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巾起義動搖天下
東漢中期以來,經過安帝、順帝、衝帝、質帝、桓帝、靈帝等六個幼小或者無能的皇帝,外戚和宦官輪番把持朝政,導致朝廷腐敗,社會混亂,經濟衰退,民不聊生。人們對東漢政權失去信心,終於爆發了全國規模的農民大起義,矛頭直指東漢王朝。領導農民起義的,是張角、張寶、張樑兄弟。
張角,是河北邢臺鉅鹿一帶人,他和弟弟張寶、張樑,都信奉道教。漢靈帝初年,兄弟三人首先在災情嚴重的河北開始傳教,通過培養弟子、廣收徒衆,創立了太平道。
太平道,是我國道教的早期派別之一,它以《太平經》爲主要經典,信奉黃帝和老子,提出了“致太平”的理想,致力於建設一個太平社會。在這個太平社會裡,沒有剝削壓迫,沒有飢寒病災,沒有詐騙偷盜,人人自由幸福。這是太平道的基本教義和宗教信仰。
張角以給人治病做掩護,廣泛宣傳《太平經》中關於反對剝削壓迫、平等互愛的思想。張角派出衆多弟子,到四面八方去宣傳教義,發展教徒。當時,外戚專權,宦官當道,天下黑暗,人民苦不堪言,因而“致太平”的理想,深受百姓擁護,十年時間,教徒達數十萬人,勢力遍佈青、徐、幽、冀等八州。入教者成分複雜,大多數是貧苦農民,也有城鎮工商業者,甚至還有一些官吏和宦官。
張角見勢力已大,決心推翻腐朽沒落的東漢王朝,建立一個太平社會。張角把各地教徒組織起來,分爲三十六方,大方萬餘人,小方几千人,每方都指派了首領,隨時準備起義。
張角提出了響亮的起義口號,即“蒼天已死,黃天當立,歲在甲子,天下大吉”,意思是說,漢朝氣數已盡,太平道應當取而代之,實現天下太平。張角計劃在公元184年3月5日發動起義。
張角還準備了一顆“重磅炸彈”,他命令大方首領馬元義,聚集荊州、揚州信徒數萬人,與洛陽城內的教徒取得聯繫,還聯絡了皇宮內的宦官教徒,準備裡應外合,一舉拿下洛陽,攻佔皇宮。此計如果能成功,大事就成了。
可惜,在這關鍵時刻,張角的弟子、濟南人唐周叛變告密。漢靈帝這才知道要出大事,大驚失色,立即派兵逮捕了馬元義,押到洛陽車裂。漢靈帝隨即在洛陽城內進行大搜捕,殺了一千多人。同時,下令抓捕張角等人。
張角見計劃泄露,急忙不分晝夜地向各方下達緊急命令,要求立即舉行起義。公元184年2月,張角兄弟率先在冀州舉事,張角稱爲“天公將軍”,張寶稱爲“地公將軍”,張樑稱爲“人公將軍”。十天之內,全國二十八郡同時暴動,起義者都頭裹黃巾,故稱黃巾起義。黃巾軍人多勢衆,官府難以抵抗,州郡失守,官吏逃亡,天下震動,朝廷驚慌。
面對這突如其來的農民大起義,一貫養尊處優的漢靈帝慌了手腳。這個時候,朝廷多是一些溜鬚拍馬之人,平庸無能之輩,那些賢臣良吏,早就被兩次“黨錮之禍”給清除乾淨了。於是,有很多人給漢靈帝諫言說,如果黨人也與反賊結合起來,那就不得了了,應該立即放開黨禁。
漢靈帝一聽,心中害怕,趕緊下詔,廢除了長達近二十年的黨錮。這的確是一個正確的決策,起義軍都是一些樸實的農民,很少有政治頭腦和政治才幹,如果黨人與他們結合在一起,或許大事能夠成功。
漢靈帝放開黨禁之後,效果立竿見影,衆人紛紛舉薦賢能之士,去鎮壓黃巾起義。這些黨人,受傳統道德的影響,還是效忠朝廷的,接到任命,就義無反顧地去討伐黃巾軍了。
