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4章 也就那麼回事

第484章 也就那麼回事

看過之後,覺得也就那麼回事,侷限性還是太重。

但劉鈺儒學底子太薄,想着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這太宰春臺既然是儒生,或許一些“暴論”可以做爲儒學改革的方向。

當時拿回威海給康不怠看了看,都是漢文寫的,康不怠也就讚了贊《產語》的文筆,說頗有古風。

等劉鈺提出是不是可以作爲儒學變革論點的時候,康不怠直接笑的前仰後合。

“這也就是在儒學不興、見朝鮮尚且自卑文華的日本。放在咱們天朝,能噴的他連門都出不了。不值一提、不值一辯。”

“不是說他的想法不好,公子不也有想法嗎?”

“難的是,他既披着儒皮,大儒便要以儒骨去審視、駁斥。你說他是法家、農家或者其餘諸子的學問,都沒問題。但你說他是儒學,沒人會認的。”

“正如公子當年武德宮考試,以‘西域’破題。公子想要借儒學之皮,就要找對破題的地方。奈何我想了這麼久,也沒有想到破題的點,公子的水平,那就更別想了。”

“王荊公搞得那一套,你說那是儒學,真儒認嗎?可即便如此,王荊公不還是高舉《周禮》,行申不害、商鞅、管仲之法術?他敢不舉《周禮》嗎?”

康不怠對裡面的一些見解很是認同,但覺得劉鈺借來“篡改”儒學的想法,一點都不可行。裡面的東西,放在大順,若說不是儒學,說不定還會有人當成雜書看看。要說這是儒學,非要被人打死不可。

裡面隨便拿出幾條,康不怠這個其實心慕黃老莊的,都能引經據典地駁斥乾淨,更何況大順那些真正的儒學大家了。

而且康不怠覺得,劉鈺說的一些東西,比這個說的清楚的多。但劉鈺爲什麼不敢拿出來用?因爲劉鈺自己知道那不是儒學。

可是這個太宰春臺的一些言論,他自以爲是儒學,可實際上分明是管仲、李悝等法家之學,在日本可能還能忽悠一些人,在大順就是禿頭上的蝨子。

況且,康不怠受劉鈺的影響,對經濟基礎一詞看的極重。認爲太宰春臺和荻生徂徠的爭端,源於日本的經濟基礎,放在大順這邊,並不適用。

這一點劉鈺也頗認同,日本終究少了箇中間商,不需要考慮中間商的盤剝。武士法理上有地權,但實際上其實沒有,而下農兵分離住在城下町,和地主還不是一回事。

自那之後,劉鈺也就再沒關注過太宰春臺,沒想到今日在這個場合見到了,而且還是在這種氣氛之下,劉鈺也是真沒想到這個老頭就是他。

大順這邊科舉出身的官員,也想着趁這個機會,和太宰春臺探討下程朱理學的問題。

太宰春臺是反宋儒反魔怔了,號稱儒家有兩次大的毀滅,一次是始皇帝焚書坑儒,另一次就是宋儒胡亂解讀儒家經典,搞出了程朱理學這一套根本不是儒家正統的體系。

問題是他認爲,始皇帝焚書坑儒,書是燒不絕的,還有後人記誦留下了許多。但宋儒胡亂解讀儒家經典,違背孔孟之義,卻是在挖儒家的根。始皇帝就像是砍伐樹枝、朱熹則是刨根斷幹,哪個危害大,不言自明。這大帽子扣的就有些實在太大。

但此時面對這些學術上的問題,他卻不甚太在意,而是轉向了劉鈺,問了一個有些和儒學八竿子打不着的問題。

劉鈺本來正準備和自己這邊的軍官們、日本那邊儒學造詣不深的幕府臣僚們自己組個圈子喝酒呢。

被太宰春臺這麼一問,他倒是先懵了。

“劉君,請問貴國松江、寧波等地的稻米,多少錢一石?”

“呃……約莫一兩七八一石?大約一兩四五以上浮動,若荒年二兩三兩五兩,若豐年一兩二三?天朝的石和日本的石不太一樣,大約五石折日本兩石?但松江那邊的米價,是以精米算的。同樣按照你們這裡一石的容量,精米是320斤,糙米的話,也就只有280到300斤了。天朝那邊一石,精米120斤,糙米110斤多一些吧?”

