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2章 特許

第252章 特許

海軍是否有用,要看到利益。

這本漢譯之後的《國姓爺合戰》,放在這一次羣臣給皇帝的賀禮之中,只能算作一類不尋常的禮物,卻算不上唯一的不尋常。

既是皇帝過生日,諸如祥瑞之類的東西,自不會少。各種貢品,平日也都見得多了。

但這一次,除了劉鈺送來的一堆古怪禮物之外,還有另一些別樣的禮物。

一本參謀部的人編寫的《訓練操法詳晰圖說》,將劉鈺提出的戰術體系詳細化,配以圖譜,直接可以作爲日後軍官學校的教科書。

一冊朝中大臣投其所好編纂的《西域地名古今考、請復漢唐舊名疏》,參閱了大量的漢唐古籍,將西域如今的地名和舊地名一一對應,請求把西域的地名改回漢唐時候的舊名。

這些和往常不同的別樣禮物,還有不少。但最特殊的,還是劉鈺送來的那些,已然是堪稱古怪了。

股票,白銀,玻璃,以及那本《國姓爺合戰》的漢譯本。

漢譯本不算太厚,就是一齣戲,幾折而已。

剛送來的時候,李淦就看過了。史世用的文化水平不夠,但是康不怠潤色之後,拱火言辭那是駕輕熟就。

等着史世用回京,又把在江戶的一些見聞、言論一說,李淦的火氣騰的一下就上來了。

這時候又叫太監把這本書拿來,他的火氣早就消了,此時想的便是等待劉鈺那邊準備就緒,將這本書發於羣臣,捅破琉球雙面朝貢的窗戶紙,看看羣臣們又會有什麼樣的說法。

隨便翻了幾頁,再度又看到那幾句極爲拱火的地方時,太監回稟說劉鈺巡查完了京營軍改的情況,前來複命。

李淦也沒把書收好,就叫人宣他進來。

免跪之後,李淦先問道:“卿自大沽口一路來,又去巡查了京營,有何感想?”

若說感想,劉鈺還真有不少。

在沒入京營之前,就已經有不少了。

大沽口炮臺的修築,他是支持的。這看上去是個面子,有這錢不如花在海軍身上,但考慮到和法國的接觸談判,這個面子還是要做的。

除此之外,便是軍改已經略有成效,京城的一些部隊已經配發了新槍和刺刀,青州軍打散之後帶動了京營。一些京營的外表本就看起來不錯,換裝槍械之後,至少看上去像是一支線列兵了。

一些青州軍常聽到的軍歌,也在京城聽到過。甚至一些發牢騷的軍歌,也沒有禁絕,有那麼一絲滋味了。

等真正入京營轉了幾圈,發現也還真的可以。

練兵處練兵,練兵過程中,沒有裁撤的軍官,按照級別去學習。考覈不成的,便淘汰。

只有混到了四品以上,纔不用去學習,真正打仗的時候靠參謀們指揮。

影響軍改速度的,就只剩下槍械了。現在京營加上青州軍的那部分存量,也就三萬支新槍,但是這三萬人已經基本操練出來了。

本身京營還算能打,軍紀也還湊合,還沒有完全爛到根子裡,改變一下戰術體系的事而已。

將見聞大致一說,皇帝便把那本《訓練操法詳晰圖說》扔給劉鈺。

“這上面的內容,朕看了看,大可推廣做軍校課程使用。你也回去看看,若有什麼不足之處,只管說。”

劉鈺看都沒看,便道:“臣之所學,已經盡數教完。既然是他們編寫的,臣以爲,看亦可,不看亦可。”

之前就已經說過,自己所學已經盡數傳授,這話本來也是真的。很多細節的東西,要靠實踐經驗。但整體思路就是那麼回事,最優秀的那批人也都理解了戰術體系的思路,圍繞着這個戰術體系編寫的教材,也不是一拍腦袋就想出來的。

參與編寫的人都有帶兵經驗,集思廣益,保證戰術體系和思路沒錯,那就不用看。

再說劉鈺也得讓皇帝知道,在陸軍上,自己真的是無汁可榨了,不用擔心自己藏私什麼的。

至於若是搞出來米尼彈和膛線之後的戰術變革,那是劉鈺藏給自己的,自然不會說這些。

皇帝聽劉鈺這麼一說,心裡也是愉悅,笑道:“雖是如此,你看看也好,這書終究有你的心血。”

“你的兵工廠辦的不錯,但是軍改之後,弓、刀、甲冑等,以此爲生的工匠都沒了活計。而且只靠那座兵工廠,也不能供應數十萬軍改之用。”

“朝廷也要試辦,你可調撥一些熟練工匠前來。”

這事劉鈺早有預料,但皇帝的話,劉鈺還是小心地提醒了一下。

“回陛下,調撥工匠前來,此臣分內之事。但若說這是臣的兵工廠,臣實不敢當。這兵工廠,陛下的股纔是最大一份。而且,還有其餘商賈的股份,這怎麼能說是臣的呢?”

