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6章 新思維

第156章 新思維

話說的斬釘截鐵,極爲硬氣。

細井安明也真的信。

結合這段時間的觀察,從衣食住行、走路形態、待人接觸等一些細節方面來推斷,這位劉船主應該是大順朝中某位達官貴人家裡的人。

或許是父輩爲大官,或許是家族的次子,總之是一個被推到前臺來搞貿易賺錢的。

地產的收入總是不夠,錢也總是越多越好,大順又很多都是流官制,並無封地食邑。

細井安明很喜歡和這樣的人打交道,首先他們懂得規矩,知道哪些可以違背哪些是絕對不能違背的底線。至少不用擔心從他們的船裡面,搜出來偷藏的傳教士。

下面的人或許會有不滿,因爲這樣一來,下面的一些人就沒法得到賄賂。

細井安明深知官場的那一套,也深知這位劉船主很懂官場的那一套,至少日後給自己的賄賂是不會少的。至於下面的人因爲少了賄賂而有意見?大可不必考慮。

當然最主要的是這樣可以討幕府將軍的歡心,不是誰都有機會做上長崎奉行這個位子的,而不是誰都能有這麼好的運氣,在長崎奉行的位子上就能得到幕府想要的東西。

這一次幕府讓對馬藩搞戰馬,對馬藩就沒弄到,到頭來這戰馬還是需要從長崎得到。

既然這位劉船長可以搞到別人搞不到的東西,這就是一個值得結交的人。

不需要逼迫太甚,只需要讓他常來貿易,等到貿易額越來越大的時候,就由不得他只想打打擦邊球了。

幕府和細井安明都很自信,認爲只要貿易信牌制度還在,那麼主動權就始終握在幕府手裡:你不想幹,自會有許多人來幹。

現在是互有需求,當然最好。

這一次幕府那邊還有更爲迫切的需求,希望下一次能夠得到一位會養馬的馬醫、一位醫術高明的漢醫。

至於之前說的戰馬買賣,那不過是來試探劉鈺的。

找馬醫是因爲日本沒有專門養馬、配種的人才了,養的馬越來越不對勁,越來越矮。

找醫術高明的漢醫,則是因爲德川吉宗放鬆了鎖國政策,一些荷蘭語的解剖學書籍涌入了日本,在日本的醫界產生了不小的影響,所以幕府希望能夠找一位醫術高一些的漢醫來一趟。

之前給出的長長清單,細井安明只是想要試探一下劉鈺的態度,也是爲以後的合作先做一點提醒。

既然已經試探出了劉鈺的態度,細井安明便把劉鈺的擔憂壓了回去。

“劉船主請放心,日後這等事,只要轉找你來做便是。你也聽說了,荷蘭人在入港之前,都會遞交一份‘風說書’。也希望劉船主下一次來貿易的時候,遞交同樣的‘風說書’。至於這兩枚信牌,日後往來均可年給,但若想再加,還請劉船主留意兩件事。”

“一個是以爲善於養馬的馬醫,另一個就是找一位醫術高明的漢醫。如果明年貿易的時候可以送來,那麼也可以再增發兩張信牌。”

“我們也不會再找別人去找,是信得過劉船主的。”

劉鈺的臉色這纔好看了一點,點頭道:“這個我可以回去考慮考慮。有些事,我還是不希望你們做的大張旗鼓。如果搞到人盡皆知,查禁必嚴,縱然我們另有門路,卻也不好做。”

這年月幹這一行的,哪一個還沒有官場上的關係?只是深淺罷了,若無半點關係,莫說東洋,便是江口都未必出的去。

細井安明明白劉鈺在擔憂什麼,也明白眼前這個人是個此時可以選擇最佳人選。又再度寬慰道:“劉船主放心,這等事日後自然不會再交予別人。至於清單上所列之物,劉船主可收好,仔細思量哪些可說哪些劉船主認爲不可說。待下次來,直接寫入‘風說書’中遞上即可。”

收下了那份詳細的詢問清單,就要告辭的時候,深見有鄰又帶來了厚厚的一堆書,希望劉鈺私下裡幫個忙。

“這一套《七經孟子考文》,是鄙國儒生山井鼎的遺作,由荻生總七郎補齊,剛剛刊印。他閱覽了唐宋時候流入的古籍,對照了如今的新書,考證了一些不太明確的地方。希望先生能夠將其帶回中國,刊行印發,也好做儒學交流,或爲拋磚引玉、或請貴國大儒指正。”

這個事倒還算是個正事,劉鈺一口地答應下來,心道這個書到底能不能印,自己說不準,還是交給國子監裡的老學究們研讀一番吧。

捧着這一套書,劉鈺琢磨了一下,覺得有些想笑。

日本是重朱子學的,這一次明末歷史的改變,使得銳意思索儒學到底出了什麼問題的人都留在了國內,反倒是抱死了認爲朱子理學沒錯的人大規模東渡朝鮮日本。

朱子學說在日本日益興盛,問題是……按照朱子這一套邏輯,怎麼評價天皇和攘夷大將軍的關係?

