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6章 南進之前定北疆(下)

第516章 南進之前定北疆(下)

“卿之言甚對。”

“東北方向的關鍵,不是界約,而是鯨海、黑龍江江口和蝦夷地的人口。而當地人口,蝦夷可以捕魚捉蝦墾殖,再往北氣候不宜,就只能靠商貿往來。”

“或是捕鯨、或是剝海獅皮、拔海象牙、或是熬油做蠟燭做肥皂。”

“非商貿,人口不能興。否則就會重現當年移民墾殖、移民者煮熟種子言不可存活的情況。那裡畢竟苦寒,天下熙熙皆爲利來,非利無以聚人。”

“此番談判之後,外交部也儘快抽調一批測繪的好手,準備前往朝鮮。朕已經派人和朝鮮王說清楚了,要開闢從平壤到元山的陸路。朝廷會從賠款中出一筆錢,修此路。”

“之前朕也答應鯨侯,除了賞賜將士、開辦實學之外,剩餘賠款皆用於海軍。但鯨侯上書,懇求用此款項修一條路,安設驛站。”

“過些日子鯨侯要下西洋,樞密院那邊的人手,加上外交部這邊的測繪才俊,都抽到一些。藉此機會,繪製朝鮮之圖冊。”

這條路其實是賠錢的。

因爲開發蝦夷的人,是商人。

商人要考慮利潤,不可能走這條路,先把人運到平壤,走到元山登船再去蝦夷。

肯定是直接起航,藉助暖流,穿過對馬,順着洋流直接前往蝦夷。

這是一條日本商人都走的很熟悉的路線,大順這邊這幾年航海術突飛猛進,更沒問題。去蝦夷不可能走那條路的。

但朝廷不可能只考慮錢。

這條路名義上是爲了運送前往海參崴、鯨海西岸的移民,這邊的移民大部分是半官方性質的,買撲賣出去的只有蝦夷,可能過一陣還要賣掉鯨海西岸的捕鯨權、獵殺海象海豹、或者毛皮貿易的特權。

但除了這些商業性質很濃的特權外,土地開墾等,還有很多是半官方主導的。一些退役的士兵也會安排前往鯨海西岸。

用劉鈺的話說,先派人過去,畫個圈,把空地圍起來。

但這個圈,怎麼畫、誰出力,這也需要細究。

蝦夷可以不用朝廷出力,靠商業資本來主導,逐漸人口就充實了。

蝦夷以西,那就沒辦法商業資金來主導了,因爲不賺錢。

修這條路,也就是找個藉口,加深對朝鮮的影響。李淦想要後代郡縣化朝鮮,此時就要提前準備。

原本是沒這個想法的,之前英國公最多也就是想着趁着朝鮮內亂,加深對朝鮮的控制,從而重現熊津都督府。

可現在不同了。

禮政府郎中趙百泉在朝鮮觀察到的情況,讓李淦確信,完全有機會郡縣化朝鮮。

只是,此事暫時不急。需得一步一步來,先借着修路和移民的名義,在那裡安排一些人手,熟悉當地情況,加深對朝鮮的影響。

待到將來,水到渠成。

至於何謂水到渠成,按禮政府郎中趙百泉的說法:“兩班官吏,既魚肉百姓,民豈能不以爲敵?彼之生存,全仗百姓,卻置民於死地。貴賤分明,乃至以人爲畜,曰:隨母不隨父,禽獸之行爾,使之生而知其爲畜,此彰顯人之禮也。此大謬之言,日後朝鮮國一旦火起,則必連天。皆稱兄弟姊妹的天主教若入朝鮮,必氾濫;若無天主,也有陳、吳、黃巾、白蓮之事。朝廷應早做打算,以免措手不及,或可助義而使之歸於教化。”

雖然李家的人從農民當個皇帝,也極端討厭農民起義了,但這事若是發生在朝鮮,那就又不一樣了。

李淦也問過劉鈺,劉鈺對這件事的看法,則是覺得出事是遲早的。尤其是大順強迫朝鮮開關貿易之後,朝鮮那一套兩班奴婢制,肯定是要走不通的。

走不通,朝鮮王也沒能力改革,那就只有舉火燎天一條路了。

開關貿易,會極大的促使朝鮮出事,而且必然是出大事。

開關貿易對大順倒是無所謂。劉鈺可以直接說開關貿易會對朝鮮造成混亂,而不用擔心皇帝害怕大順也一樣。

因爲外面的東西無法衝擊大順的手工業,這個時代,誰也不行,來一個死一個。唯一能活下去的,也就是南洋的香料這種大順確實沒法手工業搓出來的東西。

但對朝鮮,問題可就大了。朝鮮還幾乎是唐之前的莊園奴婢模式,這個時代更撐不住。

所以朝廷最好還是早點爲朝鮮出事做點準備。

兵倒是不用準備。

威海小站營的兵,順風的話,兩天就能到平壤。平壤那幾個破炮臺,海軍閉着眼都能打下來。

樞密院要做的,本就是制定出兵的各種預案,但這件事本身就不是個軍事問題,因爲軍事上根本不存在問題。

而是個政治問題。

到時候,大順幫誰?

