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0章 雙簧保底

第220章 雙簧保底

雖然很多人都知道是皇帝新衣般的君臣共治,可歷史的慣性之下,皇帝總是要臉面的。

儒林結社議政的風氣比之明末更加嚴重,也不知皇帝能不能擔得起這個昏君的名頭。

田貞儀的想法,讓劉鈺覺得似乎是唯一可行的辦法,也和他之前所想的差不多。

事已至此,也沒什麼退路,只能硬着頭皮去幹。

真正到了大廷議的那一天,劉鈺也是一路沒和人說話。

等待開門的時候,更是孤身一個人往旁邊一站,默默抽菸。

勳貴們也是默契地沒和劉鈺說話,其餘大臣更是離着劉鈺遠遠的。

第一次以伯爵的身份步入朝堂議政,這一次大廷議的規模極大,劉鈺悄悄看了一眼皇帝,發現皇帝正襟危坐,目不斜視,也不知道皇帝到底是怎麼想的。

“諸卿想來也都看了鷹娑伯關於軍改的奏疏。今日廷議,暢所欲言。”

“誰支持?誰反對?若只是這樣問,只怕爭論到天黑,也理不出一點章程。既這樣,朕便做主,先論海軍一事。”

話音剛落,一個讓劉鈺意想不到的人站出來,正是左平章事、英國公張牧之。

“臣對興建海軍一事,不是很贊同。”

嗡……

朝堂上頓時出現了一陣混亂,英國公行事向來激憤,在朝鮮一事上更是做的叫朝中人感嘆“千年宗藩,一朝而無體面”。

張瑾又執掌青州軍,怎麼看,英國公都不應該是站出來反對劉鈺的。

劉鈺自己也懵了,心想這不太對啊。

英國公作爲平章事,皇帝不可能不和他商量的,商量之後英國公出來就放炮,這是怎麼個意思?

英國公緩緩問道:“鷹娑伯言,我朝海疆萬里,有海無防。前朝末年,荷蘭國、英圭黎國,皆攻打過澳門、進犯過福建。水師束手無策,如今近百年過去,聽聞西洋大艦有六千料之巨,我朝水師更非敵手,萬里海江有海無防,的確不行。”

“然而……荷蘭也好,英圭黎也罷,之所以興兵劫掠沿海,無非是渴望貿易。我朝不比前朝,開關貿易,廣東、福建、江蘇、浙江,均有海關。開關貿易,乃太宗遺訓。”

“天朝無所不有,西洋人與我朝貿易,也是爲了獲利。只要開放貿易,西洋人自然不會來侵擾我們。此其一也。”

“其二,自由貿易,使得西洋諸國販運貨物,船行萬里皆爲求財。若有海寇,若其巢穴在岸上,則我朝出兵可剿;若其巢穴在海上,西洋人亦可剿滅。海寇劫掠,西洋人貿易不暢,自然會出兵保護自由貿易不被劫掠。”

“前朝末年,海賊橫行,鷹娑伯也說過,無非是荷蘭人不能在天朝貿易,是故扶植鄭氏等人,劫掠前往呂宋的船隻,迫使海商前往巴達維亞,與荷蘭人貿易。”

“如今我朝開放海關,荷蘭人、西班牙人、英圭黎人,皆可在岸上貿易,誰又會去扶植海賊呢?”

“何必每年要耗費百萬錢糧,興建海軍?”

朝堂上頓時一陣臣附議的聲響,英國公的想法,頗爲高屋建瓴,似乎一語道破了大順貿易的特點。

國朝商人去不了歐洲,歐洲人的船能來天朝,如果路上有海賊,那西洋人自然會將這些海賊剿滅。

一陣亂哄哄的聲音裡,劉鈺卻從英國公的話裡面聽出了別樣的味道。

英國公一直在說海賊,海賊……按說英國公應該知道西洋人的威脅的,可這時候卻默認西洋人都是良善之輩,似乎不太對。

海軍是用來打海賊的嗎?

某種意義上講,英國公的話也不是不對。

英國人如果不搞鴉片,拼了老命也得到一百年後蒸汽機普及纔有可能衝擊國內的手工業,白銀流入的局面不可避免,而且大順並沒有閉關或者加增關稅的打算,說起來好像西洋諸國也的確沒有派兵來打的動力。

似乎是這樣的。

然而既然稱之爲夷狄,很多誅心的話就可以說。

劉鈺琢磨了一下英國公到底想要說什麼,悶着頭暫時不說話。

皇帝嗯了一聲,說道:“英國公之言,似有道理。然而,常言道,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若是西洋諸國有犯邊之意,派遣艦隊前來,江南乃財稅重地,若無海軍,如何防備其劫掠江南?”

