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1章 舊相識

第351章 舊相識

總算是稍微消解了一下史世用的情緒,劉鈺心道大時代之下,誰又能倖免呢?

故而這騎射馬槊將來用不上了,科舉所學今後又有多少能用得上呢?這樣的感嘆,只求有幾人知其心聲,把原本用在科舉八股上的心思,用在實學上。

史世用雖然在自己的事上微微釋懷,可是在對日政策上,依舊不能理解劉鈺爲什麼非要保留一個完整的幕府。

以他所知,劉鈺絕對不是那種迂古不化之輩。也知道劉鈺在土佐所宣傳的“仁義”都有目的,可他覺得有必要提醒一下劉鈺。

“鷹娑伯,倭國的事,自有你們這樣的朝廷重臣做主,可我在江戶的時候,曾聽說過這麼一件事。”

“倭人有大儒名爲山崎暗齋者,其弟子問他:若唐國以孔子爲大將、以孟子爲副將,率萬騎來攻我邦。則我等學孔孟之道之徒,如何爲之?”

“山崎暗齋回道:若不幸逢此厄,則吾黨身披堅手執銳,一戰而擒孔孟,以報國恩。”

“我朝開國時候,尚有我朝是否爲賊、東虜是否爲明覆仇之辯。可倭國讀書人的態度卻大抵如此,便是孔孟親至,亦要披堅執銳而擒之。”

“那日在土佐,那些倭人亦說什麼寧爲比干、不做微子啓之說。大人的決斷,我不細知,只是覺得還是多提醒一句。”

劉鈺點點頭,面色卻不凝重,笑道:“史兄多慮了。薩爾滸之前,人人都是華夷不兩立,你去京城問一個,保準沒一個說蠻夷亦可爲中原之主的,各個忠臣。薩爾滸後,那又不同。”

“再說了,倭人自己都沒搞清楚呢。那幕府到底不過是曹賊,曹賊尚不能除,談什麼報國恩?倭國的事,日後還有的亂呢,這才哪到哪?”

“你不會以爲我是那種要純以德政教化的人吧?史兄這是侮辱我啊。”

史世用哈哈大笑,心道我就算相信你將來會造反,也不相信你是那種純以德政教化的人。事我已經說了,論見識我着實不如你,那便不用問了。

之後無話,船隊過了和歌山的潮岬,延順着黑潮,不幾日便從伊豆大島以北穿過,在伊豆的一處河流入海處暫停了一下,躲避了一陣風雨。

一場大雨,羣山的形象分不出遠近,都染成一片白,前面的小河眼見得混濁了,變成黃色,轟轟作響。

劉鈺將自己書寫好的信,交到了兩個被抓到船上的土佐藩家臣手中,讓他們下了船。

“此地距離江戶已經不遠了,你們兩個這就去江戶吧。想說什麼,隨你們的便。只是這封信是給幕府將軍的,我也算是和他有過數面之緣,只要提我的名字,他便知曉。”

“我的艦隊會在這裡歇息三日,你若騎乘快馬,一日當可抵江戶。告訴爾邦將軍,我的艦隊要往浦賀,若他有意要禦敵於海岸之外,我給他兩天時間糾結水軍,與我會戰於浦賀。”

“若嫌兩天不夠,只管再多給他些時間,我自等着便是。”

“若無水軍決戰的心思,可叫人速速給我回信,不要拖延。至於條件,我都寫在信上了。”

放兩人上了岸,交還了他們的佩刀,目送兩人離開後,艦隊休息了一天,第二日便起航前往江戶灣。

他也沒急着進入可以直達江戶的海灣,而是在海上漂了一日,叫人記錄潮時、海流、每日的風向變化,以確保進得去也出的來。

在江戶灣的兩個半島形成的灣口間徘徊了一陣,觀望着這裡的地形。

當年英國人三浦按針建議英國人把商館放在這,這兒附近還是三浦按針的封地,可是英國那邊並未同意。

後世來看,這裡地勢險要,扼住了進出江戶的咽喉,後世名橫須賀。

然而就三浦按針的那個年代,就算把商館放在這也沒用,英國沒什麼可以給日本提供的緊俏貨,被荷蘭排擠,早晚要退出。

考察了一下,覺得若是日後能在這裡租借一塊地,往來貿易,說不定幕府還真有可能同意。

幕府直接掌控貿易,總比被鹿兒島等那些外樣大名自己貿易搞走私要強。可這裡距離江戶又實在太近,這還是要看陸軍的大哥們在九州島打的怎麼樣,若能打疼,便有希望。

海軍能做的事實在不多,日本鎖國之後,禁止五百石以上的船,按照一百五十公斤一石來算,也就是最多允許七八十噸的船。

威海的海軍,假想敵連荷蘭都不是,而是將來在印度的英國艦隊,這纔不惜用技術換法式戰列艦,可從沒有把日本放在心上。

直到看到岸上開始有武士往岸邊集結,看來幕府那邊終於得到消息了。

確定了軍官們已經大體掌握了江戶灣的海潮和水流情況,劉鈺終於下令,將艦隊開入了江戶灣。

…………

江戶城。

德川吉宗看着劉鈺的信,還未細讀,只是看了眼開頭,便木然無語,胸悶若窒。

昔年江戶一見的場景歷歷在目,劉鈺作爲第一個前往江戶“參覲”的唐國人,又幾乎影響了他的種種改革,這樣的人怎麼可能記得不深刻?

