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8章 多歧路,今安在(三)

第1148章 多歧路,今安在(三)

大順的改革,其實逼瘋了很多人。

孟鬆麓就是其中之一。

所以,他不是劉鈺一直在等待的、期待的銳氣的、熱情的、浪漫的、衝動的、改變世界的青年。

甚至他們這一整代人,都不是。

更不要說他們的上一代。

這不是他們這代人的使命。

他們這代人的使命,就是在迷茫、痛苦、扭曲中,爲大順王朝的墓穴,挖下最後一抔土。然後做一個樣板,告訴天下人,“牧民”這條路,已經走不通了,最後的理想主義牧民者,只能去原始地區乾點啥。

正如他們上代人的使命,是傳承明末的恐怖記憶,並通過言傳身教培養出最後一批對那個黑暗時代還有深刻印象的儒生。

最後一批對那個差點神州陸沉的時代印象深刻的儒生,對此時的大順而言,意義在於“我們願意爲避免那種黑暗再現,付出多大的代價?”

當代價可以被討論的時候,主動的變革纔有可能。

他們的上一代人,和上上代人,給出了答案:我們爲避免那種黑暗再臨,寧可承認三代之治是王霸並用。

浸潤宋儒數百年的讀書人,被神州陸沉的絕望感逼着承認三代之治是王霸並用……這是個非常非常沉重的代價。

沉重到,這個代價的等價物,可以是十二億畝土地的所有權、可以是幾千萬人口、可以是天下的六十萬生員、甚至可以是科舉制度。

在那個時代,儒生對王安石的態度,就能見端倪。

混亂時代,反對王安石的,都不是在說王安石,而是在用影射學,影射王陽明——以一人而易天下之學,於是天下崩潰,北宋亡大明亡,主要是反對王安石搞一家學問,用荊公新學改變天下思想。

混亂時代,支持王安石的,也都不辯經說王安石其實是王道,而是帶着王安石用申商之術壓根不是王道的默認,直言我們寧可選申商之術易天下之學、寧可全天下都用荊公新學的教材統一思想,也不想現在這樣。

換句話說,上代儒生中的激進派,寧可放棄王道、也幾乎等同於儒生放棄儒學作爲可以接受的代價。

到孟鬆麓這一代,即便他們是經過言傳身教仍舊對明末危亡留有最深重的記憶,可終究那一切已經過去太久了。

曾經在國破族亡危機之下緊密團結的各派,在大順上升期,分裂了。

或者說,分裂的還不夠徹底,王道派還有霸道派的殘留、霸道派也有王道派的影子。

或者說,分裂的過於徹底,導致沒有殘留和影子的人,要麼跑到了傳統那一邊、要麼跑到了新實學這一邊。

以至於當初的變革派的正統繼承者,被夾在了中間,左右搖擺,渾身難受。

一會兒,王道涌上心頭,覺得大順這麼做,有點不地道。

一會兒,霸道涌上心頭,覺得大順這麼做,可也行。

搖搖擺擺,往前走也難受、往後退還難受、一動不動仍舊難受。可偏偏又不肯放下天下只管自己,恐有一股子道之所在雖千萬人吾往矣的精神頭卻不知道道在哪。

這要是不瘋,纔不正常。

結果就是劉鈺經常嘲諷他們,但真等到檀香山這樣的事情到眼前的時候,還非得找他們這羣“不知道該往哪走的理想主義者”。

總體來說,權哲身比孟鬆麓幸福多了。

權哲身來鬆蘇轉了一圈,之前的痛苦都解了——合着恩師李星湖的擔憂,都他媽是杞人憂天啊?均田制瓦解、高利貸出現、土地交易,最終盡頭這不就是鬆蘇?那擔憂什麼呢?

