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5章 黃淮患

第285章 黃淮患

眼見商人如此,對運糧一事,譚甄也沒有了之前的擔憂。

海運既無問題,蘇南的事倒可無慮,便剩下蘇北了。

江蘇不大,可蘇南和蘇北完全就是兩個完全不同的世界。

松江的繁華之下,是蘇北黃河沿岸的貧困,幾乎年年都要小規模決口帶來的災荒,使得蘇北土地兼併的速度遠勝別處。

譚甄很清楚這意味着什麼,而且在他這一次巡撫蘇北的途中,聽到了一些極爲細思恐極的傳聞。

在黃河氾濫的蘇北,現如今流傳着這麼一個“奇怪”的故事。

這個故事的主角,叫範丹。

單說這個名字,譚甄當然是知道的。

北方小曲和一些蓮花落中常唱:石崇豪富範丹窮,運早甘羅晚太公。彭祖壽高顏命短,六人俱在五行中。

他也知道此人是歷史上的人物,漢時的名士,因爲黨錮之禍,不願同流合污,以乞討爲生,被視作乞丐的守護神。

然而……蘇北、安徽等地傳唱的範丹,卻不是這個範丹。

而是借用範丹要飯的典故,扭曲了另外一個故事:孔子困於陳蔡、借糧。

這個故事裡,孔子派人公冶長去借糧,而公冶長找的是當乞丐的範丹借糧。

東漢時候的名人,化用到春秋時候,就像是李靖成爲了托塔天王一樣,歷史太悠久,亂了朝代,民間也分不清。

這個故事的真正恐怖之處,在於借糧之後的對話:孔子說,我借了你的糧,日後一定還你,要是找不到你,就還給你的家人;範丹說,我是要飯的叫花子,天底下沒飯吃的人都是我的家人。

這個故事在要飯人很多的黃淮水患區流傳極廣,故事裡最後的這段對話,譚甄太清楚這裡面所蘊含的力量了。

這句話,讓窮人吃大戶……有了合法性。雖然只是窮人自認爲的合法性,但卻減輕了道德束縛。

但凡大戶,家裡都有讀經書的,所以都是孔子的弟子。

但凡乞丐,都說是範丹的家人,所以當年陳蔡借糧時候的諾言,是有效的,因爲故事裡孔子沒還範丹糧食,所以這個欠債得孔子的弟子們償還給範丹的家人們。

但凡讀聖賢書,就是夫子的弟子,這是誰也不敢否認的。

那孔夫子欠的糧,找你們還,難道不應該嗎?

遭災了、決口了、黃河又開了,沒飯吃,成羣結隊去大戶人家吃大戶,難道不是欠債還錢、祖債孫償、天經地義的嗎?

人民羣衆的智慧是無窮的,不過此時譚甄並未感慨這一點,而是在感慨一旦有一日淮上遭了大災,很可能就是一場大規模的起義。

明末時候創立的羅教、還是一天不造反渾身難受的白蓮教、亦或是羅教演化出的一貫道,在淮上都有龐大的羣衆基礎。

而這個“孔夫子問範丹借糧沒還”的故事,更是爲將來活不下去的時候造反找到了合理性。

大順是靠什麼起家的,在大順朝廷裡當官的哪個不清楚?

吃他娘、和他娘,闖王來了不納糧。

單單這個口號,還有點像是“匪寇”。

但人家這個“孔子欠債不還、我們不是搶大戶、我們只是要債”的口號,那就極其合理了,把最後一點“道德”上的愧疚感都弄沒了。

現在蘇北、安徽、魯南地區,一切都已經準備就緒。

口號有了,合理性有了,組織有羅教、一貫道和白蓮教,領袖人物更是直接有宗教領袖都現成的,連年小規模水災和運河修繕徵調民夫導致的土地兼併遠勝別地……滿滿的柴草都潑了油,現在就差一場大的天災了。

這等危機和松江的繁華形成了鮮明的對比,譚甄是在西南搞改土歸流而升遷的,更是明白這種事不能拖,拖的越晚,越容易出大事。

朝廷,得拿出剜肉的決心,解決運河和黃河問題,如此才能永保太平。

他想做忠臣,正臣,爲王朝的長治久安着想,做一些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事。

可反過來……譚甄也清楚,如果起義恰好在廢漕改海的階段爆發,或者廢漕改海的短痛加速了當地的矛盾……

這責任,是不是這些廢漕改海的人得擔着?

自己這個身板,是否擔得起?

