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4章 送禮的格局

第374章 送禮的格局

道理能否說服別人,有時候不是靠有沒有道理,而是靠給多少錢行賄。

這一點上,菲利普斯從齊國公的態度上就能看出來,他在廣東貿易的時候沒少和當地的官員打交道。

現在他該陳訴的已經陳訴完了,於是說道:“公爵大人,具體的事項,我會回去寫成書面的報告,送到你的衙門裡。”

這意思也很明確,今天的事有些突然,我得回去準備送禮的禮物,到時候會一併送到你手裡。

齊國公懶洋洋地嗯了一聲,說道:“既如此,那你就回去好好‘準備’吧。兩日之內送到我這。”

說罷,也沒有再多的表示,而是端起來了茶,舉而不動。

菲利普斯起身告辭,回到在天津暫時的住處後,頓時犯了難。

現在很清楚了,要行賄。

可是,怎麼行賄、用什麼行賄,他卻犯了難。

之前在廣東的時候,一般也就是和海關的人打打交道,那些人在順帝國內的官職都不高。

如今卻是主管順帝國外交部的公爵,該送多大的禮?

若只是考慮送多大的禮,這還好說一些,可是又不能直接送金銀。

公司有規定,有財務制度。

畢竟這是一個股份制的公司,送禮在招待費中,需要十七人委員會找會計審覈的。

不能說送禮的人說送了多少就送了多少,要是說送禮一千兩,結果只送了三百兩,報了個一千兩的賬,那七百兩不就被私吞了嗎?

所以荷蘭東印度公司送禮是有講究的,按照慣例的海關賄賂有定例。

但新的,那是要“借”錢給收禮人,要讓收禮人寫借據的。

這就是一種變相的行賄,借出去也不用還。

可是……眼前這是一位帝國的公爵,菲利普斯對中國官員還是有些瞭解的。

不要說公爵,就算是節度使級別的官員,行賄的時候還要寫借據,在官員看來那就是一種侮辱!

送禮寫借條收據?得,這禮我也不要了,你拿回去吧。辦成事難,叫你辦不成事卻容易。

想到這,普利普斯不禁在心裡咒罵着鹿特丹人,如果不是鹿特丹人非要糾結賬目,也不會有這麼奇葩的規定,現在實在是難辦。

七省共和國的貿易公司,自然是數個省的商人合力辦的。

十七人委員會裡,八個人是阿姆斯特丹商會的,剩下的省分掉其餘八個,但是第十七個席位必須從除阿姆斯特丹商會外的人裡選。

也就是不可能允許阿姆斯特丹擁有九票,從而使之獲得單方面的控制權。

鹿特丹如今拿到了第十七人,拿到之後的第一件事,就是拉着澤蘭、代爾夫特、侯恩、恩克霍伊增,以九對八的優勢,質疑“對華直接貿易的賬目”有問題,要求必須要把對華貿易的賬目公開。

包括行賄送禮,也必須要制定規範流程,以免阿姆斯特丹商會的人中飽私囊,超額報銷。

普利普斯是阿姆斯特丹商會的,他不想在這個風口浪尖上惹麻煩。

包括澤蘭在內的其餘商會最近對阿姆斯特丹商會的意見很大,普利普斯雖然自認爲沒有私心,一切都是因爲這場突發事件而儘可能保住對華貿易。

可外部問題好解決、內部問題難解決,如果處理不好可能會引爆蓄積在公司內部已久的諸多矛盾。

當初奧斯坦德公司與荷蘭爭茶葉貿易的時候,是阿姆斯特丹商會“力挽狂瀾”,派出了直航船直接前往廣東和福建,穩住了茶葉貿易。

所以阿姆斯特丹商會“自恃功高”,認爲應該:公司出錢,阿姆斯特丹商會出人,自行其事,只按照公司要求的茶葉數量運回即可,至於到底帶了多少貨,那是阿姆斯特丹商會的事,和公司總部無關。

