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6章 埋雷

第346章 埋雷

但劉鈺也很清醒,小商販、小商人,不可用,只能用來埋雷,不能用作攻取高知城的民力。

這些小商人狡猾而又市儈,小市民狂熱但不持久,自己又不是要搞街壘那一套,無法真正把他們發動起來。

還是要靠城外那些看熱鬧、等着劉鈺燒燬地契的農民。

在城中所做的一切,都不是在收買人心,而是再給幕府和大名埋雷。收買民心的前提是要在這常駐,否則收買民心就是賠本買賣。

收買人心,靠的是肉眼可見的好處。

埋雷,則只需要造一個不可觸摸的“天堂”。

既是埋雷,這“天堂”是否可以實現,那不重要。

天主教可以掀起島原之亂,他用儒家這一套仁義,一樣可以掀起土佐之亂。

在幕府和大名沒有財政部門專門貸款的情況下誰來放貸?農業社會資金除了放貸和囤地又無可投資的情況下往哪用?這些實際而現實的問題,劉鈺根本不管。

反正此時大部分人是愚昧的,他們在意的是直觀的感覺,很少有人會用理性去思考這些政策能否實行、是否是空談。

爲了將雷埋得足夠嚇人,還需要一些成體系的理論。

儒學理論,劉鈺狗屁不通。

可是,宋時的王安石卻通,他既有心思,早有準備,當即拿出了王安石的《周禮新義》,摘抄出了一整套的成體系理論,大順本來就有成套的刊印成書的,倭人識字的多半識得漢字,直接分發就好。

《地官·司徒·泉府》裡說,掌以市之徵布。斂市之不售,貨之滯於民用者,以其賈買之,物楬而書之,以待不時而買者。買者各従其抵,都鄙従其主,國人郊人従其有司,然後予之。凡賒者,祭祀無過旬日,喪紀無過三月。凡民之貸者,與其有司辨而授之,以國服爲之息。凡國事之財用取具焉。歲終,則會其出入而納其餘。

這是國家負責貸款、平價、以低息貸款扶植小商人和小手工業者的仁政大義。

《地官·司徒·旅師》裡說,掌聚野之鋤粟、屋粟、間粟,而用之。以質劑致民,平頒其興積,施其惠,散其利,而均其政令。凡用粟,春頒而秋斂之,凡新氓之治皆聽之,使無徵役,以地之媺惡爲之等。

這是抑制豪商、貸種子錢給農夫、平物價的仁政大義。

除此之外,孟子的民本思想、殺桀紂乃殺暴君、大順一些學派的四民平等理論等等,全都散播一遍,到處發書。

他是要讓幕府將來“取其糟粕、去其精華”的,把儒家體系裡的精華全都用來造反,保管幕府只會嚴厲禁教、禁異端學說,甚至可能連朱子理學中的“精華”,幕府也會全部去掉。

要是幕府能拿出禁教的控制力,嚴密控制非朱子理學的儒家傳播、再把朱子學徹底封建禮法化,劉鈺覺得自己花幾千兩銀子買的書,就算沒白買。

劉鈺心道,你只當天主教可以用來造反搞出島原之亂,卻不知儒家亦可找出造返有理的內容。管教你朝着“取其糟粕、去其精華”的路上一路狂奔。

他和商人、識字階層、手工業者講大義,講理論。

和基本不識字的農夫,就不需要講大義、講理論了。

一把燒了質押地契文書的大火,比什麼都有用;一頓香噴噴的白米飯,比任何大義都動心。

城下町外,跑來看熱鬧的農夫越來越多,膽子也越來越大。

劉鈺知道他們在盼什麼,攻下城下町時,那些農夫齊聲爲自己叫好的那一聲“嘿嘿吼”,已經證明了民心可用,剩下的就只是把這些民心激發出來。

花了一筆錢,平價從米鋪買了一些稻米,僱傭了一些人,就在城下町東邊的空地埋鍋造飯,請這些自己種米卻可能沒機會吃過大米的農夫吃白米飯。

據說曾有這樣的故事,兩個大名交戰,城市被圍,圍城者斷水。城中就用白米給馬洗澡,而外面的士兵很多一輩子都沒見過這麼多的大米,竟把潔白的大米當成了水流,認爲城中尚且還能用水給馬洗刷,可見必有水井,遂撤圍。

