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勢力崛起
在元末農民大起義的洪流中,涌現出一位英雄人物,名叫朱元璋。朱元璋採取正確的策略,勢力迅速崛起,最終掃平羣雄,推翻元朝,統一了天下。
朱元璋,安徽鳳陽人,世代貧窮,家中沒有一寸土地,全靠給地主家扛活維持生計。朱元璋年齡很小,就給地主家放牛,過着飢一頓飽一頓的生活,還時常遭受地主的打罵。
公元1344年前後,朱元璋的家鄉遭遇大難,連續發生嚴重的旱災、蝗災和瘟疫,老百姓死了一大半。朱元璋的父親、母親、大哥以及伯父一家全都死了,只剩下了他和二哥。
親人死了,不僅沒有錢買棺材,甚至連下葬的地方都沒有。鄰居劉繼祖可憐他們,送給他們一塊墳地,朱元璋兄弟這才用破布包裹屍體,將親人安葬。朱元璋稱帝以後,念念不忘此恩,追賜劉繼祖爲義惠侯。
朱元璋家破人亡,他和二哥抱頭大哭一場,然後分離,各自逃生,去尋找一條活路。後來,二哥也死了,只剩下朱元璋孤零零的一個人。
朱元璋無依無靠,小小年紀,就開始了乞討流浪生活,可窮人實在是太多了,靠要飯根本填不飽肚子。朱元璋萬般無奈,只好投入鳳陽縣的皇覺寺,當了一名行童,行童是供寺院役使的小和尚。朱元璋在寺院裡挑水劈柴、洗衣做飯、掃地上香,什麼活都幹,也只能勉強裹腹。
可是,時間不長,寺院也斷糧了。寺院只好打發和尚們出遊化緣,各尋生路,朱元璋只好再次踏上了乞討之路。
朱元璋在外流浪乞討了三年,南到合肥,北至陳州,西入河南,東經淮西,足跡踏遍了安徽、河南、江浙等地。朱元璋經過三年流浪乞討,吃盡了萬般苦頭,卻也開闊了眼界,積累了社會經驗,結識了各類人員,對他日後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
公元1348年,災荒過後,朱元璋重新回到皇覺寺,繼續當和尚。朱元璋已經長大,地位有所改善,他開始打鐘擊鼓,拜佛誦經。朱元璋稱帝以後,將皇覺寺改名爲龍興寺。龍興寺目前仍然是全國的重點寺院,也是著名的旅遊景點。
公元1351年,韓山童、劉福通發動大規模的紅巾軍起義,很快波及全國。定遠縣白蓮教首領郭子興響應號召,聚衆造反。郭子興是山東菏澤人,他的父親流落到安徽定遠,娶了一個盲女定居下來。郭子興不滿元朝統治,爲人俠義,便在定遠舉行起義,也號稱紅巾軍。
朱元璋見天下大亂,羣雄四起,便就近投入了郭子興的紅巾軍,當了一名普通士兵。朱元璋作戰勇敢,機智靈活,見多識廣,很快脫穎而出,受到郭子興賞識,被提拔爲親兵十夫長。
朱元璋從此跟隨郭子興左右,屢立戰功,逐漸成爲郭子興的親信和得力將領。郭子興還把養女馬氏嫁給朱元璋爲妻,馬氏就是著名的大腳馬皇后。
公元1353年,朱元璋回鄉募兵,招收七百餘人,從此有了自己親手組建的部隊。人數雖然不多,但都是朱元璋的同鄉和少時夥伴,成爲他的親信。尤其是徐達、湯和、周德興、郭英等人,後來成爲天下名將,爲建立明朝立下不朽功勳。
朱元璋以七百同鄉士兵爲骨幹,很快擴充到兩萬多人,郭子興任命他爲將軍。朱元璋帶着自己的部隊,南下滁州,開始獨自發展勢力。
朱元璋攻佔了滁州、和州,作爲自己的根據地,招兵買馬,部隊擴充到三萬多人,又得到不少戰將。更重要的是,定遠名士李善長前來相助,爲他出謀劃策。李善長滿腹計謀,堪比漢丞相蕭何,爲朱元璋平定天下立下大功。
在此期間,郭子興的紅巾軍發生內訌,郭子興被排擠,只得帶萬餘人投奔滁州。朱元璋見老上司到來,立即交出兵權,讓郭子興統領所有部隊。兩年後,郭子興病逝,朱元璋又重新掌管了部隊。因此,朱元璋並沒有繼承郭子興多大的遺產,而主要是靠自己發展起來的勢力。
朱元璋在鞏固滁州、和州地盤之後,渡過長江,向南發展,相繼佔領南京、蕪湖、採石、寧國等地,控制了江左、浙右地區。朱元璋在南京設置元帥府,開始進行穩固根據地的工作。
當時,農民起義遍佈全國各地,稱王稱帝的比比皆是,朱元璋的部下也紛紛建議他稱王。謀士朱升卻建議他“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勸他不要貪圖虛名,而要埋頭髮展和鞏固自己的勢力。
朱元璋具有雄才偉略,他完全接受了朱升的建議,努力緩和與周邊政權的關係,儘量避免對外作戰,以保存實力。同時,興修水利,發展經濟,令軍隊墾荒屯田,使得府庫充盈,軍糧充足。朱元璋還整頓軍紀,減輕稅賦,救濟窮人,收買人心。
與此同時,朱元璋廣泛網羅人才,招賢納士,爲此專門修建了禮賢館,以招待四方名士。著名人物劉伯溫、常遇春、鄧愈、馮勝、胡大海、廖永忠等一大批謀士武將,紛紛聚集到朱元璋的麾下。
這個時期,元朝軍隊主要是在北方與劉福通的紅巾軍作戰,劉福通牽制了大批元軍主力,這給了朱元璋一個很好的發展機會。元朝對付各地的起義軍,採取了槍打出頭鳥的策略,誰稱王稱帝就打誰。朱元璋既不稱王,更不稱帝,因而元朝也不去管他。
朱元璋不圖虛名,只顧埋頭髮展自己的實力,同時廣招人才,逐漸成爲起義軍中最強的一支,而且擁有了一大塊根據地,勢力無人能及。
後來,在各地起義軍的打擊下,元朝逐漸失去了對南方的統治,南方只剩下大大小小的起義軍了。朱元璋見時機成熟,便主動出擊,他要掃平江南羣雄、統一南方,爲日後奪取天下奠定堅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