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皇后引狼入室
有個著名成語,叫做引狼入室,意思是指自己把壞人或者敵人招引進來,結果害了自己,比喻是做了一件很愚蠢的事情。不幸的是,李治的王皇后,就幹了這樣一件引狼入室的蠢事。
兩唐書記載,王皇后是山西祁縣人,出身官宦世家。她的祖父和父親,都做過高官;她的舅舅柳奭,是高宗李治的宰相。不僅如此,王氏家族還與李淵家族多人聯姻。因此,王皇后家庭既屬於關隴貴族集團,還與皇室有着密切聯繫,其家庭背景,可比武則天厲害多了。
王皇后生於公元628年,比武則天小四歲,長得花容月貌,性格溫順。王皇后的叔祖母,是李世民的姑姑,多次誇讚王皇后。李世民也看中了王皇后,於是聘她爲李治的王妃。李治稱帝以後,她便榮升爲皇后。
李治與王皇后同歲,起初兩人感情尚可,但王皇后無子,又不會奉承皇帝,漸漸有些失寵。後來,李治寵愛上了蕭淑妃。蕭淑妃是樑國皇室的後裔,氣質高雅,姿色嬌媚,能說會道,很會討好皇帝,因而特別受寵。
蕭淑妃心胸狹隘,盛氣凌人,對王皇后很不尊重,多次說王皇后的壞話,大有奪後之勢。王皇后很生氣,但又無可奈何,兩人產生了尖銳矛盾,達到勢不兩立的地步。
王皇后陪李治到感業寺上香時,見李治與武則天情意綿綿,忽然靈機一動,何不把她召入宮中,以離間蕭淑妃之寵。王皇后認爲,武則天年齡大,又是先帝的嬪妃,不可能當皇后,對自己的地位構不成威脅。王皇后拿定主意,便主動向李治建議,積極促成了武則天進宮的好事。
武則天入宮以後,王皇后對她很好,經常噓寒問暖,極力拉攏,並向李治建議,把武則天直接封爲二品昭儀。王皇后是想與武則天結成同盟,共同對付蕭淑妃。
武則天在宮中多年,什麼事情沒有見過,自然知道王皇后的用意。她投其所好,卑辭屈體地侍奉王皇后,兩人打得火熱。不過,武則天並不把她進宮的恩情記在王皇后頭上,她心裡很清楚,沒有王皇后,李治也一定會把她弄進宮來的。
武則天果然有手段,她入宮時間不長,李治就冷落了蕭淑妃。蕭淑妃受寵慣了,養成了驕橫跋扈的性格,不能忍受,但她缺乏後宮鬥爭經驗,一味蠻幹,大發牢騷,行事囂張,結果適得其反,惹惱了李治,蕭淑妃便徹底失寵了。王皇后見了,心中竊喜。
王皇后高興了沒幾天,就發現情況不妙了。李治固然冷落了蕭淑妃,但對她也更加冷淡了,甚至還不如從前。武則天使出了渾身解數,把李治迷得神魂顛倒,兩人朝夕相處,形影不離。武則天精明強幹,此時相當成熟,她與李治在一起,並不完全纏綿於男女私情,有時議論一些國家大事,這是李治所需要的。武則天還會籠絡人,經常施以小恩小惠,一些嬪妃和侍女們,都喜歡圍着她轉。這樣時間一長,必定會威脅到王皇后的地位,王皇后感到了惶恐。
武則天對王皇后的態度,也大不如從前了。王皇后有些後悔,不該那麼熱心地把武則天弄進宮來,但木已成舟,悔之晚矣。於是,王皇后又與蕭淑妃聯合起來,兩人一塊在李治面前誣陷武則天。可見,世上沒有永遠的朋友或敵人,只有永遠的利益。李治正在寵愛武則天,根本不相信她倆的話。王皇后和蕭淑妃一籌莫展。
眼見李治與武則天的關係越來越親密,王皇后愈加惶恐不安,她沒有別的辦法,只好與母親柳氏商議,實行巫術,想要咒死武則天。不料事情敗露,李治大怒。武則天又煸風點火,誣陷王皇后同時也咀咒皇帝。李治下詔,解除岳母柳氏的門籍,以後不許她進宮,同時罷免了王皇后舅舅柳奭的宰相職務。
李治怒氣未消,想把王皇后也廢掉。長孫無忌、褚遂良等一班大臣都不同意,固執地進行勸諫。當時,李治繼位不久,羽冀未滿,不敢輕易得罪輔政大臣,只好作罷。王皇后是關隴貴族集團的象徵,如果廢后,關隴貴族集團的名聲和利益會大受影響,所以,長孫無忌等人堅決反對。
武則天深受李治寵愛,又在宮中有了一定勢力,便開始謀取皇后之位,她與王皇后的矛盾便日益尖銳起來。爲了徹底摧垮王皇后,武則天不擇手段,親手掐死了自己的女兒,以嫁禍於王皇后。
據《新唐書》記載,公元654年,武則天生下長女,滿月時,王皇后來看,並逗孩子。王皇后走後,武則天把孩子掐死。恰巧李治來到,見孩子已死,又聽說王皇后來過,勃然大怒,說:“皇后殺了我的女兒”,遂下了廢后決心。
俗話說,虎毒不食子。武則天親手掐死自己的孩子,遭到後世人們的痛罵,也成了她狠毒的罪證之一。可是,如此重大之事,成書在前的《舊唐書》和《唐會要》,卻並無記載,只是說孩子“暴卒”。
筆者認爲,這事可能不是真的。皇后身份高貴,無論走到哪裡,身邊總有侍女跟隨,怎麼會一個人與孩子獨處呢?何況李治早就有廢后之心,只是等待時機,武則天根本沒有必要付出這麼大的代價,而且還有風險,如果嫁禍不成,豈不禍及自身嗎?由此看來,武則天有可能背了千年黑鍋。
公元655年,李治的帝位已經穩固,又提拔重用了李義府、許敬宗等一批親信,便開始實施廢后的計劃。李治以王皇后無子爲藉口,打算改立武則天爲皇后。武則天當時已經生了兩個兒子。這又佐證了武則天殺女之事可能並不存在,不然的話,以王皇后殺孩子爲理由廢掉,豈不是更加名正言順嗎?何必以沒有兒子爲藉口呢?
