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96章 死與復仇(十七)

第1296章 死與復仇(十七)

一個國家,或者一個人,趕上了風口,忽然一下子發達了,自然而然地會產生一種焦慮感。

這種焦慮感,源於他們並不知道自己爲什麼會發達。

因爲不知道,所以焦慮於能否保持、且能否傳遞下去。

英國此時的整個社會,便處在這樣一種焦慮當中。

一旦面臨這種焦慮,主流想法無非三種。

一種是宗教,因爲我們是天選之人,神選子民,所以我們強大了、發達了。

一種是傳統,經典的就是輝格黨那一套,一切此時此刻都是傳統的過去所註定的,我們的傳統註定了這一切。

還有一種,就是反思,比如此時歐洲啓蒙運動、包括英國的坦普爾侯爵所掀起的中國熱,並且試圖從一個同樣強大的國家中找到規律,來避免這種“不知道怎麼就發達了”的焦慮。

此時英國的整體氛圍,就處在這樣一種焦慮當中。

當這種焦慮面臨戰爭的時候,就會表現出狂熱性和短暫性。

如同奇蹟年時候,全面的狂熱,對皮特的無限戰爭的狂熱支持。

如同奇蹟年之後,全面的恐慌,對皮特的政策各種抨擊。

皮特是靠煽動民意,甚至可以說算是民粹起家的。自然,當情況不對的時候,他也就會遭到極大的反噬。

他是愛英國的,雖然他的很多舉動就是政治投機,比如他一直以“大平民”自居,爲此獲得了大量的工商業資產階級的支持,因爲此時他們是民。但歷史上當情況逆轉的時候,他接受了查塔姆伯爵的冊封,立刻失去了大量的支持,以至於金融街取消了對他再度掌權的慶祝。

不過,但他真的認爲只有自己,才能拯救英國。

因爲,他相信,商業貿易的力量,勝過地主地租的力量。

而他的一切戰略,都是圍繞着擴展商業貿易力量的路線來的。

所以他確信,只有自己才能拯救英國,而內閣的其餘人都是蟲豸。

也因此,他能比別人更敏感地覺察到大順參戰的目的,以及大順想要的東西一旦達成會給英國帶來怎樣的災難。

大順這邊扯着嗓子喊的“印度問題引發了大順的安全焦慮故而參戰”這一套東西,騙一騙老百姓也就罷了,或者騙騙那些自我反思者也還行,但威廉·皮特是肯定不信的。

和後世歷史上,英國拿到了世界話語權之後的自我神話不同,此時的一部分英國比較清醒的人,還是清楚自己是怎麼發達的。

以紡織品爲例,至今爲止,圍繞着紡織品關稅,英國進行了數次的調整。

1685年,第一次對東方紡織品增加10%關稅。

1690年,擬定了55種東方商品清單,必在之前的基礎上,再度增稅20%。

1701年,第一次棉布禁止令:

【自1701開始,波斯、中國或東印度製造的所有鍛造的絲綢,孟加拉和與絲綢或草藥混合的東西;以及所有印刷的棉布,以及所有在那裡塗漆,染色或染色的,應被鎖在海關專員指定的倉庫中。所以上述任何貨物都不應該被使用,在英國,無論是服裝還是傢俱,沒收,對擁有或出售其中任何一件的人處以二百英鎊的處罰】

1702年,再度對東方紡織品增稅15%。

1707年,27種東方商品名單出臺,關稅再加50%。

1721年,第二次棉布禁止令:

【爲保護和鼓勵本王國羊毛和絲綢製造業的法案,在一千七百二十二十二月二十五日之後,禁止於服裝,家居用品,傢俱或其他方面使用和佩戴所有印刷、染色或蠟染的棉布】

和後世鼓吹的某個發明一出現,立刻使得英國利於不敗之地完全不同。

簡單來說,英國真正清醒的人,很清楚,英國產業的發展,是幼稚產業保護主義或現代進口替代工業化的一個最典型的例子。

或者更明確點說,是東印度公司用暴力手段,摧毀了印度的工業。

這和後來中國的情況很不同,中國手工業是被機器大生產和第二次工業革命的高效率打敗的。

而印度手工業,是被刺刀、大炮、軍隊、火槍所摧毀的。

現在,大順參與歐洲戰爭,之前就已經十分嚴重的棉布走私問題,使得此時的英國,不得不面對一個難題。

這個難題,並不是簡單的理性或者經驗的理論問題。

而是,人的思想,認知,是可以被長期扭曲的。

中國有句話,叫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

而英國現在面臨的問題,是可以用這句話解釋的。

這個問題的根源,就是東印度公司。

東印度公司之前搬起過石頭,砸了自己的腳。

因爲,之前因爲東印度公司的“進口問題”,導致過一次英國嚴重的貨幣不足和貴金屬危機。

當時,英國都在批判東印度公司,說這場危機,是東印度公司的責任。

而東印度公司的董事,著名的經濟學家,托馬斯·蒙,用兩篇雄文,用他的經濟學理論,證明了一件事:

