位想法和陛下相近的,而不是選一個人再去叮囑他該怎麼做的。”

“譬如兩漢開西域,是爲了擊匈奴,是以要加緊軍事控制。”

“可本朝下南洋,是爲了什麼呢?這個,陛下心中自有打算,何不將此爲問對之題,詢問幾個候選人?”

“臣,似不便先知。”

這個事,換了別人,說不定也就無所謂聽不聽皇帝的想法。

但劉鈺和皇帝之間,在這種事上,有個前科。那就是當初劉鈺在武德宮大考的時候,皇帝專門漏過題。

因爲有這麼一個前科,所以就不得不多考慮一些。自己培養的那些人,絕對是對答如流,即便不知道題目,提及南洋,也絕對說的頭頭是道。可要是自己提前知道了,到時候只怕皇帝想起這個“前科”,自己心裡嘀咕懷疑是劉鈺漏的題。

有些事,關係好的時候,那是美好的回憶;一旦關係逐漸變了味,那就反倒成了心病嘀咕。

然而皇帝聞言,笑了許久,緩緩搖頭道:“朕自己都不懂南洋的事,真讓朕自己去問,朕自己都不知道對錯,又怎麼知道他們回答的對錯?”

“下南洋的關鍵,不是下。一如西北的事,不在打;西南的事,亦不在打。或移民、或改土歸流、或另有手段。既要‘簡小過、總大綱’,那總得知道大綱爲何吧?”

“愛卿不必避嫌,朕也直說了就是:這事兒,愛卿就沒法避嫌。能選的南洋都護,全都和愛卿關係密切,避不避,已無意義。”

“如今已是五月,今年冬季,可以出兵嗎?若今年冬季出兵,何日結束?出兵之際,與荷蘭國的貿易,將會損失多少?是否可以恢復?是否會影響一些專攻出口緊俏貨物的工匠生計?”

“此事,非卿不可與朕談。”

“而至下南洋、立軍鎮、制方略、謀漢唐西域諸國之匍匐……以上種種大政方略,天佑殿與樞密院,當與朕共議。”

“但若在南洋如何管制、如何與西洋人打交道、如何恩威並施叫南洋小國不敢又不臣之心,如何臨機決斷……這就需要一個在前線總管的人。非靖海宮出身不可。”

“愛卿昔年欲效張博望、班定遠。但平準一戰後,當以九卿衛尉爲任,在其位,謀其政。居於廟堂,一些一線的事,當應信賴新人啦。”

“朕閱《後漢書》,每每思及愛卿昔年博望定遠之志,翻看的卻不是班定遠之傳,卻看竇孟孫之傳。”

“竇孟孫久歷大位,甚見尊貴,賞賜租祿,貲累巨億,而性謙儉,愛人好施,士以此稱之。漢帝以其曉習邊事,凡邊有警事,即被訪及……愛卿當爲之。”

皇帝一開始就用班超和竇固的舊事做比喻,實際上選的這個比喻也相當的微妙。

不巧妙,卻微妙。

歷史上,真正名副其實的冠軍侯,一共兩位。

一位封狼居胥、一位勒石燕然。

勒石燕然的那位,叫竇憲,不是竇固竇孟孫。但兩人是本家,傳記也是一起的。

霍去病的例子,不是太好,皇帝不是很喜歡用。

一來天妒英才,霍去病早逝。二來霍去病有個“好”弟弟。

劉鈺年少從戎,徵羅剎、平準部、伐日本,皇帝心裡覺得自己要比漢唐,總是自己演戲覺得劉鈺可以當他的冠軍侯。

而當初劉鈺去漠北與羅剎談判,也拍了皇帝一個大馬屁,將勒石燕然的碑文拓了下來。

他又常常以班超爲偶像,按說起來皇帝要做比喻,其實更合適於第二位名副其實的冠軍侯,竇憲。

但是,這個比喻也不好。

竇憲固然勒石燕然,但權勢太大,可謂是權傾朝野,軍方几乎全是這位冠軍侯的人。最後的下場,也是被抄家、被迫自殺。

提及冠軍侯霍去病,就不得不提衛青;提及冠軍侯竇憲,就不得不提竇固。

一則皇帝覺得以霍去病爲喻,怕對劉鈺不吉利;二來皇帝要臉,覺得將來下南洋、遏西洋若是成功,後世可以評價他與漢武唐宗並列,但現在自己拿自己比漢武,還是有點不好意思,拉不下這個大臉皮。

