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06章 終章 九三年(廿四)

第1506章 終章 九三年(廿四)

那,纔是真的絕望,真不是什麼所謂民智不開的絕望,顏李學派的均田絕望純粹是物質上的絕望,眼瞅着人口蹭蹭地漲,怎麼算,都覺得地不夠、糧食肯定要不夠吃的那種絕望。

相較於這種絕望,所謂的民智不開,所謂的羣氓無慧,那就像是少女的悲秋。

因爲,就算五十年前,大順被“天啓”,民智大開,竟比法革更激進,大談聖西門諷刺的那些空洞的口號。

那麼,那些生態崩潰區、鹽鹼區、黃河氾濫區,就立刻能過上此時北卡羅來納州的農民,被英國紳士諷刺爲“懶惰、晴天曬太陽、晚上喝酒、隨便種點玉米就吃不完喂狗、想吃肉隨便去河邊草地打獵、想吃果子有的是漿果”的生活嗎?

世界,是物質的。

包括那些把中國當成理想國的歐洲啓蒙者,也無法理解幾十年前大順精英階層的那種絕望。

後世有句話,叫中國用世界9%的耕地,養活了世界四分之一的人口。

而之前,大順的人口,實際上佔到了世界的三分之一還多,現在大約是五分之二。

在劉鈺搞殖民擴張之前,實際上大順這邊的耕地,還不如後世的多。但人口,可不是四分之一,而是三分之一。

而且,大順的問題真的很特殊。

比如說,鬆蘇可以搞貿易,所謂“男耕女織,女工本爲次業,而漸成主業,不產稻米,以布易之”。

但比如說陝西、湖南、湖北、河南這些地方。你就算易,從暹羅運來大米,再運到陝西河南的,這得什麼價?

不是說,商業運輸、自由貿易這些東西不對。而是說,在西歐那種海港衆多、內海衆多的地方這樣的社會存在所誕生的社會意識,去理解大順這種內陸橫跨萬里的帝國省份,是會出現偏差的。

古人說,何不食肉糜?

那麼,放在幾十年前的大順,往往會產生“甘肅何不搓大黃易暹羅米”這樣的堪比“何不吃蛋糕”的笑話——即便說後世的運輸物流水平,一旦出了點問題,都可能出現菜荒,況於此時?

或者說,反過來想一下。若是交易這麼容易,那麼大明那些千軍萬馬過獨木橋考出來的官員,難道智商都低到這種程度,竟要把鹽放開給商人,只求能夠把糧食運往邊疆?

延續到大順,那些經歷過明末戰亂的大儒,一部分人真的是經歷了深深的絕望。

劉鈺活着的時候,嘲諷過顏李學派,說他們還號稱他孃的通儒呢,還號稱要由外而內精湛六藝呢,又是要農工百藝皆可稱儒、又是六藝之中有“數”之一藝,竟然在談均田的時候,連基本的數學都不會算,純粹在那編數據。

可若仔細想想,只怕這就因爲真的明白農工百藝皆可稱儒、真的懂六藝之數,只是因爲太懂,所以算了之後發現絕望,只能選擇編數字以支撐他們的“均田乃天下第一仁政”的理念。

畢竟說,歷史上這個學派南傳,和被清廷鷹犬走狗追殺的門派內懂天文學的一人南逃避難有一定關係。要說這個學派在那純粹胡咧咧說農工百藝都要學爲通儒,似也說不過去。懂天文學,肯定要會數學;而且就後來來看,他們學派在農學上也確實不錯。

甚至很早就有國際視野,歷史上早在1736年就寫過《憂西夷詩》,擔心西洋人先傳教、改信,然後突然發難效呂宋故事。

要說這麼個學派,真不懂數學、基本的人口耕地的除法算人均土地面積,似乎也說不過去。

此時想想,只怕純粹就是因爲太懂了,所以數據根本不支撐自己的想法,又想搞均田,不得已胡編數字,甚至搞一些奇葩的“下等田百五十畝,細耕三十年後爲上等田,再可多分三人”之類的話。

