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秀的官吏制度
劉秀統一全國以後,汲取王莽篡漢的教訓,着手改革官吏制度,改革的方向和目標,是加強皇權,削弱大臣權力,建立精幹高效廉潔的官吏隊伍。
《後漢書》記載,劉秀稱帝以後,他的中央政府,仍然沿用三公九卿制,但其權力和作用,卻大大降低。與此同時,劉秀新設立了尚書檯,由自己親自掌管,尚書檯成了決策權力機構和朝廷神經中樞。
三公九卿,在夏商周時期就有,但不是很規範。秦朝和西漢時期比較固定,把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列爲三公,西漢未期,將其改名爲大司徒、大司馬、大司空。劉秀建國後,仍然延續了這個名稱,後來把大字去掉,叫做司徒、太尉、司空。
三公不僅去掉了大字,權力也大大縮水。司徒雖然相當於丞相,但不再管理百官,而是隻管教化百姓。司空掌管工程建設,原先御史大夫的權力統統取消了。太尉雖說管軍事,但軍隊還有另外一套管理體制。事實上,三公連上述這點權力也沒有,因爲有很多政務,都是由尚書檯和九卿直接辦理的,三公實際上成了虛職和名譽職務。三公雖然沒有實權,但地位很高,擔任三公的人,都是德高望衆的大臣。
劉秀在削弱三公權力的同時,設立了尚書檯,作爲決策機構和處理政務的部門。尚書檯直接聽命於皇帝,輔佐皇帝處理政務,爲朝廷決策提供意見,還負有監督百官的責任。尚書檯雖然權力很大,但都是一些一千石以下的中低級官吏。
這樣,名望高的三公沒有實權,有實權的官吏缺乏名望,這就有效防止了擅權篡位的發生。所以,在劉秀時期,沒有出現過權傾朝野、名聲顯赫的權臣重臣。劉秀爲了鞏固其統治,煞費了一番心血。
三公之下,還設立了九卿。一是奉常,也叫太常,負責禮儀祭祀;二是光祿勳,也叫郎中令,掌管宿衛宮殿門戶;三是衛尉,負責管理宮門衛士;四是太僕,負責管理車馬;五是廷尉,掌管司法;六是大鴻臚,負責民族事務和外交;七是宗正,負責皇族事宜;八是司農,管錢糧財物;九是少府,負責宮中日常生活。九卿都是辦理具體事務的,也是級別很高,權力不大。
劉秀十分重視地方官吏的選任。在戰爭期間,劉秀採取的辦法是,每收復一個地方,就立即恢復西漢的行政體系和法律制度,幾乎所有願意歸順的地方官吏,都保留了原職,只有在地方官吏空缺時,劉秀才派人去擔任。這樣做,有利於保持地方政權的連續性,減少不必要的混亂,迅速恢復地方秩序。
劉秀在統一天下以後,沿襲了漢武帝時期天下十三州的行政區劃和建制,對郡一級機構基本上沒有動,但對縣一級的改革,力度卻很大。全國撤消了四百多個縣,裁減官吏十分之九。此舉大大減輕了民衆負擔,形成了精幹的地方政權。
縣以下的行政單位是鄉。鄉里的官員俸祿百石,負責管理一方百姓,教化民衆,徵收稅賦,維持治安。
鄉以下設亭。亭是負責治安的基層行政機構,負責追捕盜賊,兼管一亭的司法、稅收、民政等事務。亭以下還有裡和什伍制度,百姓之間互相監督,善惡以告。
劉秀還大力改革軍事制度。天下平定以後,劉秀下詔,命大批士兵復員,給他們優越的待遇,讓他們回鄉種田,同時取消了地方軍隊的編制,把軍權全部收歸中央。這樣,既減少了大量軍費,又爲恢復經濟提供了衆多勞動力,還統一了軍權,一舉數得。
軍權收歸中央以後,劉秀開始對軍隊進行整編。由於大批武將功臣離開軍隊,劉秀乘機把左將軍、右將軍等軍銜取消,還撤消了長水校尉、射聲校尉、關都尉、護漕都尉等許多高中級軍銜。這樣,除了駐守邊境的軍隊外,朝廷軍隊主要集中在京師,劉秀把他們分成南北二軍,由自己親自統領。
劉秀費盡心機,大力改革官吏制度,爲文治天下奠定了基礎。那麼,劉秀的這些文臣們,是如何治理國家的呢?