或許有點誇張,劉鈺一開始還不怎麼信。

可當他見到身高不足一米五的倭人農夫,在米飯蒸熟之後,可以連鹹菜都不用一個人吃了一斤生米做的飯之後,他覺得似乎應該可能是真的。

米也就一二兩銀子一石,每天買上個四五百石,一兩萬斤,花不了幾個錢。

若能攻下高知城,不算其背後的政治意義和戰略影響,想來上面那麼多豪商,只看金銀的話也能保證回本。

城下町攻下的那一天開始,有些農夫已經在這裡吃飯,如今已經吃了三日,呼朋引伴的傳播之下,來吃飯的人越來越多。

從城下町那些放高利貸的商人手中拿到的一小部分地契文書,在這些農民吃飽之後,一一念出了他們的名字,將這些地契一把火燒了個乾淨。

歡聲雷動中,還有更多的農民心懷期待,因爲他們的地契還沒到手。那些人躲在高知城中。

眼看着別人的地契都被火燒掉,想着持有自己質押文書的人還在高知城中,許多農夫望向遙遠的高知城,心想原來吃飽白米飯的滋味,竟是這樣的。

如果能夠拿回質押的文書,如果能哦實行三十稅一的仁政,自己難道不也可以天天吃白米飯嗎?

嗆人的青芥抹在眼角旁,劉鈺飽含熱淚地衝着這些吃了三天白米飯的農民,聲音哽咽地做了最後的鼓動。

“百姓們,天朝乃禮儀之邦,此番來,只爲施仁義、行仁政。不取寸土。”

“我們終究是要走的,就算今日燒了地契和質押文書,就算今日說了三十稅一,若是武士老爺們、領主們日後反悔,又怎麼辦呢?”

那些已經拿到文書的,心一下子涼了。

是啊,唐人是仁義之師,不取寸土,唐人走了之後該怎麼辦呢?

那些豪商和藩主關係密切,武士老爺們會允許他們只繳納三十分之一的貢賦嗎?

就算拿到了質押文書,將來還不是可以索要回去?

數千的百姓跪在地上,高聲請願道:“請大人留下!請大人留下啊!”

“領主怎麼可能會行仁政呢?”

“大人請不要走啊。大人若是走了,我們這些小老百姓該怎麼辦?”

劉鈺“灑淚”道:“我有我的仁義,我若留下,豈非是爲了取土而來?爲人,豈能無信?”

“不若這樣,待我攻下高知城,抓獲你們藩主的家臣和那些豪商。我來作保,要他們不得違背仁政,不可再收回你們的土地,如何?”

“攻取高知城,你們無需衝殺,我來替你們討回你們應得的一切。只是雖不用你們衝殺,卻需你們拿起你們的農具,助我一力,可乎?”

本來已經心涼的人,此時再度又燃起了希望。

既然唐人可以作保,或許真的就能實現這些唐人所說的仁政。

眼前的這位大人是如此的好人,如此的誠實,如此的守信,他還有可以把不可一世的武士老爺打的屁滾尿流的軍隊,這樣的人作保,還有什麼可擔憂的呢?

白米飯的滋味,真的太好了。

如果真的可以實行唐人所言的仁政,日後每天都能吃上白米飯了。

只要這些唐人可以攻下高知城,可以把藩主的武士近臣抓獲,把那些豪商抓住,和他們簽訂契約,不準盤剝,想必藩主和武士老爺們一定會遵守的吧?

武士,也有他們的榮耀啊,而誠信難道不正是其中之一嗎?

只要這些唐人作保,不但可以保證仁政得以實施,還可以讓領主和武士老爺們對此事再也不追究,這就太好了。

再度回憶起一頓吃飽白米飯的感覺,數千農夫紛紛道:“請大人做主!我們願意幹。”

見人心可用,劉鈺正色道:“好,各戶有心者,明日即可拿着農具前來。家中有女子者,可趁夜晚編織竹筐、木筐。每個作價銀錢,當即交付。”

“各人回到本村,本鄉,可將今日我所說的話廣爲傳播。”

“如今已是六月,眼看稻米就要熟了,若能做成,今年你們就能頓頓都吃白米飯了!”

號令一下,數千農夫紛紛朝着家裡狂奔。

或是叫女人連夜編織竹筐、草笸籮;或是自己呼朋引伴,將這幾日經歷之事大肆宣揚;亦或是悄悄從懷裡摸出偷偷藏着的飯糰分給家裡女人孩子。

這些倭人鄉民離開後,軍官們都興奮起來。在他們眼中,明天只要有個幾千人趕來,就可以在一天之內填平壕溝和沼澤。

而那,幾乎是攻取高知城唯一的障礙。

唯獨幾個心地善良的軍官感嘆不已,搖頭道:“大人何必騙他們?就算逼着那些人簽了契約,難不成就真的既往不咎?就真的能三十稅一?”