說他們絕望,是因爲一個號稱要做真君子、做通儒、通六藝的學派,在“均田乃天下第一仁政”這個問題上,既不君子、也不六藝,在那編造數據。

只能說,對一羣“以苦爲樂、苦極而終亡”的異端儒家學派來講,最後到編數據、做假賬、編算術的境地,那真的是絕望透頂了。

這種絕望是這樣的:

如果說,現在有人明確告訴他們,將來依靠育種、化肥、空氣固氮、雜交、轉基因等技術,能讓畝產超越千斤。他們也未必絕望。

問題是,沒有先知告訴他們,未來是這樣的。他們的認知下,算起來輪作套作兩年三熟一年兩熟等等,最多也就畝產三石,那還得是上田加水澆田。

稍微一算,不絕望是不可能的。

這種幾十年前,大順精英的絕望,是所謂“宏大敘事”的、無關個體的那種絕望。

絕望於:眼瞅着黃河南流數百年了,不斷墊高、經常決口,都知道早晚黃河要北決重選河道由北入海,這意味着有大約2.5億畝的黃淮華北耕地,可能會鹽鹼化和生態崩潰,造成大面積土地退化,和一場延續幾十年的、波及數千萬人的大災——歷史上,黃淮的鹽鹼化和土地退化問題,延續了可不是幾十年,而是百年。後世那篇《我的縣長父親》中的可敬的縣長,忙着治沙、改鹼、抗旱、種樹,就是最終黃河北決百年之後的餘波。

絕望於:怎麼算,都算出來人口蹭蹭地漲,人均土地面積越來越少,早晚要到就算徹底均田都不太可能吃飽的普遍貧困。

絕望於:就算均田了,人口還是在漲,那以後怎麼辦?土地終究還是越來越少。

這種絕望,是18世紀的絕望。

後世,工業革命,催生出無產階級。無產階級的革命者,着眼於工業的未來,戰天鬥地,不會絕望,因爲他們知道,工業化可以解決吃不上飯的問題。

而之前,一羣地主中先行一步的精英,沒見過工業時代,也不可能相信畝產千斤糧,囿於時代,終究絕望。

當劉鈺出現,當大順開始探索世界、抓住大航海時代的尾巴,問題其實仍舊沒有解決。

實邊,和解民倒懸,是兩件事。

實邊……人,是會自己生孩子的。

就說此時的澳洲,以“實邊”、“佔領”爲目的,20萬人足以,二百年後,便是自己生,也生的出上千萬人。

亦或者此時的北美,以“實邊”、“佔領”問目的,100萬人足以,有皮毛商人和人蔘販子在阿拉巴契亞山扛着和阻礙本國移民,百年的緩衝期,一樣千萬人口。

但,解民倒懸,和這個是兩碼事。

如果要達成“百畝之田、五口之家”的農民也能過好日子的願景,意味着,大順最好是遷民2億5000萬人。即便說算上東北、南洋、西域的分流,也得朝海外移民一個億至少。

這,和“實邊”、“佔領”、“殖民爲生存空間”什麼的,根本並不是一個難度。

甚至說,是差了兩個數量級的難度——前提是,你得把那些中西部地區的百姓,也看成是同胞、最起碼看成是人。

商業,不生產商品,只是商品的搬運工。

商業,不會商出來糧食,更不可能商出來耕地。

貨幣,是一半等價物,而不是物品本身。

世界,是物質的。並且可以確定,這不是個五餅二魚千人飽真實存在的世界。

的確,歐洲在1800年後開始加速,法國終於在1855年消滅了最後一次饑荒。

這,僅僅是技術進步的力量?

問題是,法國3億畝耕地,1855年3000萬人口。

山東現在已經3000萬人口了,也不過9000萬畝耕地。

換句話說,提前100年,1755年,山東省1000萬人口,且沒有黃河改道之災,在無大規模災荒的情況下,會出現大範圍饑荒嗎?

3000萬人口,3億畝耕地,不饑荒,是很值得稱讚的事嗎?