怎麼幫?

幫完之後怎麼辦?

就算是幫朝鮮王對付起義,幫完之後不可能就這麼算了。

這些問題或許不是迫在眉睫,但李淦清楚,要趁着這一次開發蝦夷、伐日大勝、對俄談判的機會,徹底把北邊的問題都解決掉、預備下。

之後大順的擴張方向要南移,要趁着國庫充盈、賠款飛來橫財的機會,把一些將來可能要用到的事都佈置好。

齊國公雖不知道李淦想要將來郡縣化朝鮮的心思,但也知道修路本身就不是簡單的修路。

天朝花錢,在藩屬修路、建驛站……這對藩屬而言可不是一件好事。

天朝說着仁義,可藩屬這東西,若有機會吃下去,遇到個喜歡開疆拓土的皇帝,天朝也是來者不拒的,大明不就吃下過安南嗎?只不過政策不到位,加上氣候實在是比朝鮮差的多,又吐出來了而已。朝鮮可比安南好吃的多。

但齊國公也沒多問,只道:“此事易爾。臣這就抽調一批,亦不會影響西北勘界之事。再者,大界已定,日後也就是一些細節小事。”

“愛卿知道輕重,朕也不必多囑咐了。只是,與羅剎談判,儘快完成。鯨侯要下西洋,在他動身之前,完成勘界簽約。否則朕也不好放他走,留他在京,本就有威懾羅剎之意。若其乘船南下,倒是讓羅剎安心了。”李淦覺得說清楚朝鮮的事之後,北邊,從東北到西北的各項要做的也就差不多了。

北邊的事辦完了,不用擔心北邊的威脅和意外,才能下南洋。

這一點李淦還是很清楚的,不能兩線都有問題,而且趁着羅剎現在內憂外患的機會狠咬一口,日後幾十年可能就不咬了,機會難得,是故要快。

齊國公嘆了口氣道:“臣上次出訪歐羅巴,走的是陸路。沿途艱辛,難以言狀。若走海路,風險極多……”

李淦豈不知海上風險極大?可劉鈺堅持要去,他這個當皇帝的也存着別樣的想,正好同意他離開一段時間好在杜絕他影響的情況下,觀察一下這些新事物。

此時只好道:“朕豈不知?只是一來此番下西洋,另有他意。朝中通曉西洋諸事而又得實學之巧的,非鯨侯不可。”

“二來南洋之事,非鯨侯去,荷蘭人方可安心。此事非是小事,南洋數萬天朝赤子,換了別人去,朕也不放心。”

“禮政府的人多半以爲此皆悖棄祖宗之地的棄民,又向來覺得出海之人多半奸詐。”

“海軍那邊的人,去了就是奔着打仗去的,不知張弛有度。再說下南洋之事,朝中所知者不多,也非得他去一趟不可,方能遊刃有餘。”

“荷蘭人有何想法?”

齊國公知道皇帝召見,提前做足了準備,如今外交部要打交道的國家太多,又都是一件件聯繫在一起的,牽一髮而動全身,皇帝肯定是要詢問諸多的。

羅剎的事,關係到大順是否能安心下南洋;而與羅剎的談判,又和瑞典法國息息相關,借他們在西洋的實力來取得西北的土地;與瑞典法國的合作,又牽扯到英荷的態度,關係到大順的商船能否掛着瑞典的旗幟去歐洲……

如今皇帝問荷蘭的想法,做足了準備的齊國公忙道:“本部故意強調倭國的事,荷蘭人深信不疑。”

“逼迫羅剎,只是讓荷蘭人以爲短時間內本朝並無南下之心。”

“大談荷蘭必須撤出倭國,不得與倭國私下接觸,則是讓荷蘭人以爲本朝意止於此。若下南洋,荷蘭勢力一掃而空,則倭國的事本也不用談,相隔那麼遠他們也接觸不上;只有不下南洋,纔要大談倭國的事。”

“荷蘭人倒也很急,陛下前些日子不也派出了特使前往南洋,安撫人心。但荷蘭人還是希望朝中儘快派官船和有儀仗的欽差前往,那樣南洋的天朝遺民方可相信。”

“看來,巴達維亞的情況,已經若如干柴觸火了。”

