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4章 半殖民地

第454章 半殖民地

鬆平輝貞還在考慮三十餘條條件中的陷阱,這便是根本想錯了方向。

真正的陷阱藏在好處裡,卻從被迫達成的條件裡去找,謂之南轅北轍,亦不爲過。

於是想了許久,除了金銀外流之類的明擺着的壞事,便再也想不出來了。

戰敗已成定局,條約必要簽訂,劉鈺說了半天,鬆平輝貞也聽到了“朝中渴望戰功之輩比比皆是”之類的話,也知道這種戰損比會讓大順這邊更加熱衷戰爭。

再想想其中的諸多條件,唯一能想到把大順拉入不利局面的,似乎也只有一個禁絕除大順以外諸國貿易一事。

除了朝鮮、安南等寥寥數國,也就還剩下一個荷蘭。

念及到來之前德川吉宗的幾項囑託,遂問道:“劉君既說南蠻人野心勃勃,於日本鎖國一事,如何看待?”

“鎖國一事,我是支持的。不但支持,而且若爲藩屬,我可保證,如再有葡萄牙人攻平戶這樣的事發生,天朝是不會不管的。”聽到鎖國二字,劉鈺頓時就來了精神。

這就像是英國的《航海條例》,不允許外國船前往自己的殖民地進行貿易。日本此時不是大順的殖民地,而且人口衆多、港口遍佈,可不是如同北美殖民地那麼好管的。

這和必須要日本配合,才能搞壟斷權的貿易公司,是一回事。

缺了日本的配合,大順漫長的海岸線和走私途徑,是既搞不出壟斷的貿易公司、也搞不出“殖民地“鎖國支持《航海條例》的。

也所以劉鈺絕對支持幕府,支持幕府保持對日本的控制,而幕府爲了自己的統治,也會必然繼續鎖國。

“於我所知,三浦按針死後,英國商館不久便關閉了。所剩下的,也只是荷蘭人在長崎的貿易。荷蘭人的貿易貨物,我亦有所知曉。大頭還是生絲,剩餘的香料、蔗糖種種,天朝自可替代。”

“若有西洋諸國有迫近貿易之舉,天朝自會主持公道。日本國自有制度在此,我亦知之。”

“天朝所求,無非是怕日本誤入歧途,乃至數典忘祖,或切支丹教橫行;或勾連西洋諸國。”

“諸位可想想,仗打成這樣,天朝的條件難道還不夠優厚嗎?難道還不足以展現天朝的仁德和所求的大義嗎?”

“蝦夷地,荒無人煙,北有羅剎國日近,只靠日本,豈能守住?”

“至於對馬、隱歧,皆小島也。隱歧石高5000,對馬若不算貿易石高也就15000。”

“我早已在賠款中折了價的。若不然,天子一怒,真要佔據九州島、長州藩,難道是很難的事情嗎?”

“說實在的,我豈不知佐渡有金山?又孤懸海外,於島嶼之上,我卻不取,這難道還不算誠意嗎?”

再度威脅了一番,鬆平輝貞默然。

佐渡的金山如今年產還有幾百斤,也確確實實在島上,日本又沒有海軍,根本守不住。劉鈺既知道,卻又不割,確確實實誠意十足。

遂又問道:“那如開埠,又如何算?”

“可效長崎之唐人町。只是租用,以地畝石高來算,每年支付幕府租借之費用。天朝商賈可在各處唐人町建造倉庫、房屋等。在唐人町之外,亦可交易。天朝商人亦會遵守日本之律法,不會隨意走動他處。至於若有信從切支丹教者,本朝亦禁教、日本亦禁教,可一併處置。各色貨物,可定下違禁物,亦不得上岸。”

大順是沒有傳教需求的,或者說能傳的“教”,早在遣唐使時代就已經開始,現在基本傳完了。

劉鈺提出的要求,也就相對較低。反正幾處敏感地區的海岸線圖,已經畫的差不多了,日後可以找機會出人“幫”日本繪製全日本的帶經緯度的地圖。

通商口岸,說是類似於長崎的唐人町,卻又不一樣。在唐人町,是被嚴密監視的;而現在,唐人町則是華商可以建造倉庫住房,隨意出入,去外面售賣貨物。

鬆平輝貞既是幕府這邊的代表,劉鈺索性把話說得更明白一點。

“我所選取的幾處開埠之地,幕府可收歸直轄,而所佔之地轉封他處。西海道,可於長崎;南海道,可於土佐;山陰之道,可於米子或松江城;山陽道,可取大阪以西之神戶。若覺不妥,亦可取和歌山。此爲四處。”

“幕府可設置海關,按照約定的關稅,收取關稅以爲幕府之財政。”