反過來說,他媽的整個歐洲最好的農業條件、最好的耕地、3億畝耕地到19世紀中期、太平軍忠王都用蒸汽機輪船爆錘閻羅妖、智利硝石礦已經大規模開採了,才養了3000萬人口終於不饑荒了,很驕傲嗎?

換句話說,大順現在假設飛昇到1855年,法國都辦世博會了的那一年的技術水平,按照這個比例,大順需要30億畝耕地才能保證3億人不饑荒。

別說技術這玩意兒,不是點一下按鈕就出現的,得需要積累。

就算是瞬間達成巴黎世博會時代的技術水平,也得40億畝耕地才能保證不饑荒。

問題是,大順有40億畝耕地嗎?

或者說,假如大順現在有40億畝耕地,之前那些精英們,會絕望嗎?會選擇接受劉鈺的改革思路嗎?

變革,都是發生在矛盾積累太多、舊的一套實在撐不住的時候。活得好好的,誰閒着沒事幹,有變革癖?

大順沒有40億畝耕地。

至於農業技術,機械運用上和巴黎世博會那年的世界第一水平肯定差距極大,但畝產……其實也就那麼回事。

很多人爲了編造英國的技術先進,純粹就是壞,在那篡改數據——原始統計上,人家寫的明明是1750年每英畝產小麥18蒲式耳、1850年每英畝產27蒲式耳。結果爲了顯示英國的技術發達,把英畝悄悄換成了畝,結果可能是自己算了算,要是換成畝,1750年畝產1000斤小麥,有點扯犢子,於是悄悄地把18改成了8,這樣似乎好像可信一點,但到1850年仍舊保留了27,亦即畝產1500斤。

1850年都畝產1500斤小麥了,那以後人類都在幹啥?170年間,人類反而倒退了?要知道,170年後2022年,河南夏糧小麥平均畝產900斤,再創大豐收、那是要連着上新聞的大事,在這編數據英國1850年小麥平均畝產1500斤?

而如果不編數據,不故意篡改,或者稍微用點腦子、哪怕稍微能分清楚麥苗和韭菜——當然,這要求其實挺高的——就很容易得出一個可怕的結論:

如果大順此時的平均畝產,達到英國第一次工業完成的1860年的平均水平,那麼大順可能要餓死大約一個億的人口。

這很好算。

英國農業革命裡有一個重要的改革,由三圃制,改爲諾福克輪作制。

三圃制,是農業革命之前的。

第一年種小麥,第二年種豌豆,第三年休耕,第四年再種小麥。

諾福克輪作制,是農業革命之後的。

第一年種小麥,第二年種蕪菁(就高鶚瞎雞兒續的林妹妹吃的那種大頭菜,芥菜疙瘩的親戚),第三年種大麥或者小麥,第四年中驢喜豆。

也就是說,在諾福克輪作制下,小麥在1860年的平均英畝產,是1500斤,摺合畝產大約是250斤——英國既不是兩年三熟,也不是一年兩熟,更不是一年三熟。

這樣算來,1860年的英國,主糧——蕪菁不是不能吃,但誰把芥菜疙瘩當主食——的年均畝產,也就125斤。

當然,可能1860年還是有點“不發達”。

那1900年,法國小麥每公頃平均畝產18HL,奇葩單位,HL是百升。按照76公斤每百升的小麥最低密度制粉標準,亦即大約換算爲每公頃2736斤。

一公頃,是15畝。

換算可得,平均畝產小麥182斤。

作爲佐證,考慮到可能單位算錯了,另一個數據,是【1910年,巴黎盆地的小麥,每公頃產24公擔,是平均畝產的大約兩倍】。

這個公擔是200斤,這個很標準不用換算;而公頃公擔什麼的,都是米突制,法革之後最先搞得一套公制單位,以水和地球子午線做標準的無宗教和文化衝突的單位,這個公頃也很標準。

由此換算。

24乘200再除以15約爲320斤。

基本可以和前面的平均畝產182斤相互印證。

也即,1910年,一戰馬上開打了,飛機都飛天上去了,法國的小麥平均畝產,也就180來斤。

嗯……也就那麼回事。

所以,如果拿數據來看,也就那麼回事。

但如果把“農業革命”、“科技革命”、“第一次第二次工業革命”,抽象爲一種標籤化的東西,打入思想中,那就會犯很多很多的“標籤化思維臆想”的錯誤。

一旦標籤化,就會產生諸多錯誤的想法:標籤化,然後臆想那時候歐洲馬上都要打一戰了,這畝產不得好幾百斤?

