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義具有宗教色彩
宗教是一種文化現象,也是許多人的精神寄託,在社會生活中起着特殊作用,在封建社會裡尤爲重要。歷史上有很多農民起義,都是以宗教爲掩護,著名的黃巾起義,就是通過創建太平道而形成的。元末農民大起義,同樣具有濃厚的宗教色彩。
力量最強的紅巾軍起義,最初是與白蓮教、明教、彌勒教等民間宗教結合而發動的,起義的領導者通過宗教形式,進行宣傳和組織聯絡,最終形成了起義洪流。起義者頭裹紅巾,所以稱爲紅巾軍;又因焚香聚衆,也被稱作“香軍”。
在反元鬥爭中,白蓮教起了關鍵性作用。白蓮教是長期流傳民間的一種宗教結社,淵源於佛教的淨土宗。淨土宗是中國佛教宗派,始於東晉。東晉高僧慧遠大師,在廬山的東林寺建立了白蓮社,爲建立淨土宗奠定了基礎。後來經過多年發展,到了唐代,形成了教義,淨土宗正始創立。淨土宗也叫“蓮宗”。
北宋時期,淨土宗唸佛結社盛行,多稱爲白蓮社或蓮社。到了南宋,江蘇崑山的僧人茅子元,在淨土宗基礎上創建了新的教門,稱爲白蓮宗,後來叫做白蓮教。
白蓮教崇奉阿彌陀佛,敬奉祖先,希望實現淨土,其教義簡單,通俗易懂,符合民衆願望,因而發展很快。白蓮教又是一種半僧半俗的團體,教徒不出家、不剃髮、不穿僧衣,與平常人一樣,因而吸引了大批民衆參加。
元朝統治天下的時候,白蓮教已經形成較大規模,元朝統治者擔心會對他們造成威脅,曾經兩次下令禁止。白蓮教公開活動受到限制,便轉入地下,仍然不斷髮展,形成了許多秘密團體。
元朝統治者壓制白蓮教,使得許多教徒對元朝懷有敵意;白蓮教徒多數是漢人,他們敬奉祖先,不甘忍受外族壓迫。因此,許多地方的白蓮教組織,都秘密從事反元活動。元朝統治者忽視白蓮教的力量,禁止的力度並不大。
元朝後期,統治集團內部爭鬥激烈,甚至爆發戰爭。繼任的皇帝不熟悉漢文化,統治無方,朝政混亂,社會黑暗,白蓮教勢力趁機興盛起來。他們雖然沒有全國性的組織,宗派衆多,不能協調一致,但教徒卻遍佈各地,形成了大小不一的團體,多者數千人,少者數百人,成爲一種雖然鬆散卻十分龐大的力量。
元朝末期,元朝統治腐敗衰落,社會矛盾集中爆發,各地起義此起彼伏,白蓮教徒便成了反元的急先鋒和骨幹力量。著名起義領袖彭瑩玉、韓山童、劉福通、徐壽輝、明玉珍等人,都是白蓮教的首領或信徒。
白蓮教對推翻元朝起了重要作用,功不可沒。朱元璋建立明朝以後,忌憚白蓮教勢力,嚴厲進行禁止,但白蓮教仍然不斷髮展,在明清時期持續活躍,直到封建社會結束,白蓮教才逐漸消失。
在反元鬥爭中,與白蓮教同樣起着重要作用的,還有明教。明教的正式名稱叫摩尼教,是公元3世紀波斯人摩尼創立的二元論宗教。大約在唐朝的時候,摩尼教通過新疆傳入中國內地,吸收了道教等民間信仰,得到較快發展,到宋朝時翻譯爲明教,逐漸形成了一股不小的宗教勢力。
明教的核心教義認爲,世界從一開始,就存在着光明與黑暗的鬥爭。明教崇尚光明,反對黑暗,戰鬥性比較強,屢有反政府之舉,因而經常用來作爲造反的工具。北宋方臘、南宋鐘相起義的時候,都曾經利用過明教的勢力。
在元末農民大起義中,明教與白蓮教聯合起來,以“明王出世”號召民衆起來造反。韓山童的兒子號稱“小明王”,朱元璋建國號爲明,都與明教有關係。不過,朱元璋在統一天下之後,在禁止白蓮教的同時,也取締了明教,致使明教逐漸衰落消失了。
與白蓮教、明教共同反元的,還有彌勒教。彌勒教產生於南北朝時期,由一個叫傅大士的漢人創立。傅大士是浙江義烏人,一生未曾出家,以居士身份修行佛道。
彌勒教主要宣揚“彌勒佛下凡救世”,在元末農民大起義中,不少團體打着這個旗號,聚衆造反。河南趙醜廝起義,就以“彌勒佛當有天下”爲號召,揭開了元末大起義的序幕。
元朝皇帝多數缺乏治國能力,不懂得引導、利用宗教,對宗教基本上採取放任不管的態度,結果宗教被農民起義所利用,形成了強大力量,摧毀了元朝統治,也顯示出了宗教的巨大能量。所以,切不可忽視宗教的力量。
在元末農民大起義中,有一個僧人發揮了重要作用,他就是南方紅巾軍領袖彭瑩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