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0章 暴論

第130章 暴論

錢,對朝廷來說是個極爲敏感的話題。

打仗要用錢,賑災要用錢,賞賜要用錢,辦學還是要用錢。

左平章事的這個問題,太過敏感,頓時讓所有人都陷入了沉思。

歲入三千萬,天下的存銀至少也要在三十倍以上。

如果這些銀子有一半是從外面輸入的,那就是四億兩。自隆慶開關到甲申年,八十年時間,平均每年入銀五百萬兩。

可是,稅並不曾見到。

這是個簡單的數學題,在場的人都會算。

不管是十抽其二也好、十抽其一也罷,這都對不上。

顯然,這是一個可以摳出來錢的地方,哪怕每年能摳出來五十萬兩的稅,也能緩解很大的財政壓力。

幾乎是一瞬間,劉鈺之前說過的一些話,瞬間響徹在李淦的腦海裡。

平日裡並不會在意,可此時被這話題一引,就無比清晰。

齊國公在奏摺上,轉述過劉鈺在和羅剎談判時候說過的關稅問題。

生絲、瓷器、茶葉這幾樣,都是西洋人需要但又不能自己生產的,所以可以課稅,哪怕課十分之三的稅,西洋人一樣會來買,相對於運回去所得的利潤,貿易成本的十分之三根本不是問題。

外來貨物的徵稅,就要考慮是否對本朝的手工業者造成衝擊。

再聯想到劉鈺之前說過的皇室參與對蒙古和羅剎貿易的事,想錢想瘋了的李淦腦子裡已然是轉了好幾圈。

皇室壟斷貿易,這是與民爭利,但西洋人每年輸入這麼多白銀,若是能夠掌控,豈不是每歲增加數百萬內帑?

這誘惑實在太大。

然而這個念頭一轉,李淦也知道這裡面的問題。

想的容易,實施起來必然徹底走樣。

而若收關稅呢?

現在每年海關的關稅,數額根本不多。

可是西洋人的貿易確實頻繁,也確實有錢,那豈不是說明逃稅的走私嚴重?

本來是一篇關於西域的策論,本來劉鈺只是想借此施加一點“天下觀”的影響,哪曾想這短短的三百字竟然讓李淦等人想到了錢。

這個問題太過敏感,李淦心想此時最好還是不要提及,遂道:“此番策論問的是西域事,這個就先不用考慮了。咱們繼續往下看吧,這也不過是個引題之語罷了。是真是假,待評了優劣,殿前問對再議。”

避而不談,其餘人也都順從,繼續往下看。

果然如李淦所言,這三百字只是個引子,這三百字之後,便引到了下一個問題。

時世易也,貿易路線的改變,西域大國的荒廢,西洋銀礦的開發,海船遠航技術的進步,都使得漢唐時候有利可圖的西域,變成了如今徹徹底底的賠錢貨。

曾經的西域不再是現在的西域,如果大順自比漢唐,那麼大順的西域,應該在南洋。

而地理上的西域,因爲準部、羅剎、英法、等等因素,更像是前朝的遼東。

漢唐的西域,是有收益的。所以要經營,而且樂於經營。

前朝的遼東,是負收益的,但若不經營,前朝可是有大禍的,這個經驗不能不吸取。

所以地理上的西域,必須要經營,而且要賠錢經營。

錢從何出?

是否能做到王安石說的,不加賦而國用足?

引出第一個問題。

若是國朝平定了準部,雪山也不再是曾經的吐蕃,遼東犁庭掃穴基本都是漢人了,西南只是改土歸流,喀爾喀蒙古已經徹底完蛋,羅剎國不可能動用太多兵力在東北,那麼國朝的威脅在哪?

也就只剩下了東邊,雖然歷朝教訓,北疆、西患纔是威脅,但時代變了,再這麼想就是刻舟求劍了。

國朝可能的威脅,就只剩下了東邊。

要麼是日本。

要麼就是西洋諸國。

想要杜絕本朝的威脅,那就需要一支海軍。

有了海軍,不去經營南洋,那豈不是等於有沃土有農具有良種而不去種植嗎?