去掉標籤化,就會發現非常嚇人的東西。

簡單來說,就按照法國1910年的小麥畝產來算,就大順此時的人口、此時的耕地……

真要是搞什麼諾福克四輪制、搞什麼圈地運動搞畜牧業、搞什麼今年種埋明年種草養牛馬……

大順要是全國就這個雞兒水平,照着一億人的人口往下減吧。

這些數據對大順意味着什麼?

意味着,大順就算有“先知”,就算用硝石硫酸磷酸鹽等作氮磷鉀肥搞試驗田……

真要工業化追到1913年弗裡茨·哈珀搓化肥廠的水平,或者說工業化生產的水平,那純粹就是扯犢子。

不可能。

當然,說找羣工匠,搓個簡單的、不計成本的發電機什麼的,那難度不大。

可說搞什麼化肥廠,照着100年走吧。

當然,農業技術並不是只靠化肥,還得水利、良種、科學種植等等、等等。

但化肥肯定是關鍵一環。

意思也就是說,劉鈺用硝石之類的天然“化肥”,給大順畫了個大餅。或者說,化了一個工業化就是美好未來的大餅。

但實際上,他自己都知道,工業化不是一個“先知”就能完成的。幾十年內也不可能出現。

所以,實際上也就剩下了現實裡的唯一選項——移民,墾殖。

西歐的農業革命,在大順,不是革命,是倒退。至少在此時,可以百分百的確定,就是倒退。

大順這邊會種地的,若趕上運氣“好”,黃河氾濫之後留下的淤土,主糧畝產其實可以超越1910年的法國小麥平均畝產的——最簡單的,小麥和豌豆套種,加兩年三熟算平均。

也即是說,西歐式的農業革命對大順而言純粹沒卵用;而工業革命,就算追到1910年,耕地畝產也就那樣;除非憋到追平1913年的德國水平,那純粹扯王八犢子,至少三四十年內沒戲,真要追到1913年德國的水平就太嚇人了。

換句話說,若不移民墾殖,就算全面爆發了第一次工業革命,大順的糧食,還是不夠吃。

而糧食不夠吃、人口滋生的巨大“絕望”感,也就更容易理解的——換句話說,大順如果在內部,現在就算徹底完成了第一次工業革命,那麼大順仍然要面臨糧食不夠吃的問題。況且,那些人“絕望”的時候,根本不知道啥叫第一次工業革命。

的確,第一次工業革命,極大地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

問題是,紡織廠能搓出來饅頭不?鋼鐵廠能搓出來大米飯不?

如果不能,那麼對於大順而言,第一次工業革命的動力,就沒那麼大——我已經是棉布產量世界第一了、我已經逼到歐洲各種出行政命令玩埋汰的了,那麼主動第一次工業革命的動力到底在哪?

這個問題,劉鈺的那套工商業的扭曲理論,給了大順這羣人一個答案。

這個答案,就是劉鈺跑路前,李欗和劉鈺密談的那些話:

修鐵路、造輪船、搞基建。

讓糧食長腿,從海外跑到中原,讓“人均糧食擁有量”這個概念有現實意義。

讓長腿的人,從中原跑到海外,糧食不長腿、耕地不長腿,它不來就我,我便去就它。

而修鐵路、造輪船、搞基建,就是大順搞工業革命的……大義上的動力。

也即是說,大順的工業革命,如果想要得到舊時代的精英階層、至少說還能存着利民利天下的這些胸懷天下之輩的支持,能、也只能上來就照着重工業使勁兒。

因爲,除了需要得到舊時代生產出的部分精英的支持,還要得到皇帝的支持。

而皇帝,不會在乎什麼蒸汽機帶動的紡車的,但卻會在乎蒸汽機帶動的澆田的水車。

蒸汽機是蒸汽機。它就是個牛、馬、水排、風車。

紡紗機是紡紗機。

一袋子尿素、二斤良種,絕對比一塊手錶給舊時代帶來的震撼大。

因爲從上到下,腦子裡最害怕的事,就是糧食問題。

引導變革的根本,終究也得把工商業藏在糧食問題當中。

那麼,現在,大順這邊的糧食的問題,解決了嗎?