很顯然,這樣會給阿姆斯特丹帶來“小金庫”。

本來這件事很好解決,十七人裡除了阿姆斯特丹的八人外,第二多的是澤蘭的四人。

只要把澤蘭拉過來,有錢兩家一起賺,保住十二人,爲了制約阿姆斯特丹的第十七人也就沒什麼意義了。

然而澤蘭也有自己的小九九,如果跟着阿姆斯特丹干,那肯定是阿姆斯特丹商會拿大,他們拿小。

若藉着鹿特丹商會反對的機會,澤蘭站到鹿特丹這一邊,就可以迫使阿姆斯特丹達成:阿一條船、澤一條船、其餘省共分一條船、巴達維亞妥協一條。這比與阿姆斯特丹商會合作阿做大、澤做小要強得多。

這已經不再是百年前勠力同心、效率爲先、通力合作、開拓時代的年輕小夥了。

而是一個快二百歲的耄耋老人,一個政治體活了二百年,不管在東方還是西方,都必然陷入內鬥爲先的時代。

歷史上也的確如此,要不是七年戰爭荷蘭中立、普魯士的【埃姆登王家廣州中國亞洲公司】在七年戰爭中被迫關閉、英法西在七年戰爭中在海上死命劫船貿易阻塞,導致荷蘭吃了一波中立紅利,就其債務問題而言,實際上七年戰爭再晚兩三年,荷蘭東印度公司就會破產崩盤。

現如今大順開關導致的各國貿易量增加,荷蘭東印度公司面臨的競爭比歷史上要大得多,內部的矛盾更是早就壓不住了。

鹿特丹商會的要求便是:本錢既然是公司出的,那麼船上的貨物、賬本、資金流水等等,都必須要在公司內公開,不能像以前一樣,你阿姆斯特丹商會拿了公司的錢去肥你們小團體。

其中,行賄必須“寫借條”的規定,也是公司財務制度之一。普利普斯是阿姆斯特丹商會的人,在這個風口上,他想的很清楚。

自己違反財務制度去行賄,救了公司,大順不會去管巴達維亞的事。

可救完之後,鹿特丹和澤蘭會不會揪着他不放?反正事情已經過去了,對華貿易保住了,那他就是一個可以被扔出去的替罪羊。

可自己如果不違反公司財務制度,不去行賄,真的導致對華貿易出了問題,他的前途也就沒了,可能還要被質問“爲什麼當時不作出決斷行賄”?

派人回總部請示,一來一回,快一點兩年,慢一點三年,根本不現實。

開拓時代,可以“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怎麼效率怎麼來。那時候的公司職員不會想這些勾心鬥角的事。

可現在,時代變了,不再是那個不需要考慮內部勾心鬥角的時代了。

將憂心的事和隨船的第一商務代辦大致一說,隨船的第一商務代辦笑着說道:“委員先生,這是一件很容易解決的事。”

“六年前福爾德因號商船前往廣東貿易,您是知道的,所有的水手和船長都會購買私貨,回去售賣。當時茶葉在阿姆斯特丹的售價很高,船長手裡的現金不足,於是將福爾德因號船長室裡的鏡子,用以物易物的方式,和廣東的商人交換了三十二箱工夫茶。”

“回到阿姆斯特丹後,他只用了一箱茶葉就換回了福爾德因號的鏡子,剩下的都是他自己的收入。”

wωw◆ ttκΛ n◆ co

“中國人不會製作玻璃,更不會製作鏡子。您可以將船上的玻璃和鏡子都拆卸下來,再加上船長室的裝飾品,作爲禮物送給中國的公爵。”

“這是默許的商業行爲和船長福利。而且這樣也不違背公司新的財物規定。我想,那位中國的公爵看到一面這麼大的鏡子後,一定會高興的跳起來。”

一籌莫展的普利普斯眼前一亮,認爲這真的是一個天才般的想法。既可以繞開公司的財物制度,避免內部將來的衝突,又可以爲公司立下功勞,回去後升職加薪。

而且,公司計算的成本,是以阿姆斯特丹的價格計算的,自己巧妙的利用一塊鏡子阻止了可能的外交事件,簡直就像是拿着玻璃珠子與美洲土著交換黃金和毛皮一樣,自己的聰明才智一定會被人傳誦,成爲一段傳奇。