英國公回道:“西洋人船堅炮利,我朝水師誠不可與之對敵。然而,船堅炮利,這船卻不能炮到岸上。想要襲擾劫掠,還是要靠陸軍。”

“鷹娑伯的陸軍軍改之事,臣大爲贊同。若能軍改,陸軍強勢,西洋人縱有堅船利炮,又有何用?其船又不能始終在海上漂泊,若想劫掠,必要陸軍野戰。鷹娑伯軍改之策,若能實行,則西洋人萬里運兵,野戰豈能勝?”

剛纔還一陣贊同聲的朝堂頓時安靜下來,劉鈺忍不住笑了,恍然大悟。

合着這是皇帝和英國公在這唱雙簧?先來個保底,二選一?

作爲底線,要麼興建海軍,要麼陸軍軍改。

江南的軍隊能不能打仗,朝中的人太清楚了。

青州軍都知道師從西洋人,戰鬥力如何在西域也已經展現的淋漓盡致,能不能打得過江南的駐守部隊,這不用明說。

看來皇帝心裡也是沒底,趁着開局,先保一個二選一的底線。

皇帝輕咳一聲,出來攪合道:“既說此番廷議,一分爲二,此時不宜討論陸軍事。只說海軍,諸卿還有誰反對?”

吏政府尚書奏道:“臣也反對。”

“古人在秋天來的時候,封閉窗戶,編織帽子,這可以說是未雨綢繆。”

“可杞人看着天,卻整日擔心天塌下來。這就是杞人憂天了。”

“鷹娑伯奏疏之事,說是未雨綢繆,實則在臣看來,就是杞人憂天。”

“興建海軍,每年需要百餘萬兩白銀,鷹娑伯可知一個山東,一年纔有多少稅銀?”

“況且以鷹娑伯的說法,這海軍興建非一朝一夕之事。少說也要十年二十年,以二十年算,這就是三千萬兩白銀。”

“有此三千萬兩白銀,若投入學堂,則聖人之言大興;若投入河堤,則黃河兩岸之民皆呼仁政;若投入蠲免,則水旱蝗災之後,亦無食人之事。”

“鷹娑伯卻把這三千萬兩,投入到根本用不到的地方,這不是杞人憂天是什麼呢?”

“若是因爲杞人憂天,杞侯便大興土木,不顧民生,非要搭建起來防止天塌的石柱,這難道不是有害於國嗎?”

劉鈺聞言,反問道:“那以大人之見,這幾年夏日少雨,那麼黃河河堤也不用修了?”

吏政府尚書大笑道:“鷹娑伯正應了剛纔所說的未雨綢繆、杞人憂天之別。黃河河堤,以年而計。今年雨少,明年可能便雨多。而興海軍、防海上之敵,這就是無稽之談了。”

“試問鷹娑伯,防誰?朝鮮,孝子也;日本,鎖國中。難不成,鷹娑伯是要防琉球?”

“至於西洋人,我朝開關,西洋人跪求我朝茶葉、大黃、瓷器、絲綢,如何會來攻打我朝?”

“這錢哪怕不投入民生蠲免,投入到陸軍營建,多少還有用。若蒙古、西域乃至周邊小國有亂,陸軍尚且可戰。亦或是天下有刁民起事,亦可鎮壓。這錢也算沒有白花。”

“卻不知這海軍何用?”

“若是江南有刁民起事,海軍能去鎮壓嗎?”

“若蒙古反叛,海軍能把船開到漠北嗎?”

“若西域大亂,海軍能把船開過河西嗎?”

“國家花上千萬兩,養一支根本用不到的海軍,這不是可笑是什麼?”

說罷,又衝着劉鈺哼哼一笑道:“鷹娑伯的奏疏上,一艘戰艦要五六萬兩,還是小艦。大艦,竟要十幾萬兩……鷹娑伯雖是忠心愛國,只怕西洋人卻在戲弄鷹娑伯。一艘船,如何值得這麼多錢?”

“國朝又不是沒有造過船,便是前朝的寶船,難道值得上十幾萬兩嗎?”

說了這些誅心之言後,吏政府尚書又道:“再者,鷹娑伯說什麼百年海軍,簡直可笑。”

“我朝又不禁海,難道沒有漁民嗎?我朝的大船,難道就不能水戰嗎?爲何非要學西洋人的艦船?”

