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73章 惡龍殘影(八)

第1073章 惡龍殘影(八)

林敏對這篇設想倒也並不是全盤的否定,對裡面的一些東西,也不是說完全不支持。

但在一些根本性的問題上,他是反對的。

將這篇文章給自己的心腹幕僚看過,其心腹幕僚笑道:“昔者,甄琛以罷鹽禁有利百姓而說之元恪,元恪信之。故王夫之言:人君之大患,莫甚於有惠民之心,而小人資之以行其奸私。夫琛之言此,非自欲乾沒,則受富商豪民之賂而爲之言爾。於國損,於民病,奚恤哉?”

“制定政策的人,最應該提防的事,就是有惠民之心,但小人利用這種惠民之心卻做他們想要做的壞事。姜齋之言猶在耳邊,此議甚可哂矣!”

對幕僚的這個評價,無疑,林敏是非常支持的。

他的幕僚既然能夠熟練引用王夫之的一些歷史論點,顯然,林敏在一些思想上,是傾向於王夫之那一邊的。

鹽政改革這件事,看似只是一次改革,但實際上,應該算是明亡順興這百餘年間思想交鋒的一次體現。

這裡面涉及到很多東西。

單就鹽政改革這件事,其實朝中、學術界,其實一共有五個派別。

這五個派別,各自有各自的想法。

這裡面的派別,是刨除掉利益糾葛之後的、單純的經濟思想的派別爭辯。

第一種,是認爲鹽禁本身就是錯的,朝廷鹽禁就是害民,應該完全取消各種山川之禁,完全地自由發展。

這個派別,在明末時候,影響力就非常大。

大到有些地方官,出於良心和對這個道理的信仰,對於一些私鹽販子根本不怎麼管。

而且一些私鹽販子也覺得自己大義加身,販賣起來的時候,理直氣壯。

這裡面既包括銷售,也包括生產。

第二種,則認爲商人蔘與鹽業本身就是錯的,鹽業就應該全面官營,取消任何商人的參與。

由朝廷收購、朝廷運輸、朝廷售賣,得到全部的山海之利。

當然,這裡面還需要引申出另一個問題,那就是朝廷拿到這些錢幹什麼?朝廷應該拿到這些錢,減輕農民負擔,不要從土地上徵那麼多的稅,而應該用全面官營的工商業來維繫稅收。

第三種觀點,基本上就是林敏看到的生員給出的觀點。

大意就是鹽業的問題,根本就在於場商參與到了食鹽的生產環節。應該把商人剔除到生產環節之外,別的制度,都是沒啥問題的。

第四種觀點,就是林敏等朝中鹽政改革派的觀點。

他們的觀點,基本上源自於王夫之等明末大儒對於明朝鹽政問題的反思。

在要不要全面取消鹽禁的問題上,王夫之認爲“弛鹽禁以任民之採,徒利一方之豪民,而不知廣國儲以寬農,其爲稗政也無疑”

也就是說,不能完全地放開鹽禁,這裡面其實也包括礦禁,也就是不能全面地取消礦禁。

整體思想,還是以鹽利、礦利等,保持自耕農的穩定,維繫一個帝國的運轉。以農爲本,儘可能維繫小農經濟。

但同時,在銷售端,又應該放開銷售,由商人進行運輸和銷售。

也就是說,要嚴格控制生產端,但在銷售端完全市場化。

朝廷要加大鹽禁,禁止別人開採私鹽。但在銷售問題上,則全面取消鹽引制度,讓商人願意去哪賣就去哪賣。

所謂【相所缺而趨之,捷者獲焉,鈍者自咎其拙,莫能怨也。而私販之刑不設,爭盜抑無緣以起。其在民也,此方挾乏以增價,而彼已至,又唯恐其仇之不先,則踊貴之害亦除】

就是說,如果完全市場化,這個地方貴了,商人肯定爭先恐後來賣,生怕慢了;而那個地方的人想要囤貨居奇,剛要漲價,別的地方的貨又到了,這囤貨居奇的生怕自己賣不出去,趕緊降價,所以價格上漲的問題也解決了。