“一則,天朝希望日本國穩定,而不願因此分崩離析,戰亂頻繁。故而幕府直轄,亦可控制貨物買賣,以免各藩私自購買槍炮之類。”

“二則,治國理政,無錢不行。這些關稅盡歸幕府,亦可推廣聖人之言,傳仁義之道。或曰:立國之道,尚禮義不尚權謀;根本之圖,在人心不在技藝。何以尚禮義?則修築聖堂、學以儒學。”

“至於最後一處,就在仙台。爲何要選這裡,也是爲日本國着想。”

“日本國多災荒,若再有災荒之年,鯨海之糧,亦可入仙台。本就有‘江戶之米、半出仙台’之言。仙台一處,距離本朝江南又遠,無甚售賣之物。不過糧食而已。若日本國米賤,販賣無利,加之關稅,實在不用擔心因爲開此港,以致米賤而傷武士之利;若日本國米極貴,方纔有利,輸入米麥,亦可緩解日本之饑荒。此一處,幕府就不必直轄了,不然仙台藩又轉封何處?”

雖然總覺得劉鈺的條件,包藏禍心。可鬆平輝貞聽了這幾個條件,又覺得好像劉鈺說的像是真的,好像大順真的只是出於仁德大義,而且也是支持幕府穩定的。

有那麼一瞬間,鬆平輝貞甚至懷疑,劉鈺攻日,是不是出於君命;而談判之時,還有那麼一絲與將軍的交情在裡面?

這個開埠的條件,在鬆平輝貞看來,不得不說是極好了。

長崎本就是對外港口,幕府直轄;土佐已經徹底亂套了,幕府的勢力也能深入;和歌山或者神戶,這只是靠近大阪,卻不靠近江戶。神戶是幕府直轄地,和歌山是德川吉宗的出生地本家。米子不大,而且現在也不過是小地方,轉封亦無問題。

反正肯定是要開埠的,金銀肯定是要流失的,大順能夠選這幾處地方,可謂是相當照顧幕府的情緒了。

至於仙台,正常商人不會捨近求遠。似乎也真如劉鈺所言,能售賣的,也就是蝦夷的俵物、鯨海的糧食等,亦無不可。

只是,他並不知道大順這邊的打算。

前四處只是爲了方面貿易公司出貨,榨取日本最後的那點金銀。但開放仙台,實際上是準備和仙台藩勾結勾結,真的準備賣糧食的。 wWW ★тTk ān ★¢ ○

劉鈺考慮過大順周邊的種種情況,東南亞方向的移民,只能是“逼得百姓不得不出海謀生”,就大順的組織能力,搞官方移民,上下過手貪腐成風,強制移民,非要搞得沿海震動、起義連連不可。

而鯨海周邊的移民,也只能是半官方、半民間的模式,儘可能地動用民間資本的力量。

鯨海周邊這破地方,有個朝鮮伸出去,海運不便,種出來糧食也賣不出去。

就像是西域移民漸漸成功後,西域的糧價就是全國最低的一樣的道理。鯨海比西域還偏僻,造一大堆自給自足的富裕自耕農是沒問題的,可想要搞那種“大戶出資、貧戶出力”的模式,儘可能用民間的錢搞移民墾殖,就得琢磨着鯨海的糧食商品化。

這裡不是遼東,而是被朝鮮半島擋住了海運便捷的鯨海。商品化市場的方向也只能盯着朝鮮和日本。

有利可圖、糧食不只是存在家裡餵豬、釀酒,才能促進出現第一批農業資本家,而不是坐地收租把土地拆成小塊租賃的地主。

北海道因爲有對馬暖流經過的因素,氣候條件不知道比同緯度的海參崴、興凱湖等,高到哪裡去了。

不斷向北逃亡的朝鮮人已經可以種植耐寒的稻米,北海道也可以種植小麥,而且地廣人稀,氣候適宜。

又不像現在的黑龍江沿岸一樣草根一米多深、沼澤遍佈,是鯨海周邊最爲適合發展大規模農業和養殖業的地方。

日本的人口因爲地瓜的傳入,還會不斷增長,伴隨着開埠導致的封建經濟逐漸解體,糧價會越來越高的。

仙台自己有銅礦,還能鑄錢,而且還有大量的商人經營糧食產業,每年江戶的非武士人口吃的大米,半數來自仙台。

能獲得利潤,才能促使金銀往北海道投資,然後才能民間組織招募人口墾殖移民。

這亦算是百年大計了,鯨海周邊能有個百十萬人口,就像圈地的繩子一樣先把外邊圈起來,日後不管是誰都搶不走東北了。

與之配套的,便是朝鮮開放平壤到元山的陸上通道,從而保證黃淮地區的大量人口,可以通過海運的方式北上謀生。

以淮河爲線,淮河以北多餘的人口,或是去西域、或是墾蒙、或是去鯨海。

長江以南的大量人口,或是被逼着破產下南洋、墾臺灣,亦或是走入城市做工、紡織、運輸。

日本不是美洲,沒有空餘的土地可以搞移民、搞農場、搞種植園;日本也不是印度,氣候不適合種棉花、黃麻,靛青,做原材料產地;日本也不是西域,沒有成熟的封建社會組織,而是有武士有封地,真要佔領的話等於和幾十萬武士死鬥。