皇甫嵩,是鎮壓黃巾起義的主要人物。他出身將門世家,時任北地太守,上書請求解除黨禁,經人推舉,被任命爲中郎將,率兵去鎮壓潁川一帶的黃巾軍。皇甫嵩具有很強的軍事才能,他用火攻的辦法,滅掉了潁川的黃巾軍。隨後,乘勝進攻汝南、陳國,平定了三郡,又攻佔廣宗,殺了張寶和張樑。皇甫嵩鎮壓黃巾起義功高名顯,事後卻因爲得罪了宦官,反而被免官了。
盧植,品德高尚,文武雙全,黃巾起義爆發的時候,他在做文字匠,經人推薦,當上了中郎將,負責平定冀州的黃巾軍。劉備帶一支人馬,投奔於他。劉備從此發跡,後來創建了蜀國。盧植軍隊連戰連勝,把張角逼進了廣宗縣城,眼看就要破城,卻得罪了前來督察的宦官,被免職入獄。
曹操,在“黨錮之禍”中受到牽連,此時也得到重用,被任命爲騎都尉,率兵鎮壓黃巾起義。曹操有勇有謀,大破黃巾軍,斬首數萬級,因功升遷爲濟南相,後來奠基創建了魏國。
孫堅,智勇雙全,少年英雄。黃巾起義爆發的時候,他只是一名小小的縣丞。朝廷放開黨禁,廣招賢才,他被推薦爲軍中司馬,討伐黃巾軍,屢立戰功,後來奠基創建了吳國。
由於朝廷放開黨禁,致使許多人才被推薦出來,與黃巾軍爲敵,如袁紹、袁術、丁原、王允、董卓等人。而黃巾軍缺乏政治人才和軍事人才,起義之後,各地起義軍又沒有迅速集結起來,而是分散作戰。他們沒有戰略目標,只知道攻城或者守城, 特別是起義不久,張角就病死了,隨後張寶、張樑又戰死,羣龍無首,沒有統一的協調和指揮,因而被朝廷軍隊各個擊破。
張角發動的黃巾起義,經過九個月時間,主力就被消滅了,但起義並沒有結束。此後,張角起義軍的餘部仍在堅持戰鬥,他們分散活動在許多地區,勢力大的有二三萬人,勢力小的也有幾千人。朝廷軍隊無力把他們全部剿滅,令漢靈帝十分頭疼。
四年之後,黃巾軍經過一系列準備,舉行了第二次大起義,同樣聲勢浩大。郭泰在西河起兵,攻佔了太原郡、河東郡等地;汝南黃巾軍再度興起,攻城略地;青州、徐州等地也爆發大規模起義,佔領郡縣,殺掉官吏。面對再次興起的起義烽火,漢靈帝更加恐慌緊張起來。
朝廷軍隊在剿滅第一次黃巾起義的時候,自身也遭受了很大損失,現在又要進行第二次征討,明顯感到兵力不足。於是,朝廷大臣劉焉提了個建議,將刺史改爲州牧,加強地方實權,同時允許地方政府自建軍隊,以便於有力量剿滅黃巾軍。
漢靈帝沒有別的辦法,只好採納了。其實,這個決策是把雙刃劍,雖然有利於剿滅黃巾軍,但卻削弱了中央集權,使得地方政府擁兵自重,造成了軍閥割據,實際上是弊大於利。
黃巾起義經歷了二十多年時間,才最終失敗。在剿滅黃巾軍的過程中,各地政府以及一些豪強,紛紛自建軍隊,形成了軍閥割據,再也不聽從中央的號令了。這個時候的朝廷,被宦官把持者,已經腐敗透頂,沒有一點向心力和號召力,各地不聽它的,也是理所當然的。黃巾起義雖然最終失敗了,但它動搖了東漢江山,使東漢政權名存實亡了。
黃巾起義,是我國曆史上第三次全國規模的農民戰爭,它與前兩次有着明顯的區別。陳勝起義,是爲了保命,臨時起意;綠林赤眉起義,是爲了生存,先當盜賊,後來形成了規模。而黃巾起義,卻是一次有長期準備、有周密計劃、有明確目標的政治活動,而且是利用宗教的形式進行的。因此,黃巾起義,在中國歷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黃巾起義失敗的主要原因,是起義之後,沒有形成統一的指揮和領導,缺少一位有戰略眼光、有能力的領袖人物。由此可見,領袖人物的作用,是極端重要的。
黃巾起義被鎮壓下去了,宦官們繼續把持朝廷,爲所欲爲,東漢王朝更加混亂不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