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91章 終章 九三年(九)

第1491章 終章 九三年(九)

法國要亂,且大亂。“禮崩樂壞”,法國舊制度就是法國舊時代的禮樂,舊時代已經不可挽救,一定會出大事的。

這,就是擡着劉鈺棺槨作爲一種外交手段的大順使節團,在從北美抵達歐洲逗留了一段時間後,得出了結論。

法國不是整個西歐,正如,大順不是整個東亞。

法國若亂,整個西歐必將亂成一鍋粥;正如,大順若亂,整個東亞必將亂成一鍋粥。

這對大順每年對大西洋貿易區的上億兩貿易額來說,絕對是個至暗的結論。

…………

幾個月後。

印度。

蘇拉特。

不久前,大順炮艦開炮鎮壓古吉拉特紡紗人大起義的煙塵,還沒有徹底消散。

正所謂,一座城市的命運,既要……又要……。

這座在塔皮河河口的城市,在歷史進程上,走了一條和原本歷史截然不同的道路。

簡而言之,他旁邊的孟買,因爲種種歷史因素和歐洲殖民因素,大順並沒有選擇將孟買作爲大順在印度西北的統治中心。畢竟,大順面對着數萬在葡萄牙統治下、以及在葡萄牙把孟買作爲嫁妝送出去英國仁統治下的城市,着實不好管理。

既不好管理,那大順就選擇了塔皮河另一側的港口,蘇拉特,來取代孟買的位置。

至於孟買在大順打贏了一戰之後,發生了什麼,那就不太好說了。

事實上,蘇拉特對於大順並不陌生。

早在一戰之前,蘇拉特這裡的印度人,就經歷過大順睡醒的“歷史進程”了。

大順下南洋,用軍艦奪取了商業霸權,使得南洋的棉布市場不再用荷蘭人倒騰的蘇拉特棉布,而是用鬆蘇棉布。

蘇拉特就已經經歷過一次“歷史進程”了。

一戰之後,大順擊敗了英國的3000軍隊,在印度獲得了絕對優勢的地位。

鑑於孟買的特殊性,大順選擇了“揚州方案”,即讓孟買遭受大順廢漕運走海運一樣的揚州命運,將印度西北的貿易中心和統治中心定位在了蘇拉特。

正所謂,其興因此、其衰亦因此。

在繁榮發展了二三十年後,又因爲一件“小”事,蘇拉特的命運再度被歷史進程所影響。

這一次的歷史進程,叫“走錠精紡機”。

不久前發生的起義,正因此物。或者說,這是一個幾十年前從大順決議在印度弄棉花開始,就註定的歷史進程。

事實上,載着劉鈺靈柩的艦隊,要不是因爲一場忽如其來的風暴,是決計不肯在蘇拉特逗留的。

畢竟,劉鈺的名聲,在蘇拉特和在巴黎,完全不一樣。

在巴黎,固然有人罵、但也有人會來靈柩旁獻上鮮花和哭泣。

而在蘇拉特,只怕是……不抓兩團屎扔棺材上,那都算是當地人比較有“素質”了。

劉鈺倒是沒親手拉蘇拉特殺過人。

但他當初下南洋重整南洋棉布供應體系、打一戰、定政策、以及鋪開紡紗業又忽然摧毀,這一系列舉動,在古吉拉特因此而死的人,不下二三十萬。

除此之外,還有個特殊的“歷史遺留因素”,也即英國殖民和大順殖民的區別。

這裡的區別,不是什麼道德、制度、文化、法律什麼的區別。

而是最基本的東西: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

一戰之前。

英國是個棉布進口國。

而大順打贏一戰,甚至說在打贏一戰之前,大順就是個棉布出口國。

這,纔是這裡的人、尤其是一些被英國殖民統治過的人,對劉鈺如此恨的根本原因。

是的,某種程度上,大順打贏了一戰,直接導致了古吉拉特以對外出口爲主的棉紡織業,徹底崩潰。

織布行業完蛋,只剩下了棉花種植業和紡紗業。

對這裡的一些織布爲生的手工業者而言,他們當然沒經歷過歷史上真正統治印度後的慘狀。

而大順,或者說劉鈺的政策,之前偏偏又是“倒逼英國東印度公司開拓印度,施加壓力讓東印度公司如芒在背認爲隨時可能失去中國的貨源,從而迫使英法在印度衝突加劇,進而借刀殺人讓英國驅趕法國,然後大順再以法國盟友的身份參戰”的路線。

這使得一戰之前,英國在古吉拉特地區的進口量,大增。

或許可以這麼說。

一些織布爲生的古吉拉特的織布工匠看來:這大英國不見得好啊。可到了大順,我卻捱了餓。

無需諱言,這是事實。

後世有人,爲了鼓吹西方的發達,給出過這樣一個數據。

說,從1794年,到1814年,英國銷往印度的紡織品,暴增了696倍!

