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76章 爭功(一)

第1076章 爭功(一)

此等狀態下,大略既定,莫說幾百生員,就算再多幾倍,也算不得什麼大事。

運河一廢、鹽業一轉,揚州愛鬧不鬧,皇帝反正是不在意,要不然也不會給劉鈺配部隊了。

終究,運河被廢之後的揚州,還是揚州,但對定都京城的大順而言,已經不再是過去的那個含在嘴裡怕化了、生怕出一點事的揚州了。

主要還是爲了朝廷在面上過得去。

如今距離最終審判的日子越發的近,林敏內心倒是不緊張,只是在思考這件事之後該怎麼辦。

他身邊的這幾個心腹幕僚,也被告知了劉鈺和林敏關於怎麼在這件事上讓朝廷過得去的辦法。

對於這些生員搞得卷堂干政一事,林敏的心腹幕僚們也認爲這是“言有似是而非仁義之實者”。

不過他們思考問題的角度,和劉鈺這一派的人終究是不一樣的。

對劉鈺所說的讓林敏舉着仁義大旗反仁義的做法,這些幕僚覺得,雖然可以解決一時的問題,但恐怕會留下嚴重的後遺症。

他們站在林敏這個江蘇節度使的角度,分析了一下這件事。現在倒是還好,都知道林敏就是劉鈺的貳佐官,是來稍微給劉鈺壓壓火的,怕劉鈺辦事辦的太粗暴弄出大事來。

如果這件事幹好了,江蘇的諸多問題解決了,很顯然林敏將來是有機會入朝堂決策圈的。

江蘇,作爲大順改革的試點,皇帝派了林敏來做劉鈺的貳佐官,實際上也就是希望傳統的科舉派,親身體驗一下這種激進的改革,然而找出一個平衡之法,總結改革中出的諸多問題,看看能否在一定程度上將傳統和革新進行融合。

否則的話,這個貳佐官當的就毫無意義了,因爲顯然林敏並不是來監視劉鈺的。

林敏的心腹幕僚們藉着這件事,還是決定和林敏談一談江蘇這邊日後最大的問題到底在哪。

或者說,這一次生員鬧事被解決之後,到底是治標治本了,還是壓根沒治標也沒治本,只是把更大的矛盾暫時壓下去了。

“大人,這生員鼓譟一事,實屬正常。”

“昔者,顧亭林言:今天下之出入公門以撓官府之政者,生員也;倚勢以武斷於鄉里者,生員也;與胥史爲緣,甚有身自爲胥史者,生員也;官府一拂其意,則羣起而哄者,生員也;把持官府之陰事,而與之爲市者,生員也。”

“前者噪,後者和;前者奔,後者隨;上之人慾治之而不可治也,欲鋤之而不可鋤也。”

“小有所知,則曰是殺士也,坑儒也。”

“生員問題,已經是積弊難治了。稍微一動他們,他們就說是殺士、坑儒。”

“而本朝太宗皇帝,當初又有遺訓,不要搞成萬馬齊喑究可哀的局面,不要暮氣沉沉,要讓儒林還有生氣。”

“遂,結社、議政之事,比之前朝,本朝也不差於前朝。”

“顧亭林言,彼時全國有生員,不下五六十萬。而能中舉者,又有幾人?”

“本朝生員,只多不少。而能爲官者,更少。”

“全國有六七十萬生員,有身份、有地位、又不能中舉或得賜進士,若不做流氓,不在民間鼓譟,做什麼呢?”

“前朝隆慶元年,李幼滋爲常州知府,因童生考試一事,差點被常州府五縣的諸生打死,撕碎了官帽、砸碎了車蓋。一府知府,尚且如此狼狽,可見諸生在鄉間如何。”

“是以,揚州事小,生員事大。”

“我以爲,大人與江蘇,既爲國公之貳副,如鹽、如工商、如稅等,大人儘可從之,功實歸於興國公也。”

“唯獨生員一事,大人當有處置之策,方可爲功,亦不負陛下之望。”

心腹幕僚的話,很有道理,林敏也頗以爲然。

現在江蘇的事,其實已經無法更改了。皇帝就下了決心就要在江蘇改革,而且走之前還專門召見了林敏說明江蘇改革關係到黃河大災等等,林敏心裡其實已經有數了。

但這些改革的首功,肯定不是他,他也不是改革的真正推動者。

甚至他也認爲,如果真按自己當初設想的鹽政改革方案辦,真的就像劉鈺說的那樣,最多十年,又是輪迴,世襲引,改成世襲資產然後囤票,沒有本質區別。

幕僚的意思便是說,江蘇改革的功勞,林敏肯定是有的,皇帝也會記着而且將來多半要重用的。

但這些工商業、稅制、鹽法上的改革,首功不是林敏的。

林敏如果想要真正做出能讓皇帝覺得他真正有能力的事,就要盯着工商業、稅制、鹽法這些問題之外。

是劉鈺手段只能粗暴、而且劉鈺無法解決的問題。

那就是由江蘇引申出的全國的六十七萬生員問題。

不是說生員問題一定要進行改革,而是皇帝改元惟新,擺明了是想在死前繼續折騰折騰,至少把一些之前遺留的問題解決掉,趁着盛世機會多折騰一些,免得留給子孫繼承人一些積重難返的問題。

倒也不是說誰不改革誰下臺。

而是林敏自己心裡清楚,自己被推到了江蘇,做了一方節度使。成績是顯而易見的,擺明了跟在劉鈺後面,將來也是有自己一份功勞的。

那麼,節度使再往上,是有機會進決策圈的。

做官嘛,誰不想爬到高處?