這引出了第二個問題,東邊是有威脅的。

兩個問題引完,又先把問題繞回到了錢上。

若以廣東爲漢唐長安,商品往來,胡人雜居,貿易興盛,那麼南洋就應該是安西都護府。

坐在家裡就能收錢,當然好。

可劉鈺下面又附了一張圖表,用從傳教士那裡收集來的種種物價,告訴衆人,坐在家裡收錢,錢都被二道販子掙走了,沒有中間商賺差價,才能賺大錢。

以《貨殖列傳》所言:百里不販樵,千里不販糴。

羅剎人走旱路,萬里之遙來這邊販茶葉和大黃,可以知道這裡面的利潤到底有多大。

漢唐時候,大食、大夏等國,都是富庶無比,西洋人尚且蠻荒,也沒錢,所以漢唐時候西域貿易可以賺錢,有利可圖。

但現在大食等國窮的叮噹響,西歐各國如今金銀遍地,所以作爲類比,直接與西洋人貿易的南洋,纔是漢唐西域的經濟地位。

同時,安南等地,自趙佗時候起,與國朝一直分分合合。前朝打過一次,很快又放棄了,雨林遍佈,行軍困難。

安南狹長,如果有一支海軍,運兵或者沿海登陸,水運機動支援,若將來國朝富足,安南有變,安南完全可以收復。

安南、暹羅等地,又都是產米地。若有一支海軍,就可以隨時運米,沿海一線不會出現饑荒,又能緩解江南日益增加的米價。

海軍和把南洋作爲西域經營,又是一體兩面。

若航海強,則可以繞開二道販子,直接把絲綢、瓷器等,運送到西洋諸國,獲取更高的利潤,足以支付開拓邊疆的耗費。

若海軍強,則無論日本還是西洋諸國,想要在東面威脅,都不會奏效。

日本國再有野心,若海軍不勝,也就無從再有萬曆援朝事。

西洋人縱有野心,其國四萬裡之外,國朝的海軍不需要和西洋諸國並起稱雄,只需要能打的贏西洋諸國在南洋的勢力,就足以控制。

看上去西洋人在南洋的勢力很大,如呂宋、巴達維亞、滿剌加等曾經的藩屬國,都已被西洋人控制。

然而西洋人之間彼此也有矛盾,這些矛盾是可以利用的。

且如呂宋、巴達維亞等地,漢人移民也多,又被西洋人操控,挑唆與當地人的矛盾。

這些移民屢受欺壓,一旦國朝海軍勢大,則立刻就是一支“歸義軍”。

西洋人的經驗是可以借用的,築城、統治,既然西洋人相隔萬里,不過三五千兵就可以控制呂宋等地,而國朝出海移民極多,呂宋二三十萬、巴達維亞十五六萬,又爲什麼不能控制當地呢?