並沒有。

可以說,大順現在面臨的各種問題,按照劉鈺的這套說法,本質上還是糧食問題。

包括說取消鈔關子口、土地是否可以交易、要不要均田,等等、等等。

於未來,那是遷民、移民、工業化,先走哪個、後走哪個的問題。

於現實……

還是老馬的那句話【分配本身就是生產的產物……參與生產的一定形式決定分配的特定形式,決定參與分配的形式】

生產的形式,就是封建、資本等等這種社會關係。

這些特定的形式,以生產資料佔有、地租、貢賦、工資等等方式,完成分配。

取消鈔關子口、土地是否可以交易、要不要均田,等等這些,本身就是【分配】。

舉個例子。

湖北現在的手工紡織業,通過手工勞動,在社會生產中,通過他們的棉布,分配到了一些糧食、鹽等。

那麼,現在你鬆蘇的機械紡織業,藉助海外原材料的優勢,把湖北這些手工紡織者的【分配】給奪走了。

那伱出錢給他們,讓他們買糧食和鹽嗎?

就大順已有的情況來看,別想了。當初劉鈺改革,把貿易中心從珠江口轉移到長江口,大幾十萬船伕、腳伕、買辦、粵繡織工等等失業,選的可不是從新得利者那徵稅補償,而是選了更便宜的方式——草薙。

現在大順內部爭論不休的問題,其實可以這麼理解:

一部分人,想要內地的土地。有錢,花錢買唄,反正允許買賣、地契交易、允許放貸、小農容易破產,這都正常。

一部分人,則也想要土地,不想交租子,而是除了交稅之外都是自己的。朝廷不給,那就自己爲自己主持公道,你李自成做得,我做不得?

一部分人,想要內地的市場。內地的市場又不是空的,既然湖北能有紡織業,顯然她們得把布賣出去才行。但你們這些人太落後啦,不如我們用印度棉紗和蒸汽機的先進,我們要代表進步消滅落後,但是補償安撫基本生存保障什麼的我們是不會給的。

一部分人,則覺得這些機器嚴重傷害了他們的生存。你說我找木匠搓個織機倒是還行、攢攢錢買個鐵輪腳踏機也行,可蒸汽機和織布機我哪買得起?既買不起,那就大家一起反抗,砸了得了,誰也別想有,否則都得餓死。

等等、等等。

最後,有沒有個“折中”的方案,也即是說,國家的政治本身可以視作階級矛盾不可調和下的妥協產物,有沒有一種折中妥協的方案?

現在,大順內部這麼多的階級、這麼多的矛盾。

小農、佃農、地主。

手工業者、包買商、商業大資本。

僱工、工廠主。

遊離在外的大的金融資本和已經成型的寡頭財閥。

這裡面,誰是軟柿子?

捏誰,最容易?

捏誰,能走向未來?

這,基本就可以視作大順現在想要繼續改革要面臨的問題,也是爭論的根源。

再加上大順的土地制度的問題。

而因爲大順這邊皇權依仗的真正力量,是資本、軍功貴族、實學派工商業力量、海軍、殖民地利益者。

或者說,覺得還有必要改革的人,是這羣人。

那麼這個問題最後也就演化成一個最簡單的選擇:

是捏死小農?

還是捏死內地的租佃地主?

選了捏死小農,就徹底放開內外限制,資本、廉價商品、商業資本放貸的,靠鐵路和火輪船一起涌入。

鎮得住這三億人的反抗即可。

選了捏死租佃地主,就得來一波瘋狂至極的大變革,不惜打東西鬩牆之戰。

舊勢力、傳統力量,會以一種前所未有的團結來反抗,保證他們生存所需的社會條件——造反將直接由讀書人引領。

不改?

