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64章 最後的鬧劇(十一)

第1464章 最後的鬧劇(十一)

“除此之外,朝廷是不是可以做這個中間人呢?”

“得了田的佃戶,將贖買費,交給朝廷,而不是直接交給地主。”

“朝廷每年徵收贖買費,再把這些錢投入到工業上。而只給地主利息。”

“待到二十年、或者十幾年後,再把本金一次性給還地主。強制把他們的‘贖買費’,變成一種死期的發展工業的債券,而不是讓他們把手裡的金銀投入到買地和放貸中。”

“亦或者,強迫用一部分諸如礦山、鐵路、工廠的債券,做本金的一部分給地主。”

“既是說,墾殖方案,並不能解決‘錢生錢’的問題。主要是墾殖土地皆在數萬裡大海之外,是以,要把‘錢生錢’賭在工業上。”

“只要,二十年後,工業發展了;亦或者火輪船可以載更多的人更多的貨方便地飄揚過海。”

“那麼,二十年後,這些地主手持工廠礦山的債券,也未必會兌換本金。就算兌換,屆時白銀日多必然銀賤,朝廷這二十年間再多發些寶鈔……”

“如此,地主不肯做工商,那就朝廷逼着他們做、強迫他們做、直接用他們的‘贖買費’的本金做。”

“既然國公相信,未來是工商業遠勝農業,那麼就以此爲基礎,豪賭一場。只要到時候工業發展起來了,漂洋過海方便了,這些本金,日後都是小事——不說別的,單說日後若這火輪船過海方便,扶桑的那些荒地,朝廷賣個幾億兩償還贖買的本金,那還不是易如反掌嗎?”

“此爲其一。”

“其二,昔日國公於鬆蘇,亦苦於擔憂白銀流向買地的問題。是以發行紙鈔,強制結算對外貿易的白銀,人爲製造白銀流向內地耕地的困難。”

“如今朝廷要緊事,是要貨幣改革,取銀金本位,而廢銅錢之地位。”

“一旦此事做成,總不好再搞兩套貨幣。那樣,鬆蘇等地外來的白銀流入內地耕地上,便無阻礙。”

“那麼,是不是可以再想個辦法,來讓這些遊動的資本,固定起來呢?”

“比如說,利用朝廷的信譽,尤其是這幾年開發扶桑金礦又做成了的信譽;利用朝廷的軍隊,在外佔據印度波斯等貿易的優勢……開辦一個特殊的放貸的銀行?”

“這個放貸的銀行,可以給工廠、礦場等,提供稍微低息的貸款。而前提,是這些工廠、礦場等,拿他們的股份作爲抵押。”

“朝廷開辦的這個放貸的銀行,再用信譽、海外市場,以及這些工礦抵押的股份,作爲抵押物,發行債券、吸納資金。”

“到時候,一則可達成對所有工、礦等行業官督商辦的結果。因爲,他們的股份,大部分都質押在這個放貸銀行中,朝廷完全可以用這些股份來督辦這些產業。”

“二來,社會的遊動資本,都化作爲放貸銀行的債券。實質上,也就是讓社會上的遊動資本,全都變成吃利息的,將遊動的資本固定起來。只要工礦業發展的利潤,高於支付的利息,那麼這一套就可以撐下去。同時,又儘可能避免了這些遊動資本,流向民間借貸、土地買賣、耕地投機等。”

“三來,商人投資,目光短淺,而又無序。今日見甲貴,便一股腦地生產甲,而至日後甲低賤如水,許多投資者又破產。”

“若這麼一搞,實質上,我說的那種向工商業放貸的銀行,便是這種生產的指揮棒。使得工礦產業的生產,如臂使指,不再無序。甲行業有前景,便多貸一些錢給他們;乙行業明顯沒前景,那就不把錢貸給他們。”

“如此一來,既符合內外分治的設想;亦等於是在先發地區,再搞一個天佑殿、再搞一個朝廷。這個朝廷內的人才,要以實學派爲主,由選拔出的他們中的佼佼者,來作爲發展實業的‘指揮者’。”

“即,選拔出的實學的狀元榜眼進士舉人,通過銀行,來控制產業的發展;反過來又通過這個信貸銀行,把遊動的資本固定起來,不要使得他們瞎亂用,尤其是去不想讓他們去的地方,比如囤地、囤貨居奇、操控物價等等。”

“而這樣,朝廷可用的手段,可就多了。”

“譬若官山海之策。朝廷若能控制海外硝石、鳥糞的價格。那麼,很簡單,朝廷不賣錢,而讓得地的小農,以糧食來換硝石肥料。如此,朝廷既能操控糧食價格,又可以用官山海鹽鐵之法,寓稅於買賣之中,朝廷手裡掌握的資源也多了,而不是僅有那千萬兩白銀的歲入,關鍵時候竟買不到糧食。”