思慮許久,譚甄還是留了一手。

在第一批運糧船起航之前,譚甄裝作無意地又和陳青海談起來淮上的事。

算是借題發揮,他確信陳青海會把這些事轉傳給劉鈺。

劉鈺和他雖然都是節度使,但兩個人還不一樣。劉鈺是勳貴出鎮,他是節度一方。

譚甄覺得,有些事,還是劉鈺說更好一些。

畢竟這廢漕改海的諸多利益,和劉鈺息息相關。

得利的人不出來站臺、抗事,誰來抗?反正是吃定了劉鈺肯定支持,不如自己就打個前鋒,引個頭,再掀起一次漕運海運的廷議。

…………

運糧船抵達劉公島後,軍艦就不再護航了。

陳青海將譚甄的口信傳給了劉鈺,又將譚甄似乎“無意”的臨行前的那番話複述一遍。

只聽陳青海轉述了那個“範丹和孔子”的故事後,劉鈺知道,這淮北的事,可能積壓太久了,從宋朝之後一直積壓到了現在,已經形成了一種特色文化了。

元末淮上出過大事,明末這裡也不安穩,造反常態化的結果,就是塑造出了這麼一個“名正言順”吃大戶求生的正當理由。

倒是那些白蓮教之類的宗教戰鬥力不太行,朝廷也抓的很緊,這一次禁絕天主教,對內部的羅教、白蓮等也是嚴查了一番。

起義想要有戰鬥力,得有當過兵的參加。而廢漕改海,裁撤舊軍,每一步都會加劇這種起義的戰鬥力。

事物是普遍聯繫的。

海運、軍改、廢漕、海外貿易、松江口岸化……這些和黃河看似八竿子打不着關係,實則每一項都關係巨大。

這個事對於劉鈺想做的事,到底是好事還是壞事,很值得仔細考慮。

譚甄的意思是節度使入京奏事的時候,譚甄作爲江蘇節度使,名正言順地提出來漕運、河防的問題,這是分內之事。

可後來又和陳青海無意的說了關於淮北隱藏的危機的事,肯定是有深意的,是不是需要自己配合一番?

這該怎麼配合?

找到了康不怠,將譚甄的擔憂一說,又提到了淮上的危機,康不怠笑道:“這位江蘇節度使譚大人倒是好眼光。”

“公子請看,這天下之大,無非也就分爲東南西北、東北東南西北西南共八處。取天下之中,本朝起家於西北,成事於中原。本朝的危機,還真就如這位譚大人所言,唯有淮上是最爲危險的。”

“中原平坦,凡起事者,未有於中原而成事的。皆起於八方,待勢力成而霸中原,成大事。”

“西北,西域平定,河套收復,均可移民,墾殖蒙古。公子借刀殺人,留準部與黃教,隔絕蘇菲派與哈乃斐派,西北無憂。”

“東南富庶,自不必提。”

“東北,地廣人稀,異族已滅,蒙古臣服,棱堡驛站,羅剎擠壓,亦無危險。”

“西南,各族雜居,難成大事。改土歸流,皆爲小亂,漢人與小族難以站在一起。”

“南方,土客之爭,自明就有。只是朝廷開放海禁,出海謀生者多矣,公子一心經略南洋,若南洋定,此地亦無大患。”

“故而,若真有天下震動的大亂,本朝若亂,必起於淮上。”

“不過,只看淮上,倒也沒什麼。畢竟,淮上亂,也是最容易平息的。”

“只是淮上一亂,朝廷調動鎮壓,別處壓制不足,是故淮上亂,最可能爲天下亂之首;但最終讓天下崩壞的,卻又最不可能是淮上。”

康不怠對千年歷史中的起義,比劉鈺研究的透徹,尤其是蘇魯皖豫地區的情況,更是以史爲鑑。

“淮上若亂,南下是江南。江南富庶,必不跟從,此其一也。”

“淮上自宋之後,黃河改道,水網縱橫,又被運河、黃河分割爲小塊。京畿地區有重兵,北上不能,南下不能。但是,朝廷想要深入平定,只怕也難。多半要沿河佈防,藉助運河、黃河等諸多水道,就能將淮上之亂困於淮上。”

“閃轉騰挪的空間太小,淮上起事,必爲王先驅。”

“然而,困於淮上,則運河截斷,南北分隔。”

“南北分隔,朝廷欲要控制南方,海軍則爲朝廷第一要務,海運之事則可成。尤其是這一次海運如此順利的前提下,更讓朝廷少了對海運的擔憂。”

“我看,這譚大人的擔憂,其實反倒是好事。”