他也不知道這一套書是反朱子的,還是認可朱子的,自己估計也看不太懂,拿回去也好,也算是一種文化交流了。

另一邊,林允文等人也已經完成了貿易。

這一次貿易本身是不合法的,但先上車後買票,補了一張臨時貿易信牌,但要等到十二月中才能拿到貨。

他們屬於插隊,拿的是第二年的限額貿易,因爲排到了第一個,所以銅可以吃到滿額。

時間一到,他們這一船就先拿了一千二百箱的銅,得了兩萬六千兩的現銀,還裝了一船的俵物,就等着風向一好就要揚帆起航。

清點了水手人數,確定沒有混入其中的倭人後,一直駛離了長崎海灣,劉鈺這纔算是鬆了口氣。

今年的三張貿易信牌已經拿到手了,盤算了一下收入,跑日本果然是條來快錢的路。

都知道跑到歐洲去賣瓷器茶葉獲利更高,但現實很殘酷,去不了。

這兩萬多兩的現銀就能折了成本,回去把銅一賣直接翻一番,剩下的俵物慢慢售賣或者折價出手,又是大約兩萬兩。

看着很多,想了想也就購買半艘五級艦的,心情頓時又失落了幾分。

將那幾個帶來見世面的叫到了一起,就詢問了一下他們有何感想。

他們這些年輕小夥子已經在那艘曙光號上吐了幾個月,早已不再暈船了,這一路表現的也是合格。

說是見世面,他們覺得也真是見到了世面。

杜鋒跟着劉鈺打過羅剎人的城堡,見過很多的銀子,可也沒想過銀子這麼簡單就能賺到?

一艘船去一趟日本,來回就是幾萬兩銀子?

陳青海也是知道能讓自己興奮的“月餉五兩”,原來是如此的廉價。

感嘆之餘,杜鋒試探着問道:“劉大人,按你所說,倭人一共給我朝商人25張貿易信牌。一船來回的利潤就算四萬兩,25船的利潤就是一百萬兩。一年一百萬兩,若是投入海軍,就按大人所算的,少說也能三兩年內就買出來一支幾十艘船的艦隊。”

“若是讓那些商人拿着,他們能幹什麼?若說與民爭利,官辦若賣,那些產絲的一樣獲利。若說怕那些人衣食無着,去當海盜,任他們當去,倭人也鎖國,他們走私也賺不到錢,待海軍編練好,區區這點海盜算得了什麼?”

他的想法,大約是這四個人共同的想法,一起看着劉鈺,臉上都露出疑惑不解之色。

許是杜鋒覺得自己還有沒說透的地方,又道:“前朝有倭寇爲禍,但那時候是我們禁海他們不禁。現在倭人禁海,也不曾見我們的海寇到處去騷擾,更不見倭人自己當寇爭先出海。”

“既如此,搞官方壟斷的貿易,這不是來錢更快嗎?若說與民爭利,就爭了跑東洋的商人的利,別人的利可是一點沒碰啊。而且,那些跑東洋的商人,或是去南洋,或是將其收編,剩下的便任他們去當海盜,又能如何?南洋貿易不禁,則西洋人與我們都要打擊海盜;東洋貿易官辦,海軍護航,區區幾個海盜難道還能成了氣候?”

“一年多出一百萬兩來,大人也知道這是多少錢。便說給戶政府兩成,給陛下內帑三成,一年還有五十萬兩。雖依然不多,這海軍不就初具規模了嗎?”

劉鈺瞅瞅這四個彷彿嗷嗷待哺的小鳥雛一樣渴求知識的年輕人,笑道:“世上的事若是這麼簡單,倒是簡單了。按你們想的,都不用搞貿易,就把土地稅都收上來,莫說建一支海軍,就是在廣東再建一支海軍也夠了。這事牽扯太大,暫時不要這麼想。只能一點點的來。”

“你們也不要想了,就我這身板,都不敢說這樣的話。況且如今實力不足,有些事即便想到也做不到。便是今日就要官辦,人家轉身做了海盜,你覺得就你們這艘小破船可能敵得過那些轉行的海盜?到時候燒傷搶掠一陣,輿論譁然,你說這罪責要落在誰頭上?”

“這事不是不能辦,要到你們這些海軍們,真的能打遍東海無敵手了,纔可以放心去做。”

杜鋒忍不住道:“劉大人這話說的,卻沒意思。若打遍東海無敵手了,還用得着這麼做嗎?若不這麼做,就靠着每年這點銀子,又什麼時候能打遍東海無敵手?”

劉鈺瞅瞅饅頭,問道:“子明,你如何想的?”