【貴金屬的流失,本身並不是對經濟的損害。東印度公司的做法,間接地使經濟受益。不僅一些進口商品在再出口時產生了更大的利潤(主要是到歐洲大陸做二道販子),而且航運業的增長和碼頭工人的就業也大大增加,更促進了金融業的發展。】

【所以,貴金屬流失本身,並不是對經濟有害的行爲。相反,在某種程度上,還是非常有益的。】

這,是東印度公司存在的“合法性”。

而且,東印度公司這些年,一直在花大筆的錢,養一羣鼓吹手,證明東印度公司給印度和中國送白銀的行爲,是對經濟非常有益的。

天天講。

月月講。

年年講。

托馬斯·蒙的水平到底怎麼樣呢?

這麼說吧,他認爲【英國不如荷蘭成功的原因,是因爲英國國民的劣根性。而英國人不具備荷蘭人的職業道德、對炫耀性消費的剋制、以及充滿活力的商業精神、平凡而偉大的民族性。這些,都是英國人所不具備的,所以英國的貿易不如荷蘭。】

他的兩篇雄文,是東印度公司一直以來的理論基礎。

也是東印度公司能夠再度獲得貿易特許權的理論基礎。

架不住天天講、月月講、年年講,講了幾十年,公司僱傭的宣傳員一直在宣傳。

在英國,這套理論,是真的有人信,而且信的還不少呢。

那“搬石頭”的問題,也就出現了。

東印度公司是靠什麼掙錢的?

把外國貨賣回本國,把白銀往印度中國送,從而保證了公司的利潤。

大順選擇參與歐洲戰爭,如果要搞自己往歐洲賣貨,誰的損失最大?

東印度公司。

東印度公司的那一套理論,是否支持進口和貴金屬外流?

支持。

對中國的工業資本而言,是大順西洋貿易公司買貨,還是英國東印度公司買貨,有區別嗎?

沒有。

對中國的商業資本而言,是他們控股的西洋貿易公司運貨,還是東印度公司運貨,有區別嗎?

區別大了。

對英國百姓而言,是東印度公司賣茶葉,還是大順這邊過來賣茶葉,有區別嗎?

沒有。

東印度公司存在的經濟學解釋合理性,提煉之後,是解釋“貴金屬外流合理”?還是“東印度公司存在合理?”

當東印度公司等於賣貨者的時候,這是一件事。

但如果東印度公司,不再等同於賣貨者的時候,這就是兩件事了。

爲什麼說這叫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

如果當初從一開始,東印度公司的經濟學家,就站出來說:窮吊,你們撈不着入股,看着我們掙錢眼紅,就在這窮嗶嗶。我們公司就是買辦,就是靠進口商品打擊本國工業而發財的,國王還有股份呢。你也不打聽打聽,大股東都是誰,就在這窮酸,我們就是統治階級,不服憋着。

這就不叫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

可明明是個很簡單的事,非得讓董事會成員成爲經濟學家,再專門寫文章證明貴金屬外流未必是壞事。

從而站在一個更高的經濟學的角度,反推出了東印度公司存在的合理性。

這就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了。

東印度公司天天講、年年講,講的英國很多人相信這一套理論。

那按照這個理論推下去,無非就是大順取代了東印度公司,作爲貨物提供者。既然貴金屬外流,未必是壞事,那爲啥不能接受呢?

威廉·皮特新托馬斯·蒙的這一套理論嗎?

顯然不信。

之前,信這套理論的人,顯然不會反對東印度公司。

而不信這套理論的人,顯然是反對東印度公司的。

但之前反對東印度公司,也分兩種情況啊。

一種,是純粹的三觀問題:在這扯犢子呢?在這個貴金屬世界通用、不能印紙鈔的時代,你跟我說貴金屬外流、進口外國貨物,未必是壞事?這說得通嗎?

另一種,不是三觀問題,而是利益問題:憑啥伱東印度公司自己霸佔這東方貿易品?這麼大一塊肉,憑啥就你們自己吃?我也想吃呢。

第一種人,倒是好說,他們的三觀決定了他們的態度,並且由此三觀引出的行爲,可以確定,之前反對東印度公司,此時就反對大順的貿易品進口。

第二種人,那就麻煩了。

東印度公司炸了,是不是好事?

當然是好事啊。

大順把貨物運到倫敦,或者阿姆斯特丹,放開關稅和貿易保護,好不好?

當然好啊。

我可以賣茶葉,你可以賣絲綢,他可以賣棉布,大家都有光明的未來,爲啥不支持放開關稅?

我一不是蘭開夏的紡織工、二不是在曼徹斯特開紡織作坊的、三不養羊、四不搓羊毛、五不捏陶,我爲啥不支持放開貿易?

紡織工失業?可以去北美當契約奴嘛,好好幹個七八年,不就有自己的一塊地了嗎?

對於一些中產家庭,尤其是買了國債的中產家庭來說,這本身也不是個壞事吧?