於是皇帝用竇固來做比喻,希望劉鈺在此戰之後,如同追殺匈奴、降服西域之後,就歸朝安享生活的竇固一樣:有什麼大事,皇帝會問;但是前線的事,讓小年輕的去就行了;戰略上你給出主意,打好了基礎,將來自有人勒石燕然。

你可以貲累巨億,而性謙儉,愛人好施,士以此稱之。朕有什麼戰略上的事,也會詢問你。

但此戰之後,你就不要領兵了,不是朕信不過你,而是你要轉變一下心態,不要老想着去前線,要相信這天下不會缺張博望、班定遠那樣的新人後輩。

然而,除此之外,還有一個非常隱藏的寓意,甚至讓皇帝有種冥冥天命般的感覺。

漢章帝章和二年,三月,追匈奴、收西域的重臣竇固,病逝。

同年四月初九,章帝崩。

在劉鈺不可能看到的皇帝自用的《後漢書》裡,在此列傳的末尾自注幾字:

命乎?天乎?

若孟孫不薨,執大將軍節、勒石燕然、功高天下、權傾朝野、而至抄家滅族者,非其莫屬乎?

亦或執大將軍節、勒石燕然、功成身退、闔門自守、忠心耿耿,效武侯之忠、比衛公之退?

未可知也。

社稷家事,最懼未可知三字。

(本章完)

第906章 南洋大開發(一)第473章 百思不得其解(下)第762章 荷蘭災難年(二)第320章 榮譽第709章 誰佔了最大的便宜?第400章 一切如前第1398章 遷徙路(一)第1244章 三戰定印度(十一)第85章 感言 及關於本書是同人第594章 生活的希望第684章 偷樑換柱第284章 商人是晴雨表第939章 自覺(一)第661章 對抗性和非對抗性矛盾(下)第1333章 恐嚇出來的費城會議(四)第89章 條約第165章 真真假假第829章 海牙慘案(六)第1268章 攻防心理(三)第783章 作死第204章 投名狀第1088章 工業革命(一)第482章 河豚之喻(下)第94章 八股策論實學和沒錢第88章 變革的第一抹漣漪第1484章 終章 九三年(二)第1276章 屬性相剋(上)第1123章 鄉約村社(四)第1181章 盟友 中立 背叛第1157章 多歧路,今安在(十二)第1195章 木牛流馬(二)第256章 優劣第757章 表演戰(七)第860章 最終還是看天意(下)第1178章 拆教廷 碎天下(上)第1208章 洋務運動式思維第48章 不可抗力第835章 誠意展示第497章 急躁第1278章 夷丁第1025章 割裂(三)第1305章 死與復仇(二六)第1121章 鄉約村社(二)第580章 同樣的荷蘭人,不同的態度第453章 最沉重的鎖鏈第1281章 死與復仇(二)第1332章 恐嚇出來的費城會議(三)第1054章 站臺第1161章 多歧路,今安在(十六)第593章 資本的去向第1371章 裡病外治(七)第266章 開源節流 與民爭利第1057章 堂下何人狀告本官(一)第81章 麻桿打狼兩頭怕第439章 回援第1252章 復辟的代價(中)第1259章 下西洋後的下西洋(五)第358章 實封第688章 三個人,一個印度第393章 一人可當兩萬兵第583章 都是生意(上)第732章 窗戶和門的區別第507章 朝廷的厚望第1202章 木牛流馬(九)第699章 身份的轉變第1133章 濟天下和利自己第979章 決勝千里之外(二)第1136章 近代的門檻第1241章 三戰定印度(八)第1109章 上國心態(三)第1327章 有格調的小圈子(中)第184章 備戰第32章 佈置第886章 恐嚇第301章 一朝天子一朝臣第879章 隨意問問第692章 從零到一的貶值第13章 母多憐幼子第1114章 上國心態(八)第832章 中荷友誼(上)第1356章 英國的總崩潰(五)第855章 短暫當人(上)第116章 沿途見聞第162章 非是養死士第518章 城裡城外(中)第651章 你只是枚棋子(四)第897章 落入圈套的英國(八)第671章 伐韓?伐蜀?(中)第835章 誠意展示第476章 日本之馬爾薩斯第796章 工商局第291章 外交部的格調過低第1014章 表彰大會第1143章 最後的佈置(四)第268章 瑞典人也捲入對俄忽悠第791章 新矛盾(上)第1020章 心慈手軟第1330章 恐嚇出來的費城會議(一)第359章 三人行,必不遠第837章 賭國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