只看這個數字,不求真相的人,一定會覺得:哇,西方真的好發達的,在1800年工業就全面碾壓東方了!

這個數據,沒錯。 WWW ¸TTκan ¸¢O

可以說,非常的正確。

但是,這個數據,就是標準的“說話說一半”。

歷史上,1794年到1814年,英國銷往印度的棉紡織品,是不是暴增了696倍?

是的,一點沒錯。

但是,很可能,這個數據,他沒告訴你,1794年,英國銷往印度的棉紡織品的價值是多少。

那麼1794年,也即是傳說中馬嘎爾尼訪華的那幾年,英國銷往印度的棉紡織品價值是多少呢?

156英鎊。500兩庫平銀。

是的,你沒看錯。

156的後面,既沒有【千磅】,也沒有【萬磅】。

就是156英鎊,500兩庫平銀。

那麼,暴增了696倍,是多少呢?

107306英鎊,大約35萬兩庫平銀。

所以說,數據說謊了嗎?

沒有。

數據沒作假,確確實實是暴增了大約696倍。

只不過,基數是156英鎊。既不是156千英鎊,也不是156萬英鎊,而是156英鎊。

那麼,1794年,印度對英國出口的棉紡織品是什麼數量呢?

4500000件。

這裡的件,不是一件衣服的件,而是類似於一包、一箱這樣的計量單位。

按照1759年的數據,這麼一件的價格,大約是2.03英鎊。

換言之,1794年,東印度公司從印度進口的棉紡織品,一共450萬件,約合900萬英鎊。

這個數據很關鍵,意義很大。

不理解這個數據,也就不明白工業革命的真正偉大之處。正因爲工業革命的偉大、因爲老馬說的商業資本統治下的劫奪制度的狠毒,才能在短短40年後,徹底摧毀了印度的手工紡織業。

相反。

曲解這個數據,不會得出工業革命的恐怖與偉大,反倒會產生一種“英國的生產力一直這麼強大”的錯覺,工業革命的偉大讓位於歐洲人的一直強大了。

彷彿,英國就是這麼強,遠勝亞洲,於是只要來到了亞洲,瞬間就能衝擊亞洲的手工業。

甚至於,很多數據都不會告訴你,在印度民族大起義之前,英國東印度公司的第一收入,是【畝稅】。

畝稅收了1531萬7911英鎊,摺合庫平銀4500萬兩白銀,排在公司總收入的第一位。

於是,隱瞞了這些數據,便很容易得出許多的奇葩的結論。

伱以爲它是個工業時代的大托拉斯,偉大的工業壟斷集團,利潤暴殺農業國。

實際上,它是個變種的“海上游牧包稅蒙古”,靠着一年4500萬兩的農業稅,維繫着公司的運轉。

理解了這個數據,也就明白,爲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載着劉鈺靈柩的船隊,壓根不想在蘇拉特逗留。

因爲……大順的紡織業,正在迅速摧毀印度的紡織業。

此時是1793年,但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大順拿的卻是歷史上1870年的英國生產力劇本,而不是1793年的英國生產力劇本。

而蘇拉特的棉紡織從業者,拿的也是歷史上1870年的印度人民的心態,而不是1793年的心態。

什麼意思?

歷史上1793年的英國紡織業,中國這邊海關零關稅,也是卵用沒有,反而會鬧出來1842年的笑話:江南買英國布當包裝,包生絲。

而1869年11月17日蘇伊士運河開通,以及工業革命三十年如過去三百年的生產力發展,鬆蘇地區的棉紡織業,已經開始有點頂不住了。

這,就是老馬說的:【商業霸權才能帶來工業發展,而商業霸權大部分又是依靠艦隊決戰獲得的】。

沒有艦隊,沒有商業霸權,沒有刺刀,你縱然物美價廉,但你沒有霸權,你就沒有市場。人家不買你的,人家反手出個棉布禁止令,你能如何?

劉鈺逆練,一戰獲勝,從大順到印度也不需要繞好望角。

而大順想要棉花和棉紗,不想要印度棉布。

並且,正如李欗當初琢磨的“邊疆鐵路”的配套政策,是摧毀印度的製糖業。他既懂這個,也算是稍微理解了原始積累的秘密。

那麼,顯然,大順在印度造成的衝擊,是可怖的。

於是,也就有了孟買等地的印度原本的貿易受益者的那種情緒:這大英國不見得好,可到了大順,我卻捱了餓。

沒辦法的事,這就是歷史進程,總不能把這些人抓着送到另一個時空,去感受下1820年以後工業革命後的英國是如何摧毀印度的棉紡織業的。

一方面,是大順的紡織業對印度的衝擊。

另一方面,是英國之前在孟買作爲“購買者”;而大順此時卻作爲“傾銷者”的差異。

的確,歷史上,印度的棉紡織業被英國摧毀了。

但,絕對不是在大順打一戰之前,英國就能摧毀;相反,這個時間點,英國還得靠行政保護和關稅,哪有資格談摧毀印度棉紡織業。

自然,在這個時間點,對照是明顯的:大順沒來之前,蘇拉特和孟買發展挺好,對外紡織品出口節節攀升;大順一來,蘇拉特先是棉紡織業南洋市場被崩,緊接着又是一戰獲勝波斯市場被大順搶了,再然後就是這一波大的。

