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1章 國運(上)

第1041章 國運(上)

“國公,有句話我還是要講。變法也好、改革也罷,哪怕是國公自己說的修修補補,總要稍微悠着點。”

“我是支持變法的,但恕下官不支持把淮南的鹽業都轉移到淮北。”

“改煮鹽爲曬鹽,確實,原本以薪柴煮鹽的鹽戶,未必不利。但,除了他們之外,打包的、扎捆的、背鹽的、運輸的,外加那些依附淮南鹽商爲生的廚子、花匠、園工,以及文會、社團、依附鹽商而生的儒生。”

“這些都是活生生的人。而且淮南鹽,十倍於淮北過去,這些人,國公就不去考慮他們的生計嗎?”

“總之,下官支持煮鹽改曬鹽。”

“但下官認爲,淮北的雨、熱、煤、灘等等好處,未必能大於淮南那些人的生計。”

“此外……國公也應考慮揚州儒生的影響力。他們依附鹽業生存,沒有財富,就無法豢養他們。江南文華,要被國公廢掉大半。”

“戲曲、詩詞、評書、小說、書法、繪畫……說句難聽的,這些人都是鹽養的。”

“而他們之間又盤根錯節,宗族姻親、門生故吏,牽扯之大,實在不容易動。國公可以廢掉大鹽引承包商,他們不會激烈反對。但國公要把他們賴以生存的基礎廢掉,此事必然地動山搖。”

“張家賣鹽,他做張家門客;王家賣鹽,他爲王家文賓。國公廢了張家,沒事,可去換了門庭去王家。”

“但國公卻直接把‘賣鹽’這件事廢了。那就真要考慮民意洶洶了。”

林敏內心很清醒,哪些是可以作爲“犧牲”扔掉的,哪些是不敢輕易作爲犧牲扔掉的。

鹽戶可以犧牲。

讀書人可不好犧牲。

淮南問題的難點,並不在於改煮爲曬。

而在於淮南那種類似於戰國封建公子式的的分封制下的風氣,只不過那時候封的是地,現在封的是鹽。

大量的文人是依託鹽商生存的。

文人生活水平很高,文化自然昌盛。鹽商也樂於花錢結交這些文人名士,缺錢的時候也多給一些幫助。

宗族,門生,遍佈。

那是江南的靈魂。而靈魂也是依託經濟基礎的,沒有鹽商和大地主的錢,就沒有那麼繁華的文化。文人是要爲他們服務的,否則沒錢吃啥喝啥玩啥。

林敏也拎的清,淮南的鹽政改革,當然要改。但不能步子邁這麼大。

江蘇現在已經夠亂了,之所以現在還沒有亂起來,只是因爲朝廷大軍駐紮在附近,而且還有兩萬多的精銳野戰部隊駐紮在蘇南大營。

當然也不能說只有讀書人是既得利益者。

畢竟改革牽扯的方向太多,就說揚州那些鹽業工人,做打包運輸工作的,他們和文人可是八丈遠的關係。但如果動淮南鹽業,他們肯定不滿。再配上讀書人呢?

所以林敏希望折中一下,保持淮南的主要產業,只是改進一下產鹽的方法。

終究還是覺得讓揚州、淮安這兩個富庶之地徹底衰敗,是件聽起來就叫人毛骨悚然的事。

他表達了自己的意見後,劉鈺只是嗯了一聲,並沒有對此意見發表過激的看法。

只是說道:“林大人覺得,這淮南只能依靠鹽之一業興盛嗎?我倒是覺得,淮南真的不適合鹽業。”

“前朝淮南鹽業完全沒有改革,依舊保留了煮鹽的辦法,這對本朝來說實在是一件值得感激前朝的大好事。”

“既你也認可徐光啓官員鹽業改革的目的,是爲了墾荒的看法,爲什麼不認爲淮南可以轉型呢?”

“林大人不是也去墾荒公司巡查了嗎?日後種棉花、摘棉花、剝棉花、搓棉花,這不都需要人嗎?難道還真的怕他們無可爲業嗎?”

聽劉鈺說起來墾荒公司的問題,林敏只能哎了一聲,不知道該怎麼定性這件事。

從春日開始,墾荒公司已經開始進行小範圍的圈地墾荒了。

而這場墾荒,也讓林敏覺得,日後的江蘇節度使是越來越難當了。

墾荒是沒問題的,資本圈地墾荒,整體上他也是支持的。

但墾荒的目的,則已經不是他所能理解的了。雖然墾荒公司的人和他解釋過,但也正因爲這個解釋,他才感嘆日後的江蘇節度使越發難當。

墾荒公司的人率先墾荒的地方,在南通州靠海的地方,那裡現在還是一片荒蕪,沒幾個人住。

墾荒不是那麼容易的,想象中好像那麼多空地,百姓缺地,跑過去墾荒不就結了?