李欗很清楚,他一死,大順必徹底亂套。

他想給兒孫搏一搏。

所以,召回“先知”,其實就是李欗想要借劉鈺的屍骨,做出選擇:是捏死小農,還是捏死租佃地主。

選哪個都行。

因爲劉鈺是“先知”,不是思想家,所以他的話,矛盾之處極多、所作所爲也是黑白摻雜。

比如,劉鈺在鬆蘇當初反動透頂的政策——女子來工場做工,工資開給公婆丈夫或者父母一半,而不是派人去家裡宣傳男女的平等、人身的自由、女子亦可工作養活自己什麼的。

這件事,解讀的方向,那就多了。

正着說也行。

反着說也行。

是捏小農,還是捏地主這事兒上,也一樣。

都有屍骨可披。

李欗叫人萬里迢迢把劉鈺的棺材運回來,就是要在棺材前說出來自己的選擇的。

(本章完)

第941章 自覺(三)第230章 科技攻關小組第591章 不如歸去第836章 賭國運(上)第220章 雙簧保底第1403章 遷徙路(六)第1206章 太子難當(下)第113章 小人哉第1419章 黃河問題的最後一步(十)第946章 旗手第57章 開戰第208章 記憶第1295章 死與復仇(十六)第1367章 裡病外治(三)第1284章 死與復仇(五)第32章 佈置第889章 東學西漸的詭異產物(下)第772章 被盟友坑的法蘭西(上)第1289章 死與復仇(十)第1332章 恐嚇出來的費城會議(三)第9章 翻譯問題第111章 廷議菜市場第1462章 最後的鬧劇(九)第1120章 鄉約村社(一)第758章 表演戰(八)第1378章 凡爾賽和約(五)第193章 恐嚇威脅第162章 非是養死士第23章 扎心的話第1409章 土豆和向心力(下)第1354章 英國的總崩潰(三)第911章 南洋大開發(六)第756章 表演戰(六)第1457章 最終的鬧劇(四)第1380章 凡爾賽和約(七)第635章 集齊七美德的劉鈺第1128章 志向第1008章 這就叫鬥爭第834章 同病相憐第1020章 心慈手軟第831章 海牙慘案(八)第377章 最後一次外交(下)第100章 槍和槍第1087章 破立之困(四)第1418章 黃河問題的最後一步(九)第378章 還是朝貢第76章 恍然第1097章 工業革命(十)第115章 榨最後一滴汁第269章 俄國需要一位明君第466章 爲何要抑商第1415章 黃河問題的最後一步(六)第322章 五月第1164章 備戰(三)第859章 最終還是看天意(上)第896章 落入圈套的英國(七)第229章 不可生搬硬套第1203章 木牛流馬(十)第1082章 爲利而戰第627章 推測的結果第1085章 破立之困(二)第1434章 “太空歌劇”第1356章 英國的總崩潰(五)第1329章 軟弱性的故事第844章 拆房頂和開窗戶(六)第1085章 破立之困(二)第819章 大事成矣(六)第341章 朱子陽明第396章 權輕而言重第825章 海牙慘案(二)第215章 海軍部第414章 找出路第43章 二百九十三年後的守望第556章 一戰前夜 命運的交匯(二)第591章 不如歸去第417章 最後的機動兵力第132章 新型宗藩關係第796章 工商局第817章 大事成矣(四)第1059章 堂下何人狀告本官(三)第206章 狠話第1321章 熟人社會第440章 嘉靖年間的古董第1453章 “帝”(五)第880章 區別對待(上)第1140章 最後的佈置(一)第738章 白手起家第717章 臀與腦第1006章 新生代(下)第1461章 最後的鬧劇(八)第1326章 有格調的小圈子(上)第968章 鹽改的第二封奏疏第74章 華麗終場前的無趣第1341章 拼命是錯的 掙錢是對的(一)第503章 鷙鳥將擊,卑飛斂翼第932章 覺醒(四)第1104章 工業革命(十七)第1313章 逼着商人賺錢(上)第908章 南洋大開發(三)第849章 威望(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