先是說,劉鈺改革的這些東西,功勞是劉鈺的。

那麼,自己怎麼能夠體現出能力,讓皇帝繼續青睞?

再是說,如果自己爬到了決策圈裡,想要混到平章軍國事的層次,又能否在國內推動一些不那麼激進的、不是隻適用於江蘇這個特殊情況的、可以在全國推行的、並且在江蘇實踐中有基本解決方案的改革?

他不認同劉鈺的很多改革手段,也不認爲在江蘇的這些改革能夠推向全國。

但是,這不代表他這個改革派不想在傳統王朝的框架內,進行劉鈺說的修修補補的改革。

江蘇式的激進改革,在林敏看來,以及加上皇帝暗戳戳的承諾,也就到此爲止了。

那不這麼激進的、奇葩的、不符合傳統的改革,難道就在別的地方一點不做嗎?

這裡面,終究還是因爲他這個“改革派”的身份。

雖然他早就說過,也很清醒地表示過,自己這個改革派和劉鈺的改革方向,壓根不是一路的。

但被皇帝推到這,這個標籤已經摘不下去了。

如果要墨守成規,那皇帝日後幹嘛要用自己這個貼着改革派標籤的人?

啥也不動、啥也不折騰的人、能維繫的人,多了去了,自己泯然衆人。

幕僚給他選了一個方向,說或許可以積累一些經驗,解決一下生員問題。

這算是個好方向,也或者說不是個好方向。

說好,是因爲全天下的許多大儒,對這個問題都相當的頭疼,覺得應該改。

雖然他們本身也是利益的得益者,但也不否認生員問題已經很嚴重,

大順剛開國那會兒,急缺人才,那倒好說。

伴隨着局勢穩定下來,問題越來越麻煩。

全國六十七萬生員,三年一次鄉試,全國也就錄取了三五千人?能到進士的更少。

當官的,除非是犯了事,一般來說,活得肯定比老百姓歲數大。

哪有那麼多的官缺啊。

制度就是這麼個制度。

考舉人本就難考,考上了還不一定能熬到做官,然後下面還有一堆秀才。

反正考試也沒有年齡限制,家裡有錢,一年一年又一年。

生員是讀書人,有自己的圈子,有自己的利益,還有朝廷的一些優待。

地方上亂的一批。

有混黑社會的,有搞地方政治利益團體的,毆打縣令、罷考罷學之類的事,層出不窮。

很多人都看出問題來了,也都希望進行改革,即便很多人本身就是既得利益者,但他們還是站在國家、社稷、天下的角度,認爲要改。

道義上的支持,肯定是沒問題的。

但說是不好的方向,則是改不好,容易出大事。

宋朝不是出過跑到西夏那邊幹出一番大事的落榜生嗎?

而且,搞這種改革,肯定要牽扯到土地、優免、稅收、考試錄取、學校制度等等一系列問題。

肯定得罪人,而且得罪很多人,甚至可能搞出來大事,在朝堂上被人拉下來。

好處、壞處都有。

這也算是個歷史遺留問題了。

屬於是明朝開國之初的理想化的鄉村自治、鄉賢教化的政治設想,伴隨着白銀涌入、工商業發展、人口暴增之後的不相容。

在理想化的鄉村自治、鄉賢教化、遏制工商的設想下,對生員進行一定程度的優免,等於是給他們工資,讓他們在基層幹活。

只是,時代在發展,這一套東西現在肯定是玩不轉了。

那麼,就不得不設計一套新的東西,來適應時代的發展。

顯然,劉鈺這種在傳統士大夫看來,極端激進式的改革,在一省或許還行,但推廣到全國肯定要炸。

那麼,林敏就要考慮,自己是否有能力,根據江蘇改革中出現的種種問題,爲大順設計一套傳統的、但又是嶄新的、不以明體制爲基石的制度?

如果不能做整個的制度設計,或者不敢折騰這麼大。

那麼,有沒有辦法,只稍微解決一下生員問題?

明末的那些著名的思想家,都很善於發現問題。但發現問題之後,給出的解決方案,只能說一言難盡。

顧炎武發現了生員問題後,提出的解決方法是減少秀才數量,一個縣就兩三個名額,然後搞辟舉法。

這樣改的話,舊的問題倒是解決了,可新的問題肯定又出現了。

而且,只怕比現在的問題更嚴重。

考慮了一下幕僚對他的“前途”的建議,林敏問道:“你們覺得,興國公叫我以仁義而制仁義,其意如何?”