林敏等鹽政改革派,算是師從王夫之的這個觀點的,所以他們改革的方向,從一開始就沒考慮生產端,只是考慮銷售端。

要搞全面的票法,代替鹽引制,認爲只要這麼改,問題就全都解決了。

第五種觀點,就是劉鈺這一派的觀點。

劉鈺這一派的觀點,用當初劉鈺和林敏討論的那番話的意思,就是說,只要生產力還沒到從東海到西域,能夠月初發車、月末即到的狀態,那麼搞純粹的市場調控,那就是腦子抽了。

搞純粹的票法,真的是過於相信商人的良心,也過於小看商人的投機本能了,更是低估了明中期開始的白銀流入、資本積累過快壟斷過快的速度了。

【相所缺而趨之,捷者獲焉,鈍者自咎其拙,莫能怨也】,適用於一個長寬千餘里的國家,至少此時並不適用於一個廣闊上萬裡的國家。

所以,劉鈺說,引法、票法,都是修修補補。唯一不算修修補補的、有意義的改革,就是搞大鹽場,提振鹽的生產。

這算是真正進步意義上的、不是修修補補的改革。

而在銷售端,既要相信資本的資源配置能力、又要提防資本對市場的擾亂和阻礙。

所以,要搞全面的鹽政改革,提振川鹽、山西鹽、長蘆鹽、閩粵鹽、滇鹽,搞一個全面的鹽業總公司,協調管控。

依靠各處的生產進步,來緩解物流運輸帶來的諸多問題。

物流運輸問題,現在是無解的。那麼就只能在生產端開動腦筋,讓各個產鹽區都能輻射一個合理的範疇,由國家成立的鹽業總公司,根據鹽的生產成本,調控徵稅,穩定價格;同時通過官運商銷、明票暗引的手段,確保鹽能抵達大部分國土並且銷售出去。

這五種對於鹽政的看法,各有不同。

劉鈺和林敏的分歧,主要在於“鹽政改革的重點,是不是淮南墾荒”。

換句話說,劉鈺眼裡的鹽政改革,重中之重,在於淮南墾荒,而淮南墾荒的重中之重,在於扶植資本種植棉花,爲大順的墨西哥棉替代計劃打好基礎。如果做不到這一點,那麼這場鹽政改革就是意義不大的。

而林敏眼裡的鹽政改革,以鹽爲主,淮南墾荒,種植棉花,其實是鹽政改革的副產品。當二者出現衝突的時候,保鹽政在銷售端的改革,可以放棄墾荒種棉花這個附加選項。

至於別的,兩人其實並沒有多大的分歧。

林敏肯定是反對這篇文章裡的做法的,因爲林敏的改革設想,一開始就沒考慮生產問題,只是考慮了鹽區鹽引法的改革。

既然一開始沒考慮生產端,那麼在親眼看到了劉鈺搞大型曬鹽場的生產法,再比較一下淮南原本的挖坑燒灰淋滷煮鹽法,他自然傾向於劉鈺的辦法。

至於說這篇關於鹽政的建議裡,有沒有他認可的地方,肯定還是有的。

除了那些鄉愿幻想之外,林敏主要認可的地方,還是關於貨幣問題的。

即“爲了防止這些鹽戶受商人盤剝,朝廷應該主動承擔起收鹽的任務,同時還要按照一定數量的米糧等給予鹽戶,確保鹽戶不會因爲糧價波動生計受到影響。”

這應該,也算是明末開始的一大非常非常有影響力的思辨了。

應該說,從明中晚期開始,一直持續到大順惟新元年。

即,錢,銅錢,白銀,物資之間的關係。

明末開始,之前的過於禁錮,和後期的基層崩潰,以及白銀涌入,商品經濟發展,出現了很多的後世稱之爲啓蒙思想家的大儒。

而關於貨幣問題,他們的想法基本是趨同的。

這些想法,很多源於這邊總是步子邁的過於大,咔嚓一下扯着蛋了,然後就退回去小步走,很難學會正常走路了。

大順皇帝在惟新元年,花了之前二十年時間,終於想明白了一個問題:即錢不是財富,那些糧食鐵器牛馬鹽之類的纔是真正的財富。

但這個想法的前提,是肯定錢的作用,然後再引申出來的。

否則的話,朝鮮那邊早就琢磨着取締銅錢了,覺得以物易物纔是正道,那難道說他們的理解比大順這邊更早?

顯然不是。

大順這邊花了二十年時間,讓上層想明白的問題,是肯定了明中期開始的商品經濟發展的前提下,對於財富本質的一次探索。

而朝鮮那邊直接琢磨着取締貨幣搞以物易物,尤其是歷史上滿清禁海遷界讓朝鮮當了二道販子從日本鼓搗回一些貴金屬使得這個以物易物的想法延後了一些;而大順這邊則是直接把朝鮮很早就逼到了琢磨着以物易物的想法上了,這個想法的前提,不是發展之後的重新定義和思考,而是純粹的反動復古考慮下的倒退。