然而實際上,在一片荒蕪之地墾荒,遠不是現在的小老百姓所能承擔的起的。而且這時候交通又不發達。

如果在家裡還能過的下去,誰去背井離鄉墾荒?

如果在家裡過不下去,憑什麼能支撐過墾荒到收成所需要的時間?他要是有一年的存糧,又至於在家裡活不下去嗎?

這種荒灘地墾荒,林敏作爲江蘇節度使自然支持。

但墾荒公司說,以後要種棉花。

因爲現在種植的天竺棉,棉絨太短,質量一般,而且實質上這東西是很難成爲以後的機械紡織的原料的。

誰告訴他們的?自然是劉鈺。

所以之前科學院那邊能拿出來鹽鹼地對棉花生長的影響、並且測出來合理的鹽度範圍對棉花生長的促進或是抑制作用,是因爲劉鈺這邊早就已經開始從美洲那邊引進墨西哥的棉花種子,開始種植培育了。

現在,大順想要當先發國家,就不可能按照就有的路子走。

歷史上的路子,至少在棉花一項上,大順是走不通的。如果不自己推廣墨西哥棉,那麼大順的棉紡織近代化,就不可能完成。

本土棉不適合機械化紡織。哪怕19世紀初最先進的騾機,也無法紡織亞洲棉。

松江府現在的棉紡織業,是靠黃道婆傳播的技術、靠朱元璋強制推廣的棉花種植鋪開的。

而現在,大順想要繼續往前走,既需要新的“黃道婆”;也需要新的“朱元璋推廣棉花”。

新黃道婆是新機械紡織技術。

新朱元璋是推廣墨西哥棉。

原本歷史上的路子,本土的民族資本紡紗業,前期發展,靠的是英國在印度推廣的棉花。

現在,既然要自己做先發國家,自己走完這條路,那就不得不去考慮,自己去做完棉花換種這件事。

大順有大明開國初年的基層控制力嗎?顯然,現在沒有。

況且,從0到1簡單,而把1全都變成2,是很難的。歷史上,這場本土的棉花改良運動,前期不斷失敗的原因,是一個想不到的詞——窮。

新棉種推廣下去,小農戶種了棉花,把棉花籽也都榨油了。

然後第二年再掏弄一些舊棉花籽撒上,或者乾脆就混種,最多三年時間,新棉種全部退化。

至於棉籽油絕育、棉籽油煙大、棉籽油不適合實用等等,這都是不是肉糜,就那時候,有油吃就不錯了,管的了這麼多?

【農民自由領種,優劣混淆,並任由天然雜交。收花軋棉,也多混雜。良種推廣,不及數年,皆混雜劣變】

這就是小農經濟的組織能力。

最後得出的經驗,也是殘酷且證明統治無能的。

【只有在百里絕煙、民不聊生、大災之後、兵匪摧殘之地,纔有可能推廣新棉種】

因爲基層控制能力無能。

所以,只能選擇在大災之後,兼併土地,強行畫出數十萬畝的隔絕區,強制種棉,最終獲得了成功,穩定了棉籽、改良了棉種。

這個經驗,對大順也是一樣的。

大順的基層組織力,是否有能力發給農民棉籽,並且在秋季保證回收?

不能。

如果大順對鄉村的組織力、控制力達到這個程度,修個淮河入海也不至於需要舉全國之力、耗國庫數年積蓄。要有那份組織力,這分明就是一個省自己就能幹的事,哪輪得到舉國之力?

大順的基層控制力,是否有能力保證,收棉花的,不把老舊棉花混在一起,軋棉的時候種子混雜?

當然也不能。

如果有這等程度的對小商販的控制力,大順的商稅早就可以直接把鹽稅廢掉了,估麼着商稅早碾壓三十稅一的農業稅了。

大順的基層貧窮程度,是否能保證小農不吃棉籽油?