康不怠這番話,已經說的足以掉腦袋了。

也就是在劉鈺面前,顯然說的是昭然若揭了。

對這種可怕的想法,劉鈺也不是太在意。

當初在皇帝面前,他心裡也有那麼一瞬間,生出來“盼着”黃河大災,改道北上,天災斷絕漕運,讓朝廷別無選擇,只能改海運、治黃淮的可怕想法。

他和康不怠的想法也差不多,無非一個在等天災,一個在等人亂。

對朝廷的判斷,都覺得得像推磨趕驢一樣,抽朝廷一鞭子,朝廷往前挪一步。

只是康不怠看重的,還是海軍的地位。

認爲淮上要是出了事,海軍就成爲朝廷控制南方的重要力量和總要同道,到時候一手組建海軍的劉鈺,也必安穩,才能說話更有分量。

康不怠也沒覺得自己說的太過分,淮上可能的災禍,和他一點關係都沒有,又不是他引發的。

他覺得,這只是就事論事。

可劉鈺心裡清楚,這事兒和他脫不了關係。可能的天災就是個引子,只要別出現黃河改道山東這麼大的天災,淮上出事的最大可能還真就是廢漕改海、松江作爲出口中心和初步工業化的策源地。

如果大順追上並且趕超英國的工業革命速度……

和滿清不同,滿清是外力衝擊下,廣東作爲通商口岸導致對小農和手工業的初步衝擊在兩廣最爲嚴重,某種程度促成了廣西大起義;而大順要是自主走到工業革命,松江作爲紡織業中心,衝擊最大、承受能力最弱的、最先起事的,肯定是淮上。

所以,是不是未雨綢繆,先把淮上解決掉,將來初步工業化對小農的衝擊,讓朝廷看來危險沒那麼大?

(本章完)

第1072章 惡龍殘影(七)第1219章 大忠臣(上)第166章 不知爲何而戰的強軍第925章 此刻非彼刻第1181章 盟友 中立 背叛第719章 下南洋到底爲了啥(中)第1031章 顯學胚子第717章 臀與腦第96章 未雨綢繆第1188章 理藩學(中)第222章 爛傷疤不可揭第1030章 氛圍第865章 我是來監管你們的(一)第1332章 恐嚇出來的費城會議(三)第1276章 屬性相剋(上)第1404章 遷徙路(七)第231章 關稅問題第646章 亮相帶來的思維改變第190章 爲所欲爲第1502章 終章 九三年(二十)第921章 舊的不去,新的不來(五)第427章 日本興廢,在此一舉第1189章 理藩學(下)第1452章 “帝”(四)第1220章 大忠臣(中)第193章 恐嚇威脅第1001章 缺陷第191章 預想第624章 大順在歐洲的第一次亮相(五)第1378章 凡爾賽和約(五)第997章 量身定製第294章 禮賢下士第1383章 凡爾賽和約(十)第1319章 施加神聖性(中)第66章 認可第523章 椰林之城的槍聲第503章 鷙鳥將擊,卑飛斂翼第387章 意外之請第915章 南洋大開發(十)第1278章 夷丁第1422章 事已畢(下)第425章 掩耳盜鈴的新境界第834章 同病相憐第1037章 大獲成功(二)第489章 拆分清理第1005章 新生代(中)第76章 恍然第1369章 裡病外治(五)第188章 對策第992章 最後的鹽改配套政策第1473章 最後的鬧劇(二十)第1037章 大獲成功(二)第304章 這一年,世界的軸心在京城(下)第614章 兩封信(下)第622章 大順在歐洲的第一次亮相(三)第136章 爭朝不爭夕第254章 聚成大豬圈方便割肉第954章 釣魚第33章 邊軍第829章 海牙慘案(六)第394章 軍費第306章 你順也配碰瓷漢武?第484章 也就那麼回事第663章 推諉第1181章 盟友 中立 背叛第285章 黃淮患第556章 一戰前夜 命運的交匯(二)第1035章 修補者的絕望(下)第167章 論跡第1159章 多歧路,今安在(十四)第728章 好騙與不好騙第1378章 凡爾賽和約(五)第1267章 攻防心理(二)第294章 禮賢下士第1189章 理藩學(下)第1486章 終章 九三年(四)第1265章 下西洋後的下西洋(十一)第531章 兩頭下注第717章 臀與腦第880章 區別對待(上)第386章 黃道婆計劃第124章 女無脂粉閨中態第380章 內外有別第730章 你死我活第328章 問罪第1460章 最終的鬧劇(七)第392章 最適合的俄國模式第141章 封侯真吾意,海波順便平第439章 回援第1027章 割裂(五)第317章 琉球啊琉球第302章 這大英,藥丸吶第953章 步步危機第20章 會通中西,以求超勝第607章 下三濫手段第84章 請別死第829章 海牙慘案(六)第986章 止步(上)第1115章 上國心態(九)第1416章 黃河問題的最後一步(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