…………

與此同時,英國人那裡,正在舉辦一場內部的小酒會。

常駐廣州的英國東印度公司總辦法扎克萊,作爲一個在廣州住了快十年的人,這一次跟隨王室特使一同前往天津。

今天這場酒會,爲的不是別的,而是爲荷蘭人被大順質問巴達維亞的事而乾杯。

雖然,英荷同盟。

但是,法扎克萊早在六年前就接到了公司總部的命令:嚴密監視荷蘭人在廣州的直航貿易,儘可能動用當地的關係,用行賄、散播謠言的方式,破壞荷蘭人的對華貿易。

理由,也很“名正言順”。

奧斯坦德公司是英、荷、普等國合力逼迫哈布斯堡關閉的,英荷兩國在合力施壓之前,是有過協定的。

即“保持各方對華貿易之現狀”。

現狀是什麼?

現狀是荷蘭繼續保持巴達維亞的中轉貿易,阿姆斯特丹的直航貿易只是權宜之計,一旦奧斯坦德公司關閉,就維持原本的貿易模式。

結果呢?奧斯坦德公司一倒閉,你荷蘭人不但沒恢復原樣,反而變本加厲,船越來越多,這是【無恥而令人作嘔的商業欺詐】。

而澤蘭商會,又是對英茶葉走私的大客戶。本來荷蘭人已經不講信譽破壞了密約協定,澤蘭商會又火上澆油,英國人已經很不爽了。

用英國那些私下的大談國事之地下小報的話說,這件事叫“我們偉大的喬治國王用英國的影響力,無私地幫助荷蘭人掃清了對華貿易的最大競爭對手;熱情地以漢諾威選帝侯的身份承認了神聖羅馬帝國《國事詔書》繼承法的變更,併發誓用英國人的鮮血來保衛特蕾莎公主。那麼我們英國得到了什麼?答:他的兒子,又一位不會說英語的英國國王。”

這一次荷蘭被大順質問“巴達維亞華人生存狀況”問題,法扎克萊不只是幸災樂禍那麼簡單,而是大膽地提出了一個建議。

“特使先生,我認爲這是一個極好的讓荷蘭人退出對華貿易的機會。當年荷蘭人用造謠中傷、誹謗,甚至屠殺的手段,將我們驅趕出了東南亞和日本。甚至當我們試圖重開對日貿易的時候,又是荷蘭人向日本詆譭,使得日本人以我們的國王娶了天主教的凱瑟琳公主爲理由,拒絕了我們的貿易請求。”

“這是一次難得的機會,造成中國與荷蘭之間的猜忌和不信任,如果中國能夠單方面禁止與荷蘭的貿易,對整個公司的利益提升是巨大的。我們就只需要應對哥德堡的走私販子就可以了,而不用去考慮更惱人的澤蘭走私販子。”

“現在是一位中華帝國的公爵主管外交,我們或許可以用荷蘭人當初在日本阻撓我們的手段,來對付荷蘭人。”

“Oculum pro oculo, et dentem pro dente!”

特使很認可這句以牙還牙、以眼還眼。

“法扎克萊先生,波沃爾伯爵特意叮囑我,您在廣州住了許多年,對中國的瞭解遠不是那些在倫敦的人可以相比的,一個紳士應該善於聽從別人的意見。這一次除了用於採購禮物的一萬英鎊經費外,還有八千英鎊的特別經費,用於一些意外的開銷。如果您需要賄賂這位工具,可以從八千磅的特別經費中隨時支取。”

說完,舉起酒杯,微笑道:“敬‘Oculum pro oculo, et dentem pro dente’!敬可敬的東印度公司。”

法扎克萊舉起酒杯,輕碰之後,笑道:“這一次是帝國的皇帝允許我們進入他們的京城,您可能不知道中國有一句俗語,大概就是說撒旦很容易見到,但撒旦手下的小鬼們很難對付。”