“譬若修鐵路等事。朝廷又可有大筆的錢投入其中,而這種行業,見效又慢、回報又低,可偏偏不修不行、修起來後好處更是無窮。只有這樣,這些資本,才能被逼着投向利益極大但不可短視的地方。這個也不需多麼先見之明,只要回頭看看大運河,便知國公所謂不需要水的大運河會有多少好處。”

對於李欗會有這樣的想法,劉鈺一點都不奇怪。

固然說,實學在劉鈺這,說成是有術無道,只練外功的東西。

也固然說,劉鈺嘴裡嚷嚷着貿易、國富這些東西。

甚至於,劉鈺對老馬的學問,要麼只說一半,要麼壓根逆練。

但,終究,有些東西,還是以一種潛移默化、潤物無聲的方式改變着許多人的想法。

終究,老馬的思想也不是一夜之間變出來的。是在德國古典哲學、英國古典政治經濟學、法國空想社這三個基礎上,繼承批判發展起來的。

德國古典哲學,劉鈺連個皮毛也不懂。這些東西,可能和大順傳統的東西,又對不上味兒。

既是對老馬的學說說一半、或者壓根逆練,那麼除了他實在不懂的德國古典哲學,那麼顯然英國古典政治經濟學和法國空想社這兩個新思想裡“化作肥料的屍體”,以一種非屍體而是活人的態勢,復活了。

拿三的《論貧困的消滅》,全篇都在扯犢子,也壓根沒有辦成。但思想脈絡是清晰的——以小農經濟下普遍貧困的無產者,組成農業產業軍,再以農業倒逼工業工資上升。

只不過,這一套扯犢子,是建立在“假設法國有919萬公頃的上等荒地、隨時可以開墾、三年見效、兩年回本”的基礎上。

於是,《論貧困的消滅》裡的扯犢子,即便說大順這羣實學派從未看過這本書、甚至於拿三的叔叔此時估計還在科西嘉的媽媽肚子裡,但依舊讓實學派自發地產生了“移民扶桑、消滅普遍貧困”的想法。

而拿三不扯犢子的真正的東西,就是披着聖西門的“社”,和聖西門“實業主義”的皮,快速地完成了法國的第一次工業革命,工業化發展,和巴黎的現代化改造。

而聖西門的實業主義,基石就是“產業有序發展、打破資本主義生產的無秩序無政府狀態、讓銀行業和國家信貸作爲產業的指揮棒、由專業精英組成的官督商辦”。

在這裡,精英,作爲大腦。

國家信貸和大銀行,作爲手臂。

由大腦指揮手臂。

再由手臂指揮產業。

聖西門的經濟思想,主線非常的明確。

一:保留私有制。

二:精英領導。包括產業資本家、大商人、銀行家在內的實業委員會,來指導社會運行。

【有天才的人應在適合的崗位上保持完全的獨立,給予他們極大的尊敬,授予他們對社會財富、社會金錢的支配權】

三:承認天下熙熙皆爲利來、天下攘攘皆爲利往。以利誘之。

即:【保護私有制,承認私有制。應當利用私人利益的誘惑力,以國家政策去推動、引誘他們,將資本投入到運河、鐵路、橋樑等真正的事業。以及促進排水、耕種、灌溉等工作】

【把富有的企業主、商人和銀行家,吸引到實業中去。不僅不要指責他們,反而要保護他們從有益於社會的勞動中獲取正當的利益】

【私人利益是可以指導公共利益的唯一動因。】

簡言之:有利於社會的產業中獲取正當利益的行爲,也即工業、商業,產業,是“最大的慈善”、“人民的富豪”、“工業資本家就是最大的慈善家”。

四:非暴力,害怕法革那樣的全民參與和覺醒,相信王權、皇權。把希望寄託於皇權至上。

【改革家,不應該用刺刀來實現自己的想法】

【只需要一羣真正的精英,真正的讀書人,編制國家預算。再由國王的一道敕令,即可完成變革】

而李欗想的這些玩意兒,實際上一點不稀奇,以爲這和大順的傳統過於契合。

不管是深入到骨髓的小塊地產下塑造的私有制情懷,還是精英主義政治、亦或者是相信皇權。

都過於契合。

於是,劉鈺笑道:“這一套,這不就是蒸汽機時代下的【五均六筦】、【官山國軌】?”

“實學一派,選拔舉人進士,而爲軌官。”

“以銀行業,行五均六筦事。”

“士紳地主不知工業之利,則以教化輔佐、暴力強制將他們的金銀納入工業發展。”

“殿下剛說完不可成‘建興新政’事,轉手卻又來了一套新的‘建興新政’啊。”

李欗亦笑道:“此一時、彼一時。彼時若有蒸汽機、鐵路之前景,王莽也好、荊公也罷,緣何還是要把一切建立在農業上?”

“五均之貸、青苗之法,雖說拿的是利息錢。可這利息錢,不還是從農業上來的嗎?”