所謂得民心者得天下,此時日本之民,不是那些整天啃蘿蔔的百姓,而是幾十萬統治階級的武士。

他們既是日本身上解不開的鎖鏈,也是大順商人能賣貨的、可愛的消費者。

考慮到日本有消費能力的階層,劉鈺也就沒有在賠款問題上,對日本壓榨的太狠。

西洋人現有的那一套殖民體系,對日本並不適用,窮酸一個,就算把人都榨成油,也拿不出靠着幾百年生絲茶葉貿易積累的幾億兩白銀;幫着日本完成土改,滅絕武士階層,增加日本百姓的購買力,做一個大市場,大順也沒這本事,自己家的事還整不明白呢。

細水長流。

金山也好、銀山也罷,早晚都是要花出去的。大順朝廷拿的太多,商人日後賺的就少。給幕府留點金銀,亦要發還武士,最終壯大的還是大順這邊的工商業。

(本章完)

第1125章 自身定位(上)第1331章 恐嚇出來的費城會議(二)第127章 必拿下第131章 以霸道 興王道第403章 野心早已出現第159章 長期合作第162章 非是養死士第766章 荷蘭災難年(六)第1460章 最終的鬧劇(七)第61章 趙括VS趙括第451章 破除好感第1215章 輪臺之思(二)第1233章 開戰(十二)第1291章 死與復仇(十二)第68章 決心第624章 大順在歐洲的第一次亮相(五)第921章 舊的不去,新的不來(五)第468章 被動變主動第695章 不管而管 不治而治(上)第577章 缺文科生的大順第1385章 凡爾賽和約(十二)第622章 大順在歐洲的第一次亮相(三)第392章 最適合的俄國模式第1286章 死與復仇(七)第1414章 黃河問題的最後一步(五)第1478章 臨別告誡(四)第241章 泰興十六年的變化(上)第756章 表演戰(六)第1136章 近代的門檻第524章 懷疑對象第295章 自信的開端第1419章 黃河問題的最後一步(十)第191章 預想第416章 和談無膽 戰勝無望第825章 海牙慘案(二)第1031章 顯學胚子第1410章 黃河問題的最後一步(一)第1251章 復辟的代價(上)第947章 歐洲貿易區(上)第748章 巴達維亞新政(九)第291章 外交部的格調過低第152章 入倭第973章 名與實第810章 聖君第53章 選擇第29章 雪盲第595章 缺錢的世界第一大公司第811章 改革決心的對比第111章 廷議菜市場第1237章 三戰定印度(四)第962章 王朝的最後一次成功改革(八)第379章 四宗罪第126章 一言爲知己第123章 小團體第190章 爲所欲爲第346章 埋雷第808章 閹黨(中)第615章 政變加盟第271章 巴達維亞的必然(上)第283章 想幹實事的官僚也有不少第200章 軍改的決心第560章 一戰前夜 命運的交匯第1241章 三戰定印度(八)第389章 戰前就分贓第259章 雷聲大,雨點小第1443章 歪經已成(中)第313章 亂力怪神第970章 給錢第259章 雷聲大,雨點小第1420章 事已畢(上)第241章 泰興十六年的變化(上)第1440章 分歧(六)第390章 清華園第764章 荷蘭災難年(四)第98章 十六年後方爲人第129章 拓展天下觀第1229章 開戰(八)第12章 搏一搏,大不了破家跑路第1025章 割裂(三)第84章 請別死第162章 非是養死士第232章 工業還是金融地產第510章 聖人之道,爲而不爭第1444章 歪經已成(下)第1332章 恐嚇出來的費城會議(三)第255章 兩制第1434章 “太空歌劇”第492章 安天下 亂世界第919章 舊的不去,新的不來(三)第1212章 統一市場與地方利益(上)第2章 枯燥第61章 趙括VS趙括第196章 呆若木雞第815章 大事成矣(二)第29章 雪盲第1130章 新的天下(中)第658章 光榮復辟(下)第409章 約法三章第660章 對抗性和非對抗性矛盾(上)第1419章 黃河問題的最後一步(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