畢竟,朝鮮國的儒生,沒有思考“天下”的資格,只需要考慮自己國家的那點事就行。它可以做天下的一部分,但不可以去定義什麼是天下。

天下不是國家,又是國家。

天下是一致的道德。

天下是具體的所有制。

天下是主流的宗教。

天下是具體的生活方式。

所以,實質上,鬆蘇模式,某種程度,算是“亡天下”的。

但難受之處在於,這種“亡天下”,似乎並不差。

這個區別,其實朝鮮國的儒生也明白。只不過批判的武器代替不了武器的批判,當大順的軍艦開到釜山之後,朝鮮國的儒生,其實已經喪失了談論或者定義“天下”二字的資格。

通過歷史上的一個小片段,就能大致去理解,天下、國家、朝代之間的區別。

大明萬曆二年,朝鮮國貢使團來大明朝貢,恰逢王陽明從祀孔廟這件事。

朝鮮貢使團的書狀官許篈,對於王陽明、王安石從祀孔廟的事,大爲不滿,他認爲大明已經亡天下了。

【邪說橫流,禽獸逼人。彝倫將至於滅絕,國家將至於淪亡……名爲中國,而其實無異於達子。】

簡而言之,如果不把王安石從孔廟裡扔出去、如果繼續讓王陽明進孔廟,在朝鮮人看來,中國人就變成達子了,他們纔是中國。

所以,如今,當大順強迫朝鮮開埠的時候,朝鮮國很多儒生,就認定大順是“蠻夷”了。

劉鈺不懂儒學,也不會辯經。

但他可以指着朝鮮國的鼻子諷刺,說他們和錫蘭國更像,沒人敢反駁。

因爲大順的軍艦三天兩頭在朝鮮國周邊晃悠,於是朝鮮國內部,早就發起了一場自我避險的蚊子獄,最後得出了一個官方共識:其實大順是中國。

聽起來好像挺搞笑,大順起義軍、驅韃虜,而終有天下,是不是中國,難道還有疑問嗎?

現實就是在儒生界,真的有疑問。

然後等着大順下南洋、艦隊越造越多的時候,這個疑問在大順內部還可以存在,但在大順周邊是不準疑問的。

因爲,內部是否有疑問,那是學派之爭,是影射顯學裡的“管仲”到底仁不仁的爭論。小問題。

而在藩屬有疑問,這句話幾乎等同於跟天子說“吾欲取而代之”,或許未必是征服,但朝鮮王做天子,大順皇帝做藩臣的意思,肯定是有的。

可,正所謂,武器堵不住人的嘴。

劉鈺隨時可以指着朝鮮國的鼻子罵,說他們更像錫蘭,包括朝鮮王在內,沒有人敢正面說劉鈺純屬放屁,你們大順是達子,我們纔是正統。

但私下裡,是否這麼想,那就難說了。

所以,這就是改革派儒生羣體存在的意義——天下這個概念,如果不想瓦解,還是需要改革派儒生搞出一套全新的東西。

也所以,孟鬆麓很難受,很迷糊,很茫然,有點快要被逼瘋了,因爲他們身上不止揹着大順的核心省份,還揹着整個天下,儒家的天下。連王安石、王陽明入孔廟,都涉及到是否是亡天下的爭論,況於此時大順進行的種種改革。

權哲身則覺得未來無限好,自己找到了救國之路,老師的擔憂看起來並無意義。他的老師選擇讓他們這些激進派跑到大順,也就證明他們已經放棄了那些扯犢子的爭論,故而學到手即可。

於是,當兩個人各懷心思喝到一定程度後,以箸擊節,唱了兩首古詩。

權哲身一丁點都沒有“多歧路、今安在”的困惑;一丁點也沒有拔劍四顧心茫然的迷茫。

卻唱了一曲李太白的名篇:

金樽清酒鬥十千,玉盤珍饈直萬錢。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

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

閒來垂釣坐溪上,忽復乘舟夢日邊。

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

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

拔劍四顧,茫然嗎?

一點不茫然。

鬆蘇的今天,就是朝鮮的明天。

多歧路,今安在?

將來怎麼辦,迷茫嗎?

一點不迷茫。

興國公已經給他指明瞭道路,不要在山中看山,看不明白的。去遠處看看鬆蘇,才能明白松蘇到底是怎麼回事。

至於路在哪?去南洋看看南洋的稻米、看看錫蘭的商埠、看看縱橫的商船,那些東西並沒有藏着,只要走過去就能看到。

於是剩下的,便只要看懂了之後,等一個機會。

一個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的機會。

茫然無存,只餘希望。

而看上去,彷彿即將離開長安城的張博望、彷彿即將離開洛陽城的班定遠、此時此刻理應豪情萬丈、彼時彼刻當須志在萬里的孟鬆麓。

按說正是該慢慢豪情,唱一曲乘風破浪。

然而卻是在酒後,失敗主義情緒滿滿。

自己拔劍四顧,心態茫然。

自己迷迷糊糊,歧路在前,不知去從。

於是唱到:

飛雪斷道冰成樑,侯家熾炭雕玉房。

蟠龍吐耀虎喙張,熊蹲豹擲爭低昂。

攢巒叢崿射朱光,丹霞翠霧飄奇香。

美人四向回明璫,雪山冰谷晞太陽。

星躔奔走不得止,奄忽雙燕棲虹樑。

風臺露榭生光飾,死灰棄置參與商。

盛時一去貴反賤,桃笙葵扇安可常?