“狡兔三窟”的話,言猶在耳,可現在在這封信面前,一切都不過是謊言。

不只是劉鈺,還有那個當初在江戶教授騎射的史世用,都是謊言。

當初史世用來到江戶,德川吉宗對史世用並無任何的懷疑。騎與射自然有用,唐人若爲間諜,怎麼可能會蠢到把真本事都拿出來?

也正是史世用,使得後續的諸多事件串聯在了一起。

戰馬、角弓、藥材、鎧甲、情報、兵書……這些尋常人拿不到的貨,就像唐人不可能出口的“武士”一樣,被劉鈺源源不斷地送到長崎,換了一張又一張的貿易信牌。

而劉鈺來江戶那一次,更是用狡兔三窟、只要有錢處處是窟的理由,讓德川吉宗失去了最後一點懷疑。

因爲長崎本來就有貿易,劉鈺也只要貿易,哪怕就算劉鈺是唐人天子派出的,那也沒什麼。

自那之後,長崎的唐人貿易,完全被劉鈺壟斷了。荷蘭人給的風說書,也難知道大順具體的情況。

現在出了事,也可想到,大順海商給的風說書,實在沒必要看了,肯定全是假話。

事實上,在這件事之前的幾天,德川吉宗還懷念過劉鈺,認爲天朝果然大國,人傑地靈,竟有這樣的人物。

不管怎麼說,他施行的種種改革,都和劉鈺有着千絲萬縷的關係,就算沒有這件事,他還是會時不時想起那個曾經來到江戶的唐人。

有才而無德,這是當初德川吉宗聽劉鈺“狡兔三窟、有錢處處皆爲窟”的說法之後給出的評價。

有才,是真的有才。無德,是真的無德。

享保十六年的大災,受災者數以百萬計。是劉鈺送來了番薯種植備荒的技術,使得德川吉宗的統治穩固了許多。

當時他都準備要應對可能的一揆了,這些地瓜使得百姓總算有了一條活路,比起整日吃蘿蔔,竟算是生活有所進步。

長崎走私稻米,那倒沒什麼,數量畢竟不太多。可是長崎作爲幕府特殊的直轄地,也是當年災荒最嚴重的地區之一,那些走私到長崎的大米也的確保證了長崎的穩定。

隨後的鑄幣改革,也是劉鈺送來了關於“通貨緊縮”之類的分析,使得這一次改鑄十分成功,不但穩定了市場,還提高了米價——祿米制下,谷賤不止傷農,還傷那些武士,作爲幕府將軍心裡很清楚誰纔是幫着自己統治的基本盤。

不但提高了米價,還藉助這一次成功的改鑄,使得幕府徵收了大量的鑄幣稅,存金銀數以百萬。

原本一直窘迫的財政局面得以緩解,至少數十年內不會重回以放棄參覲交代換大名貢米的地步了。

再之後的鷹狩令恢復,史世用的天朝射術,也使得武士的技藝有所增進,學會了唐人的一些傳統射法和一些特殊騎術。加之劉鈺走私過來的一些戰馬,使得幕府手裡真的有了幾匹真正的好馬。

扶持朱子學,劉鈺也是全力支持,蒐集了大量的書籍送來。

德川吉宗覺得自己的改革如此順利,那個叫劉鈺的唐人實在是幫了大忙,不說心存感激,也時不時會想起。

可這一切……都不一樣了。

山內家的兩個家臣來到江戶,說了土佐發生的事,整個幕府震驚了。

他們不驚訝於唐人因爲琉球的事來問罪,既然敢做,就早就料到有一天唐人可能會干涉。

這一點他們心裡有數,紙裡包不住火。薩摩藩能欺騙天朝大國一百三十餘年,從萬曆年騙到新朝泰興年,這已經是意料之外了。

在劉鈺之前的長崎貿易中,不管是荷蘭的風說書,還是唐人風說書,都訴說過大順海防的情況、軍艦的情況,似乎也就比幕府這邊略強一點,卻也就那麼回事。

當時便想着,就算打,難不成唐人還真能打到琉球去?況且有蒙元殷鑑,估計唐人也實在不敢渡海來攻。

然而,山內氏的兩個家臣說了一下土佐的事後,這就完全超出了所有的預料。

仁義?

替天行道?

這是要幹什麼?