“本既不變,標便是花樣無窮,那也是一樣。”

“建興新政、荊公改革,其本,仍在農業上。包括如今實學興起的顯學,移民扶桑、墾殖得利而循環,其本仍在農業上。顯學之說,說到底,還是覺得,投十個錢在墾殖上,能收回二十個錢,靠着這種不斷增值,最終完成大遷徙。”

“但我觀國公變革,尤其是扶桑移民一事,發現國公根本不認爲墾殖、也即農業,尤其是跨數萬裡大洋的農業,能完成這種增值循環。國公的移民事,是建立在工商之上的,農業只是輔助。”

“是以,此一時、彼一時。”

“國公要非說,這就是蒸汽時代的【五均六筦】、【官山國軌】……那或也不錯。”

“關鍵不在於是不是【五均六筦】、【官山國軌】,關鍵在於,這是【工業】的五均六筦管山國軌。”

“其實,我在賭一件事。賭,二十年後,鐵路運輸能做大運河用;賭二十年後,火輪船可以跨越大洋遷徙成本極降。”

“若賭的成、賭的贏。”

“那麼,以我所論,強制贖買鄉紳地主土地,按照每年5%的利息給錢,本金投入工業做強制死期工業債,二十年後返還本金。稍微一算,便可知道,二十年後,本息合計就要翻一番。”

“墾殖既行不通。除非有幾億畝隨時可墾的荒地就在中原九州,否則墾殖這條路,不可能持續下去,以墾殖之利推動移民。”

“唯有工業,或有可能,二十年後,將這些資本翻一番。也即能讓這一套玩轉下去。”

“而我覺得,天朝的問題,在於基建和物流;在於鐵路、火輪船;在於運輸、運貨成本。只要這個問題解決了,很多問題便不再是問題。至少,不再是一個懸在頭頂的不可調和的問題。”

(本章完)

第772章 被盟友坑的法蘭西(上)第1244章 三戰定印度(十一)第1285章 死與復仇(六)第1387章 凡爾賽和約(十四)第981章 決勝千里之外(四)第640章 授俄以漁第951章 撒旦與震旦第513章 皇帝的職業病第707章 海戰(五)第1163章 備戰(二)第1273章 攻防心理(八)第661章 對抗性和非對抗性矛盾(下)第110章 瘋子炸糞坑的爆竹第645章 難得的互信第395章 樞密院第1485章 終章 九三年(三)第351章 舊相識第976章 猜疑鏈(中)第385章 駐英大使第824章 海牙慘案(一)第404章 異端相見第1083章 經驗豐富第770章 真正的雪中送炭(下)第815章 大事成矣(二)第189章 虛張聲勢第761章 荷蘭災難年(一)第1444章 歪經已成(下)第1464章 最後的鬧劇(十一)第1226章 開戰(五)第430章 權謀第734章 咱們(上)第1246章 鑽石灣屠殺(二)第914章 南洋大開發(九)第1461章 最後的鬧劇(八)第593章 資本的去向第776章 東印度公司模式水土不服第94章 八股策論實學和沒錢第404章 異端相見第920章 舊的不去,新的不來(四)第1430章 王謝燕,百姓家(下)第42章 有用的屁話第643章 反對重商主義第703章 海戰(一)第390章 清華園第41章 得來全不費工夫第491章 前後左右 三路不通第594章 生活的希望第445章 諸藩給幕府的臺階第1192章 還得靠爭霸第8章 罵人揭短第694章 做給百姓看第365章 壟斷權的軍事義務第1219章 大忠臣(上)第209章 變臉第378章 還是朝貢第668章 分贓大會(五)第585章 要忍讓第1219章 大忠臣(上)第1359章 國富論(二)第602章 帝國末期都這樣第1475章 臨別告誡(一)第1495章 終章 九三年(十三)第667章 分贓大會(四)第52章 模棱兩可第678章 做美夢的皇帝第911章 南洋大開發(六)第1155章 多歧路,今安在(十)第380章 內外有別第409章 約法三章第378章 還是朝貢第1304章 死與復仇(二五)第351章 舊相識第1077章 爭功(二)第5章 落後第388章 止於何處第319章 真正的力量第1297章 死與復仇(十八)第966章 前置科技都滿足的順暢第402章 這還得了?第402章 這還得了?第911章 南洋大開發(六)第202章 評書梆子學歷史第816章 大事成矣(三)第885章 縣令第1405章 遷徙路(八)第1392章 凡爾賽和約(十九)第827章 海牙慘案(四)第1428章 王謝燕 百姓家(上)第335章 可利用的矛盾第647章 恍然大悟也晚了第629章 西進南下,互爲信任第1229章 開戰(八)第140章 錯路第1212章 統一市場與地方利益(上)第914章 南洋大開發(九)第345章 畫餅第1198章 木牛流馬(五)第166章 不知爲何而戰的強軍第1505章 終章 九三年(廿三)第363章 最難的三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