日月星辰的運行自有規律永不停息,自然規律又豈是盛夏必需的桃席與蒲扇所能阻擋?

自己跟着先生折騰了許久,曾經激情滿滿,到頭來連老師自己都放棄了淮南的嘗試,不得不向鬆蘇體系妥協。

這世間,經濟運行、土地歸屬、人民窮富,或許真的有規律可循。可這些規律,卻不是自己能掌握的。

自己學派的這些人,在淮南折騰了這麼久,最終就像是那試圖留住夏天的桃笙葵扇。

當夏天過去,葵扇還有何用?

自己這些人,被劉鈺找到去檀香山的原因,竟然是因爲檀香山比較原始,所以自己學派的這一套,在其看來纔有可能成功。還說鬆蘇的學問太先進了,在那種原始地方水土不服……

天行有常,四季變化,自己自小學的這一切、自小篤信的東西,到底是天道?

還是隻不過葵扇,只是恰恰處在夏天。而現在,夏天要過去了?

或者只不過是炭灰,只是恰恰在冬天。而現在,冬天要過去了?

死灰棄置參與商……自己所篤信的、所研讀的,是不是在將來的某天,也會被棄至參商?天下越富庶,天下越要亡,這種隱藏在內心的苦悶,無處發泄。

(本章完)

第79章 以朝鮮爲跳板第836章 賭國運(上)第1469章 最後的鬧劇(十六)第1506章 終章 九三年(廿四)第172章 必然人走政息的改革第561章 啓蒙工具人(上)第446章 人都死了第1316章 膽大才能發財第44章 三百年後第791章 新矛盾(上)第570章 上黨歸趙之舊事第1294章 死與復仇(十五)第228章 嘗試外交第1107章 上國心態(一)第240章 納稅做個好商人第1094章 工業革命(七)第1198章 木牛流馬(五)第252章 特許第674章 歸國第323章 假公正第387章 意外之請第133章 可堪大用第519章 城裡城外(下)第301章 一朝天子一朝臣第700章 反圍城第308章 禮法還是利益第539章 帶緊箍咒的好漢(上)第572章 藍狗子第204章 投名狀第375章 可笑狂言第27章 臨行第132章 新型宗藩關係第490章 回威海的第一件事第587章 不平等第852章 一分錢難倒天子(二)第1078章 爭功(三)第1377章 凡爾賽和約(四)第1182章 剃鬚 易服第467章 糧食定價權的佈局第353章 傳教千年第195章 過時了第923章 無妄之災第1437章 分歧(三)第1322章 符合現狀的上層建築第562章 啓蒙工具人(中)第296章 英雄所見略同第220章 雙簧保底第591章 不如歸去第353章 傳教千年第1039章 大獲成功(四)第278章 不要做夢第430章 權謀第787章 新舊利益的衝突(四)第1026章 割裂(四)第362章 治標治本二選一第928章 戰前輿論準備(下)第924章 開眼看世界第1377章 凡爾賽和約(四)第1177章 啓蒙躍進年(下)第1410章 黃河問題的最後一步(一)第606章 懷念過去(下)第1443章 歪經已成(中)第1454章 最終的鬧劇(一)第811章 改革決心的對比第1458章 最終的鬧劇(五)第1157章 多歧路,今安在(十二)第825章 海牙慘案(二)第720章 下南洋到底爲了啥(下)第425章 掩耳盜鈴的新境界第1189章 理藩學(下)第92章 欽定?第893章 落入圈套的英國(四)第403章 野心早已出現第1007章 皇權的超然第635章 集齊七美德的劉鈺第470章 試錯第485章 大封建套小封建第323章 假公正第1424章 言方興(下)第356章 畫蛇添足第698章 巴達維亞的決斷第317章 琉球啊琉球第283章 想幹實事的官僚也有不少第331章 雷罰第187章 開戰第194章 卸力第1078章 爭功(三)第73章 法理問題第1325章 破滅的第一版山巔第831章 海牙慘案(八)第730章 你死我活第317章 琉球啊琉球第930章 覺醒(二)第2章 枯燥第328章 問罪第640章 授俄以漁第686章 距離“仁政”差一年第874章 從長計議第525章 不敢殺第463章 買辦是條不歸路(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