饅頭也是搖頭道:“似乎杜鋒的話有道理,我衡量了一番,似乎利大於弊。其實如今日本這樣的特殊情況,最合適的還真就是搞一支鄭和那樣的艦隊,官辦貿易,和日本那邊直接對口貿易。既養了海軍,又能得利。”

再瞅瞅陳青海,陳青海的想法也是類似。

“唐人町裡,江浙幫、福州幫、漳州幫爲了貿易信牌,各自爭鬥。不若官辦,盡其全力,錢又可投入海軍。待將來,海軍日強,便如大人所言,炮艦開港,讓其把貿易信牌從25增到50,亦或更多,如此看,有何不對?”

“南洋與日本不同。南洋貿易,西洋人的銀子不好賺,因爲咱們現在去不成歐羅巴。可日本咱們去的成,況且日本本身也鎖國,貿易量只有那麼大,這又爲何不能官辦呢?”

其餘一個,也都是這樣的想法。

劉鈺也沒說這裡面的複雜情況,而是勉勵了一番他們關於“炮艦外交”的想法,雖然這是自己平日裡潛移默化灌輸的,但不得不說這玩意生根還是極快的。此番見識,更是讓他們確信了一件事:日本的銀子這麼好賺,只要逼日本開放貿易不就好了?

尤其是他們能夠認識到日本貿易和與歐洲貿易的區別,這樣的想法已經算是很新了。着實勉勵了一番,最後還是一笑而過,不提官辦的事。

等一回到威海,劉鈺叫林允文和家裡來的幾個老家人一起去把貨物都賣了,加在一起刨除掉買船買貨的錢,淨賺了四萬兩。

他把下一次要買貨的錢直接扣下,將這四萬兩銀子封好,又把這一次日本見聞的情況詳細地寫成了奏摺,還有那一套厚厚的《七經孟子考文》也一併裝好。

派了人壓着銀子和這些東西,前往京城。

(本章完)

第791章 新矛盾(上)第442章 打人還要被感謝第1095章 工業革命(八)第1003章 少不入川第1186章 我殺我自己第450章 放低姿態,麻痹對手第663章 推諉第243章 泰興十六年的變化(下)第307章 雙喜臨門第554章 征服者威廉和鄭成功的經驗第1396章 強迫去過好日子(中)第127章 必拿下第541章 人性第1411章 黃河問題的最後一步(二)第797章 爲跑路做準備第1487章 終章 九三年(五)第1060章 堂下何人狀告本官(四)第223章 裁撤與移民第12章 搏一搏,大不了破家跑路第210章 航海條例第1179章 拆教廷 碎天下(下)第584章 都是生意(下)第307章 雙喜臨門第636章 雞肋第1312章 死與復仇(三三)第1500章 終章 九三年(十八)第465章 重利輕義第1096章 工業革命(九)第372章 當假裝外面世界不存在已成習慣第1464章 最後的鬧劇(十一)第577章 缺文科生的大順第838章 賭國運(下)第1209章 全是好處,沒有壞處(上)第253章 再快一些第663章 推諉第1164章 備戰(三)第1504章 終章 九三年(廿二)第261章 明帝國遺產繼承者第164章 攤丁入畝第1006章 新生代(下)第580章 同樣的荷蘭人,不同的態度第974章 照舊第850章 誤解第517章 城裡城外(上)第165章 真真假假第405章 籌錢買路第1193章 皇帝第10章 找茬第444章 暫苦諸君十年第1509章 終章 九三年(廿七)第681章 隱喻(下)第1505章 終章 九三年(廿三)第482章 河豚之喻(下)第747章 巴達維亞新政(八)第620章 大順在歐洲的第一次亮相(一)第249章 暫借第458章 刻舟求劍(下)第629章 西進南下,互爲信任第885章 縣令第1407章 遷徙路(十)第1028章 割裂(六)第1162章 備戰(一)第1184章 區別很大第1142章 最後的佈置(三)第1288章 死與復仇(九)第642章 逃避第168章 當初的戲言第545章 難題第100章 槍和槍第858章 一錢多花第320章 榮譽第873章 “不正當”競爭(五)第1197章 木牛流馬(四)第1001章 缺陷第64章 笑與悲第535章 爲什麼是錫蘭(上)第769章 真正的雪中送炭(中)第1236章 三戰定印度(三)第1488章 終章 九三年(六)第944章 南洋印度貿易區(中)第270章 先驅者第1373章 裡病外治(九)第1358章 國富論(一)第857章 決心第285章 黃淮患第1001章 缺陷第252章 特許第1421章 事已畢(中)第138章 良家子第150章 故智新解第282章 放鬆第99章 酒醉多言第349章 死國矣第113章 小人哉第690章 錫蘭的雙重屬性第147章 聽說過沒見過的熟人第1207章 守成第151章 資敵以糧第21章 紙上談兵第517章 城裡城外(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