哪怕這唐人去打鹿兒島,這都可以理解,甚至直接來江戶,也可以理解。問題是跑到土佐搞仁義,這實在難以理解。

圖什麼?

德川吉宗放下了手中的信,卻不準其餘人看,哪怕是身邊的人也不得看。

“唐人劉鈺到底帶了多少人?軍艦雖大,卻不能陸地行舟。你只說他登陸的人有多少?”

“五百至多。”

有幕府重臣要出言斥責,區區五百之數就不能勝?然而德川吉宗提前制止了可能的斥責,讓煩躁的心情漸漸冷靜下來。

山內氏的家臣便把土佐的事,一五一十地說了出來。

“大艦皆南蠻樣式,關船尚未靠近,萬炮齊發,便糜爛爲齏粉。唐人登浦戸舊城,我等圍攻,死傷數百。遂退入高知城固守。”

“唐人秋毫無犯,張榜安民,豎仁義大旗,蠱惑百姓。百姓皆和賊也,附和唐人,於西北角爲唐人擔土拉炮。高知不能守,便以智計取之,騙唐人離開土佐。”

德川吉宗聽完,深深地嘆了口氣。

五百人縱橫土佐,不足爲懼。

十數日間,使得百姓皆爲和賊、贏糧景從斬木爲兵,此誠可懼也。

再聯想到史世用、劉鈺都是間諜,只怕早就存了攻日的心思,彼知我而我不知彼,又能聯絡百姓做和賊帶路,兼有堅船利炮……實不可與之爭鋒。

敗,是必然的了。

只是,唐國會要求什麼樣的條件?

是叫島津氏自殺謝罪?

還是……更屈辱的質子、朝貢?

至於仁義,德川吉宗卻還沒傻到那種地步,並未考慮。那是騙老百姓的。

他以爲的屈辱,最多也就是到朝貢那一步,於是再度展開了劉鈺的信,繼續往下讀。

(本章完)

第1305章 死與復仇(二六)第634章 “文景”之治第1329章 軟弱性的故事第1136章 近代的門檻第1195章 木牛流馬(二)第1136章 近代的門檻第677章 科學院(下)第330章 誰的責任?第448章 雞蛋的大頭和小頭第563章 啓蒙工具人(下)第294章 禮賢下士第935章 綁定(上)第1432章 鴆酒 解藥(中)第1068章 惡龍殘影(三)第383章 兩全其美第1472章 最後的鬧劇(十九)第1309章 死與復仇(三十)第1058章 堂下何人狀告本官(二)第1060章 堂下何人狀告本官(四)第383章 兩全其美第1139章 “溫柔”的殖民者(下)第1031章 顯學胚子第1481章 臨別告誡(七)第494章 不當靖海侯第290章 翻譯運動第1233章 開戰(十二)第541章 人性第74章 華麗終場前的無趣第482章 河豚之喻(下)第1258章 下西洋後的下西洋(四)第100章 槍和槍第432章 只把忠臣作奸佞第221章 先知第494章 不當靖海侯第1125章 自身定位(上)第642章 逃避第655章 兩幅面孔第349章 死國矣第920章 舊的不去,新的不來(四)第722章 牆頭草(上)第1151章 多歧路,今安在(六)第1314章 逼着商人賺錢(中)第1471章 最後的鬧劇(十八)第747章 巴達維亞新政(八)第1311章 死與復仇(三二)第24章 奇怪的聖旨第974章 照舊第944章 南洋印度貿易區(中)第196章 呆若木雞第699章 身份的轉變第617章 許願第119章 昂貴的馬屁第92章 欽定?第309章 無夷可徵的徵夷大將軍第709章 誰佔了最大的便宜?第199章 報捷第515章 南進之前定北疆(上)第353章 傳教千年第1340章 最後的增兵第21章 紙上談兵第758章 表演戰(八)第369章 我不是誰第1388章 凡爾賽和約(十五)第194章 卸力第437章 唯手熟爾第975章 猜疑鏈(上)第1273章 攻防心理(八)第1343章 拼命是錯的 掙錢是對的(三)第281章 專業行賄第1208章 洋務運動式思維第585章 要忍讓第1461章 最後的鬧劇(八)第427章 日本興廢,在此一舉第972章 割袍(下)第1031章 顯學胚子第1319章 施加神聖性(中)第340章 宿命第642章 逃避第317章 琉球啊琉球第310章 先裝嫩後裝孫子第254章 聚成大豬圈方便割肉第1460章 最終的鬧劇(七)第593章 資本的去向第1088章 工業革命(一)第325章 迎天使第777章 艱難的第一步(上)第379章 四宗罪第1437章 分歧(三)第1130章 新的天下(中)第537章 同一個故事,不同的解讀第994章 鹹餌第183章 變陣第391章 科學的困境第1495章 終章 九三年(十三)第1172章 備戰(十一)第1193章 皇帝第1439章 分歧(五)第873章 “不正當”競爭(五)第346章 埋雷第178章 釣魚先撒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