“我等這幾日也研究了一下倭人的制度,別說三十稅一,便是十稅其二,只怕倭人都沒法養這麼多的武士。”

“我朝亦知前朝教訓,兵是募來的,必要花足了錢。兵若不穩,宗廟必隳。倭人又不傻,武士也非軍戶農奴,怎麼可能連這個道理都不懂?農兵分離之下,若對農民仁,則對武士不仁。武士不穩,其國必亂,倭人絕不會允許,也不能答應。”

“大人何不直接按那倭人師匠所言,分鉅橋之粟、鹿臺之財?我等軍勢強橫,倭人百姓亦看在眼中,只要振臂一呼,必然跟隨。”

劉鈺失笑搖頭道:“農民很狡猾的。除非到活不下去的時候,誰人造反?豈不聞,歷來皆是反奸臣不反昏君?你們不讀《水滸》?趙王君是好的,高俅是壞的。”

“天朝百姓,造反經驗豐富,漢高、明祖皆布衣而成大業。又有《水滸》等書流傳,《西遊》更直言捨得一身剮敢把皇帝拉下馬。倭人造反,尚未有此等經驗,心存僥倖幻想。”

“天朝自有國情在此、倭國亦自有國情在彼,豈可不知變通?”

“既存幻想,那便順着他們,只說作保籤契約,他們便敢來。若說誅暴虐之君,他們吃飯肯來,做事卻未必敢來。”

(本章完)

第271章 巴達維亞的必然(上)第59章 四兄弟第1370章 裡病外治(六)第31章 收心第866章 我是來監管你們的(二)第1213章 統一市場與地方利益(下)第1179章 拆教廷 碎天下(下)第1307章 死與復仇(二八)第1274章 攻防心理(九)第403章 野心早已出現第786章 新舊利益的衝突(三)第756章 表演戰(六)第1153章 多歧路,今安在(八)第1330章 恐嚇出來的費城會議(一)第200章 軍改的決心第744章 巴達維亞新政(五)第1182章 剃鬚 易服第843章 拆房頂和開窗戶(五)第326章 演戲做全套第896章 落入圈套的英國(七)第1022章 事物的兩面性(下)第584章 都是生意(下)第446章 人都死了第525章 不敢殺第1150章 多歧路,今安在(五)第645章 難得的互信第155章 官商之別第243章 泰興十六年的變化(下)第1033章 修補者的絕望(上)第948章 歐洲貿易區(中)第1156章 多歧路,今安在(十一)第1222章 開戰(一)第563章 啓蒙工具人(下)第1118章 消亡在即第781章 談定第1031章 顯學胚子第578章 信了個寂寞第424章 臥薪嚐膽還是毫無骨氣第674章 歸國第1475章 臨別告誡(一)第1499章 終章 九三年(十七)第372章 當假裝外面世界不存在已成習慣第591章 不如歸去第1020章 心慈手軟第881章 區別對待(下)第482章 河豚之喻(下)第1312章 死與復仇(三三)第289章 看不到差距第138章 良家子第963章 王朝的最後一次成功改革(九)第1127章 自身定位(下)第1336章 恐嚇出來的費城會議(七)第1420章 事已畢(上)第1130章 新的天下(中)第1180章 孟加拉關稅戰爭第13章 母多憐幼子第427章 日本興廢,在此一舉第1282章 死與復仇(三)第96章 未雨綢繆第1514章 終章 九三年(卅二)第1480章 臨別告誡(六)第592章 海上馬車伕的遺產第850章 誤解第282章 放鬆第1000章 扶植第1035章 修補者的絕望(下)第1476章 臨別告誡(二)第44章 三百年後第1367章 裡病外治(三)第207章 西域不過小事第46章 哈士奇第1312章 死與復仇(三三)第1056章 不可能名正言順第308章 禮法還是利益第39章 心思不純第806章 社稷之臣第48章 不可抗力第828章 海牙慘案(五)第1469章 最後的鬧劇(十六)第213章 西學東漸來不及了第553章 政策親近第1208章 洋務運動式思維第572章 藍狗子第26章 鍍金第458章 刻舟求劍(下)第893章 落入圈套的英國(四)第498章 天朝邊界論第760章 毛遂自薦第1261章 下西洋後的下西洋(七)第825章 海牙慘案(二)第601章 逃不過的對法宣戰第1074章 惡龍殘影(九)第1219章 大忠臣(上)第949章 歐洲貿易區(下)第114章 科學院的設想第354章 鎖國之困第478章 看破第1152章 多歧路,今安在(七)第1166章 備戰(五)第671章 伐韓?伐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