和蘭國控制着香料,每年獲利百萬,如果能夠控制南洋的香料,國朝便能得利百萬。

若能遠洋至歐羅巴,則生絲、茶葉、瓷器等,也可以盈利四五百萬。

本朝商賈,坐地收錢,故而無心也無能力前往歐羅巴,若能轉運到歐羅巴販賣,這也不是與民爭利。

看上去水師賠錢,但實際上一旦控制了南洋,就如同漢唐控制了西域,財富增多,年稅百萬,貿易千萬。

況且,若有一支強大的海軍,那麼下南洋求生這種事,也就不是國朝所用擔憂的了。

只要海軍強大,那些人就不能學趙佗,實力不允許,而且想要反叛得有錢、有勢力。

下南洋求生而有錢的,必然又都是和絲綢茶葉等貿易息息相關的,他們也不斷然不會用反叛來斷絕自己的財路。

南洋的移民,若是沒有國朝在背後支持,很容易被當地人數衆多的土著屠戮,所以那裡的移民必然是心向國朝的。

人心所向,再有水師威脅,即便有野心勃勃之輩想要效仿趙佗,那也是徒增笑耳。

從錢、貿易、外部威脅這三個角度論述完後,後續的內容則是一個更大的暴論。

自古觀之,朝代興亡,都是二三百年之數。

何以如此,是因爲人口滋生,而土地不加增,朝代末期又有嚴重的兼併事。

想要解決這個問題,有治標者,有治本者。

治標者,抑制兼併,但這也只是早死晚死的區別。

治本者,發展實學,增加產量,同時廣泛移民,效周封建之智,移民南洋、奴兒干,減小人地矛盾。

控制了南洋,增加了國庫收入,朝廷就能養一支強大陸軍。

即便有民變,也能彈壓。

控制了南洋、奴兒干等地,又可以效仿宋朝制度。

一旦有災,固然要賑災,又應把災民中的青壯招入廂軍,送到奴兒干、南洋等地。

既可以開拓南洋、奴兒干。

另則,把青壯都招收走了,就算有人帶頭起義,只剩下些老弱,也成不得事。

初始移民,青壯爲主。老弱……有錢就賑,沒錢……這是血淋淋的殘酷事實而已。

隨着移民越來越多,移民的成本也逐漸降低,初始可能還需要編入廂軍官方移民。

等到逐漸開拓之後,過不下去後自發的移民也會越來越多,又能多續命幾年。

南洋又一年三熟,基本上不太可能餓死。

本身又多產稻米,控制了南洋,就等於控制了糧食,水師也能夠沿着海路運糧,還可以慢慢淘汰運河,節省出一筆巨大的開銷,同時也減少了江淮民衆的負擔。

陝、晉等地,墾殖蒙古;河北、山東入遼東;河南、山東遠走奴兒干;江南則去南洋。

同時西洋人一直傳聞,在南洋以南,尚有一處肥美之地。按照地理學去推算,那裡四季分明,只是冬夏和國朝相反,廣闊不下萬里。若能控制南洋,日後那裡也可以安置百萬人;但若不能控制南洋,日後那裡定是西洋人的。

以上種種,是故將南洋爲國朝西域,可得漢唐西域財貨之利;可得周分封拓土之勢;可緩江南糧米日貴之憂;可解兼併流民作亂之危;可防萬里海疆敵襲之患……

(本章完)

第1223章 開戰(二)第938章 笑話第1281章 死與復仇(二)第628章 感性理性都不想敵對第112章 絕纓第1354章 英國的總崩潰(三)第1466章 最後的鬧劇(十三)第862章 好事第1492章 終章 九三年(十)第1073章 惡龍殘影(八)第87章 混亂 曙光第1004章 新生代(上)第250章 欺瞞第179章 無處可抄的體系第1067章 惡龍殘影(二)第387章 意外之請第731章 毫無組織第1191章 象徵意義大於實際意義(下)第1213章 統一市場與地方利益(下)第91章 提點第394章 軍費第1143章 最後的佈置(四)第1293章 死與復仇(十四)第426章 錯覺第1367章 裡病外治(三)第1343章 拼命是錯的 掙錢是對的(三)第29章 雪盲第873章 “不正當”競爭(五)第1097章 工業革命(十)第685章 試試看第1055章 小麻煩第875章 留人誅心第1155章 多歧路,今安在(十)第477章 四凶第1297章 死與復仇(十八)第1386章 凡爾賽和約(十三)第134章 懂倭語的第310章 先裝嫩後裝孫子第674章 歸國第3章 出事了第274章 孃家舅舅第207章 西域不過小事第245章 垂釣第1147章 多歧路,今安在(二)第1146章 多歧路,今安在(一)第1454章 最終的鬧劇(一)第758章 表演戰(八)第1476章 臨別告誡(二)第660章 對抗性和非對抗性矛盾(上)第995章 嫺熟第1180章 孟加拉關稅戰爭第743章 巴達維亞新政(四)第156章 新思維第1153章 多歧路,今安在(八)第1090章 工業革命(三)第632章 貴圈真亂第883章 無用功第1083章 經驗豐富第479章 全套一條龍服務第1277章 屬性相剋(下)第287章 女人的視角看政事第70章 不明碼標價的交易第246章 探險隊第466章 爲何要抑商第1360章 國富論(三)第614章 兩封信(下)第175章 狡兔三窟第847章 雙贏(下)第1284章 死與復仇(五)第571章 逆轉外交第179章 無處可抄的體系第450章 放低姿態,麻痹對手第816章 大事成矣(三)第713章 活路第383章 兩全其美第1044章 新危機(下)第74章 華麗終場前的無趣第1221章 大忠臣(下)第525章 不敢殺第1350章 三角貿易(下)第888章 東學西漸的詭異產物(上)第580章 同樣的荷蘭人,不同的態度第1360章 國富論(三)第866章 我是來監管你們的(二)第513章 皇帝的職業病第1304章 死與復仇(二五)第166章 不知爲何而戰的強軍第1276章 屬性相剋(上)第1258章 下西洋後的下西洋(四)第1435章 分歧(一)第959章 王朝的最後一次成功改革(五)第375章 可笑狂言第998章 看得見的手第8章 罵人揭短第1179章 拆教廷 碎天下(下)第480章 河豚之喻(上)第397章 等死吧,沒救了第1334章 恐嚇出來的費城會議(五)第1248章 鑽石灣屠殺(四)第1042章 國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