比如,國債可以用關稅來抵押償還啊,總比自己買的國債打水漂了強吧?

威廉·皮特不怕別的,就怕大順這邊參戰的目的是貿易問題。

基本上,英國可以守住海峽,這一點他信心十足。

北美的情況,問題也不大,清教徒不會接受天主教法國的統治。

國家嘛,有盛、有衰、有勝、有敗。

基本盤不丟,別的東西,總還有機會拿回來。

要是別的東西,比如丟了漢諾威,說不定還是個好事,可以徹底讓英國和德國脫鉤,成爲真正的英國,而不是德國人的英國。

比如加勒比的產糖島,丟了固然是損失,但大不了以後奪回來。自己就算死了,沒機會再從政了,總還有後來人,可以編練海軍,將來再開戰就是。

這都不會威脅到英國的根基,只是暫時的失敗。

怕就怕,大順這邊參戰的目的,就是貿易問題,那英國可真就萬劫不復了。

現在有沒有破局之法?

理論上,其實是有的。

但是……

就像是當初劉鈺擔心的印度問題一樣,英國把印度丟給法國,讓中法之間爲了印度開戰,驅虎吞狼,則英國至少可保大西洋海權。

然而,理論上可行,實則行不通。

同樣的。

此時,若是皮特能夠讓英國放棄漢諾威、割讓巴巴多斯等加勒比島嶼、出臺法令禁止北美殖民者越界、放棄對普魯士的支持、支持奧屬尼德蘭非武裝化、撤出紐芬蘭漁場的捕魚權……

然後,以此和法國單獨媾和,瓦解中法同盟。

理論上,也可保住根基。

但是,這可能嗎?就算他以一心爲國計長遠的精神,肯背這個大黑鍋,罵名我來擔,國王和議會讓他背嗎?

(本章完)

第323章 假公正第883章 無用功第356章 畫蛇添足第1346章 拼命是錯的 掙錢是對的(六)第967章 轉正第1451章 “帝”(三)第157章 老婆本第1007章 皇權的超然第1165章 備戰(四)第410章 白馬是馬第617章 許願第598章 奇葩的時代第303章 這一年,世界的軸心在京城(上)第207章 西域不過小事第16章 震動第832章 中荷友誼(上)第932章 覺醒(四)第1195章 木牛流馬(二)第732章 窗戶和門的區別第637章 承諾與回饋第701章 優勢在我第1316章 膽大才能發財第401章 戰前準備第317章 琉球啊琉球第300章 又一個戰略欺騙的犧牲品第1000章 扶植第1146章 多歧路,今安在(一)第368章 我是誰第294章 禮賢下士第791章 新矛盾(上)第828章 海牙慘案(五)第478章 看破第88章 變革的第一抹漣漪第1012章 圈地第1401章 遷徙路(四)第1452章 “帝”(四)第462章 買辦是條不歸路(中)第1488章 終章 九三年(六)第1160章 多歧路,今安在(十五)第745章 巴達維亞新政(六)第1144章 最後的佈置(五)第718章 下南洋到底爲了啥(上)第350章 物傷其類第136章 爭朝不爭夕第1410章 黃河問題的最後一步(一)第1418章 黃河問題的最後一步(九)第564章 路在何方第208章 記憶第480章 河豚之喻(上)第539章 帶緊箍咒的好漢(上)第1090章 工業革命(三)第119章 昂貴的馬屁第963章 王朝的最後一次成功改革(九)第856章 短暫當人(下)第670章 伐韓?伐蜀?(上)第89章 條約第176章 十三張第84章 請別死第350章 物傷其類第1312章 死與復仇(三三)第1224章 開戰(三)第1088章 工業革命(一)第877章 辯經的着力點第111章 廷議菜市場第1383章 凡爾賽和約(十)第1411章 黃河問題的最後一步(二)第1192章 還得靠爭霸第945章 南洋印度貿易區(下)第706章 海戰(四)第372章 當假裝外面世界不存在已成習慣第1268章 攻防心理(三)第1460章 最終的鬧劇(七)第1239章 三戰定印度(六)第672章 伐韓?伐蜀?(下)第1413章 黃河問題的最後一步(四)第1314章 逼着商人賺錢(中)第950章 夢魘第825章 海牙慘案(二)第762章 荷蘭災難年(二)第141章 封侯真吾意,海波順便平第1110章 上國心態(四)第800章 時代的浪漫(中)第762章 荷蘭災難年(二)第1346章 拼命是錯的 掙錢是對的(六)第1212章 統一市場與地方利益(上)第1191章 象徵意義大於實際意義(下)第1137章 “溫柔”的殖民者(上)第915章 南洋大開發(十)第1091章 工業革命(四)第57章 開戰第1365章 裡病外治(一)第1293章 死與復仇(十四)第858章 一錢多花第1362章 國富論(五)第233章 壟斷權第662章 廢丞相 設內閣第1271章 攻防心理(六)第311章 滿BUFF皇子第661章 對抗性和非對抗性矛盾(下)第1206章 太子難當(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