這種對照,過於明顯。

伴隨着走錠精紡機在大順先發地區的鋪開,導致了印度手工業者的反抗情緒,或者叫“覺醒”。

更重要的一點,在於大順的統治下,扶植了一批印度的商人,建立了一堆紡紗工場,供應大順棉紗。

而大順,伴隨着走錠精紡機的應用,現在把印度的民族資產階級,也給拋棄了。印度的民族資產階級,尤其是在之前貿易體系中搞紡紗業的民族資產階級,也開始踏上歷史的舞臺了。

李欗或許知道這樣做的後果,也或許想說:我想做包含印度在內的天下的天子,我想要穩定,一切照舊統治下去。

但大順已經發展起來的工業資產階級、轉型後的一部分和帝國主義政策利益綁定的軍功貴族、實學新興階層的帝國主義統治階級聯合體,拍了拍蒸汽或者水力驅動的走錠精紡機,告訴天子:不,你不想。你不知道,我們告訴你。

(本章完)

第41章 得來全不費工夫第243章 泰興十六年的變化(下)第1366章 裡病外治(二)第1302章 死與復仇(二三)第626章 縱橫家的舞臺第154章 問蛋別問雞第694章 做給百姓看第1200章 木牛流馬(七)第706章 海戰(四)第794章 憧憬(下)第777章 艱難的第一步(上)第1511章 終章 九三年(廿九)第830章 海牙慘案(七)第350章 物傷其類第46章 哈士奇第5章 落後第306章 你順也配碰瓷漢武?第1465章 最後的鬧劇(十二)第784章 新舊利益的衝突(一)第351章 舊相識第1439章 分歧(五)第1066章 惡龍殘影(一)第684章 偷樑換柱第917章 舊的不去,新的不來(一)第341章 朱子陽明第952章 交出主動權第1462章 最後的鬧劇(九)第918章 舊的不去,新的不來(二)第880章 區別對待(上)第155章 官商之別第532章 巴達維亞“蘇丹”的理解能力第615章 政變加盟第360章 敵在本能寺第1431章 鴆酒 解藥(上)第140章 錯路第1181章 盟友 中立 背叛第697章 不管而管 不治而治(下)第451章 破除好感第709章 誰佔了最大的便宜?第498章 天朝邊界論第554章 征服者威廉和鄭成功的經驗第937章 老走私販子的見識第1038章 大獲成功(三)第1363章 國富論(六)第1092章 工業革命(五)第89章 條約第874章 從長計議第636章 雞肋第709章 誰佔了最大的便宜?第272章 巴達維亞的必然(中)第977章 猜疑鏈(下)第775章 商人的期待第983章 決勝千里之外(六)第1263章 下西洋後的下西洋(九)第11章 生活和信仰第1339章 過渡之痛 幼稚空想第609章 最後的集權嘗試第1270章 攻防心裡(五)第1016章 做成死案第567章 預判了你的預判第996章 超額完成第165章 真真假假第1019章 全都裝傻(下)第449章 提條件,不談判第980章 決勝千里之外(三)第138章 良家子第868章 我是來監管你們的(四)第254章 聚成大豬圈方便割肉第1476章 臨別告誡(二)第729章 最後的平靜第1294章 死與復仇(十五)第1073章 惡龍殘影(八)第1075章 惡龍殘影(十)第1329章 軟弱性的故事第1145章 最後的佈置(六)第60章 思維差異第795章 南巡意第735章 咱們(下)第640章 授俄以漁第97章 風波起第567章 預判了你的預判第4章 衝突第642章 逃避第267章 皇帝的保守第967章 轉正第376章 最後一次外交(上)第1011章 錯亂的美第979章 決勝千里之外(二)第152章 入倭第517章 城裡城外(上)第1027章 割裂(五)第415章 願天下無有武穆三閭第634章 “文景”之治第1034章 修補者的絕望(中)第453章 最沉重的鎖鏈第714章 歸義軍(上)第868章 我是來監管你們的(四)第225章 暫設的機構第1348章 三角貿易(上)第1026章 割裂(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