股份制的公司,李淦不是太瞭解,也不好說到底是好是壞。現在還看不出來。

至少從劉鈺的介紹來看,似乎只有好處,沒有什麼壞處。

他倒是知道英國人砍過國王的腦袋,但此時朝中對西洋人最瞭解的是劉鈺,李淦對西洋的瞭解也是從那本《西洋諸國略考》中知道的。

既然掌握着信息壟斷權,劉鈺對英國那場砍國王腦袋的定義,就是“教案”,絕口不說是一場資產階級革命,而只說是一場宗教鬥爭:此若佛道之爭爾。

帶來的後果就是,皇帝本就對天主教甚爲不滿,看過之後更是下了大決心一定要禁教。

有意思的,是李淦對克倫威爾的批閱:“有人君之能,奈何子嗣孱弱,是故二世而亡。此人傑也。譬如本朝,太宗傳位於高宗,則穩固矣”。

讀史使人明智,李淦又不曾真正去過英國,只能從劉鈺歪曲的書中去理解。

裡面又不說資產階級的崛起,只說是封建制下國君被大夫架空、新教清教聖公宗衝突不斷,站在這個角度去理解問題,皇帝看問題的視角也就大爲不同。

至於松江搞了這麼一堆股份制的公司,李淦眼中看到的不是危險,而是兩件事。

其一,海關征收的印花稅,以及日後玻璃等新產品的徵稅模式,單單是印花稅一項,便使得松江海關今年的賦稅暴增。

其二,便是股份制公司就可以讓皇室賺錢,又不用擔心出現前朝太監收稅民怨沸騰的景象,又可以杜絕全面官營貿易帶來的種種反對。

現在劉鈺再度重申這件事,李淦笑道:“其實,朝中也有人建言,火器者,國之重器。商人重利,不可經營,當收歸於官有。”

劉鈺大驚,正要反對,李淦卻先道:“不過,朕也考慮過。這裡面也有內帑的股份,再說還有其餘商賈的股份,已然作價,各持股票。若想收歸官營,未嘗不可,只要出錢把股票都買走即可。若不然,朕手裡的所有票據,都要化作一張張廢紙。”

“估計如此一來,商賈聞到風聲,定然風聲鶴唳。不只是兵工廠的股票,那些冶鐵廠、玻璃作坊等,都要紛紛拋股。”

“這自然不好。只是……國庫花錢買槍,朕卻是最大的股東,這倒像是朕在謀取私利。”

劉鈺心道,你不想謀取私利,那你直接用內帑的錢把兵工廠的股份全買到手唄,一分錢不掙多簡單啊。

“陛下,臣以爲,這非是陛下想取私利,而是以此作爲監督。若是官營匠造的,反不如威海兵工廠的。質量不如、價格更高,自然也就拿不到訂單。陛下掌握兵工廠的股份,不是爲了謀取私利,而是爲了防備上下貪腐,欺上瞞下。”

“前朝西法黨,開出過十幾兩銀子一套的盔甲,也開出過天價的西洋銃臺棱堡。至於西法黨之外,官營軍械,也多糜爛不堪。”

“整頓吏治,今日整頓,明日又爛。不若留一處官辦之外的,也好知曉造價。若是官辦的既便宜,質量又好,那威海的兵工廠自然破敗,工匠便都去了官辦的。若其質量不好,造價又高,那陛下在威海的兵工廠,也正好督促如鞭。”

“這實在不能說是陛下爲了取利。”

先找了一個道德的高點給李淦扣上,免除了李淦對“天子道德問題”被攻訐的擔心,李淦暗暗點頭,心道這倒是有些道理。

只是……

“只是,朕還有一處有些不懂。這股份制是要分紅的。顯然是得利的。於私,朕應盼着價貴;於公,朕應盼着價賤。”

劉鈺回道:“只要這分紅的錢,比官辦貪腐的耗損要少,那便即可便宜,又保質量。若天下吏治絕無貪腐,陛下貴爲天子,便是那些股本都折損了,不但不憂,反而該大喜纔是。”