從明末開始的一系列反思,其實就是建立在對明末狀況、理學心學的反動之上的。

學術思想上的問題不談,只說貨幣問題。

林敏之所以支持,要用糧食交換一些鹽,而不能全部用貨幣,也算是大順這邊的主流思想。

劉鈺的想法不是主流,甚至皇帝琢磨出來的道理也不是主流,而主流思想是“粟生金死,民興於仁”。

從明末開始,乃至大順立國這百年,思想界的主流,從來都是“反白銀、反紙鈔、支持實物稅”的。

這種想法,當然是有道理的。

大順這邊又沒有金銀礦,國家徵稅又用白銀,民間交易卻用銅錢,白銀只有海外貿易這一個輸入渠道,到處找金銀礦就是找不到波託西級別的,就這麼個現實。

反紙鈔……反紙鈔,則就是源於步子邁的太大,扯着蛋了,這裡面的事便也不必細說,前朝的紙鈔到底是啥玩意兒也不提了。

反白銀、反紙鈔、支持實物稅,很多威望極高的大儒都是這樣想的。

顧炎武反對、王夫之反對、唐甄也反對。

反對的理由,也基本上算是有跡可循。

【古者言富,唯在五穀;至於市易,則有龜、貝、金錢、刀布之幣。其後以金三品,亦重在錢。後乃專以錢,而珠、玉、龜、貝、銀、錫之屬,但爲器用,不爲幣。自明以來,乃專以銀。至於今,銀日益少,不充世用。有千金之產者常旬月不見銖兩;谷賤不得飯,肉贖不得食,布帛賤不得衣,鬻谷肉布帛者亦卒不得衣食,銀少故也】

就是說,白銀太少,通貨緊縮,限制了市場繁榮。

所以說,步子邁的太大容易扯着蛋,就扯在這。

這一套理論,搞出來密西西比泡沫的約翰·勞,也在其《論貨幣和貿易——兼向國家供應貨幣的建議》闡述過。

說增加流通中的貨幣,對國民經濟有百利而無一害。但白銀數量有限且缺陷很多,增加貨幣只能求諸銀幣以外的其他辦法。而國家發行紙幣,就可以緩解這個問題。

然後他就搞出來了1720年的歐洲金融市場泡沫大爆炸。

基本上是個類似的問題,在法國和這邊就完全是兩種情況。

大順這邊,則是紙幣蒙元和大明就玩過了,玩崩了。然後白銀作爲貨幣,又確實陷入了通貨緊縮的窘境,使得明末的思想家對於白銀和貨幣本身出現了質疑。

對於白銀貨幣化、紙鈔崩潰的反思而動,最終促成了“粟生金死,民興於仁”的想法反動,也就引發了“是否要重新徵收實物稅”的討論。

即:要不要繼續白銀貨幣化的政策,要不要繼續收稅收白銀的政策?

要不要退回到洪武年間,徵收本色的稅收政策?要不要重新徵收稻米、鹽、布匹、絲綢,而不是徵收貨幣?

這在明亡順興的一系列事件中,也算是思想界的一大主流了。

一方面,小農經濟的穩固和頑強程度,天下無出其右者。

另一方面,商品經濟發展,新時代的萌芽出現。

既苦悶於萌芽的發展,又苦悶於萌芽不夠茁壯。

於是伴隨着對心學、宋明理學的一系列反思;對明末混亂的一系列反思,包括泰州學派在內的諸多激進學派,在一些大人物去世之後,集體走向了對時代的反動。

出過李贄的泰州學派,在那幾個開宗立派之人相繼去世後,走向了“以歌謠傳六諭”、試圖三教合流的儒家宗教路線。

宋儒諸多理論,由顧炎武開啓的“考據”一法,徹底搞崩。

尤其是等到“今文尚書、古文尚書”的考據、辯僞之後。【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這十六字心傳被證明可能是“僞作”之後,很多理論更是徹底崩了。

這十六個字是真是假,到底有多重要,對理學、心學來說,是致命的。

不是說這十六個字本身不對,或者說那些衍生出的理論不對,而是如果這是假的,那麼理學心學所闡釋的儒,還是儒嗎?