這幾個心腹幕僚對此肯定是有看法的,遂道:“此事,我以爲,國公此舉,還是與本朝開國時候降衍聖公爲侯一樣。”

“其意,在於羞辱。”

“是要當衆揭穿這些人的心思,名爲仁義、名爲百姓,實則是爲己。”

“但……但這個辦法,意義不大。”

林敏笑道:“他眼裡的意義,與你我眼裡的意義,自不一樣。有些事,他覺得意義重大,可我看來毫無意義;有些事我覺得意義重大,在他看來不過修修補補。”

“不過,今日不談興國公如何看待此事。只說以你我來看,這件事沒什麼意義?”

幕僚點頭道:“正是。興國公這麼做,我大致也能理解一二。但要說於大人之眼界來看,意義真的不大。”

“就算不羞辱他們,不當衆揭穿他們名爲仁義、實則爲鹽商之利的嘴臉,以興國公的手段和習慣,難道真就不改革了嗎?”

林敏笑道:“自是不可能。這些人便是再鬧,以他的性子,多半直接上軍隊彈壓的。”

幕僚又道:“是以,我說,這麼做,其實和本朝開國之初的做法有點像,但又完全沒有開國之初那麼做的意義。”

“顏習齋言,宋儒之後,儒者皆爲陰人、雌化、去雄矣。”

“夫子雲:唯女子與小人難養也,近之則不遜、遠之則怨。是故要使女子傾心,必要使些手段。”

(本章完)

第357章 有貨,真的可以爲所欲爲第1353章 英國的總崩潰(二)第519章 城裡城外(下)第26章 鍍金第699章 身份的轉變第1401章 遷徙路(四)第1275章 攻防心理(十)第103章 黑騎士和公主第220章 雙簧保底第628章 感性理性都不想敵對第1464章 最後的鬧劇(十一)第807章 閹黨(上)第581章 八字不合(上)第38章 扣個人質第852章 一分錢難倒天子(二)第1198章 木牛流馬(五)第404章 異端相見第242章 泰興十六年的變化(中)第1049章 坐莊(上)第145章 臨行瑣事第873章 “不正當”競爭(五)第792章 新矛盾(下)第593章 資本的去向第943章 南洋印度貿易區(上)第192章 超勝十年第373章 強盜邏輯第965章 扣帽第957章 王朝的最後一次成功改革(三)第632章 貴圈真亂第1088章 工業革命(一)第18章 歸化第735章 咱們(下)第1487章 終章 九三年(五)第444章 暫苦諸君十年第544章 皇權最可信的刀第1148章 多歧路,今安在(三)第95章 任俠士第1178章 拆教廷 碎天下(上)第1490章 終章 九三年(八)第560章 一戰前夜 命運的交匯第999章 和過去不一樣了第379章 四宗罪第128章 得分點和槽點第1451章 “帝”(三)第1128章 志向第1235章 三戰定印度(二)第1221章 大忠臣(下)第1070章 惡龍殘影(五)第788章 新舊利益的衝突(五)第890章 落入圈套的英國(一)第1413章 黃河問題的最後一步(四)第126章 一言爲知己第1162章 備戰(一)第510章 聖人之道,爲而不爭第882章 不得其時第751章 表演戰(一)第330章 誰的責任?第956章 王朝的最後一次成功改革(二)第709章 誰佔了最大的便宜?第1043章 新危機(上)第1335章 恐嚇出來的費城會議(六)第1282章 死與復仇(三)第936章 綁定(下)第1474章 最後的鬧劇(廿一)第977章 猜疑鏈(下)第95章 任俠士第431章 主戰者皆國賊也第885章 縣令第784章 新舊利益的衝突(一)第551章 澳門的蝴蝶(下)第196章 呆若木雞第279章 中轉港的尷尬地位第1181章 盟友 中立 背叛第1013章 唯一手段第624章 大順在歐洲的第一次亮相(五)第463章 買辦是條不歸路(下)第1121章 鄉約村社(二)第1343章 拼命是錯的 掙錢是對的(三)第376章 最後一次外交(上)第574章 領導權第376章 最後一次外交(上)第1347章 拼命是錯的 掙錢是對的(七)第965章 扣帽第479章 全套一條龍服務第701章 優勢在我第526章 也不想背鍋第859章 最終還是看天意(上)第1268章 攻防心理(三)第131章 以霸道 興王道第1176章 啓蒙躍進年(中)第1428章 王謝燕 百姓家(上)第417章 最後的機動兵力第653章 你只是枚棋子(六)第1361章 國富論(四)第860章 最終還是看天意(下)第1306章 死與復仇(二七)第687章 幫助盟友第429章 先活下來吧第298章 道德綁架第454章 半殖民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