吏治問題,幾乎是無解的。過手貪腐,也根本無法根治,劉鈺說到這個點上,李淦一琢磨,倒也是。

揭過兵工廠一事,李淦又道:“你搞的這些股份制的作坊,朕有些想法,也不知對是不對。”

“梁惠王曰:寡人之於國也,盡心焉耳矣。河內兇,則移其民於河東,移其粟於河內;河東兇亦然。”

“民可移、糧可調,但富戶手裡的白銀卻不好動。無銀,很多事便做不得。國庫又沒那麼多的錢,朕的內帑也不過是杯水車薪。按你所言,這錢要動起來纔好。朕原本不解,現在看來,似有些體悟。”

“若如遼東,人少地多,一直難以開發。若想開發,則要錢。錢,或出於國庫、或出於內帑、或出於遼東富戶。”

“然而遼東富庶者少,江南富庶者多。這等股份制公司,便可集結財富,移於遼東。如此,朝廷不花一分錢,便可移民千百。”

“此番在遼東開辦冶鐵作坊,使得許多人窖藏的銀子從松江到了遼東,民有鐵器、國有賦稅、白銀流通,實無壞處。”

“況且,股份制公司,使得財富分散於他人,又能使民間財富聚攏。縱然有人起異心,其餘人也不會同意。如此分散合聚,似大爲有利。”

“但,商人重利,又不可不防。若商人鉅富,又恐兼併土地。是以此事不好在全國推廣。”

“我看,何不於松江試行,出臺法度,也方便管轄、稅收。除松江外,別處均不可。可乎?”

(本章完)

第1262章 下西洋後的下西洋(八)第132章 新型宗藩關係第1044章 新危機(下)第951章 撒旦與震旦第1377章 凡爾賽和約(四)第1133章 濟天下和利自己第1341章 拼命是錯的 掙錢是對的(一)第199章 報捷第454章 半殖民地第311章 滿BUFF皇子第1155章 多歧路,今安在(十)第1172章 備戰(十一)第1046章 破綻第22章 被賣了幫着數錢第1411章 黃河問題的最後一步(二)第1247章 鑽石灣屠殺(三)第207章 西域不過小事第130章 暴論第647章 恍然大悟也晚了第169章 之所以在意海防第161章 全家死絕優先第58章 學習?學個屁!第1088章 工業革命(一)第428章 精銳對精銳第1287章 死與復仇(八)第180章 因地制宜第1368章 裡病外治(四)第168章 當初的戲言第1257章 下西洋後的下西洋(三)第453章 最沉重的鎖鏈第818章 大事成矣(五)第1451章 “帝”(三)第1467章 最後的鬧劇(十四)第616章 利用 被利用第1012章 圈地第577章 缺文科生的大順第979章 決勝千里之外(二)第1320章 施加神聖性(下)第816章 大事成矣(三)第319章 真正的力量第722章 牆頭草(上)第93章 破題第927章 戰前輿論準備(中)第1454章 最終的鬧劇(一)第566章 領海和內海第991章 煙幕第393章 一人可當兩萬兵第155章 官商之別第1368章 裡病外治(四)第608章 無恥的小報第95章 任俠士第1399章 遷徙路(二)第893章 落入圈套的英國(四)第365章 壟斷權的軍事義務第1456章 最終的鬧劇(三)第73章 法理問題第42章 有用的屁話第471章 百思不得其解(上)第1315章 逼着商人賺錢(下)第249章 暫借第83章 轉機!俄國背鍋俠來了第764章 荷蘭災難年(四)第124章 女無脂粉閨中態第1279章 特色第413章 自我意識(下)第765章 荷蘭災難年(五)第224章 預備役和實學第1332章 恐嚇出來的費城會議(三)第643章 反對重商主義第194章 卸力第1237章 三戰定印度(四)第709章 誰佔了最大的便宜?第860章 最終還是看天意(下)第106章 喊最響的口號第858章 一錢多花第91章 提點第805章 從道不從君第581章 八字不合(上)第938章 笑話第909章 南洋大開發(四)第38章 扣個人質第434章 噁心的戰術第404章 異端相見第1317章 人多聲音才大第1463章 最後的鬧劇(十)第1057章 堂下何人狀告本官(一)第1008章 這就叫鬥爭第970章 給錢第59章 四兄弟第361章 不擔責任的表演第967章 轉正第900章 英人目睹之怪現狀(一)第407章 不得不仁義的仁義之師第1507章 終章 九三年(廿五)第960章 王朝的最後一次成功改革(六)第912章 南洋大開發(七)第165章 真真假假第59章 四兄弟第229章 不可生搬硬套第216章 軍改構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