理學走到這一步,由“心”引出的問題,使之出現了劇烈的分化。

一部分人,走向了宗教性質的禁慾主義;另一部分人如李贄,則搞出了吃喝拉撒就是天理。

這種極端的分化,源於理論本身出了大問題,內部無法彌合了。

所以氣的王夫之狂噴李贄,說李贄寫的《藏書》就是大毒草。看書的時候,一定不要沉溺於內容,一定要用禮來約束,去一個字一個字的去考慮,思考其中的意義,引導到自己身上。

同時還有包括說老百姓都是畜生,求吃、求穿、求配偶、求快樂,這和畜生有什麼區別?人之所以爲人,就要明白倫理綱常、辨析事物、懷着仁心、做事由義。做不到這四點的,和畜生沒有任何區別。所謂庶民之所以爲庶民,此之謂禽獸也。

這些,都是在扭曲的分化之下,對明末一些激進想法的反動。

這種對思想解放的反動,是很正常的。根深蒂固的東西。

由此引出的關於經濟、治國理念上的反動,也是正常的。

不管是恢復大鄉村自治制度、還是反動回封建制、還是恢復實物稅、亦或者復辟明初的諸多制度但又有所修改地取締其不不善的地方……等等,這些在大順都是非常非常有市場的主流學說。

摧毀禮法反動的最好工具,是工商業的全面發展,資本主義的興起粉碎這一切溫情脈脈。

可偏偏,強悍無比地球無雙的小農經濟,又穩固到一時間根本無法摧毀。

在這種情況下,整天看到的,是資本吃人、商人喝血、貨幣波動、小農破產,這要是思潮還不反動,才真是見鬼了。

包括林敏在內,對於這一份鹽政改革的建議,雖然整體上反對,但對裡面關於用一部分實物代替貨幣,來進行物物交換的想法,還是支持的。

想法倒是很直白。

如果是貨幣,可能會收到物價波動的影響,導致小鹽戶破產,然後去借貸商人,被商人盤剝,最終導致草蕩被兼併。

但如果給一部分實物,確保能夠勞作的基本生存保障,那麼小鹽戶破產就很難。對小生產者來說,只要活着,就行。

(本章完)

第1158章 多歧路,今安在(十三)第651章 你只是枚棋子(四)第31章 收心第1350章 三角貿易(下)第346章 埋雷第130章 暴論第522章 證明自己的忠誠第1259章 下西洋後的下西洋(五)第227章 超脫低級趣味?第806章 社稷之臣第409章 約法三章第1258章 下西洋後的下西洋(四)第929章 覺醒(一)第495章 靖改鯨的誤解第61章 趙括VS趙括第162章 非是養死士第1430章 王謝燕,百姓家(下)第235章 市什麼骨第538章 感謝荷蘭人第203章 奇襲第557章 一戰前夜 命運的交匯(三)第872章 “不正當”競爭(四)第1419章 黃河問題的最後一步(十)第665章 分贓大會(二)第9章 翻譯問題第47章 先把地圈起來第1483章 終章 九三年(一)第917章 舊的不去,新的不來(一)第355章 對罵第164章 攤丁入畝第645章 難得的互信第455章 賣舊貨第455章 賣舊貨第1184章 區別很大第340章 宿命第1393章 泡沫第601章 逃不過的對法宣戰第105章 正義使者第1392章 凡爾賽和約(十九)第534章 此時此刻不新鮮第1296章 死與復仇(十七)第647章 恍然大悟也晚了第384章 逼迫第1440章 分歧(六)第703章 海戰(一)第1211章 全是好處,沒有壞處(下)第1148章 多歧路,今安在(三)第223章 裁撤與移民第1511章 終章 九三年(廿九)第559章 一戰前夜 命運的交匯第897章 落入圈套的英國(八)第122章 混沌未可知第801章 時代的浪漫(下)第1073章 惡龍殘影(八)第456章 你想嘗膽,卻沒人演夫差第1134章 只想當狗第1055章 小麻煩第344章 商人招恨第1243章 三戰定印度(十)第726章 昨日投名狀 今日罪名簿第776章 東印度公司模式水土不服第1286章 死與復仇(七)第904章 英人目睹之怪現狀(五)第81章 麻桿打狼兩頭怕第95章 任俠士第574章 領導權第1495章 終章 九三年(十三)第1056章 不可能名正言順第558章 一戰前夜 命運的交匯第13章 母多憐幼子第1243章 三戰定印度(十)第919章 舊的不去,新的不來(三)第77章 入吾彀中第325章 迎天使第730章 你死我活第930章 覺醒(二)第537章 同一個故事,不同的解讀第1166章 備戰(五)第695章 不管而管 不治而治(上)第792章 新矛盾(下)第694章 做給百姓看第914章 南洋大開發(九)第1300章 死與復仇(二一)第545章 難題第612章 搶人才第490章 回威海的第一件事第452章 有福了第69章 奇怪的要求第169章 之所以在意海防第300章 又一個戰略欺騙的犧牲品第100章 槍和槍第1295章 死與復仇(十六)第1272章 攻防心理(七)第1125章 自身定位(上)第1187章 理藩學(上)第1142章 最後的佈置(三)第150章 故智新解第494章 不當靖海侯第872章 “不正當”競爭(四)第1019章 全都裝傻(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