李治知道長孫無忌等人肯定會反對,便想分化瓦解。李治秘密派遣使者,送給長孫無忌金銀寶器各一車、綾錦十車,這禮夠大的!武則天的母親楊氏還親自出馬,去向長孫無忌求情,給足了他的面子。果然,長孫無忌鬆了口,不再堅持了,說:“先帝把朝政大事託付給了禇遂良,請陛下去問他吧。”長孫無忌把球踢給了禇遂良。
褚遂良性情耿直,堅決不同意,說:“先帝臨終前,一邊拉着陛下的手,一邊對臣說:‘我好兒好媳,現在都託付給你了。’這話陛下親自聽到,言猶在耳。如今皇后沒有過失,如果廢黜,辜負了先帝重託,臣死後有何面目去見先帝啊!”
褚遂良一邊說着,一邊老淚橫流,最後,摘下頭巾,趴在地上,磕頭不止,以致於把頭都磕破了,血流滿面。褚遂良拼死勸阻,搞得李治沒有辦法,一句話也說不出來。
第二天,李治對李勣說:“冊立武昭儀的事情,褚遂良十分固執,不肯順從,看來只好暫且停止了。”不料,李勣冷笑一聲,說:“這是陛下的家事,何必問外人呢?”李治這才下定了決心,直接發佈詔令,廢黜王皇后,改立武則天,同時把褚遂良貶到外地爲官。
從《舊唐書》這個記載來看,李勣是十分支持武則天當皇后的,而且事先參與了謀劃。李勣是瓦崗英雄出身,不是關隴貴族集團成員,而且與貴族集團有着很深的矛盾。李勣身爲宰相,從政多年,豈不知廢立皇后是國家大事,並非家事,他那樣說,只是爲了找個藉口,催促李治當機立斷,早下決心而已。
《新唐書》的記載,卻比《舊唐書》多了一個情節。褚遂良在勸諫李治時,態度十分強硬,甚至說:“陛下如果鐵了心要立武昭儀爲皇后,請先讓她改名換姓,因爲她曾經是先帝的嬪妃,天下共知。陛下難道不怕天下人笑話嗎?”
褚遂良這話說得太難聽了,李治羞得滿臉通紅,說不出話來。突然,武則天從裡屋衝了出來,怒氣衝衝地對着李治大叫:“爲何不殺了這個老賊?”
筆者感覺,《新唐書》的記載,不如《舊唐書》真實。不管是不是真的,《新唐書》又往武則天臉上抹了一道濃濃的黑墨。
李治廢后事件,當時在朝野鬧得沸沸揚揚。在大臣當中,除了李勣,還有李義府、許敬宗、崔義玄、袁公瑜等不少人支持。這些人,大多數是李治提拔的新興力量,他們與關隴貴族集團有矛盾。李治和新興派,實際上是想借廢立皇后之事,打擊關隴貴族集團的勢力,重振皇權。事後,長孫無忌、于志寧、韓瑗、來濟等一批元老大臣,都被消除出朝廷,影響中國社會數百年的關隴貴族集團,從此土崩瓦解。可憐的王皇后,成了這場鬥爭的犧牲品。
王皇后不僅被廢黜,兄弟和族人也受到牽連,被流放到嶺南。許敬宗甚至上奏,要求把王皇后已死多年的父親王仁祐破墳斫棺。李治沒有同意,但盡奪王仁祐的官職爵號。可見,當時的鬥爭是很激烈的,連死人都沒有放過,決不是單純廢立皇后的事情。
王皇后和蕭淑妃被廢爲庶人,囚禁起來。李治大概也覺得王皇后無辜,過了幾天,去看她們,見門禁封閉嚴固,僅留一個小孔,往裡送飲食,心中十分不忍。王皇后和蕭淑妃見了皇上,悲泣咽哽,請求念在往日舊情上,讓她們重見天日。李治含糊地答應了。
武則天聽說以後,勃然大怒,下令將二人各打一百大板,並砍斷手足,投於酒甕之中,惡狠狠地說:“讓這兩個女人骨醉!”過了好幾天,王皇后和蕭淑妃纔在極端痛苦中死去。王皇后真是引進了一頭兇狠的惡狼。
蕭淑妃在臨死之前,大罵武則天,說:“武氏狐媚惑主,陷害我等到此地步!我死後變作貓,讓武氏變作鼠,我要咬斷其喉以報仇。”
武則天聽說以後,下令後宮不得養貓。此後,武則天產生幻覺,多次見到二人披頭散髮、滿身是血的樣子。武則天心中恐懼,命巫師祈禱禳解,還移居蓬萊宮,不敢在原來的地方住了。後來,武則天經常住在洛陽。
對這個事件,《舊唐書》和《新唐書》都有記載,而且基本一致,大概是真的。
武則天採用當年呂后殘害戚夫人的做法,把人弄成了人彘,極其殘忍地虐殺了王皇后和蕭淑妃,實在是太過分了,暴露了她的暴虐性格,也讓她留下了千古罵名。
可見,在權力和利益面前,人性往往是會扭曲變形的!
武則天野心勃勃,當上皇后仍不滿足,她還要奪取朝廷大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