“而這,也正是我們在一百年前很難開展對華貿易的原因。如果可以見到皇帝,一切都容易解決。但事實上,那時候我們連他們的縣長都很難見到。”

“如今我們可以直接見到公爵,甚至不久之後可以直接見到皇帝,那麼這些‘特別經費’應該使用在合適的人身上。”

“皇帝不需要賄賂,皇帝只需要國禮,他有整個帝國。公爵,並且還是主管外交的公爵更理應得到這份特別經費。如果能夠獲得他的好感,那麼我們在中國的一切行動都將很順利——在他們的官場上,上級的命令是下級必須遵守的,而上級的命令下級也會巧妙地找出其中的關鍵,並且做成上級希望做成的樣子。”

“我認爲,特別經費的一半,都可以用在這位公爵身上。而他帶給我們的回報,必然是十倍於此的。”

(本章完)

第1323章 貿易割裂第103章 黑騎士和公主第1319章 施加神聖性(中)第1069章 惡龍殘影(四)第889章 東學西漸的詭異產物(下)第1072章 惡龍殘影(七)第1454章 最終的鬧劇(一)第726章 昨日投名狀 今日罪名簿第1204章 太子難當(上)第190章 爲所欲爲第495章 靖改鯨的誤解第627章 推測的結果第778章 艱難的第一步(中)第933章 覺醒(五)第943章 南洋印度貿易區(上)第972章 割袍(下)第225章 暫設的機構第293章 第三種可能第1493章 終章 九三年(十一)第200章 軍改的決心第162章 非是養死士第1390章 凡爾賽和約(十七)第1349章 三角貿易(中)第80章 開個小洞第1239章 三戰定印度(六)第1143章 最後的佈置(四)第1335章 恐嚇出來的費城會議(六)第157章 老婆本第740章 巴達維亞新政(一)第649章 你只是枚棋子(二)第995章 嫺熟第252章 特許第1178章 拆教廷 碎天下(上)第118章 軟實力恫嚇第1354章 英國的總崩潰(三)第950章 夢魘第364章 朝貢算不算侵犯壟斷權第718章 下南洋到底爲了啥(上)第109章 我們不冤,國子監諸生冤第252章 特許第1407章 遷徙路(十)第1199章 木牛流馬(六)第821章 大事成矣(八)第364章 朝貢算不算侵犯壟斷權第906章 南洋大開發(一)第1364章 國富論(七)第542章 惡毒第1014章 表彰大會第786章 新舊利益的衝突(三)第12章 搏一搏,大不了破家跑路第1078章 爭功(三)第61章 趙括VS趙括第1429章 王謝燕,百姓家(中)第88章 變革的第一抹漣漪第278章 不要做夢第1451章 “帝”(三)第1054章 站臺第323章 假公正第805章 從道不從君第1347章 拼命是錯的 掙錢是對的(七)第1407章 遷徙路(十)第161章 全家死絕優先第60章 思維差異第666章 分贓大會(三)第918章 舊的不去,新的不來(二)第153章 鎖國第150章 故智新解第1405章 遷徙路(八)第784章 新舊利益的衝突(一)第789章 新舊利益的衝突(六)第804章 理性君主 政治動物(下)第1052章 定性第776章 東印度公司模式水土不服第777章 艱難的第一步(上)第535章 爲什麼是錫蘭(上)第63章 軍歌第149章 膽子這麼小,還想當軍官?第740章 巴達維亞新政(一)第950章 夢魘第638章 不調停的調停第1433章 鴆酒 解藥(下)第1340章 最後的增兵第396章 權輕而言重第1410章 黃河問題的最後一步(一)第1318章 施加神聖性(上)第1183章 信不信不取決於腦袋第1139章 “溫柔”的殖民者(下)第367章 平平無奇第1171章 備戰(十)第1128章 志向第917章 舊的不去,新的不來(一)第659章 朋友和敵人第1307章 死與復仇(二八)第928章 戰前輿論準備(下)第595章 缺錢的世界第一大公司第1141章 最後的佈置(二)第1010章 另一種表達第955章 王朝的最後一次成功改革(一)第463章 買辦是條不歸路(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