“真要是西洋人有不臣之心,我朝再投錢造艦,也不是來不及。何苦要把錢扔出去,那可真是打了水漂了。”

“若是西洋人真的有禍心,我朝只要關閉海關,禁止貿易,此國必服。況且我朝本就開關貿易,西洋人緣何要來犯我天朝?”

隨後,諫議中也有人出身道:“然!就算犯了,造艦也來得及。百年海軍,實乃虛妄之言。海軍只要有船,有人即可,只怕鷹娑伯這麼說,是因着滿朝只有鷹娑伯懂這些事,故而誇大其詞?”

“前有養寇自重,鷹娑伯這是無寇可養,卻自己想出來一個巨寇?”

“花錢練兵募兵,總還有些用。可花錢養海軍,我朝實在無用。鷹娑伯若真有報國之心,如今西域新定、勘界未準,鷹娑伯何不毛遂自薦,前往西域報國?何必要把這拳拳報國之心,用在一個幻想出來的海上巨寇身上?”

“再者,鷹娑伯還說養了海軍,則可保護海上安全。日後亦可廢漕運、改海運。算起來,似乎是省錢,可我只問鷹娑伯一句,廢漕改海,百萬漕工如何辦?江淮糜爛,天下必亂,爲了區區百萬兩銀子的耗損,就要擔着天下大亂的風險,鷹娑伯又考慮過嗎?”

“論及打仗,鷹娑伯或可稱之能將。然論治國,鷹娑伯實在年輕,皆少年之言。”

(本章完)

第1200章 木牛流馬(七)第1062章 堂下何人狀告本官(六)第1042章 國運(下)第1147章 多歧路,今安在(二)第972章 割袍(下)第1037章 大獲成功(二)第368章 我是誰第667章 分贓大會(四)第102章 見人說人話第176章 十三張第1300章 死與復仇(二一)第99章 酒醉多言第980章 決勝千里之外(三)第280章 隱忍勝於現在就反抗第530章 打漁殺家第343章 絕戶計第1284章 死與復仇(五)第773章 被盟友坑的法蘭西(中)第139章 考察第1328章 有格調的小圈子(下)第724章 牆頭草(下)第1342章 拼命是錯的 掙錢是對的(二)第356章 畫蛇添足第26章 鍍金第169章 之所以在意海防第1253章 復辟的代價(下)第1237章 三戰定印度(四)第1354章 英國的總崩潰(三)第1484章 終章 九三年(二)第198章 善後考慮第897章 落入圈套的英國(八)第278章 不要做夢第507章 朝廷的厚望第1283章 死與復仇(四)第1115章 上國心態(九)第1133章 濟天下和利自己第968章 鹽改的第二封奏疏第835章 誠意展示第615章 政變加盟第93章 破題第576章 另一種空想(下)第871章 “不正當”競爭(三)第1312章 死與復仇(三三)第634章 “文景”之治第1029章 不公第1005章 新生代(中)第558章 一戰前夜 命運的交匯第688章 三個人,一個印度第1145章 最後的佈置(六)第557章 一戰前夜 命運的交匯(三)第517章 城裡城外(上)第1252章 復辟的代價(中)第1349章 三角貿易(中)第111章 廷議菜市場第494章 不當靖海侯第1229章 開戰(八)第329章 真正的貴族第129章 拓展天下觀第1099章 工業革命(十二)第1062章 堂下何人狀告本官(六)第1442章 歪經已成(上)第829章 海牙慘案(六)第219章 假裝君臣共治第1153章 多歧路,今安在(八)第520章 科班與草莽第736章 機遇(上)第513章 皇帝的職業病第1409章 土豆和向心力(下)第213章 西學東漸來不及了第1006章 新生代(下)第745章 巴達維亞新政(六)第347章 君子聖徒第508章 求仁得仁第448章 雞蛋的大頭和小頭第686章 距離“仁政”差一年第1345章 拼命是錯的 掙錢是對的(五)第352章 二虎競食第1499章 終章 九三年(十七)第872章 “不正當”競爭(四)第98章 十六年後方爲人第1450章 “帝”(二)第409章 約法三章第642章 逃避第3章 出事了第1240章 三戰定印度(七)第232章 工業還是金融地產第1265章 下西洋後的下西洋(十一)第635章 集齊七美德的劉鈺第105章 正義使者第307章 雙喜臨門第1312章 死與復仇(三三)第1105章 工業革命(十八)第94章 八股策論實學和沒錢第1206章 太子難當(下)第376章 最後一次外交(上)第590章 借頭一用,以平民怨第1150章 多歧路,今安在(五)第557章 一戰前夜 命運的交匯(三)第120章 語不驚人死不休第1453章 “帝”(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