兩邊的貨幣單位不同,太宰春臺對此有所瞭解,內心算了一下,不管是用銀的關西還是用金的關東,除了享保饑荒之前的通貨緊縮期,這米價還是比大順那邊要低。

開戰之前,下關米交易所裡,一石米的價格約爲50戔。

因爲之前爲了應對通貨緊縮的鑄幣改革,含銀量從正德錢的含銀量80%降到了45%左右。

這算下來,1戔是3.75克,50戔再折算一下新錢的含銀量,按照大順的石米重量和庫平銀來算,大約是折算9錢庫平銀一天朝石米。

這肯定是比大順這邊的米價便宜的,固然要考慮松江等地物價較高的緣故,但太宰春臺估摸着應該也不會浮動太大,只要不是災年,當在1.5兩到2兩之間浮動。

算清楚了這個賬目,太宰春臺給劉鈺鞠了一躬道:“若如此,劉君實又救了日本一次。上一次甘薯救荒之事,雖是將軍推廣,但若無劉君送來數船甘薯爲種、又有《甘薯救荒書》爲術,則饑荒要恐波及百萬人。”

“我曾想過中華常平倉、平糶法,以此穩定日本之米價。穀賤傷農,傷士,士、農,日本之本也,不可傷及。”

“只是我欲效仿王荊公有常平、平糶、市易、青苗諸法,奈何人微言輕,又有狷狂之名,無人肯用。”

“如今開埠,兩國之間互通有無。這常平倉建不起來,兩國倒是可以互爲常平倉,均衡米價,不使士、農因米賤而傷。”

太宰春臺也是滿腔憤懣,如今年近六十,一腔政治抱負無處施展。日本連個常平倉和平糶法都沒有,米價漲的時候嚇人、落的時候驚人。

奔走數年,沒有一個人聽他的“常平倉”、“平糶法”、“市易法”、“青苗法”之類的嘮叨,都覺得聽起來很好,但是自己一藩之內搞又有什麼用?

各藩的大米都是商品化的,要拿到下關、大阪等大米交易所裡賣掉以補貼財政的,這事兒得幕府出面。

否則的話,本藩建了常平倉,又擋不住其餘藩的米入場,根本沒用。

但幕府的官方儒學意識形態,是朱子學,幕府將軍倒是聽說過太宰春臺的名頭,這一次也徵召了他,但之前可並不想用這個非朱子學的儒生。

既然常平、平糶之類的辦法沒得用,太宰春臺在詢問了大順的物價之後,就認爲開關開埠是一件好事了。

雖然他有一定的經濟思想,但仍舊在封建制的框框下思索,仍舊認可武士和農民的穩定是第一位的。不反對經商買賣,但認爲農業仍舊爲萬物之本。

日本若能出口大米,作爲壓艙石,至少可以逐漸拉平到和大順近似的米價。從9錢庫平銀漲到一兩四五,武士和農民的生活都會大爲改善。

劉鈺之前看過他之前寫的書,覺得雖然侷限性很大,但此時能有經濟的眼光亦算是難得了。

而且就日本的儒學界而言,當初和他爭論、互噴過的大佬,基本上都死了。後生們還沒成長起來,如今在日本這邊嘴炮最能打的就是這位了。

基本上就這個時代而言,在經濟學的見解上,此人亦算是當今日本的第一人。

即便一些經濟理論想法有些侷限,但也比只能修修補補的那羣人強。

如果這個人對經濟的看法都基本符合劉鈺壓榨日本的預期,看不出其中的大問題,那麼基本上也就穩了。

有心看看他對開埠之後經濟的看法,便笑道:“我亦有此意。兩國互爲常平倉之說,正是天朝日後宗藩體系的仁政之舉。”

“米賤傷農,此事不可不察。米過貴,也更傷百姓。需得讓米價達成一個均衡的值,那才最好。”

“春臺先生對開埠一事,是看好的方向多?還是看差的方向多呢?”

太宰春臺早就考慮過此事,亦道:“總的來說,我覺得開埠還是好的。”

“凡治國之道,務要使米貴而物賤。米貴,則士、農方有餘錢,購買貨物;物賤,士、農購買的貨物就越多,也就越能夠促進工商的發展。”

“大國貨物,想來價不高。若大國產、日本也產,必要價低方可能入港售賣。如今,日本的物價也會降低。”

“而稻米,大國米價貴約一倍,正可帶動日本米價上漲。米價上漲,則士、農餘錢便多。這是好事。”

“米貴物賤,方爲日本之未來。”

這話如果放在後世,肯定會被人罵一通,覺得完全狗屁不通,怎麼可能糧食價格暴漲反而是好事?怎麼可能會出現糧價高、而其餘物價低的情況?

但這個時代,哪怕六十年後英國圍繞《穀物法》的大辯論,這種想法依舊是主流想法。

可以說是腦子問題。

也可以說是屁股問題。

雖然形式上和幾十年後英國《穀物法》不同,但本質上區別不大。

形式上,英國已經開始了工業革命,導致糧價飛昇,所以本土地主和貴族們,施壓要求不能進口,以保證他們的利益。

日本此時,工業革命的影兒還看不到的,也正因爲工業革命沒影,所以糧價太低,也所以本土的地主和貴族們,認爲出口糧食是好事,以保證糧價,從而保證他們的利益。

劉鈺可以理解他們的屁股,卻對那句“米貴物賤”有些不解,便追問了一下。

太宰春臺也是有心解釋清楚,遂道:“米貴之好處,惠及士農工商,非只於士、農。”

“若米貴,不知士農餘利頗多,商人的僱工,爲了保證他們可以買得起米生活,以金銀論,是不是給他們的薪水就高了呢?”