大順這一次辦事還是很效率的,在當日的宴會上說了要給南洋華人用皇帝內帑繳納三年人頭稅後,第二天皇帝就派了人,從快從簡的先和荷蘭人一道南下了。

先和當地華人把情況講清楚,把情緒穩定住。

但從快從簡,南洋那邊的人未必肯信,即便一些人可能都不是在大順這邊出生的,但文化相通,看不到欽差儀仗,可能還會懷疑這是荷蘭人的緩兵之計。

荷蘭那邊看來是挺急的。朝廷這邊也有情報,之前已經派人蟄伏在南洋了,傳回的情報便是荷蘭人已經因爲搜捕沒有居留證的華人,和當地沒有居留證的社團烏衫黨起了衝突。

只是大順這邊打贏了日本,荷蘭那邊做起事來就束手束腳,大順派去蟄伏的孩兒軍也秉持皇帝的意志,讓自己這邊的人剋制忍讓,但雙方的矛盾日深,確實到了非要解決不可的時候了。

據那邊傳來的情報說,今年巴達維亞的大部分糖廠,都幹不下去了。好像說是波斯人也在和莫臥兒帝國打仗,打的很大,好像把德里城都屠了,打起仗來波斯那邊的糖也不好賣。大順這邊又對日開戰,日本蔗糖貿易也斷了。平均一百個糖廠裡,九十六七個都是華人的,幹活的也是華人,真的是已經遍地乾柴了。

要不是大順這邊對日開戰,可能荷蘭人就把屠刀舉起來了,殺光了之後方便轉型種咖啡之類,反正不缺人。

然而現在殺又沒法殺,給錢救濟又捨不得給,荷蘭人急的如同在火車上拉肚子找廁所卻發現裡面有人。當真是盼星星盼月亮般,盼着大順這邊派個欽差過去安撫一下衆人。

劉鈺帶着水手與荷蘭水手鬥毆過,又有“外邦驚詫”的過激言論。如果讓劉鈺來做這個欽差,荷蘭人也就徹底安心了。朝中最主戰的人,被皇帝強命去主持安撫,甚至像是被踢開到西洋,從而遠離中樞,總能表露出一種大順放棄南洋的訊息的。

(本章完)

第209章 變臉第592章 海上馬車伕的遺產第396章 權輕而言重第469章 搬出祖訓第110章 瘋子炸糞坑的爆竹第1398章 遷徙路(一)第828章 海牙慘案(五)第100章 槍和槍第747章 巴達維亞新政(八)第96章 未雨綢繆第494章 不當靖海侯第611章 十八路諸侯準壞事第780章 抓與放第1137章 “溫柔”的殖民者(上)第351章 舊相識第1359章 國富論(二)第329章 真正的貴族第1195章 木牛流馬(二)第1423章 言方興(上)第442章 打人還要被感謝第1439章 分歧(五)第741章 巴達維亞新政(二)第247章 海參崴第524章 懷疑對象第558章 一戰前夜 命運的交匯第804章 理性君主 政治動物(下)第390章 清華園第786章 新舊利益的衝突(三)第71章 桃子梅子和棒槌第148章 魚第202章 評書梆子學歷史第1308章 死與復仇(二九)第115章 榨最後一滴汁第698章 巴達維亞的決斷第1010章 另一種表達第422章 突入第1414章 黃河問題的最後一步(五)第194章 卸力第1213章 統一市場與地方利益(下)第85章 感言 及關於本書是同人第1318章 施加神聖性(上)第1264章 下西洋後的下西洋(十)第39章 心思不純第16章 震動第1468章 最後的鬧劇(十五)第739章 恩不能久第883章 無用功第1413章 黃河問題的最後一步(四)第1205章 太子難當(中)第508章 求仁得仁第689章 建議投降第799章 時代的浪漫(上)第303章 這一年,世界的軸心在京城(上)第839章 拆房頂和開窗戶(一)第1083章 經驗豐富第1095章 工業革命(八)第151章 資敵以糧第1209章 全是好處,沒有壞處(上)第303章 這一年,世界的軸心在京城(上)第161章 全家死絕優先第676章 科學院(中)第259章 雷聲大,雨點小第547章 惡龍第1466章 最後的鬧劇(十三)第1264章 下西洋後的下西洋(十)第1075章 惡龍殘影(十)第1070章 惡龍殘影(五)第194章 卸力第986章 止步(上)第1201章 木牛流馬(八)第710章 點到即止第337章 見過第1085章 破立之困(二)第607章 下三濫手段第1397章 強迫去過好日子(下)第1241章 三戰定印度(八)第506章 舉着復古的大旗往前走第884章 滑不留手第1290章 死與復仇(十一)第1179章 拆教廷 碎天下(下)第36章 假如生活欺騙了你第1190章 象徵意義大於實際意義(上)第1093章 工業革命(六)第790章 新舊利益的衝突(七)第212章 爲什麼要學習第257章 暗示中荷矛盾第564章 路在何方第188章 對策第171章 萌芽第685章 試試看第392章 最適合的俄國模式第90章 十年功,百年功第45章 冰牆第874章 從長計議第327章 第四把鎖第748章 巴達維亞新政(九)第84章 請別死第89章 條約第705章 海戰(三)第102章 見人說人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