這個就更不可能了。

要是富裕到這種程度,劉鈺閒着沒事幹啊,非要出去搶海外市場?這消費能力和市場,肯定碾壓如今的歐洲加美洲了,直接上輕工業化內循環吧。全國不再吃粗棉籽油的時候,蘇聯都他媽解體了。

好在,大明給大順留了一份非常偉大的遺產,彷彿是冥冥中的國運。

即,大明沒有對淮南進行曬鹽法改革,保留了最原始落後的小戶煮鹽法。

這使得,大順可以在淮南直接圈地,廢鹽改墾。

這是天然的【百里絕煙、民不聊生】的空地,不需要等着大災之後再合併圈地保證棉種。

同樣的,墾荒公司的組織能力、技術推廣能力,比單獨的小農強得多。資本也雄厚,不用做出殺雞取卵的事,至少不至於在前期就把好容易培育出來的棉籽都榨油了。

應該說,直到這件事辦完,也就是把亞洲棉替換成美洲棉這件事辦完,再加上機械紡紗織布機器,大順纔算是有了輕工業革命的全部前置科技。

蒸汽機……蒸汽機在有了鏜牀之後,真的是這一系列前置科技裡最簡單的了。

而且應該是暫時看起來最不起眼的一個,這就是個動力,水車一樣可以驅動起19世紀初最大的紡織廠。

既然要主動往前走,要做先發國家,就得做許多準備。缺一不可。

如果沒有大明留下的這份煮鹽法遺產,推廣長絨棉這一件事,還真就不好辦。

國內真就沒地兒適合種棉花了。遠了不行運不來;近了要不是大明保持煮鹽法方便控制徵稅,哪會有這麼大的空地能搞大土地農場?

這些,也就是林敏感嘆日後做江蘇節度使越發難做的原因,這裡面能講給他聽的道理,他全都能聽懂,也全都認爲確實有道理。

但是,哪個江蘇節度使能自發想到這麼多?他只覺得,怪不得自己這個江蘇節度使就是個空架子,那是真的管不明白這些工商業的事啊。先發國家工商業的事,可不只是要管僱工和僱主鬥爭這點事。

(本章完)

第832章 中荷友誼(上)第397章 等死吧,沒救了第1136章 近代的門檻第916章 南洋大開發(十一)第1498章 終章 九三年(十六)第438章 王土之界第696章 不管而管 不治而治(中)第409章 約法三章第738章 白手起家第27章 臨行第904章 英人目睹之怪現狀(五)第615章 政變加盟第504章 善勝敵者,勝於無形第235章 市什麼骨第702章 備戰第1269章 攻防心理(四)第826章 海牙慘案(三)第1282章 死與復仇(三)第1133章 濟天下和利自己第128章 得分點和槽點第81章 麻桿打狼兩頭怕第48章 不可抗力第881章 區別對待(下)第2章 枯燥第1198章 木牛流馬(五)第578章 信了個寂寞第663章 推諉第613章 兩封信(上)第1374章 凡爾賽和約(一)第109章 我們不冤,國子監諸生冤第1085章 破立之困(二)第1184章 區別很大第1203章 木牛流馬(十)第84章 請別死第206章 狠話第1299章 死與復仇(二十)第1266章 攻防心理(一)第434章 噁心的戰術第128章 得分點和槽點第1314章 逼着商人賺錢(中)第487章 開眼第935章 綁定(上)第527章 作孽則心憂第1484章 終章 九三年(二)第250章 欺瞞第7章 紛至沓來的麻煩事第1031章 顯學胚子第814章 大事成矣(一)第1260章 下西洋後的下西洋(六)第1314章 逼着商人賺錢(中)第1336章 恐嚇出來的費城會議(七)第559章 一戰前夜 命運的交匯第376章 最後一次外交(上)第1246章 鑽石灣屠殺(二)第729章 最後的平靜第203章 奇襲第786章 新舊利益的衝突(三)第506章 舉着復古的大旗往前走第971章 割袍(上)第989章 拍馬屁(中)第64章 笑與悲第80章 開個小洞第1003章 少不入川第131章 以霸道 興王道第939章 自覺(一)第1316章 膽大才能發財第874章 從長計議第103章 黑騎士和公主第152章 入倭第1447章 三山合一(中)第433章 宜緩不宜急第589章 面子裡子第135章 正當競爭和不正當競爭第217章 國雖大,好戰必亡第168章 當初的戲言第1328章 有格調的小圈子(下)第934章 覺醒(六)第496章 高規格的宴會第1325章 破滅的第一版山巔第644章 細思恐極第120章 語不驚人死不休第98章 十六年後方爲人第1358章 國富論(一)第492章 安天下 亂世界第195章 過時了第858章 一錢多花第1220章 大忠臣(中)第200章 軍改的決心第507章 朝廷的厚望第3章 出事了第242章 泰興十六年的變化(中)第168章 當初的戲言第1325章 破滅的第一版山巔第375章 可笑狂言第133章 可堪大用第38章 扣個人質第368章 我是誰第392章 最適合的俄國模式第127章 必拿下第1266章 攻防心理(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