“而開埠之後,貨物涌入,大國貨物便宜。伴隨米價上漲,士農自不必提,而爲商人勞作者,因爲金銀薪水提升了,刨除掉買米的錢,就算和以前剩餘的錢一樣。但因爲大國貨物涌入,米糧之外的物價降低,同樣的錢,他們不也一樣可以買更多的東西嗎?”

“這難道不是仁政嗎?”

劉鈺費勁吧啦地理解了一陣,恍然大悟,心道原來是這麼個邏輯?怪不得自己一直不能理解東邊也喊“米貴物賤有利百姓”、西邊也論“米貴物賤有利貧民”,原來在這呢……

若完全不考慮工業的發展,完全不考慮同行業鄰國進出口的激烈競爭,這似乎……確實有些道理。

大致的邏輯,是說以金銀作爲世界貨幣,糧價越高,意味着僱傭的人就必須開更多的工資,以摺合和之前相同的糧食。如此,鄰國因爲糧價低,所以生產的商品的成本也低,金銀也就能買更多的鄰國低價商品,有助於改善底層的生活?

理順了這裡面的邏輯,劉鈺開心極了,連連點頭,心道妥了,我寫封推薦信,保準你和阿部正福相見恨晚。

…………

PS:PS:關於重商主義的一些觀點,並不是太宰春臺的思想,而是太宰春臺其師侄的想法。便於時代,移花接木,可以理解爲長崎貿易在劉鈺“信牌數量不變船變大”政策、以及大順廢棄朱子學、還未完全立起來的功利學東渡影響下的蝴蝶效應反饋。還有個很尷尬的地方,前幾章算物價米價的時候,小數點算錯了一位,尷尬。

(本章完)

第805章 從道不從君第401章 戰前準備第161章 全家死絕優先第272章 巴達維亞的必然(中)第1046章 破綻第463章 買辦是條不歸路(下)第255章 兩制第1203章 木牛流馬(十)第258章 陸軍換海軍第1325章 破滅的第一版山巔第155章 官商之別第503章 鷙鳥將擊,卑飛斂翼第1173章 備戰(十二)第161章 全家死絕優先第1276章 屬性相剋(上)第1447章 三山合一(中)第1300章 死與復仇(二一)第455章 賣舊貨第736章 機遇(上)第536章 爲什麼是錫蘭(下)第1026章 割裂(四)第1404章 遷徙路(七)第658章 光榮復辟(下)第914章 南洋大開發(九)第602章 帝國末期都這樣第432章 只把忠臣作奸佞第1208章 洋務運動式思維第1275章 攻防心理(十)第1383章 凡爾賽和約(十)第68章 決心第284章 商人是晴雨表第406章 都是生意第381章 臚音第396章 權輕而言重第396章 權輕而言重第168章 當初的戲言第165章 真真假假第906章 南洋大開發(一)第35章 府兵第115章 榨最後一滴汁第1053章 皇帝眼裡的改革第101章 畜牧稼穡皆學問第643章 反對重商主義第1227章 開戰(六)第726章 昨日投名狀 今日罪名簿第1章 鐘鳴鼎食之家第1151章 多歧路,今安在(六)第1369章 裡病外治(五)第376章 最後一次外交(上)第721章 因爲沒本事第80章 開個小洞第1432章 鴆酒 解藥(中)第393章 一人可當兩萬兵第1082章 爲利而戰第1426章 必死之局(中)第907章 南洋大開發(二)第513章 皇帝的職業病第504章 善勝敵者,勝於無形第860章 最終還是看天意(下)第874章 從長計議第639章 製造英俄矛盾第1045章 平衡第495章 靖改鯨的誤解第1375章 凡爾賽和約(二)第859章 最終還是看天意(上)第848章 威望(上)第365章 壟斷權的軍事義務第1278章 夷丁第1220章 大忠臣(中)第544章 皇權最可信的刀第76章 恍然第454章 半殖民地第1344章 拼命是錯的 掙錢是對的(四)第433章 宜緩不宜急第732章 窗戶和門的區別第57章 開戰第351章 舊相識第1255章 下西洋後的下西洋(一)第1447章 三山合一(中)第377章 最後一次外交(下)第406章 都是生意第127章 必拿下第1134章 只想當狗第1442章 歪經已成(上)第722章 牆頭草(上)第68章 決心第1474章 最後的鬧劇(廿一)第801章 時代的浪漫(下)第1250章 鑽石灣屠殺(六)第785章 新舊利益的衝突(二)第123章 小團體第1365章 裡病外治(一)第1277章 屬性相剋(下)第1093章 工業革命(六)第667章 分贓大會(四)第1472章 最後的鬧劇(十九)第1366章 裡病外治(二)第923章 無妄之災第646章 亮相帶來的思維改變第586章 中轉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