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也有“將相和”
將相和的故事,人們都很熟悉,說的是戰國時期,趙國的國相藺相如和大將廉頗,起初產生了矛盾,後來以國家大局爲重,握手言和,被人們所稱道。到了東漢時期,也有將相和的故事,故事的主角,一個是功比蕭何的寇恂,另一個,則是戰功赫赫的左將軍賈復。
《後漢書》記載,賈復是河南鄧縣人,東漢開國名將,“雲臺二十八將”之一,唐朝和宋代追封的古代名將,他都名列其中。
賈復年輕的時候,勤奮好學,熟讀四書五經,是一位儒生。沒有想到的是,這位溫文爾雅的書生,日後卻成了叱吒風雲的武將,爲東漢開國立下赫赫戰功。
王莽末年,天下大亂,賈復聚衆數百人起義,不久歸附了劉玄政權。
賈復胸懷大志,見劉玄平庸無能,成不了大事,毅然北渡黃河,去追隨劉秀。賈復與劉秀並不認識,就先去見鄧禹。鄧禹見賈復有將帥的風度,很高興,立即把他引見給了劉秀。
劉秀一見,十分喜歡,見賈復騎的馬瘦弱,當即把自己的馬賜給了他,同僚們都很妒忌。有人建議說,賈復可以去當個縣尉。劉秀斷然否定,說:“賈復有擊退敵軍於千里之外的威風,豈能去當一個縣尉?” 於是,任命賈復爲破虜將軍。
賈復雖說是儒生出身,但在戰場上卻是勇猛過人。有一次,賈復率軍與青犢起義軍作戰,從早晨打到中午,戰況十分激烈。劉秀派人告訴賈復,說士兵們都餓了,可以吃完飯再打。賈復不肯,說先破敵,後吃飯。於是,賈復身先士卒,帶頭拼殺,無人能擋,敵人紛紛敗走。一戰下來,賈複名聲大振,諸將都佩服他的神勇。
賈復平時文質彬彬,一旦上了戰場,就像猛虎一般,好像換了一個人。賈復打仗不要命,多次負傷,身上傷疤有十二處。有一次,他與一支起義軍在真定鏖戰,大破敵軍,但賈復也身受重傷,奄奄一息。將士們以爲賈復不行了,報告了劉秀。
劉秀一聽,眼淚就流下來了,嘆息着說:“可惜呀,我失去了一位勇將。聽說他夫人懷孕了,如果生個女孩,我就讓兒子娶她;如果生個男孩,我就把女兒嫁給他。”
這是史書中有關指腹爲婚的最早記載。當時,劉秀的指腹爲婚,是對功臣的一種安慰,可到了後來,卻逐漸演變成一種陋習了。後來,賈復奇蹟般地康復了。至於他是否真的與劉秀結爲兒女親家,《後漢書》沒有記載。
劉秀知道賈覆上了戰場,就是玩命,怕他有失,就讓他跟隨自己身邊,很少派他遠征,也不讓他獨自領兵,所以,賈復缺少獨擋一面的功勞。每當諸將們談論功勞的時候,賈復總是默默不語,心情不爽。劉秀見了,安慰他說:“賈君的功勞,都在朕心裡裝着呢。”聽了劉秀的話,賈復才高興起來。後來,劉秀封賈復爲左將軍。
賈復體恤部下,愛護士兵。有一次,他的一個部將違反了軍紀,被時任潁川太守的寇恂殺了。賈復知道以後,暴跳如雷,認爲寇恂故意與他爲難,發誓要與寇恂勢不兩立。
寇恂是位有遠見的政治家,他以國家利益爲重,不想與賈復發生衝突,便處處躲避他,不與他見面,同時,對賈復的部下格外優待,儘量緩和予盾。劉秀聽說以後,覺得兩個人都是他的股肱之臣,如果爭鬥,必然誤了大事,決定親自出面調解。
劉秀擺下酒宴,請賈復、寇恂二人吃飯。在皇帝面前,賈復自然不能發作。劉秀說:“目前天下未定,兩虎豈能私鬥?”接着,劉秀對賈復曉之大義,勸他以大局爲重,不要計較個人私怨。寇恂也表現出政治家的大度,既解釋了依法處死其部下之必要性,又對未能事先向賈復說明情況表示歉意,說得合情合理,態度誠懇。
賈復並不是不明事理之人,見此情景,深受感動,於是,兩人盡釋前嫌,握手言和,一齊向劉秀表示,一定要同心協力,共扶漢室。劉秀十分高興,誇讚二人忠誠。劉秀這頓酒飯,實在是太有價值了。
賈復與寇恂達成了“將相和”,兩人團結一致,共同爲劉秀平定天下、建立東漢做出重要貢獻,被人們傳爲佳話。
不過,凡是有人羣的地方,都會有矛盾,而且素質參差不齊。劉秀的文臣武將們,總體上能夠同舟共濟,但也不乏勾心鬥角、忌賢妒能之事。大名鼎鼎的馬援,就因爲遭人嫉妒,結局淒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